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7835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docx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

关于世界标准日学术报告的基本观点

 

 一、视野与标准化

首先感谢中标院、标协、杂志社的同志们给我创造的与同行们讨论与交流的机会,感谢院里那么多科研人员参与这次活动,感谢来自标准委、美国信息产业机构、无线电协会和西门子公司的朋友们特意赶来,和我一道探索有关标准和标准化的理论问题。

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报告会中不可能将所有观点全面展开,因此,我愿意在自己的博客中对有些问题再加以阐述,以为交流:

一、视野与标准化

常常有这样的事情:

我们本来自认为熟悉的周边世界,其实我们未必全面了解。

有时候,只有变换了观察问题的角度,把头脑从原有视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调整为新视野和新思考,我们才有可能恍然大悟,也才有可能找到全新的感觉和乐趣。

我理解的人生其实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直至其终点的到来。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导、观察和测量出来的宏观与微观世界的万千变化中,我们完全可以深切地体会到:

视野不同,我们观察到的事物就不同,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也不同。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受自己的旧视野所欺骗,保守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也常常受自己的新视野所鼓舞,不断斩获新的成功。

那么,视野是什么?

它怎样发挥作用?

在研究标准和标准化时为什么提出视野?

视野与标准和标准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出这样的话题意义何在?

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做这样的思考: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分析、判断和总结标准和标准化的各类问题,尤其是怎样认识、分析、判断和总结中国的标准和标准化的各类问题,也判断中国的标准和标准化与外部的联系,判断中国标准和标准化事业与国际标准和国际标准化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这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由于人们的站位不同,视野不同,观察同样的问题,给出的结论就不同。

因此有必要厘清思路,找准方向,这是行动的基础。

大家知道,人们认识世界进而分析世界,首先要观察世界。

既然要观察,就有两样东西不能少,一个是眼睛,一个是头脑。

外部世界的景物通过眼睛进入头脑,通过头脑进行分析和判断。

眼睛看见多少,脑海中的影像就有多少。

因此,没有全面的观察就没有认识。

没有认识,一切分析就无从谈起,这就是视野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视野呢?

所谓视野,就是当你的目光集中关注在某一点上的时候你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视野的概念是相对的概念。

事实上,由于人们自身占据的空间位置不同,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就会完全不同,就是说,视野会完全不同。

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站在自已的家园边,或者站在家园附近的山岗上,极目望去,只能看到天如穹顶,地有四至,所以得出“天圆地方”的结论。

现代人上了太空,登上月球,才知道人类居住的地球原来并不是方的,地球外部的天也不是形如锅盖,地球原来是个无比美丽的蔚蓝色星球。

国庆节前,我国成功发射的航天器“天宫一号”,在升空前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金属制造的装置,可是在升空后,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却是一颗飞行的新星。

人在太空中,眼睛里看到的天广袤无垠,太阳外面还有太阳,星星之外还有星星,深高莫测,以至无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实现了用飞行在太空轨道上的射电望远镜观察运动中的宇宙的理想。

不久前,太空望远镜刚刚观测并记录到宇宙黑洞原来是一种有着巨大能量的暗物质,它甚至可以将太阳般大小的衡星,在一瞬间撕得粉碎并加以吞噬,使人大跌眼镜。

在人类视野的另一端,人们发明了放大镜和显微镜,开始对细小微弱的事物进行观察。

正是显微镜下的微观视野,才使我们认识了细菌、病毒和DNA,进而发明制造了药物和抗生素,得以挽救人类的生命和维护动植物的健康与安全。

近二、三十年以来,人类更是发明制造了载有海量信息的精密芯片,发现和开发利用了人类和动植物基因、纳米材料等等。

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境地。

然而在从前,这些都是人们用肉眼观察所不能企及甚至无法想象的事情。

可以说,视野决定了人们的认识,视野决定了人类进步的思想和理论,视野也决定了人们的决策与行动。

当今,我们面对着标准和标准化的种种问题,也面对着由此而生出的种种困惑,我们的认识对不对,思路准不准,方法对不对头,决策和行动是否正确,所有这些问题都在提醒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视野,视野清晰了,认识才能升华,解决之道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标准和标准化历史的回顾

