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灾难应急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8690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灾难应急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14灾难应急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14灾难应急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14灾难应急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14灾难应急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灾难应急讲解.docx

《14灾难应急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灾难应急讲解.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灾难应急讲解.docx

14灾难应急讲解

灾难性事件后的心理应激反应

------研究与干预

近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令全世界震惊和悲痛,随着救援工作的推进,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遇难者转向幸存者,相关报道显示:

至少800名泰国幸存者患上了后海啸恐惧症,他们担心海啸还会卷土重来;一些幸存者为同伴相继死去而自己却存活下来感到负罪,甚至想要自杀;还有许多人脑海中不时出现灾情场面,或是仿佛听到海啸警报声;至于失眠、焦虑等生理心理问题更是非常普遍。

幸存者所遭受的心灵重创和噩梦一般的回忆,可能一生一世都难以抹去。

大部分海啸幸存者存在着认知影响、记忆损害、忧虑、自我效能较低、闯入性思维以及噩梦,并伴有震惊、恐怖、易激怒、无助感等情绪波动。

  这些症状在美德村难民营的难民中并不鲜见,他们做噩梦,情绪易失控,尤其是有亲人在海啸中遇难的罹难者家属。

  罗美好一家10口人就剩下了她和弟弟两个人。

她不太爱说话,总是低着头,说自己经常想起死去的家人。

  经常做噩梦的难民人数不少。

好好的人会突然之间哆嗦一下,一脸的惊恐,冒一身冷汗。

  难民营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警察在整理灾区罹难者尸体的时候,发现腐烂的肠腔突然爆裂,他受了惊吓,很快就在混乱的意识状态里自杀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据国家减灾十年报告的统计,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死亡数千人

灾难、重大社会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均属于危机性事件,会同时对公众的躯体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我国各类灾害

根据对国际国内52项相关研究的总结,人群经历灾害后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平均增加17%。

中国灾后PTSD发病率与持续时间与在其他地区研究的结果一致,如张北地震受灾群体3个月和9个月内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18.8%和24.2%。

除PTSD外,最常发生的还有抑郁障碍和其他焦虑障碍,灾难性事件后报道的患病率在20%左右的居多。

据估计,受灾人群中,发生酒精依赖的占35.5%(3%-55%),发生药物依赖的占22.9%。

灾害还使受灾地区的自杀率明显上升。

现场研究与干预工作

云南澜仓地震(1988)

克拉玛依特大火灾(1994-1995)

张北地震(1998-1999)

长江流域大洪水(1998-1999)

洛阳12-25特大火灾(2000-2001)

大连5.7空难(2002)

北大山难(2002)

SARS(2003)

家访

心理门诊(设在综合医院)

咨询热线电话

为受伤者心理干预

电视讲座

医护人员/干部培训

科普文章

科研

SARS流行期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

SARS患者;疑似者;

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

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

易感人群;

社会公众。

心理干预的方式:

媒体宣传、科普-文章--对大众

热线咨询

深入一线为SARS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心理服务

集体晤谈--对高危人群

治疗性干预(心理咨询、药物治疗)

9.11后的美国人

(1)

在911之后,大约1/5的美国人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的抑郁和焦虑

大约8百万美国人报告自己因为911事件而感到抑郁或焦虑

8个月后,纽约的很多学龄儿童做恶梦

9.11后的美国人

(2)

7%的美国人说他们曾因为911事件去找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同样多的人因为恐怖袭击而服用处方药物,这比袭击事件发生前要高得多

只有1/5的人去看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为何恐怖主义是社区精神卫生的重要议题

重要理由:

恐怖主义通过将恐惧、焦虑、压抑以及全面的混乱加诸于受害者,从而破坏其心理安宁。

大多数社区精神卫生机构还没有对此做好准备。

在计划灾难应答措施时,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常被忽略。

应激反应

面临应激情境或遭遇应激事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改变

应激反应:

生理改变

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

胃部不适、恶心腹泻

出汗或寒战

肌肉抽搐肌肉酸痛

头痛

耳朵发闷“听觉丧失”

疲乏

月经周期紊乱

性欲改变

皮疹过敏烧灼感

应激反应:

认知方面

记忆问题

定向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

思考与理解困难

不能不想灾害事件

计算、决策困难

创伤事件使人的观念发生改变_1

原认为这些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随时可发生

人们认为世界会很有序的

—无法预料

创伤事件使人的观念发生改变-2

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善有善报,对人有基本的信任

--对别人的信任度降低

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急性应激障碍(A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抑郁焦虑

分离障碍

酒精药物滥用

自伤自杀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实际上是灾害发生后几乎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

