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7864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docx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

201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单选题(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答案)B

  2.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答案)A

  3.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答案)D

  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答案)B

  5.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答案)C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答案)B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

  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答案)B

  8.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答案)C

  9.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答案)B

  10.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答案)A

  11.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答案)D

  12.“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多元论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答案)C

  13.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这种看法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科学主义的观点(答案)B

  14.“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答案)A

  15.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这表明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答案)D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B.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C.是否承认变化的观点

  D.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D

  17、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

  18.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对“和”与“不同”理解正确的是

  A.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

  B.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

  C.和是指矛盾的统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

  D.和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答案)D

  19.中国古代哲学提出:

“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答案)B

  2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答案)C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D

  22.“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答案)A

  23.“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答案)B

  24.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该名言体现了

  A.普遍联系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答案)C

  25.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

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反映

  B.没有理性,眼睛并不是最好的证人

  C.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D.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答案)D

  26.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答案)C

  27.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A.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

  B.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

  C.二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范畴

  D.前者是本质的规定,后者不是本质的规定(答案)B

  28.“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

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答案)C

  2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答案)C

  30.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答案)D

 31.“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答案)B

  32.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

  A.认识的客体B.认识的主体

  C.认识工具和手段D.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答案)B

  33.“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答案)C

  34.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

  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答案)B

  35.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答案)B

  36.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认识具有反复性(答案)A

  37.“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答案)B

  38.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自然的既定的关系

  B.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

  C.纯粹的功利关系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答案)D

  39.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答案)C

  40.“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答案)C

  41.思维方法在本质上就是

  A.实践方法B.科学认识方法

  C.理性认识方法D.纯粹的客观知识(答案)C

  4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答案)C

  4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标准(答案)B

  4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没有正确解决

  A.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答案)C

  4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答案)D

46.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答案)D

  47.“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史观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C

  48.从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先进生产力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

比如火的发现与应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等等,都曾经是先进的生产力。

今天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时空一体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也即当代的先进生产力。

这一切说明,生产力具有

  A.客观性B.辩证性C.历史性D.社会性(答案)C

  49.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答案)C

  5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答案)C

  51.“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A.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

  B.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C.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D.工业和人的环境是象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答案)C

  52.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答案)C

  53.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答案)C

  54.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是要指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答案)A

  5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是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C.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答案)D

  56.“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机械观点D.历史辩证法观点(答案)B

  5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答案)B

  58.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答案)A

  59.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工具和目的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反映和创造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答案)A

  60.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答案)B

  61.爱因斯坦曾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面前不值一提

  B.既要重视个体价值,又要重视社会价值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个体价值的实现在于主观的感受(答案)C

  6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

这个“可能性空间”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答案)A

  63、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是指

  A、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

  B、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C、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形成的社会联系

  D、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