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9027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docx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全文

浙江“十一五”改革报告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八月

“十一五”时期,浙江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应对危机挑战,为浙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生机和新活力。

一、浙江“十一五”改革的基本判断

“十一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浙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

“十一五”浙江改革的基本判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城乡、生态、政府等领域改革协调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突破。

转型升级体制先行探索,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体制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一五”改革规划各项任务顺利推进,体制机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从量化评价看,浙江市场化改革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根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中国市场化指数(2009)》,2006年浙江市场化指数位居全国第一位,2005和2007年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

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借鉴国民经济研究所成果,对各省市区市场化进程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浙江市场化水平持续稳居全国首位,且得分从2005年9.29分提高到2009年9.69分。

改革为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坚实保障,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改革开放作出重大决策。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决策。

200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全面总结浙江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成就,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2009年,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部署了8个方面31项改革任务。

2009年底,作出开展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决定,在设区市和义乌市开展11个方面的改革试点。

这些改革重大决策的出台,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信心,形成全社会关注改革、重视改革、参与改革的新局面。

——改革重心实现重大调整。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运行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改革导向从更多地着眼于“促快”转到更明确地指向“求好”,从经济领域为主转向更加重视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改革。

改革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主线,把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之策,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

多项改革被列为国家试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务院批复,是继国家设立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又一个综合改革试点,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交通物流试点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等多项国家试点扎实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升为国家发改委改革联系点。

——改革方式实现重大创新。

在全国率先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工作机制,省、市政府都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改革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意见、重大改革事项前期研究和协调论证、重大改革项目库和专家库、改革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改革形势发布、改革信息交流等制度,形成了“党委、政府抓总,改革部门牵头,职能部门参与,合力攻坚”的改革工作新局面。

二、浙江“十一五”改革的主要进展

(一)转型升级的体制先行探索,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改革发展、地方金融创新等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进展与成效

——产业转型升级体制进一步完善。

工业转型提升发展机制加快完善,设立5亿元的省工业转型专项资金,设立14大产业集聚区,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确定11大重点产业、9大战略性新型产业,推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试点。

服务业改革力度加大,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服务外包以及服务业品牌建设等政策,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机制,实施企业主辅分离改革,累计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2200多家。

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在舟山和6个县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出台了国有产权经营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职工董事管理办法和加强监事会建设的意见,完善国有企业保值增值体系和法人治理结构。

省属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和战略重组取得重大突破,10家企业进行合并重组,5家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3家企业实施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1家企业实行集团清算,省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五年增值479亿元,2010年省属国有企业户均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比2005年增长2.5倍、2.7倍和2倍。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出台“非公经济32条”,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企业并购、监管服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05年的51.6%提高到2010年的57.1%。

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股权改革,民营企业公司化改造从2005年的45%提高到2010年60%。

图一2006—2010年规模以上国有与非国有工业增加值(亿元)

——地方金融制度创新步伐加快。

金融组织加快发展,至2010年底,累计设立134家小额贷款公司、21家村镇银行,43家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村合作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

金融产品加快创新,探索推进林权、排污权、海域使用权、农村住房、船舶、仓单、股权、商标权等抵质押贷款,“抱团增信”、“网络联保”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加快探索。

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拓展,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意见,组建50亿元的浙商产业投资基金,242家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深入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信托融资、租赁融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并上调出让最低价标准34%,创新工业用地出让区别年期制度。

建立完善滩涂围垦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存量土地市场退出机制、农村土地整治机制。

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改革,农村宅基地发证率达90.6%。

建立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形成了以萧山区、鄞州区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宅基地变性模式,以嘉兴市为代表的宅基地置换模式,以长兴县月明村为代表的集中居住、复垦增量模式,以丽水市为代表的下山脱贫、宅基地移位模式(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多种改革方式。

——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出台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政策,设立5亿元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亿元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积极推进全国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全省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256家。

自主创新公共科技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立57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820家,全面启动省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出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启动1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出台全国首部保护企业商号的地方性法规,开展县级专利行政委托执法改革,推进杭州、金华、宁波、温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

制定出台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办法,五年引进各类人才15.8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从全国第13位上升到第6位。

 

图二2006—2010年浙江专利授权量(万项)

——开放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积极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体制改革,设立外贸扶持专项资金,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加快大通关体制建设,优化海关、质检、外汇等监管服务,率先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出台全国第一个地方性反倾销暂行办法。

利用外资方式加快创新,建立“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和“以资引智”等招商选资机制。

加快完善“走出去”政策环境,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发资源、收购品牌、拓展市场,企业境外机构数和投资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加快完善,开展长三角区域专题合作,推进与海西经济区合作机制,探索与中西部省份“投资换资源”和“煤电联合开发”等战略性省际合作模式,做好援藏、援疆和援川等对口支援工作。