通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便迅速恢复,但心理社会干预十分必要

急性应激反应(ASD)患病率:

Staab等报道遭受台风的群体1周后的时点患病率为7.2%;

Chassen等对暴力事件目击者的调查发现,符合ASD诊断标准者占33%。

同时这2位作者都认为ASD是PTSD很好的预测指标。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ICD-10将PTSD定义为:

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短期或长期)的延迟和/或突出的反应,这类事件或情境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如天灾人祸,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成为恐怖活动、强奸或其它犯罪活动的受害者)。

感到紧张、焦虑和苦恼是人们面对恐惧与无助时的正常反应。

这是多数创伤体验的基本内容。

通常,人们能够解决这些痛苦症状,仅有很小比例的人会发生PTSD等应激相关障碍。

某些类型灾害之后,抑郁较PTSD更常见,而且50%PTSD病例同时存在抑郁。

PTSD患病率

PTSD终生患病率约8%

女性10%,男性5%

美国一般人群中约50%在一生中遇到创伤性事件

遇到创伤者发生PTSD的比率为10%-20%

某些创伤更高,如强奸后为50%

患病率

在一般人群中,最容易导致PTSD的创伤性事件是强奸和身体攻击

女性的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

平均症状持续时间女性为48个月,男性为12个月

PTSD流行病学:

暴露群体

退伍军人:

6.3~30.9%

受灾群体:

4~59%

交通事故:

29~100%

难民:

21.5~31.3%

据美军《星条旗报》2004-6-15日报道,在驻韩美军第二师接受治疗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患者的精神痛苦,去年多与性搔扰有关,但今年被认为主要是战争后遗症。

  美军第二师精神科女军医多莉蒂大尉表示,她今年治疗了10多名PTSD患者,他们的症状是恐怖、恶梦、过分紧张、不眠、幻觉、愤怒和不安等,病因是战争、性搔扰、自然灾害等对生命的威胁。

  她表示,在驻韩美军中,PTSD患者之所以剧增,是因为从巴拿马、中东、海地、索马里、科索沃、波斯尼亚、匈牙利和阿富汗等世界纠纷地区调到韩国的官兵从今年1月到现在达750人。

特别是,从这些战争地区调往韩国的小队长(Non-CommissionedOfficer,NCO)人数将到6月底达二师全体小队长的50-60%,因此PTSD患者很可能继续增加。

  多莉蒂大尉说:

“曾在战争地区服务过的士兵有30%是完全PTSD患者,25%病情较轻。

可见参战士兵的一半以上患有精神后遗症。

”她还表示,尽管PTSD患者不断增多,这些患者怕接受精神科治疗被认为有身体障碍,不主动接受治疗,要自己解决,希望他们接受有系统的治疗。

中新网6月15日电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2004-7月12日一期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从伊拉克回来的军人中有六分之一存在心理创伤———并且这个比例可能会继续攀升。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是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组织的,涉及6200名军人。

多数参与者是在从战场归来后的三四个月内接受检查的,此时他们对战争的记忆———以及心理创伤———犹新。

研究发现:

曾被派往伊拉克的老兵中,高达17%的人员患有(PTSD)、情绪低落或者心情焦虑等症状。

在阿富汗服役过的军人当中,大约有11%的人患有PTSD、情绪低落和心情焦虑等症状。

患PTSD的可能性与士兵经历战斗的次数成正比。

在伊拉克没有经历过战斗的士兵当中这个比例是4.5%,

在经历过一两次战斗的士兵中为9.3%,

经历过三到五次的是12.7%,

经历过五次战斗以上的,这个比例是19.3%。

在阿富汗服役过的士兵当中,患PTSD症状的比例低于在伊拉克的比例,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参加战斗的次数较少。

在这项研究中,军人平均遭受心理创伤的比例高于经历过海湾战争的老兵。

有些专家担心,《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个比例会继续攀升。

退伍军人事务部创伤后紧张紊乱征国家疗养中心执行主任马修·弗里德曼博士说:

“被调查者是参加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人,而战争已经由原来的解放运动演变成一场反抵抗斗争。

不确定因素和遭受外伤的可能性增加了。

”他指出,这种风险只会随着驻扎期的延长而增加。

这项研究不包括预备役和国民警卫队官兵,比起训练有素并且对战争有充分准备的职业军人和海军陆战队队员来说,他们遭受心理创伤的几率更高。

PTSD流行病学:

中国的数据

车祸:

41%(3个月)36%(4年)

滑坡:

43%

地震:

24.2%(9个月内)

洪水:

3.7%(3个月)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经历强烈创伤后,如果有下列三组症状群中的一定数量的症状,就可以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再体验