 

标准和标准化的种种事物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早已不是现在的事情了,远古时候,人类还处在懵懂时代,但是由于对生产生活工具产生了一致性的选择,对劳动成果的统计和记录形成了一致性需要,就产生了对标准和标准化的理念的原始向往。

我们早已知道,在那个时代,无论是旧石器的发现还是新石器的产生,就已经包含了聪明的人类对标准和标准化思维的萌芽,只不过在当时,人类还没有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语言、技术、方法和理论来描述和记载它。

九月二十八日至十月二日,我和院里的另外三名同志到墨西哥参加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第五界大会,会议组织我们到著名的“特基拉”龙舌兰酒厂参观考察。

我在那里发现了一组酒杯。

从这组酒杯中,使人看到了墨西哥人饮酒用具变迁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人类关于标准和标准化思维的又一段历史写照。

在这组酒杯中,最先出现的是用经过选择的牛角做成的杯子,可是牛角的一端是尖尖的,不能随处置放,只能随时握在手里。

墨西哥人喜欢唱歌跳舞,这样就会很不方便,于是就改成了容量差不多的鸭鸭葫芦。

但是葫芦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外壳,不可能长得大小一致,这样喝起酒来就会很不公平,这就发明了带指环的陶杯。

陶杯好是好,既可定量,也可随处放置,可是这种材料不透明,人们欣赏不到调酒后鲜亮漂香的美酒颜色,从而就出现了容量同样大小的晶莹剔透的玻璃杯。

从这组杯子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标准和标准化的思维和理念在墨西哥酒文化中发展历史。

由此,我们更加确信,标准和标准化确确实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人类最初出现的标准是用来测量的,那时还没有尺或米的概念。

最便捷的选择只能是人的身体的某个部位。

如“肘尺”,相当于从肘到腕的前臂长度。

比肘尺短是“指展”和“手”。

“指展”是指把一只手完全张开后,从拇指的顶尖部位沿着“虎口”至食指或中指顶尖的极限长度。

“手”则是把一只手掌平铺之后,从“虎口”边缘沿掌心至手掌外缘的宽度。

为了保证这种“测量工具”的权威可信,通常会根据国王、长者或某一特定的人物的肘、指或掌来确定。

这种古老的方法沿袭了几千年,有文字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圣经旧约》中。

在《出埃及记》第25章第10节中就有文字写道,上帝命令摩西:

“要用皂荚木作一柜,长二肘半,宽一肘半,高一肘半。

”据说这个柜子就是后就用于运载摩西五经跨了沙漠的柜子。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中国东北,记得大人们有时也用到这种测量方法,不过称呼是不同的,叫作“讨”和“扎”,一“讨”就是双臂大张的长度,一“扎”就是拇指至中指大张的长度。

毫无疑问,无论是“讨”还是“扎”都不可能是做精细的测量,而只能是做个大概的估算而已。

“肢体测量”常常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比如,人们要造居所就需要画圆或取方,这是肘或手所不及的,于是就有了树枝或木棒制成的“规”和“矩”。

据《史记》记载,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夏朝禹王治水的时候就有“左准绳,右规矩”的要求,以规、矩、准和绳为基本绘图和测绘工具来兴修水利,才取得了治理洪荒的成功。

 

“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中国人世世代代要求后人要养成的习惯。

事实上,规和矩是中国人最早的发明,也由此发明了“沟谷定理”。

在中国的文字中“规矩”、“规格”就是“标准”,受汉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等国至今仍然称标准为“规格”。

 

在那个时代,人类生产的产品极其有限,主要是满足自用,剩余部分才能用来交换,由于只能是以物易物,就只需要数量的概念,不需要精确的重量和尺寸的测量了。

可是后来可供交换的东西多了,出现了以货币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计量手段就需要向精准方向发展了。

另一方面,随着建筑和运输车辆的出现,无论是“规矩”还是“准绳”都需要准确的刻度了,这样就渐渐地出现了度量衡。

 

在中国,最初的度量衡标准是黄帝设立的,有度、量、衡、里、亩五个量,用于交易和生产。

为什么要由黄帝来确定?

