《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9612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

《《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docx

《牙体牙髓病学》名词解释

1.dental caries即龋病,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造成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

龋病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2.龋失补指数(DMF),根据龋病记录的详细程度,又可将其分为DMFT指数和DMFS指数。

DMFT指数反映患者口腔中罹患龋病的牙数,“T”为tooth的缩写,DMFT指数是指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罹患龋病的牙数;由于DMFT指数只能以牙为单位比较患龋的严重程度,故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反映龋病流行的严重程度上比较粗糙。

DMFS指数反映患者口腔中罹患龋病的牙面数,“S”代表受龋病累及的牙面数,DMFS指数比DMFT指数更具敏感性,能够更准确的反映龋病流行的严重程度,特别适用于在较短时间内观察龋病的预防效果。

3.acquired pellicle即获得性薄膜,是由唾液蛋白或糖蛋白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而形成的生物膜(biofilm)。

其厚度约为30~60μm,在牙面清洁并抛光后20分钟内即可形成,1~2 小时内可完全覆盖牙面;获得性薄膜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能为细菌附着提供特殊受体,具有选择性吸附细菌至牙面的作用,可促进早期细菌的定植及细菌共聚,能决定细菌附着的顺序,又可作为细菌的营养。

4.菌斑代谢糖后,其pH常迅速下降,而后缓慢回升。

将菌斑pH随时间变化绘成曲线称为Stephan曲线。

如菌斑pH下降至临界值5.5以下则釉质溶解,形成龋齿。

5.rampantcaries即猖獗龋又称猛性龋,是急性龋的一种类型,病程进展很快,多数牙在短期内同时患龋,常见于颌面及颈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又称放射性龋。

Sjogren综合征患者及一些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或未注意口腔卫生,亦可能发生猛性龋。

6.enamel caries即釉质龋,是指发生在釉质内的龋。

临床牙冠表面一般都覆盖着一层釉质,大多数龋都是从釉质龋开始发生的。

釉质是全身最硬、最致密的组织,几乎全由矿物质构成,有机物含量极少,是对抗细菌的最大屏障,一旦釉质被破坏,龋在牙本质中的进展非常快,因此釉质龋在龋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

7.arrested caries即静止龋,当龋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由于病变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得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了变化,龋病不在继续进行,损害仍保持原状,这种特殊的龋损害叫做静止龋,静止龋也是一种慢性龋。

由于相邻牙被拔除,邻面龋的表面容易清洁,牙面菌斑易受到唾液缓冲作用和冲洗力的影响,病变进程自行停止。

牙齿咬合面龋损,咀嚼作用可将龋病损害部分磨平,菌斑不易堆积,病变停止,成为静止龋。

8.有的窝沟龋损呈锥形,底部朝牙本质,尖向釉质表面,狭而深的窝沟处损害更为严重,龋病早期,釉质表面无明显破坏。

具有这类临床特征的龋损又称潜行性龋。

9.secondary caries即继发龋,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这些都可能称为致病条件,产生龋病,称继发龋。

继发龋也可因治疗时未将病变组织除净,以后再发展而成,这种继发龋比较隐蔽,单纯临床检查不易查出,需借助X线的检查。

10.retention form即固位形,是指防止充填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作用下移位、脱落的形状,窝洞的固位形必须具有三维的固位作用方能保持充填体的稳固。

窝洞的基本固位形结构包括:

侧壁固位、倒凹固位、鸠尾固位和梯形固位。

11.pulpodentinal complex即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牙髓和牙本质在胚胎发生上联系很密切,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有互联效应,是一个生物整体,被称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牙本质内有许多牙本质小管,小管内有成牙本质细胞突和体液循环。

牙髓组织内有神经、血管和各种细胞,通过成牙本质细胞伸入牙本质小管的细胞突与牙本质连为一体。

12.retention form即固位形,是防止充填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作用下移位、脱落的形状。