逃避/麻木

过度觉醒

症状必须超过一个月,明显影响个人生活、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重要方面

再体验--至少有以下一个症状

反复地、不自主地出现对创伤事件的痛苦回忆,包括与事件有关的想象和思维。

反复地、痛苦的做关于创伤事件的梦。

有仿佛创伤事件正在重现的行动和感受(包括再体验,情景闪回发作)。

遇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或提示时,有强烈的精神痛苦感。

遇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或提示时,有躯体反应(如发抖、寒战、心跳加快)

逃避和麻木—至少有以下三个症状

极力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想法、感觉或言语。

极力回避能唤起回忆创伤事件的活动、场所或人物。

不能回忆有关创伤事件的一些重要细节。

对以前喜欢的一些活动不再感兴趣或很少参加。

与家人和朋友疏远、脱离。

情感麻木,周围人也能感觉到这一变化。

认为生活中某些重要目标不能再实现(例如结婚、为人父母或长大成人)。

过度觉醒-至少有以下两个症状

入睡困难或易醒。

发怒或易激惹。

难以集中注意力。

过度警觉

易惊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一般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几周内出现,

有些人可能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出现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躯体症状—因此就医

胃痛、便秘/腹泻交替

呼吸系统问题

头痛

肌肉抽筋或疼痛

后背痛心血管系统症状

症状和诊断

A创伤性事件:

被抛弃和无助感

B再体验:

侵(闯)入性(闪回、噩梦)

扳机作用(各感觉道、某种特定的感受)

C回避:

一切能引起创伤回忆的任何事物,包括

情感。

两个可能的后果:

——躯体形式障碍

——克服创伤体验的特殊应付方式

D1防御性的遗忘:

D2警觉:

易激惹、睡眠障碍、听力增强、注意力问题

E时间界定:

众说纷纭,1—6个月,延迟反应

严重心理创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和诊断可以是变化的

急性应激反应

创伤后应激反应

几个月后又出现抑郁

多年后进食障碍

或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病程与预后

30%完全恢复

40%轻微症状

20%持续存在中度症状

10%不愈/恶化

早期以闯入为主,其后回避突出

达到缓解的时间中位数为至少3年

1/3病人的PTSD病程超过10年

伴发精神障碍

同病率

•重性抑郁-48%

•物质滥用障碍-27%-52%

•焦虑障碍-7%-31%

社会支持系统在应激中的作用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应激过程中从社会各方面能得到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活事件、人格、认知过程、个体经历、应对方式、应激源及应激过程都影响着社会支持系统的形成和稳定性。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可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两部分,工具性支持包括各种物质性或策略性帮助,以解决问题为取向;

情感性支持通常在应激过程中以针对情绪变化的应对为取向,对情绪失调者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亲子关系、家庭、亲密关系、婚姻、朋友、社团等均是重要社会支持。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旨在阻止极端应激事件所至后果的恶化.通过即刻处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

危机干预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

短崭干预的目的是使幸存者重获个人尊严和价值感

危机干预的核心是“谈话”—

在混乱的灾难环境中,人际交往可减少孤独,并提供健康帮助

把感受用言语表达出来可增强自我控制感

减少无助感和无望感,可加强幸存者的应对策略

危机干预的目标

危机干预的最低治疗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病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最高目标是提高病人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Aguilera和Messick)

危机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时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治疗师的擅长,采取各种取向的心理治疗技术,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短程动力学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方法。

危机干预主要应用下述三大类技术:

1、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技术

2、支持技术

3、干预技术

干预技术

称解决问题的技术,让当事者学会对付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渡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适应。

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

•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

•死难者的家属同事朋友

•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

•易感人群

•老人儿童

急性期的干预

原则:

简短、及时、就近、集中、表浅

目标:

促进病人面对、接受、加工、整合压抑和难以承受的情绪

方式:

个别治疗、集体治疗、集体晤谈(CISD)、

催眠疗法

药物治疗问题:

镇静,缓解激越

严重事件

严重事件是任何使人体验异常强烈情绪反应的情境,可潜在影响人的正常功能

集体晤谈的目标

▪支持和安慰

▪公开讨论内心感受

▪资源动员

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

集体晤谈的经验

洛阳火灾(2000)

大连5.7空难(2002)

车祸(2002)

北大山难(2002)

SARS(2003)

北大医院幼儿园事件(2004)

时限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内是理想的干预时间

6周后效果甚微

种类

正规的集体晤谈

通常由合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

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内实施

指导者必需对小组治疗有广泛了解

指导者必需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

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CISD

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CISD

严重事件应激晤谈分期

第一期介绍期

第二期事实期

第三期感受期

第四期症状期

第五期辅导期

第六期恢复期

第一期介绍期

▪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

▪介绍CISD的规则

▪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每个人自我介绍

▪定位在应激处理的服务,不是正式治疗

第三期-感受期

第三期感受期(续)

▪这些感受对你的社会功能及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注意内疚、自责等感受

▪你是否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做错了什么?

