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8634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

《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八化学计算终.docx

专题八化学计算终

专题八化学计算

考点回顾:

1.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2.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3.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4.掌握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5.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6.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7.掌握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

8.掌握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

9.以上各类化学计算的综合运用。

命题规律:

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它往往以确定物质的组成、推测有机物的结构等题目呈现,试卷II有机命题的一种常见形式。

2.有关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溶液的浓度、溶解度等化学基本计算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且难度适中。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高考命题的传统题目,且命题方式多变,但近几年将化学题数学化已成为高考中的一大亮点。

4.将化学平衡与化学计算融为一体,能真正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

考查时常常用“等效平衡”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5.酸碱中和、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的计算在高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且常考常新。

知识扫描:

1.基本化学量的计算请填写下表)

化学量

常用基公式和方法

物质的量(n)

所体摩尔体积(Vm)

相对分子质量(Mr)

物质的量浓度(cB)

溶质的质量分数(W)

水的电离及溶液pH值

2.计算量关系

(1)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

(2)以分子式为中心的计算

(3)以化学方程式为中心的计算

(4)有关溶液的计算

 

(5)酸碱溶液及pH计算

Kw÷

余OH-

余H+

Kw÷

余C(OH-)

先求C(H+)

2.方法技巧

(1)差量法根据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找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中某化学量从始态到终态的差量关系进行列式,实际上是比例法。

其解题关键是正确找出化学方程式中的差量(标准差)和实际发生化学反应的差量(实际差),这些差往往是同一物理量(同一单位)的差量。

具体有①质量差;②气体体积差;③物质的量的差。

另外还有压强差、溶解度差以及热量差等。

(2)守恒法利用反应体系中变化前后,某些物理量和化学量在始态和终态时不发生变化的规律列式计算,特别是有关混合物和反应关系复杂的计算问题,无须考虑反应体系中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无须考虑变化所经历的具体途径。

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

主要有:

①质量守恒:

某元素原子质量、某物质的质量、某些物质的质量之和等反应前后不变。

②原子(或离子)个数守恒:

反应前后,原子或离子种类和个数不变。

③电荷守恒:

溶液或固体中,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

④电子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原电池或电解池中,两极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⑤化合价数值守恒:

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由此可确定某些物质的化学式或某元素的化合价。

⑥浓度守恒:

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无论蒸发溶剂,还是添加溶质,析出晶体后,其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⑦溶质守恒:

溶液在稀释、浓缩、结晶或加溶质、溶解等过程中,溶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守恒。

(3)平均法这是解答有关混合物计算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时,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总存在某些方面的一个平均值,其平均值一定介于描述物质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只要抓住平均值,就能化繁为简。

(4)关系式法对于多步反应体系,可找出起始物质和最终求解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直接列出比列式进行计算,可免去中间繁琐的计算过程。

具体有:

①多步反应关系式法:

对没有副反应的多步连续反应,可利用开始与最后某一元素不变的关系,建立相应关系式解题。

②循环反应关系式法:

可将几个循环反应加和,消去其中某些中间产物,建立一个总的化学方程式,据此总的化学方程式列关系式解题。

(5)十字交叉法这实际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演变,关键是找出交叉点(平均值)后,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6)端值分析法当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无法确定成分及其含量时,可对数据推向极端进行计算或分析,假设混合物质量全部为其中的某一成分,虽然极端往往是不可能存在,但能使问题单一化,起到了出奇制胜的解题效果,常用于混合物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学平衡混合体系等计算。

(7)讨论法当化学计算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和不同情况下会出现多种答案时,就要结合不同情况进行讨论。

将不确定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提出各种可能答案的前提,运用数学方法,在化学知识的范围内进行讨论、计算、推断,最后得出结果。

讨论法是解决化学计算凝难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要善于挖掘题目所给的隐含条件,全面分析出可能出现的情况,防止漏解、错解和出现不合理的解。

具体有:

①不同结果的讨论同样的物质起反应,会因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

②反应物相对量不同的讨论同量的物质起反应,会因反应物之间的量的比例不同而产物不同。

③运用不定方程或函数关系进行讨论用尽所有数据,仍找不到足够的代数方程式组成方程式组求解,即可建立不定方程或函数关系式,对某一变量进行合理化的取值,即可找到相应合理条件下的有关答案。

另外,还有混合物中各物质反应时,各自过量的讨论;缺数据计算题的讨论;由生成物种类确定反应物相对用量取值范围的讨论。

3.化学计算解题思路

(1)认真审题,吃透题意。

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全题,了解题目的全貌,然后再进行细读,要注意题目设问的层次,对关键的地方要“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充分挖掘题示信息