 

图三2006与2010年浙江出口商品结构(%)

●创新与突破

——率先建立发展方式转变评价制度。

为引导全省把工作着力点转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发展方式转变评价制度。

研究制定了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优化、创新发展、资源环境、社会公平和管理质量五大指数、43项具体指标、68项细化指标,全面客观反映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鲜明导向。

2011年起将每年对全省和11个设区市进行发展方式转变评价,并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积极推进扩大民间投资改革试点。

温州市积极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

探索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库制度,启动首批向民间资金开放的政府投资项目17个,总投资额约100亿元。

建立民间投资平台,相继成立了未上市企业股权运营中心、风险投资研究院、民间投资服务中心等平台,其中民间投资服务中心已有700余个项目进入项目库,资金池规模达到39亿元,实现11个项目对接,涉及资金10多亿元。

——探索民营企业“五放宽”改革试点。

台州市放宽企业设立登记审批,编制法定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不在目录内的行业允许直接办理营业执照。

放宽企业注册资本限制,一般性服务业企业最低注册资本由10万元降低到3万元,注册资金由一次性注入放宽到两年分期注入。

放宽经营核准范围,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垄断行业等领域。

放宽投资者出资方式,允许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从30%提高到70%,允许以股权向改制重组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出资。

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对文化、旅游、农业开发、中介服务等企业组建集团,母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由3000万元降低为1000万元。

2010年,台州市民营企业达5.25万家,比2005年增长64.1%。

——探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丽水市按照“政府推动、人行主导、各方参与、多方受益”原则,合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出台《农户信用等级评价暂行办法》,明确了农户道德品质、信用记录、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偿债能力等四方面定性定量指标,全面推行“村初评、乡镇复评公示、县终评”三级信用评价办法,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法,为信用农户开辟信贷绿色通道。

至2010年底,丽水3453个行政村全部开展农户信用评价,是全国第一个所有行政村完成农民信用等级评价的地级市,31.8万信用农户获得金融机构89.2亿元的授信,10万户农户获得了62.6亿元贷款。

——率先探索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出让金分批缴付制度。

为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价格约束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义乌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工业用地出让方式改革,对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分阶段实施、出让金分批缴付。

对工业用地出让分两阶段签订出让合同,第一阶段年限不超过5年,第二阶段年限为50年减去第一阶段年限后的剩余年限,出让金采用分批缴付的方式。

受让主体第一阶段出让年限期满且通过验收,才能拿到第二阶段的土地使用权证。

改革实施以来,义乌市共有944.3亩工业用地进行了分阶段出让。

(二)社会体制改革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跃上新台阶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改革,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等体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进展与成效

——就业促进机制进一步完善。

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先后出台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业局势、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政策意见。

创业带动就业力度加大,推进4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累计投入扶持资金46.08亿元。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探索建立重点行业、企业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累计完成686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逐步建立,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探索推进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两金一卡”企业拖欠工资防范机制,2010年全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2005年增长52.3%,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图四2006—2010年浙江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16周岁以上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外人群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到2010年底参保人数达1213.9万人,其中579.55万人领取养老金。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改革加快推进,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02.2万,连续五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887万,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965.5万,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2%以上。

改革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出台发展公共租赁房的指导意见,基本实现低保标准2倍以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基本满足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住房困难家庭的购租需要。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继续提高。

图五2006—2010年浙江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公平教育体制加快形成。

开展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改革,取消民工子女借读费,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农村公办学校住宿费。

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

推进国有民办学校体制调整改革。

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学生助学金制度,免除中职学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学费。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考试招生等制度改革,在24所高职院校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

医保市级统筹、门诊统筹、社会保障卡就医“一卡通”、医药费用即时结报等制度基本建立。

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逐年提升,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十一五”初期的50.5%下降到2010年底的39%左右。

基本药物制度在90个县(市、区)全面实施,所有政府办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下降35-50%。

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定性定编工作和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

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74.1%和92.8%,24个县(市、区)开展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改革,一体化管理率达到60%。

启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

全面实施三大类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7类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23.8元。

制订出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推进公立医院预约诊疗挂号平台、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节等改革,推进嘉兴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政府办医体制。

三年医改各项任务将全面和超额完成。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出台相关改革措施和办法,全面实施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经营性文化单位加大转企改制力度,组建成立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出版联合集团下属事业单位、省文化实业中心、省对外文化交流公司、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等完成改制。

艺术院团改革稳妥开展,深化用人分配制度改革,浙江歌舞剧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浙江话剧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

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出台全国第一个关于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的省政府规章,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建立投资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形成横店集团、宋城集团、中南卡通等民营文化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左右。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创新。

积极开展宁波市和诸暨市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支持其他各市选择一至两个县(市、区)作为省级试点先行先试,推进全省社会管理工作创新。