窝洞的固位形必须具有三维的固位作用方能保持充填体的稳固。

13. 梯形固位指邻牙合洞的邻面制备成龈方大于牙合方的梯形,防止充填体垂直方向的脱位,梯形固位多用于双面洞。

14.rubber dam即橡皮障是一块橡皮膜,通常用来术区隔离,经打孔后套在牙上,利用橡皮的弹性紧箍牙颈部,使牙齿与口腔环境完全隔离开来。

橡皮障将术区和口腔完全分隔开来,不仅使术区不被唾液污染,不受口腔湿气的影响,同时可防止手术过程中对牙龈、口腔黏膜和舌的损伤,避免手术器械、切削的牙体组织碎屑及修复材料等吞入或吸入食管、气管,确保手术安全,而且还能避免医师手接触患者的唾液,减少医源性交叉感染。

15.primer即底漆,指窝洞封闭使用的洞漆,为溶于有机溶剂的天然树脂或合成树脂,呈清漆状;涂布在预备好的窝洞,有机溶剂挥发后留下一层树脂薄膜,约2~5μm厚,一般涂布两次以尽量达到完全封闭。

洞漆中的有机溶剂可与复合树脂中的树脂成分反应,而影响其聚合,且树脂中的游离单体可溶解洞漆,故复合树脂充填体下面及任何做粘结处理的洞壁均不能用洞漆。

16.全酸蚀类粘结系统,即酸蚀—冲洗粘结系统,由酸蚀剂、预处理剂和粘结树脂三部分组成:

酸蚀剂多为10%~37%的磷酸凝胶;预处理剂又称底胶,主要成分为含有亲水和疏水基团的酯类功能单体。

一般为牙体组织经磷酸酸蚀和冲洗后,表面的玷污层被去除,然后使用预处理剂涂布,并使用粘结剂进行粘结处理。

17.smear layer即玷污层,是窝洞预备过程中器械切割和研磨牙体组织形成的并并贴附于洞壁的一层无结构物质,主要有牙本质碎屑和凝固的胶原蛋白组成。

由于玷污层的表面自由能低是亲水的,不利于粘结剂在牙面的润湿和渗入,从而影响粘结,故应尽量将其去净。

18.Sandwichtechnique即夹层修复技术(三明治技术),为玻璃离子粘固剂与复合树脂的联合修复。

玻璃离子粘固剂对牙髓刺激小,且能释放氟,但其机械性能、耐磨性及美观效果不如复合树脂,而复合树脂恰恰相反,其机械性能及美观效果较好,但对牙髓刺激性大。

所以这两种材料联合使用,即先用玻璃离子粘固剂作为基底材料粘结于牙本质,再用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可起到互补作用。

这样既能改善复合树脂与洞壁的密合性,阻断树脂对牙髓的刺激,又可以避免玻璃离子粘固剂单独修复的缺点,因此,玻璃离子粘固剂与复合树脂的联合修复技术被认为是理想的牙本质修复体系,此联合修复叫夹层修复技术,也叫三明治技术。

19.self-etch adhesive system即自酸蚀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临床操作步骤。

自酸蚀粘结系统的特点是将玷污层进行改性而不是完全去除。

2002年第七代粘结系统出现,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单组份一步操作的自酸蚀粘结系统。

酸蚀剂、预处理剂和粘结剂混合在一个瓶内,临床操作时酸蚀、预处理和粘结等一步完成。

第七代粘结系统粘结强度可达18~25MPa。

20.resin tags即树脂突。

低粘度的粘结树脂通过毛细作用渗入酸蚀后形成的微孔中并发生聚合,形成树脂突。

树脂突有两种形式,在釉柱之间形成的称为大树脂突(macrotag),在每一个釉柱末端羟基磷灰石晶体溶解后形成的微空隙内形成的称为微树脂突(microtag)。

21.conicshapedteeth即锥形牙,指牙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牙形态异常,小于正常牙的牙齿称为过小牙,过小牙的形态常呈圆锥形,又称锥形牙。

锥形牙常发生于上颌侧切牙、第三磨牙和颌外牙。

22.densinvaginatus即牙内陷,指牙发育时期,成釉器过度卷叠或局部过度增殖,深入到牙乳头所致。

牙萌出后,在牙面可出现一囊状深陷的窝洞。

常见于上颌侧切牙,偶发于上颌中切牙或尖牙。

根据深浅程度及其形态变异,临床可分为:

畸形舌侧窝,畸形根面沟,畸形舌侧尖和牙中牙。

23.氟斑牙又称氟牙症(dentalfluorosis)或斑釉(mottledenamel),是指患者在牙齿发育形成时期从饮水、食物、空气中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牙釉质发育不全,为慢性氟中毒病早期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其受累人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常发生于高氟区出生和成长的人群或是7岁以前定居于高氟区的个人。

受累的牙齿表现为牙釉质颜色的改变,摄入的氟越多,颜色改变越明显。

严重者还并发牙釉质的实质性缺损。

24.Turner’s teeth即特纳牙,为局部感染和创伤引起的釉质发育不全,多见于恒上切牙或上、下前磨牙。

程度或重或轻,从轻度牙釉质变棕黄色,到严重的凹陷和不规则的牙冠。

特纳牙是个别恒牙的釉质发育不全,常与其先行乳牙有关。

常见于乳牙根尖周严重感染,导致继承恒牙釉质发育不全。

因前磨牙的牙胚处在乳磨牙根分歧下方,难以避免乳磨牙根尖周炎症的影响,故个别牙的釉质发育不全,多见于前磨牙。

个别前磨牙釉质形成和矿化障碍的现象首先由Turner报道,故又称特纳牙。

25.microdontia即过小牙,指牙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牙形态异常,小于正常牙的牙齿称为过小牙,常发生于上颌侧切牙、第三磨牙和额外牙。

如为圆锥形时则称为锥形牙,即牙的切端比颈部狭窄。

26.fUsed teeth即融合牙,常由两个正常牙胚融合而成。

在牙发育期,可以是完全融合,也可以是不完全融合。

引起融合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压力所致。

如果这种压力发生在两个牙钙化之前,则牙冠部融合,如果这种压力发生在牙冠发育完成之后,则形成根融合为一,而冠分为二的牙。

牙本质总是相通连的。

无论是乳牙或恒牙均可发生融合牙,最常见于下颌乳切牙。

此外,正常牙与额外牙有时也可发生融合

27.Enamel hypoplasia即釉质发育不全,是牙釉质形成不全或形成缺陷,是牙齿结构发育异常的一种疾病。

指在牙发育期间,由于全身疾患、营养障碍或严重的乳牙的根尖周感染导致在此期间形成的牙发生釉质结构异常。

根据致病性质不同,有釉质发育不全和釉质矿化不全两种类型:

前者是釉质基质形成障碍所致,临床上常有实质缺损;后者则为基质形成正常而矿化不良所致,临床上一般无实质性缺损,两者可单独发病,也可同时存在。

28.geminated teeth即双生牙,系由一个内向的凹陷将一个牙胚不完全分开而形成不完全的双生牙。

通常双生牙为完全或不完全分开的牙冠,有一个共同的牙根和根管。

双生牙在乳牙列与恒牙列皆可发生。

双生乳牙常伴有其继承恒牙的先天性缺失。

29.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根据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分3型:

①牙本质发育不全Ⅰ型(DGI-Ⅰ):

除牙本质发育不全外,还伴有成骨不全症。

乳恒牙通常均为琥珀色、半透明,显著磨损。

②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

为最常见的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无全身骨骼异常,牙外观有一种特殊的半透明乳光色。

该型一个显著特征为牙颈部明显缩窄以致形成一个球根状牙冠。

DGI-Ⅱ型中无正常牙。

③牙本质发育不全Ⅲ型(DGI-Ⅲ):