同时理顺题目的化学变化,或是实验操作的过程路线,必要时可画出变化的线路图,明晰题意。

(2)全面分析。

找出题目中要求的内容和提供的条件,分析它们与那些概念、公式、理论和物质的性质有关,逐步地找出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联系,抓住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简捷的思路和解题方案,确定解题步骤。

(3)分析数据的含义,注意单位。

(4)挖掘隐含条件。

(5)一般要转化为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并注意其他物理量的变换。

(6)根据题意设待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体积等。

(7)根据题意正确写出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多步反应要列关系式)。

(8)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物与未知物的量的关系,或电子转移关系、热量关系、差量关系等。

(9)列式、求解、讨论。

注意寻求最简计算过程,力求快解、巧解。

同时要注意规范步骤,运用正确,注意量纲和有效数字。

(10)检查答案的合理性,反复验算数据和结果。

例1将KCl和CrCl3两种固体混合物共熔制得化合物X,X由K、Cl、Cr元素组成。

将1.892gX中Cr元素全部氧化成Cr2O72-,Cr2O72-在过量的KI中可氧化出2.667g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r2O72-+6I-+14H+=2Cr3++3I2+7H2O,如果取溶有1.892gX的溶液,加入过量的AgNO3,可得4.52gAgCl沉淀,则表示X组成的化学式为

A.K3Cr2Cl7 B.K3Cr2Cl5

C.K3Cr2Cl9D.K2CrCl4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充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答,同时利用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n(Cr3+)= [2.667/(127×2)]×2/3=0.007(mol)n(Cl)=4.52/143.5=0.0315(mol)

n(Cr3+)∶n(Cl)=2∶9 

答案:

C

例2(2004年重庆)粉末状试样A是由等物质的量的MgO和Fe2O3组成的混合物。

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适量A进行铝热反应,产物中有单质B生成;

②另取20gA全部溶于0.15L6.0mol·

盐酸中,得溶液C;

③将①中得到的单质B和溶液C反应,放出l.12L(标况)气体,同时生成溶液D,还残留有固体物质B;

④用KSCN溶液检验时,溶液D不变色。

请填空:

(1)①中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物中的单质B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溶液D的体积仍视为0.15L,则该溶液中c(Mg2+)为___________________,

c(Fe2+)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加少量KClO3,插上Mg条并将其点燃Fe

(2)Fe2O3+6HCl=2FeCl3+3H2OMgO+2HCl=MgCl2+H2O

(3)Fe+2H+=Fe2++H2↑Fe+2Fe3+=3Fe2+

(4)c(Mg2+)0.67mol·

,c(Fe2+)2.3mol·

例3超细氮化铝粉末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等领域。

其制取原理为:

Al2O3+N2+3C

2AlN+3CO由于反应不完全,氮化铝产品中往往含有炭和氧化铝杂质。

为测定该产品中有关成分的含量,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1)称取10.00g样品,将其加入过量的NaOH浓溶液中共热并蒸干,AlN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并放出氨气3.36L(标准状况)。

①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该样品中的A1N的质量分数为。

(2)另取10.00g样品置于反应器中,通入2.016L(标准状况)O2,在高温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气体的密度为1.34g·L-1(已折算成标准状况,AlN不跟O2反应)。

该样品中含杂质炭g。

解析:

本题综合性强,第一问除了考查考生化学方程式书写外,还考查考生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能力;第二问是有关混合物的计算,相对难度较大些,主要考查考生掌握解题技巧的水平。

(1)设10g样品中含AlN的质量为x,则由

AlN+NaOH+H2O==NaAlO2+NH3↑

41g22.4L

X3.36L

X=41g×3.36L/22.4L=6.15g

样品中氮化铝的质量分数为:

6.15g/10g=0.615

(2)通入氧气的物质的量为2.016L/22.4L·mol-1=0.09mol,所得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1.34g·L-1×22.4L·mol-1=30.00g/mol<32g/mol,故所得气体必为CO和CO2的混合物,设CO、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根据氧原子守恒有x+2y=0.09X2mol又根据平均摩尔质量的概念有0.09mol×32g/mol+12(x+y)=(x+y)30g/mol联立两式解得:

x=0.14mol,y=0.02mol,10g该样品中含杂质炭的质量为:

(0.14mol+0.02mol)×12g/mol=1.92g。

答案:

(1)AlN+NaOH+H2O=NaAlO2+NH3↑

(2)61.5%(3)1.92

例4合成氨原料可以由天然气制取。

其主要反应为:

CH4(g)+H2O(g)→CO(g)+3H2(g)

(1)1m3(标准状况)CH4按上式完全反应,产生H2mol。

(2)CH4和O2的反应为:

2CH4(g)+O2(g)→2CO(g)+4H2(g)

设CH4同时和H2O(g)及O2(g)反应。

1m3(标准状况)CH4按上述两式完全反应,产物气体的体积V(标准状况)为。

气体

CO

H2

N2

O2

体积(L)

25

60

15

2.5

(3)CH4和H2O(g)及富氧空气(O2含量较高,不同富氧空气氧气含量不同)混合反应,产物气体组成如下表:

 

计算该富氧空气中O2和N2的体积比V(O2)/V(N2)。

(4)若CH4和H2O(g)及富氧空气混合反应的产物中,V(H2)/V(N2)=3︰1(合成氨反应的最佳比),则反应中的H2O(g)和富氧空气的体积比为何值?

