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8260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考点1

“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经济条件: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条件:

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3.主要原因:

天主教会与德意志之间的矛盾加深。

4.导火线:

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二、概况

1.序幕: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

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

三、主张

1.因信称义:

只要虔诚地信仰灵魂便可获得拯救。

因信称义的主张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观。

2.简化宗教仪式。

每个人都可和上帝直接交流,无需神职人员干预和繁缛的礼拜仪式。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3.《圣经》是人们的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用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4.世俗统治权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罗马天主教会不应该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5.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四、影响

1.直接影响:

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

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2.经济方面: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经济方面:

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4.思想方面:

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总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易误辨析] 正确区分“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史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史料三 “宗教改革”这个词一样有误导作用。

路德一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了一个革命者,这是他与罗马教会坚定抗争导致的结果。

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腐败落后现象作出的反应,其中包括……部分牧师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不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特权和豁免。

尽管这些很能激起人们的抗议,但它们仅是清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侧重于知识分子”“欧洲人民”说明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更广泛;“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反映了宗教改革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

(2)史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在得救方式方面的主张。

注意史料的出处是本史料解读的落脚点。

“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说明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3)史料三认为,宗教改革表面看是一场反对教会腐败、压榨的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马丁·路德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

罗马教会的腐朽生活、特权等是宗教改革反对的目标,也是引发宗教改革的原因,但不是宗教改革的实质目的,其实质目的是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革命。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并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提示] 诉求: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

(2)史料二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有人认为马丁·路德的主张树立了上帝的权威,因此马丁·路德的学说与人文主义没有联系。

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 马丁·路德的学说强调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提示] ①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西欧各国早期反封建斗争的社会运动,矛头对准罗马天主教会,勇于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宗教改革进一步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削弱了天主教会的经济实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史论归纳]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信仰得救”,彻底否定教皇和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2)以《圣经》和个人内在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立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利。

(3)马丁·路德要求建立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实际上是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政治现实。

(4)宗教改革的最大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恶折磨、来世拯救和教会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九十五条论纲”:

所以他们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

据此可以推断材料(  )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打破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主张因信称义

D [材料强调人的宗教得救方式,没有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他们进入天堂”,说明还没有摆脱宗教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宗教得救方式,没有体现世俗权力与教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强调“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也就是个人的努力要高于别人的保证,符合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故D项正确。

]

2.(2017·保定模拟)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B [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宗教改革后是“因信称义”。

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是教会腐朽的结果,但题干并非主旨是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后,教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新教过世俗生活的表述,故D项错误。

]

3.(2017·唐山模拟)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

这一现象(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D [根据材料“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强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并不否定神学,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德意志统一完成于1871

年,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故D项正确。

]

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导学号:

02990103】

A.反对教权主义B.反对专制统治

C.反对神学世界观D.反对世俗权威

B [根据材料“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可知,马克思认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政治革命,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罗马教皇,而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因而这一运动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B项符合题意。

]

考点2

理性的光辉——启蒙运动

(对应学生用书第226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经济基础: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的压迫。

3.政治基础:

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束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的推动,思想解放。

5.斗争武器:

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挑战教会的权威。

二、概况

1.核心:

“理性”,即主张人自己去思考,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概念阐释]理性

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其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2.内容

(1)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2)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3.代表

人物

代表作

观点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①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②提倡“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②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社会契约论》

①阐述“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①认为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人非工具

③主权属于人民,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轻巧识记]       启蒙运动的内容

三、影响

1.对欧洲

(1)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对世界

(1)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材补遗]__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是17-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

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性神论。

由17世纪英国思想家赫伯特始创,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

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启蒙运动的特点及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史料二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史料三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

……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信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反映了天赋人权学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反映了人民主权思想,“约定之上”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2)史料二中“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用理性思考问题。

(3)史料三高度评价“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表明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理论准备;同时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二,分析影响哲人们提出新思想的因素是什么?

史料一、二中,哲学家“将理性应用”是从何入手的?