非常罕见,该型患者乳牙髓腔增大,大量暴露。

影像学表现为牙本质萎缩中空而被称为“壳状牙”。

30.Central cusp即中央尖,也称畸形中央尖。

多见于下颌前磨牙,尤其以第二前磨牙最多见,偶见于上颌前磨牙,常为对称性发生,一般均位于牙合面间中央窝处,呈圆锥形突起。

此外,该尖也可出现在颊嵴、舌嵴、近中窝和远中窝。

形态可为圆锥形、圆柱形或半球形等,高度1~3mm。

半数的中央尖有髓角伸入。

31.tooth concussion 即牙震荡,是牙周膜的轻度损伤,通常不伴牙体组织的缺损。

是由于较轻外力,如在进食时骤然咀嚼硬物所致牙周膜的轻度损伤,通常不伴牙体组织的缺损。

患牙可有伸长不适感,轻微松动和叩痛;龈缘还可有少量出血,说明牙周膜有损伤。

若作牙髓活力测试,其反应不一。

一些患牙就诊时,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牙髓在外伤时血管和神经受损伤所引起的“休克”所致,但6~8周后可出现反应。

牙震荡后1~2周内应使患牙休息,必要时降低咬合以减轻患牙的牙合力负担,松动的患牙应进行固定,并进行定期复查。

32.dislocationoftheteeth即牙脱位,牙受外力作用而脱离牙槽窝者称为牙脱位,特点是牙齿脱离牙槽窝,多伴有牙龈的撕裂和牙槽突的骨折。

由于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牙脱位的表现和程度不一,轻者偏离移位,称为不全脱位;重者可完全离体,称为全脱位。

一般碰撞是引起牙脱位的最常见的原因;在治疗牙脱位应遵循的原则是保存患牙。

33.attrition即磨耗,是指在正常咀嚼过程中牙体组织之间及食物之间发生摩擦而形成的牙体硬组织的缓慢丧失,其又称为咀嚼磨损,属于增龄性变化范畴;磨耗是一种生理性变化,在刺激作用下牙髓腔相应部位有继发性牙本质形成,牙体硬组织的厚度无明显降低,故无明显危害,无需专门处理。

abrasion即磨损,是指在正常的咀嚼运动之外,高强度、反复的机械摩擦造成的牙体硬组织的快速丧失,其又称为非咀嚼磨损,是一种病理性变化,在相应刺激作用下牙髓腔相应部位可形成反应性牙本质,并可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应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34.cracked tooth即牙隐裂,是指发生在牙冠表面的细小、不易发现的、非生理性的细小裂纹。

牙隐裂可由牙齿结构的内因和过大的咀嚼力等外因引起。

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早期因为局限在釉质,没有症状,随着裂纹的加深,向牙本质延伸,累及牙髓甚至导致牙体的折裂,会出现各种牙痛,如激发痛、自发痛、咬合痛等。

牙隐裂具有隐匿性,诊断难。

即使确诊并做了治疗,疗效也很难保证。

35.Wedge-shaped defect即楔状缺损,是发生在牙齿唇、颊面颈部的慢性硬组织缺损。

典型的缺损由两个夹面组成,口大底小,呈楔形。

往往发生在同一患者的多个牙。

一般上颌牙重于下颌牙,口角附近的牙多于其他区域的牙。

楔状缺损的原因除了刷牙不当外,还包括龈沟液中的酸以及非正中咬合力等。

楔状缺损可造成牙齿敏感、牙髓炎甚至牙齿横折等。

调整咬合关系、改善刷牙方法是防治的根本措施。

有症状者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36.dentine hypersensitivity即牙本质过敏症(DH),是指牙齿受到生理范围内的刺激,包括机械、化学、温度、渗透压等出现时出现的短暂、尖锐的疼痛或不适的现象;牙本质过敏症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症状的特点是随着刺激的来临和离去而迅速出现和消失。

37.retrograde pulpitis即逆行性牙髓炎,是指来源于患牙牙周炎所致的深牙周袋的感染源,如袋内的细菌及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慢性炎症,也可由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

逆行性牙髓炎的感染走向与通常由冠部牙髓开始,逐渐向根部牙髓进展的牙髓炎方向相反,故称为逆行性牙髓炎。

逆行性牙髓炎是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一型,患牙可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牙髓炎症状,也可呈现慢性牙髓炎的表现,且患牙均有长时间的牙周炎病史及相应牙周炎症状。

38.chronic hyperplastic pulpitis即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属于慢性牙髓炎的亚型,此型牙髓炎的发生有两个条件,即患牙根尖孔粗大,血运丰富及穿髓孔较大,足以允许炎症牙髓增生呈息肉状并自髓腔突出。

