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8777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docx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

论文摘要:

《大学》对儒家大学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是我国古代儒家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也是儒家大学教育的入门课程。

《大学》系统地讨论了儒家大学教育的目标、教学的先后次第、教学的重点等内容,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及现代大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目前一些学者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仍存在着种种误解,所以用现代语言对儒家《大学》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现实意义实属必要。

论文关键词:

《大学》;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本末次第;教学内容

《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重要的教育学著作,较全面地论述了儒家大学教育的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次第等内容。

宋明理学家对这篇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列为《四书》之首,《大学》在宋代以后遂成为儒家大学教育的起点与最基本教材。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今天,儒家文化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而对《大学》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与解读是十分必要的。

一、儒家大学教育的基础:

小学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可分为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阶段。

小学教育属于童蒙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养正”,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与正确的行为。

“蒙以养正,圣功也。

”雎。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一方面学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及各种技能,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则是背诵古代各种经典著作。

大学教育则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穷理、致知、修身、治国等内容。

“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

自十六七人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

”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夏、商、周三代,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已相当完备。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

三代之隆,其法浸备。

然后王官、国都以及闻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迸退之节,札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人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这种教育在中国古代代代相传,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未曾中断。

中国古代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前后连贯的。

小学教育重在培养正确的行为及良好的心理,大学教育则重在开发智慧。

“小学者,学其事。

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忠信孝弟之类,须于小学中出。

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

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

”可见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必须以小学教育为基础,没有小学教育打下的坚实基础,大学教育是无从建立的。

后期一些儒家学者不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直接从大学教育人手,故难以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使大学所教沦为:

《礼记·学记》所批评的“记问之学”。

早在宋代,朱熹就已经对当时忽视小学教育的现象提出了警告。

“今人不曾做得小学功夫,一旦学《大学》,是以无下手处。

二、儒家大学教育的目标:

开发先天本具智慧

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教学的方向与教学的内容,因而研究《大学》的教育目标是理解儒家大学教育的关键。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开发人人先天本具的智慧,并以此智慧服务社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是朱熹所谓的《大学》教学目标的“三纲领”。

“明德”是指人人先天本具的智慧。

“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儒家认为人人都具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与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种良知与良能的本体即是“明德”。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觉明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明德”虽人人本具,然而普通人由于被情所蒙蔽而不能显现。

为使其重新复明,必须通过教育。

“(明德)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

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孟子提出,儒家的学问即是找回先前丧失的本心。

&ldqu

o;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王阳明则称儒家的教育为“致良知”。

“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大学》中的”亲民“即是在自己”明明德“的过程中,推己及人,服务社会。

可见”亲民“即是儒家的道德实践。

”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亲民“两者都达到圆满。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可见大学教育的三纲实际上仅是”明明德“、”亲民“两纲。

两者之中,”明明德“是本体,”亲民“是外用。

若自身不具有高度的智慧与道德,则不能服务社会。

若不能服务社会,其道德与智慧也不能圆满。

若以儒家智、仁、勇三德配大学的教育目标,则“明明德”属于智,“亲民”属于仁,“止于至善”须通过不懈努力,故属于勇。

儒家认为智、仁、勇为天下古今所共同的完美品德。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而获得此三德的途径即是儒家的大学教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明德“是自身获得幸福,”亲民“则是让他人也得到幸福。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幸福的获得则需要高度的智慧。

儒家的教育正是这种人生智慧的教育,因而也是一种幸福人生的教育。

《论语》开篇即提出教育给人生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盛赞颜回好学,因为颜回通过学习得到了人生的幸福。

”子日: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而孔子认为自己也是通过学习得到了人生的快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可见儒家的教育目标在于开发智慧,而智慧的作用则是获得人生的幸福。

三、儒家大学教育的次第与本末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成功的教育必须把握教育过程的次第与本末。

《大学》重点讨论的即是大学教育的本末问题及教学的先后次第。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篇将儒家大学教育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朱熹称其为”八条目“。

八个条目的先后次第如《大学》所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八个条目中,格物、致知被视为“大学始教”,因而极为切要。

关于格物与致知,宋明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通过不断深入地认识自然之理而开发自己的智慧,即通过知识量的不断积累逐步达到质的飞跃而豁然贯通。

朱熹指出: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儒家所贯通的既是自然之理,也是人人本具的“明德”。

“所觉者,心之理也。

”日“朱子认为,格物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儒家的经典著作。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陆王心学派则不赞成朱子的修学方法,而是主张通过直接“发明本心”达到“致知”。

王阳明提出,格物是在心上去恶为善,致知则是恢复自己本有的“良知”,而不是扩充自己的知识。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

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夫是之谓格。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朱子与陆王心学的修学方法各有特色,两者并没有根本矛盾,都可以作为儒家大学学习的入门手段。