[提示] 因素:

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哲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入手:

从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则入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对西方文明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进行了重新思考?

[提示] 方面:

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史论归纳]

1.启蒙运动的四大特点

(1)从批判的对象看:

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

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诉诸理性,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

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上看:

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2.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在批判对象上:

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领域看:

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看:

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看:

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蚌埠质检)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  )

A.相信人是万物的尺度B.宣传禁欲苦行学说

C.坚持王权高于教权D.设计出理性王国的蓝图

D [根据材料“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不能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体现的是理性主义,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禁欲苦行学说盛行于中世纪,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肯定世俗王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可以判断这属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主张用理性来指导民主政治建设,故D项正确。

]

2.早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就有人指出,实际上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B.社会契约的理念

C.革命权利的学说D.天赋人权的思想

B [材料没有立法限制君主权力的主张,与君主立宪的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反映了君主与国民间建立社会契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违背契约后人民革命的权利,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民主权的来源,与天赋人权的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

3.(2017·德州模拟)卢梭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

由此,要享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

据此可知(  )

A.卢梭强调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B.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C.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D.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B [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的信息,主要说的是天赋人权如何实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得出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故B项正确;仅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无法得出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故C项错误;实行民主共和是卢梭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4.“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

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场运动(  )

【导学号:

02990104】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A [“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表明这场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构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故A项正确;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是文艺复兴,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特权的是宗教改革,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为工业革命提供精神动力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

(对应学生用书第228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宗教改革运动

启蒙运动

全国卷Ⅰ

________

2016·卢梭《社会契约论》

全国卷Ⅱ

________

________

全国卷Ⅲ

________

________

全国卷

________

考情分析 本部分知识在高考中几乎是盲点,鲜有考查,仅在2016年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命制了一道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思考、论述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宗教改革运动后,西欧出现了两种教派,长期斗争的结果是天主教在17世纪的改革中引入了人民主义的色彩而出现18世纪法国的自由思想,而基督教却在18世纪没落而发动自己的改革,结果产生了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资本主义,最终产生了现代的各种思想,包括社会主义。

这主要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C.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取得成果

D.欧洲天主教的宗教束缚放松

B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后,西欧出现了两种教派,在长期斗争中各自不断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因此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

2.跨入近代门槛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先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的过程。

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是指(  )

【导学号:

02990105】

A.确立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伟大蓝图

C.明确指出人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科学奥秘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指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主张摆脱君主专制,建立代议制政府,并且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B项正确。

A项阐述的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C项说的是宗教改革,D项说的是牛顿等科学家的发现,均可排除。

]

3.在伏尔泰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孟德斯鸠则提出,“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

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由此可知孟德斯鸠倡导(  )

A.法律所允许的权利和自由

B.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C.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D.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A [结合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词“自由”“法律”可知,孟德斯鸠论证的核心问题就是自由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他主张公民应当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获得自由,A项正确。

B、C、D三项都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

“西方人讲政治,一定先讲主权。

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建立在主权观念上。

所以西方有神权、王权、民权的分法,到现在便是国家主权在民众。

”这里的“主权观念”是指(  )

A.国家的政治权力B.民众的自主权力

C.国土管辖的权力D.管理国家的权力

B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理解材料中的主权观念实际上是指民主观念,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

5.学者杨晓东认为:

“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

A.知道应该怎样思考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自主开拓精神家园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C [从“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可知“启蒙”不是指导人们怎样思考,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故B项错误;从“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可知,“启蒙”是要求人运用理智自主思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故D项错误。

]

(对应学生用书第229页)

纵向比较,探讨历史规律[历史解释]

[理论阐释]

1.探讨历史规律的思考

(1)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

(2)“历史解释”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因此,它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纵向比较解读

(1)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

[运用点拨]

1.在新课标历史学习中,区别各种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

通过历史比较,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乃至研究历史,从历史的纵向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

从纵向的综合比较中,从更高的全方位角度整体把握历史的进程。

史料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

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纵向比较:

史料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改革时的加尔文认为“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