多见于青少年患者,一般无自发痛,有时可有进食时患牙感疼痛或有进食出血现象,因此,长期不敢用患侧咀嚼食物。

检查可见,患牙大而深的龋洞中有红色、“蘑菇”形状的肉芽组织,又称作牙髓息肉,可充满整个洞内并达咬合面,探之无痛但极易出血。

由于长期废用,常可见患牙及其邻牙有牙石堆积。

39.牙髓息肉是慢性牙髓炎的一种表现,在慢性增生性牙髓炎时,患牙有较大的穿髓孔,并且根尖孔粗大,牙髓血运丰富,使炎性牙髓组织增生呈息肉状;经穿髓孔突出,多见于儿童、青少年。

常发生在乳磨牙或第一恒磨牙。

40.internal resorption即牙内吸收,是指正常的牙髓组织肉芽性变,分化出破牙本质细胞从髓腔内部吸收牙体硬组织,致髓腔壁变薄,严重者可造成病理性牙折。

牙内吸收的原因和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局部的前期牙本质破坏或形成受阻有关。

临床上牙内吸收多发生于乳牙,恒牙偶有发生,见于受过外伤的牙、再植牙及做过活髓切断术或盖髓术的牙。

一般无自觉症状,多于X线片检查时偶然发现,X线片显示髓腔内有局限性不规则的膨大透影区域,严重者可见内吸收处的髓腔壁被穿通,甚至出现牙根折断线。

少数病例可出现自发性阵发痛、放散痛和温度刺激痛等牙髓炎症状。

41.reversible pulpitis即可复性牙髓炎,是牙髓组织以血管扩张、充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初期炎症表现。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若能彻底去除作用于患牙上的病源刺激因素,同时给予患牙适当的治疗,患牙的牙髓是可以恢复到原有状态的。

但若外界刺激持续存在,则牙髓的炎症继续发展,患牙转成不可复性牙髓炎。

42.retrograde pulpitis即逆行性牙髓炎,感染来源于患牙牙周炎所致的深牙周袋。

袋内的细菌及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慢性炎症,也可由局限的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

因为此型牙髓炎的感染走向与通常由冠部牙髓开始,逐渐向根部牙髓进展的牙髓炎方向相反,故名为逆行性牙髓炎。

感染通过近牙颈部和根分叉部侧枝根管引起的牙髓炎症多为局限性牙髓炎,疼痛并不非常剧烈。

而由根尖方向引起的逆行性牙髓炎对牙髓血运影响极大,临床上可以急性症状表现出来。

逆行性牙髓炎是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一型。

43.periradicular condensing osteitis即根尖周致密性骨炎,指当根尖周组织受到来自根管长期、轻微、缓和的刺激,而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又很强时,根尖部的牙槽骨并不发生吸收性破坏,反而表现为骨质的增殖,形成围绕根尖周围的一团致密骨,骨小梁结构比周围骨组织更为致密,其间有少量慢性炎症细胞分布,故称为根尖周致密性骨炎,也称慢性局限硬化性骨髓炎,实际上是一种机体的防御性反应。

44.periapical granuloma即根尖肉芽肿,是以炎性肉芽组织形成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根尖周炎,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主要病变类型。

当局部病变活动时,肉芽组织中的纤维成分减少,炎症细胞和毛细血管增多,产生较多的破骨细胞,造成更大范围的骨质破坏。

它可能是炎性牙髓或坏死牙髓感染扩散,经根尖孔轻微缓慢刺激根尖周组织,表现为以增生为主的炎症,部分病例由急慢性根尖周脓肿转变而来。

45.间接盖髓术是将盖髓剂覆盖在接近牙髓的牙本质表面,以保存牙髓活力的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无牙髓炎临床表现的深龋患牙。

46.apexification即根尖诱导成形术,是指牙根未完全形成之前,发生牙髓严重病变或根尖周炎症的年轻恒牙,在消除感染或治愈根尖周炎的基础上,用药物诱导根尖部的牙髓和(或)根尖周组织形成硬组织,使牙根继续发育和根尖孔缩小或封闭的治疗方法。