朱子的修学方法是孔子提出的“下学而上达”的渐修过程。

陆王心学的修学方法则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一朝的顿悟方法。

从《中庸》提出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来看,朱子的方法是通过“道问学”达到“尊德性”,陆王心学则以“尊德

性”摄“道问学”。

虽然朱子强调积累知识,但并不认为知识即智慧。

而心学家也并非不重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而是将学习经典统摄在去恶为善的修学实践中。

采取朱子的方法须避免可能出现的仅仅将积累知识作为学习目标、不重视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启智慧的失误。

这种失误即孔子所指出的“学而不思则罔”。

采用王阳明的方法则须避免追求高深哲理而忽视学习经典的失误,这种失误即孔子指出的“思而不学则殆”。

能够通过格物达到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六目则可由内而外,层层递进、势如破竹。

“知其不善之必不可为,故意诚;意既诚,则好乐自不足以动其心,故心正。

”若心正,则处事、待人,接物无不合乎中庸之道,故身修。

身若修,则“家便齐,国便治,而天下可平”故《大学》指出: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学理上儒家的学习虽有以上先后次第,然而修学时却是同时而行。

“大学自致知以至平天下,许多事虽是节次如此,须要一齐理会。

不是说格物后方去致知,意诚后方去正心。

”“盖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

”儒家大学教育可分为知与行两方面。

大学的三纲领中,“明明德”主要属于知,“亲民”则主要是行。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认为:

“论先后,知为先。

论轻重,行为重。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论两者的难易,则是知难行易,所以格物致知是大学之本。

若能致知,则意可诚、心可正、身可修。

反之,若行有不得,必是知未至,可见知与行不可分离。

儒家大学教育不仅重视修学的先后次第,也重视修学的本与末。

儒家强调修学须举本兼末,反对舍本逐末。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就《大学》的三纲而言,“明明德”为本,“亲民”为末,“止于至善”即是本末兼得。

就《大学》八目而言,则前前为本,后后为末。

即格物为本,致知为末;致知为本,诚意为末;乃至于治国为本,平天下为末。

故孟子提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学》则提出: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处修身是指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五目。

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应当以修身为本,也都可以治国、平天下。

可见治国、平天下不必专指在位者,修身也不必专指读书人,通过正己以正人即是修身、即是为政,也即是治国,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儒家大学教育的内容:

道、德、仁、艺

《大学》中虽然没有详细讨论儒家教学的内容,然而讨论儒家大学的教育思想不能不涉及教学内容。

关于儒家教学的内容,《论语》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表述。

《述而》篇提出孔子教学的内容包括学文、修行、忠与信四个方面。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先进》篇又将孔子的教学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在《述而》篇中,孔子还将儒家的教学体系描述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据、依、游是求学方法,道、德、仁、艺则是儒家教学的内容。

四项内容分别代表儒家思想体系的四个层次,道与德属于体,是内在的,仁、艺则是外在的应用。

其中仁是总用,艺是别用。

道与德属于儒家思想的本体部分,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述,只有靠学者的领悟才能通达,故孔子在教学中不常讲解。

子贡曾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性与天道即是孔子关于道与德的学问。

孔子当年教学的核心是仁,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艺。

仁是指对人亲切加厚、爱人如己。

樊迟向孔子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爱人。

“樊迟问仁,子日:

爱人。

”,仁发源于心,但必须见诸行动。

如《中庸》中提出:

“力行近乎仁”。

孔子也强调: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艺是指各种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及百工技能等。

艺是行仁的手段,故儒家学习必须博学艺术技能。

然而,博学的同时,还须分清主次。

六艺之中以礼为主,礼是道、德、仁三者的基础,也是六艺百工的指导原则。

故孔子提出: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然而,仁源于德,德源于道。

因而,儒家

的学习强调必须能由用达体,即通过学艺而通达仁,进而由仁通达德与道,此即是儒家教学的下学上达。

若将《大学》的教学目标与孔子提出的教学内容相配合,则”明德“与道、德相对应,仁与艺对应于”亲民“。

儒家的大学教育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教育已在六艺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故大学教育更侧重于道、德、仁三方面的教育,而教学的具体内容仍然以六艺为主。

五、儒家大学教育的核心:

五伦关系与义利关系

儒家教学的基础课程是礼,核心内容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五伦关系。

这五种关系是: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儒家强调五伦关系是古今所共同的达道,知此则为智,体此则是仁,强此即是勇。

“知,所以知此也。

仁,所以体此也。

勇,所以强此也。

”因此大学教育中的修身即是修此。

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行此。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

”所以儒家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五伦关系。

五伦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概括,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不外乎这五种关系,只是表现形式稍有差异而已。