就因为需要权威性,如果测量的结果没有权威性,达不到在一定范围的统一就没有任何意义。

统一全国度量衡的功劳是秦始皇建立的,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

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

”这段话说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使之达到了普天之下,书之同文,市之同币,量之同距,车之同轨。

这就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标准和标准化的最初历史。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欧洲。

公元前1350年,天平便成为人们在交易时普遍使用的工具了,不过为了保证权威性,这种工具被控制在人人顶礼膜拜的寺庙里。

人类最初建立度量衡时的故事也很有趣。

你知道“克拉”吗?

也许知道,就是现在称量钻石或宝石的计量单位。

可是你知道“克拉”的来历吗?

“克拉”实际上是一种砝码,不过这种砝码在当初并不是用金属做成的,在那个年代,人们还没有发现和制造任何金属,只好用植物的种子来代替,“克拉”就是角豆(carob)的豆粒。

当人们测量某一贵重又细小的物品时,在天平的一端放上这种豆粒,另一边放上被称量的物品,两端平衡了,就是一“克拉”。

沿袭到现在,人们称取贵重金属或宝石重量时所用的单位也还是“克拉(carat)”。

在欧洲,法定计量的规定颁布的比较晚,直到中世纪,公元1215年6月15日,英国国王约翰才签署了《大宪章》,规定了全国葡萄酒、麦芽酒和谷物的计量单位“夸脱”,也规定了统一的布幅宽度——厄尔。

为什么要用皇帝和国王的名义来颁布有关度量衡的规定呢?

就是要确立权威性,一是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确保量值的一致性。

二是要阻止卖方利用模糊不清的度量衡欺骗顾客,保障交易公平和诚实守信。

西方有一部叫作《摩奴法典》的法律条文中就规定“国王应经常检查度量衡,每六个月盖一次章,并对违法行为和欺骗行为进行惩罚。

可见我们现在的执法在当初就有。

在英国,当时的面包房老板为了防止计量不准被惩罚,也为了表明诚信,就采取了“一打加一”的作法,中国各地纯朴的商贩也经常有“添称”的习惯作法。

不要小看这些日常生活的细小片断,这里就有了标准、计量和质量、信用的历史,有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关系和内在的文化。

三、标准和标准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

 

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人对人类文明史中标准和标准化发展的历史做过阶段性的划分。

但是我认为做这种划分是十分必要的。

从上一部分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人类文明史中标准和标准化的发展历程是确实存在的,尽管在人类文明发育和发展过程中,标准和标准化的理念从最初的朦胧意识到后来的实际应用是一直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可是人们当时的视野并没有集中地注意到这种存在,直到后来出现了由皇帝或国王颁布的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度量衡,才使人们的目光开始聚焦。

可是,度量衡的产生究竟是代表标准的诞生还是代表计量的出现呢?

人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一类专家和学者总结和论述标准和标准化的发展史时会说到度量衡。

当另一类的专家和学者总结和论述计量的发展和计量的历史时也会说到度量衡。

甚至于他们讲的历史故事,列举的度量衡产生的事例都有许多是相同或类似的地方。

当然,前一类专家学者是搞标准化的,后一类专家学者是研究计量的。

标准和计量的学术研究难道是从同一个起点上开始吗?

如果不是,出现这种现象又是为什么?

这就涉及到标准和计量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区别又是什么?