47.牙本质桥即露于牙髓表面新形成的牙本质或硬组织屏障;是牙髓穿孔后新形成的短暂的牙本质修复结构;有人视为活髓保存术成功与否的一重要标志,在根尖诱导成形术中可见牙本质桥的形成;氢氧化钙直接接触牙髓后,牙髓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坏死下方出现炎症反应,并在此界面上形成牙本质桥。

48.pulpotomy即牙髓切断术,是切除炎症牙髓组织,以盖髓剂覆盖于牙髓断面,保留正常牙髓组织的方法。

根据所用盖髓剂的不同,牙髓切断术主要分为两种:

①氢氧化钙牙髓切断术,使断端愈合,保持健康的活髓;②甲醛甲酚牙髓切断术,固定断端下方的牙髓组织,多用于乳牙的治疗。

49.workinglength即工作长度,根管的工作长度是指从牙冠部参照点到根尖牙本质牙骨质界的距离,牙本质牙骨质界通常位于根管最狭窄处,此处是根管预备的终止点,又称根尖止点,通常距根尖1mm左右。

确定工作长度的方法主要有X线片法和电测法。

50.Apical seat即根尖基点,根管治疗中,根管机械成形时工作长度的根方通常位于根管的最狭窄处,牙本质牙骨质界通常位于根管最狭窄处,一般作为根管预备的终止点,又称根尖止点,通常距根尖1mm左右。

51.masterapicalfile即主尖锉,完成根尖预备的最大号锉即为主锉或主尖锉,用以指示根尖部的终末部的工作宽度;完成主锉预备后的根管,主锉应宽松无阻力插入根管到达工作长度,向根尖方向加压遇阻力,有根尖止点形成。

由于牙齿解剖的差异导致根管粗细不同,预备后的主锉也应互不相同,它通常要比初尖锉大2~3号,至少为25号。

(主牙胶尖应与主尖锉大小一致,在根管内能到达操作长度或稍短0.5mm)

52.step-backtechnique即逐步后退技术,该技术原理是先用小器械从根尖开始预备,逐渐用较大的器械向冠方后退预备,其目的是避免标准技术在弯曲根管中产生的预备并发症,并预备出较大的锥度;逐步后退技术适用于轻中度的弯曲根管,也可用于直根管的预备。

53.apical stop即根尖止点,牙本质牙骨质界通常位于根管最狭窄处,此处是根管预备的终止点,也是根管充填的终止点,通常距根尖1mm左右。

从组织学上看,根尖预备因没有损伤根尖孔处的牙周膜,使牙周膜新生牙骨质的生理功能免遭破坏,从而获得封闭根尖孔的治愈效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施行根管加压充填时,由于根尖止点狭窄,能增加根管内压,使根管充填材料紧密地封闭根尖孔,避免超填。

54.根管外科对于根管治疗或再治疗失败、严重的根管变异或需要通过探查手术明确诊断的疾病,采用手术的方式翻瓣、去骨以暴露术区,并刮除根尖周病变组织、切除根尖组织,然后进行根管倒预备和倒充填,以彻底清理和成形根管,并建立一个严密的屏障来封闭所有暴露于根尖周组织的根管系统,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55.perforation即穿孔,是因牙本质过度切削引起牙髓腔和牙周组织相交通,对牙周组织可产生机械性、化学性损伤,并发感染容易引起急性症状。

粗大的根管扩锉器械过度预备将破坏根尖孔对根尖周组织产生机械损伤和根管壁的侧穿。

即使未引起根管壁侧穿,但因根管壁变薄,在进行根管充填和冠修复后牙根折裂的风险增高。

56.RCT中的IAFRCT中的IAF即根管治疗中的初尖锉(initial apical file),在根管进行机械预备、疏通根管后,从通畅锉开始逐号扩大探入根管,能达到工作长度即根尖狭窄部,且在抽出时有紧缩感(摩擦感)的第一根锉,用以指示根尖部的初始工作宽度,称为初锉或初尖锉,其尖部的直径代表牙本质牙骨质界处根管的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