提示:

本题共四问,难度逐渐增大,最后两问思维层次较高。

旨在考查考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以及体现的思维敏捷性、严密性。

(1)从方程式可知1m3CH4完全反应可产生H23m3,换算成物质的量为133.9mol。

(2)由反应CH4(g)+H2O(g)==CO(g)+3H2(g)知1m3标准状况的甲烷产生气体的体积为4m3,而1m3CH4在标准状况下按反应2CH4(g)+O2(g)==2CO(g)+4H2(g)进行时产生气体的体积为3m3,故1m3CH4同时按上述两种反应进行时产生气体的体积介于3m3~4m3。

答案:

(1)133.9

(2)3m3<V<4m3

(3)设H2O为Xmol,O2为Ymol

则:

X=10Y=7.5

V(O2)/V(N2)=(7.5+2.5)/15=2/3

(4)设富氧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为a,反应用去的H2O(g)与富氧空气的体积分别为X、Y。

(3X+4aY)/[(1-a)Y]=3/1X/Y=1-7/3a

(用其它方法解得也给分)

能力提升:

1.NA代表阿伏加德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

B.2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D.17g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10NA

提示: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而分子的组成不同,因此不一定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选项错误。

2gH2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含氢原子数为2NA,选项B错误;C答案的前提是常温常压,而不是标准状况,因此11.2LN2的物质的量不是0.5mol,所含原子数目不是NA,C选项错误;17gNH3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含电子数目为10NA,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点拨:

本题考查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问题,重点是摩尔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每一选项都有易疏忽的地方,检查考生仔细分析问题的能力。

特别注意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时要注意是否标准状况、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是否是气体。

2.等质量的CuO和MgO粉末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硝酸中得到的Cu(NO3)2和Mg(NO3)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mol·L-1和bmol· L-1。

则a与b的关系为

A.a=bB.a=2bC.2a=bD.a=5b

提示:

等质量的CuO和MgO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根据反应关系CuO~Cu(NO3)2和

MgO~Mg(NO3)2,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浓度之比为1∶2,即2a=b

答案:

C

3.(2005年全国高考)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A、VB、VC,已知VB=2VC,且VA=VB+V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A.+1B.+2C.+3D.+4

提示:

主族金属元素的可能价态只有+1、+2、+3,不同的主族金属元素与足量酸反应的方程式和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1mol一价金属产生11.2L氢气,1mol二价金属产生22.4L氢气,1mol三价金属产生33.6L氢气。

结合题目给出的VB=2Vc、VA=VB+Vc

知道B一定为+2价金属,C一定为+1价金属,A为+3价金属。

答案:

A

4.(2005年全国高考)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中,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之比为

A.46∶9B.32∶9C.23∶9D.16∶9

提示:

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结合方程式可以知道,反应生成的Q和R的质量比为18∶22,即1.6gX与Y反应后,生成了4.4gR,同时生成了4.4g×18/22

=3.6gQ,故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

3.6g+4.4g-1.6g=6.4g,所以参加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比为:

6.4g/3.6g=16/9。

答案:

D

5.某500mL溶液中含0.1molFe2+、0.2molFe3+,加入0.2mol铁粉,待Fe3+完全还原后,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

A.0.4mol/LB.0.6mol/LC.0.8mol/LD.1.0mol/L

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有关计算。

由反应2Fe3++Fe==3Fe2+可知铁粉过量,0.2molFe3+与过量铁粉作用生成0.3molFe2+,故反应后Fe2+的总物质的量为0.4mol,溶液中C(Fe2+)=0.4mol/0.5L=0.8mol/L。

答案:

C

6.含8.0gNaOH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H2S后,将得到的溶液小心蒸干,称得无水物7.9g,则该无水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A.Na2SB.NaHS

C.Na2S和NaHSD.NaOH和NaHS

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H2S的性质及讨论型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由n(NaOH)=8.0g/40g·mol-1=0.20mol,则当NaOH全部生成Na2S时,m(Na2S)=0.2mol×78g.mol/2=7.8g,若NaOH全部生成NaHS时,m(NaHS)=0.20mol×56g·mol-1=11.2g,而7.8<7.9<8.0,故该无水物可能为NaOH和Na2S的混合物,也可能为Na2S和NaHS的混合物。