农村村民自治加快推进,3万多个行政村全部成立监委会,95%以上的村达到民主管理规范化标准。

城乡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出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服务等政策意见,推广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等制度。

积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社会组织发展培育机制不断完善,成立全国第一个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全面完成行业协会“三脱钩”改革,编制实施全国首个省级行业协会发展规划,杭州、温州、绍兴等地探索开展政府部分职能向行业协会(商会)转移的改革试点,温州市90家行业协会(商会)承接了9个市级部门的19项非行政许可事项转移。

创新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健全,制定出台《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38项分类应急预案。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健全。

●创新与突破

——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早在2003年温岭新河镇就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政府和工会共同召集劳资双方协商工价。

2008年台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全面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积极探索以社区、村联合工会、镇(街道)为单位的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和单个企业工资集体协商。

目前,全市共有35个行业开展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签订工资集体协议9847份,覆盖企业1.9万家,涉及职工81.2万人。

——率先开展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改革。

杭州、绍兴、嘉兴、衢州在省内率先开展医保“一卡通”试点。

2010年12月28日,首批4个试点城市医保“一卡通”正式启动,试点市持有社会保障卡的参保人员,可以在18家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任选一家刷卡就医、即时结报,有效免除了参保人员为报销费用往返奔波之苦,减轻了异地就医费用垫支困难。

湖州市吴兴区与安徽歙县推进新农合跨省结算,在织里务工的歙县农民在定点医院就医直接报销;杭州、宁波与上海积极推进跨省医保结算,异地就医费用可在本市医保中心办理结算报销。

——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的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

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和《浙江省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实施方案》,确定在遂昌等24个县(市、区)开展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

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了县乡卫生一体化改革、县医院托管改革、“一院多站”式改革、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改革、医疗资源功能整合改革、管办分离改革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

以均衡配置为导向,建立了县带乡、乡带村的联动发展的新机制;以效益提升为导向,建立了技术设备共建共享的新机制;以满足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县域人才统筹调配和柔性流动的新机制,初步实现了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积极探索激励性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办法。

2010年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办法。

杭州市下城区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了“有效工时”制,合理确定每个岗位的有效工时,按照完成基本医疗任务、公共卫生任务的有效工时,结合工作质量、居民满意度考核结果,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为40%),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

开化县制订了“新型工分评定”绩效考核办法,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和责任心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实行每人一表、每日记分、按月考评、年度结算计奖。

普陀区蚂蚁岛乡卫生院实行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工分制考核制,核定医务人员“岗位业绩工分”,分值权重向重点岗位和兼职人员倾斜,每月根据群众满意度测评和职工互评结果计算效益工分。

奖励性绩效工资全院统筹,在编人员和非在编卫技人员均按工分总值计发,有效激发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率先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制度。

台州市2008年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制度,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三方面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分析,每年发布评价分析报告。

通过监测分析,更好地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为地方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2010年起将“教育均衡度”列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

——创新农民工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嘉兴市着力健全新居民服务管理新体制,2007年设立全国首个地级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门机构——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率先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2007年底开始试点,2008年4月在全市推开,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维权救助等多个方面让新居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待遇。

宁波市2007年出台了“1+15”个完善就业服务、加强教育培训、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推进社会保险工作、加大依法维权力度等政策文件;2010年又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房“村企结对”联合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

宁波慈溪市首创“和谐促进会”制度,会员中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各占一半,下设权益维护、文化体育等多个工作委员会,覆盖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形成了外来人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平台。

——创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

舟山市针对基层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建立基层党组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

根据社区(村)所辖范围、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等情况,合理设置网格,渔农村以100—150户家庭为一个网格,城区适当放大;组织关系在同一网格内的党员编入一个党小组,并确定每名党员联系10—20户普通群众。

2007年底,这一改革在桃花镇率先试点,2008年在舟山全面推开,全市43个乡镇(街道)分成2464个网格,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010年,这一服务模式从乡镇扩展到城市社区,从舟山市扩展到全省。

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和98.1%的村、98.3%的社区已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三)统筹城乡的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新格局

围绕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进展与成效

——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体制加快建立。

探索建立了规划共编、设施共建、功能共享的体制机制。

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有规划编制任务的57个县市全部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

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供水、交通、垃圾处理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向农村延伸,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690万人,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和客运班车通村率分别达到99.5%和91.6%。

建立“户聚、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制度,8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45%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持续推进。

城乡“五统一”就业制度基本建立,制定出台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

完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共同体”等办学模式,全省建立教育集团228个,参与学校729所;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实施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农村优秀教师贡献奖、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等制度。

完善覆盖全省的文体服务网络,全省建成小康体育村近2万个,大力实施文化下乡“三万工程”,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嘉兴率先建立城乡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