▪对不利的后果要负什么责任

第四期症状期

确定个人的痛苦症状

从心理、生理、认知、行为各方面描述

依时间顺序回顾(例病人死亡)

避免将个体的反应病理化,避免

“障碍”、症状用语(用应激反应)

第五期辅导期

介绍正常的反应及应激反应模式

强调适应能力

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

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

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

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恢复期

总结述谈过程

回答问题,提供保证,

讨论行动计划

重申共同反应

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

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积极应对技巧

•对处境进行评估

•制定行动计划(应付问题)

•使用先前紧急状态下使用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适宜的方式释放痛苦情感

•避免由各种情绪混杂而产生的强迫性思考,但接纳痛苦

消极应对

•使用否认、退缩和回避手段,对于解决问题的应对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想象和幻想

•冲动行为

•找替罪羊,向弱小者发泄沮丧情绪

•过分依赖和依靠行为

•不能引发关心他人的感受

集体晤谈注意事项

▪       对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     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

▪      对于家中亲人去世者,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

可能会加重其它人的创伤。

SARS应激后的集体心理干预

目的-探讨应激后的集体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采用CISD对37名解除隔离后的急诊科护士进行集体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测查事件影响量表(I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I-90)

结果-干预后IES总分和闯入症状得分下降明显,回避症状得分无明显变化.SCI-90结果显示,干预前各因子中强迫因子分最高,抑郁因子分次之;干预后各因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抑郁因子分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偏执因子分

结论-集体心理晤谈的方法对于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效果良好

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

心理治疗:

个别治疗(各种取向)

集体治疗

放松训练

眼球运动脱敏和再加工(EMDR)

社会康复治疗

居丧的干预

干预经验

克拉玛依特大火灾(1994-1995)

车祸

大连5.7空难(2002)

北大山难(2002)

门诊

幼儿园事件

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反应

休克期麻木否认

埋怨自责后悔愤怒

抑郁期情绪低落不愿见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无兴趣恶梦失眠

恢复期不再做恶梦开始适应新生活

居丧干预的策略

一支持与帮助

二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

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三.干预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四.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

五.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

一.支持与邦助

居丧之初多处于休克期,表现麻木.目标应放在建立关系提供支持(大连)

鼓励表达感情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邦助

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二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邦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幼儿园)

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邦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是十分关键的。

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

(例:

痛失爱子的父亲)

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

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大连:

参观会场放飞海祭设灵堂

三.干预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

抱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

治疗者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

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愤怒,这只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

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

回避借酒浇愁暴力自杀等是不健康的行为。

(例:

丧夫的妇女)

即能“共情”,能分担居丧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不使居丧者滋生绝望或过份依赖。

鼓励正视困境和问题。

避免不现实要求“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

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

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例:

失去大儿子的母亲)。

四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

了解居丧者的人格对于了解个体的独特反应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痛苦,他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告诉他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居丧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居丧者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

五帮助居丧者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

心理干预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心理干预工作人员应具备心理治疗师的资格。

但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对每一个病人都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药物类型

三环类抗抑郁药:

多虑平、阿米替林

四环类抗抑郁药:

马普替林、米安舍林

SSRIs:

舍曲林(左洛复)、西酞普兰(喜普妙)、帕罗西叮(赛乐特)、氟西汀(百优解)、氟伏沙明

SNRIs:

万拉法新(博乐欣、怡諾思)

NaSSA:

米氮平(瑞美隆)

药物类型与剂量

药物类型与剂量

抗焦虑药

苯二氮卓类药物

对于急性应激反应最有效

•减少过度警觉症状

•在一项研究中,不能预防PTSD的发生

在慢性PTSD中-有抗焦虑作用,但对PTSD的核心症状没有影响

抗焦虑药

丁螺环酮

一项开放试验和几个个案报告

•缓解焦虑

•减少闪回

•降低过度警觉

抗精神病药

不常规使用

适应症:

减少瓦解性过度警觉、妄想观念和攻击冲动

伴发精神病性障碍

低剂量往往有效

精神卫生在我国防灾、备灾、救灾工作中的重要性正在引起关注。

2002年4月17日由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中己经将受灾人群列为重点人群,提出“加快制定<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