答案:

A

7.(2005年广东高考)将钠、镁、铝0.3mol分别放入100mL1mol·

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A.1︰2︰3B.6︰3︰2C.3︰1︰1D.1︰1︰1

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金属与水、酸反应的实质,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实质:

2M+2nH+==2Mn++nH2,可知三种金属都过量,而铝、镁在常温下都不与水反应,按盐酸计算,两者产生气体体积都为0.05mol,金属钠可继续与水反应最终产生0.15mol氢气,即同温同压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0.15mol∶0.05mol∶0.05mol=3∶1∶1。

答案:

C

8.将NaClO3和Na2SO3按物质的量比2∶1加入烧瓶中,再滴入少量H2SO4溶液并用水溶解、加热,产生棕黄色气体X,反应后测得NaClO3和Na2SO3恰好完全反应。

则X为

A.Cl2B.Cl2OC.C1O2D.Cl2O3

提示:

本题考查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

设氯元素化合价下降n价,则2n=1×2,n=1,故X中的氯应为+4价,应选答案C。

答案:

C

9.以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对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C2H2(g)+5/2O2(g)=2CO2(g)+H2O

(1);△H=一1300kJ/mol

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10NA个电子转移时,吸收1300KJ的能量

  B.有NA个水分子生成时,吸收1300KJ的能量

  C.有NA个二氧化碳分子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D.有NA个C≡C三键断裂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答案:

D

10.等物质的量的N2、O2、CO2混合气体通过Na2O2后,体积变为原体积的8/9(同温同压),这时混合气体中N2、O2、CO2物质的量之比()

A.3∶4∶1B.3∶3∶2C.6∶7∶3D.6∶9∶0

提示:

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依题意,若原气体共9mol,三种气体各3mol,则现在混合气体共8mol.由2Na2O2+2CO2==2Na2CO3+O2知,消耗2molCO2增加1molO2,故现在三种气体比应为3∶4∶1。

答案:

A

11.20℃时,饱和KCl溶液的密度1.174g·cm-3,物质的量的浓度为4.0mol·L-1,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25℃时,饱和KCl溶液的浓度大于4.0mol·L-1

B.此溶液中KCl的质量分数为

C.20℃时,密度小于1.174g·cm-3的KCl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20℃时,溶液密度一定大于1.174g·cm-3

答案:

D

1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有如下平衡:

H2(g)+I2(g)

2HI(g)。

已知H2和I2的起始浓度均为0.10mol·L-1,达到平衡时HI的浓度为0.16mol·L-1。

若H2和I2的起始浓度均变为0.20mol·L-1,则平衡时H2的浓度(mol·L-1)是

A.0.16B.0.08C.0.04D.0.02

答案:

C

13.CS2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O2和CO2,用0.228gCS2在448mlO2中燃烧后,冷却到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为(已知CS2为液体)

A.224ml    B.201.6ml    C.336ml    D.448ml

提示:

由反应CS2(l)+3O2(g)==2SO2(g)+CO2(g)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反应后冷却到标准转况下,气体的体积仍为448ml.

答案:

D

14.(2004年全国试测题)CuCO3和Cu2(OH)2CO3的混合物34.6g,可恰好完全溶解于300ml、2mol.L-1的盐酸溶液中,加热分解等量的这种混合物可得CuO

A.16.0g   B.19.2gC.24.0g    D.30.6g

提示: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用一般的解法就较复杂,如果用

“Cu原子守恒”和“关系式法”来解,就变得很简单了:

CuCl2~~2HCl由这一关系式可得

CuCl2为0.3mol,CuCO3→CuO,Cu2(OH)2CO3→2CuO,CuO~2HCl。

  

答案:

C

15.将含有O2和CH4的混合气体置于盛有23.4gNa2O2的密闭容器中,电火花点燃,反应结束后,容器内的压强为零(150℃),将残留物溶于水中,无气体产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混合气体中O2和CH4的体积比为2∶1

B.残留物只有Na2CO3

C.原混合气体中O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残留物只有Na2CO3、NaOH和Na2O2

提示:

本题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属于基本题型,但同时也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特别是“原子守恒”、“差量法”的运用。

反应的总方程式为:

     2CH4+O2+6Na2O2==2Na2CO3+8NaOH 

答案:

C

16.有三种不同质量比的氧化铜与炭粉的混合物样品①、②、③。

甲、乙、丙三同学各取一种样品,加强热充分反应,测定各样品中氧化铜的量。

(1)甲取样品①强热,若所得固体为金属铜,将其置于足量的稀硝酸中微热,产生1.12L气体(标准状况),则样品①中氧化铜的质量为g.

(2)乙取样品②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