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主要指家庭关系。

朋友关系、君臣关系主要是社会关系。

广义的朋友包括同事、同学等社会关系,而君臣关系在现代社会则表现为各种上下级关系。

正确处理五伦关系在任何时代都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由此可知,儒家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儒家的智慧是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高度智慧。

正确处理五伦关系必须首先正确对待义利关系。

因而,义利关系也是儒家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根本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对义利关系的正确处理。

正如宋代理学家程颢所说:

“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儒家的修身重在处理好义与利两者之间的关系,治国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建设与道德文化建设,儒家则将其称为富民与教民。

“先饮食而后教诲,所谓治人也。

”富民与教民也离不开对义利关系的正确处理。

所以义利关系被朱熹称为儒家的“第一义”。

“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儒家认为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是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

义为本体,利为外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儒家并不反对个人的求利行为。

孔子曾说: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然而儒家所赞成的个人利益,必须不违背义这一道德标准。

即“见得思义”,“义然后取”。

对于不合乎义的谋利行为,儒家则是反对的。

孔子指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儒家的五伦关系及义利关系看似简单,似乎谈不上高深的学问。

然而,从《论语》、《孟子》可以看出,孔子、孟子当年的教学,都是以此为核心。

孔子的弟子曾子将自己的修学内容概括为三事。

“曾子日: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朱熹赞叹曾子修学抓住了根本。

“曾子以此三事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可见儒家的学问立足于日常生活实践,在下学中求上达,并非脱离生活追求高深的学问。

故此,孔子指出:

“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六、结语

第一,儒家大学教育以开发先天本具智慧,实现幸福与和谐为目标。

《大学》中的意诚、心正是个人心理上的和谐,身修是和谐身心,家齐是和谐家庭,国治是和谐社会,天下平则是和谐国际社会。

而幸福来自于和谐,身心的和谐带来个人的幸福,乃至于国际社会的和谐带来人类的幸福,可见儒家教育是一种和谐与幸福的教育。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种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与之配合,儒家文化正是这种和谐文化,儒家教育也正是这种和谐文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咤教育与社会教育,目前我国推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即是和谐的社会教育。

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也有必要加强以儒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文化教育。

儒家大学的教育目标与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并没有原则上的冲突。

儒家教育所追求的智慧与幸福也正是现代大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第二,儒家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道、德、仁、艺四个层次,其中以艺为基础。

艺是服务社会的手段,所以儒家

强调博学各种艺术技能。

然而,学习必须有主有次,六艺之中儒家主修的是礼。

礼的作用主要在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五伦关系,落实五伦关系则需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因而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五伦关系与义利关系。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教育比古代更为丰富,然而这些内容也可以由儒家教学内容中的艺加以概括。

儒家教育的内容有本有末。

在教学中,儒家十分重视本末与次第。

儒家教学内容的末即是六艺百工,本即是智慧与道德。

儒家虽以道德教育为本,但也不忽视各种技能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虽有主次,却很难说有本末,我国无论是中小学或是大学都有德育的内容,然而德育与其他学科是平行的,这种教学安排在德育上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加强道德教育并不意味着减少其他课程的时间安排,而是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实现下学上达。

可见儒家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冲突,而儒家教育却可以弥补现代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种种缺陷。

第三,儒家的教育在我国有数千多年的历史,中间基本上不曾中断。

中国文化由此得以延续,中国社会也因此得以长期保持繁荣与稳定。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中国也逐步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模式。

西方式教育重视科学与技术知识的传授,确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西方式教育也带来了种种的矛盾与冲突。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个人身心的矛盾与冲突、家庭及社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些矛盾与冲突难以在西方教育模式下得到解决,而儒家的教育正是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的根本出路。

儒家教育可以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在此基础上,必然也可以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第四,儒家的教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教育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必然有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分。

因而,在我国建设和谐文化的今天,必须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对儒家的教育加以继承与发展。

转载自中国论文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朱熹。

大学章句g]∥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2]朱熹。

周易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3]黎靖德。

朱子语类m].长沙:

岳麓书社,1997.

4]曾子。

大学g]//施忠连。

四书五经鉴赏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5]孟子。

孟子g]∥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6]王守仁。

传习录g]∥张立文。

王阳明全集。

北京:

红旗出版社,1996.

7]张立文。

王阳明全集g].北京:

红旗出版社,1996.

8]子思。

中庸g]//施忠连。

四书五经鉴赏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9]孔子。

论语g]∥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10]王守仁。

大学问g]//张立文。

王阳明全集。

北京:

红旗出版社,1996.

11]朱熹。

中庸章句g]//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2]程颢,程颐。

二程遗书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71.

13]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人三策m].长沙:

岳麓书社,1997:

144.

14]朱熹。

朱文公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

卷24.

15]朱熹。

论语集注g]∥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