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7995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x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2.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4.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5.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6.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

7.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要点。

8.教育功能的分类: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又称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称教育的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9.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没有脱离生产劳动而分离出来,其特征有:

第一,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

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第三,主要的授受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10.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古代教育的特征是:

阶级性(包括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11.★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西周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2.★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儒、墨两家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3.★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14.★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况,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

隋唐时,设立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

唐朝时,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指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

15.★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孟子》《论语》《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学习目的是“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毕生都在背诵经书。

16.★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直到光绪31年(1905)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7.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等,依次为:

僧侣、刹帝利、吠舍种姓、首陀罗种姓。

佛教与婆罗门教不同的是佛教讲究普度众生,表现在教育上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信徒。

18.古代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肩负着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文史(书吏)学校——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9.★古代希腊、罗马,贵族阶层聘请家庭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子弟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20.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

2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22.近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2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24.★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呈现出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强调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6.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7.★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孔子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28.★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之”“闻之”和“说之”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可靠,必须重视“说之”。

29.★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教育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3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学记》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指出问题解决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学记》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31.苏格拉底——问答法,这种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3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3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34.★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3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话》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卢梭——《爱弥儿》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36.★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他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7.★康德,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38.★英国哲学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外,他还主张绅士教育。

39.★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强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民本主义与教育》,主要教育观点: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强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0.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41.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2.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3.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法国——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4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45.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6.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得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47.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8.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49.校园文化的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50.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

5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格赛尔根据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功能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5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1)发现人的价值

(2)发掘人的潜能

(3)发挥人的力量

(4)发展人的个性,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55.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56.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7.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58.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奠定德智体等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59.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60.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

人体本位论——卢梭

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巴特莱

6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63.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64.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65.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66.★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67.★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但并未实行。

68.★1903年,清政府拟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6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70.★1922年,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该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被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71.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并提出制定《义务教育法》。

72.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73.★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提出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74.★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

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75.★《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6.★《中长期规划》规定了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六是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七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77.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非正式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

正式而非正规教育教育

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制度化教育

后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78.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79.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8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81.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82.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师育人。

83.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84.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的多样化。

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者和学习者、传道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85.★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86.教师的威信有两种:

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87.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88.★★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素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