由古至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意识到,搞清楚这其中的相关问题,就涉及到了标准和标准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问题。

或许,划清了这样的历史阶段,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和这样会怎么样,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标准和标准化直到现在还存在的许多含混不清的问题是会有所帮助的。

今年九月十六日,我在中标院会见了来自日本的前田亲良先生,他今年已有77岁高龄,仍在担任大阪工业大学、摄南大学、广岛国际大学等五所高校的法人代表。

他告诉我,他自幼就在一个衡器所当学徒,是专门修理衡器的,研究计量是他终生奋斗而深感骄傲的职业。

谈到标准和计量的关系,他一直坚持认为两者就是一家,标准就是计量,计量就是标准是不能分开的。

   无独有偶,十月二十一日在昆明召开的“第八届中国标准化论坛”上,我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先生见了面,他对计量和标准的关系是这样说的:

   一方面:

要做好技术标准的工作,需要准确的测试数据。

要得到准确的测试数据,需要用相应准确度等级的测试仪器。

测试仪器的准确性是由计量工作来保证的。

  另一方面,计量得到的数据所以准确,是因为把这些数据都溯源到了计量标准。

为了建立准确的计量标准,需要一系列的规范,即建立相应的国家标准。

所以标准化和计量的关系密不可分,也相互依赖的。

张院士的结论是:

计量是可以溯源到标准量的测量。

中外两位计量专家都不约而同地主张,标准和计量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用张院士的话说,计量通过测量的手段最终要溯源到标准。

    我的思考和他们的思考有相似之处,即计量和标准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个不同之处就在于既然说标准和计量或者反过来说计量和标准密不可分,相互依赖,也就等于说它们是两个东西,是不相同的,只不过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是两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各自是什么时候和怎样产生的,其产生的背景和相应的作用是什么,之后的发展怎样?

它们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联性?

我认为,事实上标准和计量并不是并行或并列发生发展的,标准产生在前,计量产生在后。

在人类文明的这一支脉上有着分分和和,和和分分的历史。

正是这样的发展变幻才产生了标准和计量的异同,也形成了标准和标准化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特征。

通观人类标准和标准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朦胧阶段、古典阶段、传统阶段和现代阶段。

在这四个阶段中,标准和标准化的意识产生在朦胧阶段前段,测量和计量的意识产生于其后。

到了古典阶段,二者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和依据法律或政令形成的统一。

在传统阶段标准和计量开始相对分离和分工合作,计量除了继续完成测量的使命,也成为支持标准发展的工具。

到了现代,标准和计量出现了更大的分离,一方面,计量继续成为标准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生产生活造福。

另一方面,标准也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在许多不需要测量的领域大展身手。

以上四个阶段的划分,可以认为是我的新贡献。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后面要做详细的分析。

四、阶段划分的理由(之一)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来做下面的分析:

1、  朦胧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阶段

   朦胧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阶段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一同出现的。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如果从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了,尽管在人类文明尚处在摇篮时期,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标准和标准化。

标准和标准化是属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一部分,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又只能是人类全部历史的一小部分。

尽管如此,在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中,朴素的、无意识的标准化理念和成就已见雏形。

   在2001年出版的《质量标准化计量百科全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在远古时代,出于同大自然搏斗和群居生活的需要,人们的吼叫声逐渐发展成为清晰易懂的声音和能够互相理解、相互认同的语言,进而又创造了记录各种信息的符号、记号、象形文字,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融合,不断摸索和改进,人们所使用的工具、器物的规格、形制、使用方法也逐渐趋于一致。

这种不断走向一致化的语言、文字、工具、器物等,便宜是人类最初的、朴素的(或无意识的)标准化成就”。

我在《标准化大讲堂》中列举了旧石器、新石器、陶器、“三星堆”文物、青铜器等事例,也试图说明人类文明的历史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确实无可怀疑地不断产生和发展着标准和标准化的感觉、感受、思想、理念和一系列付诸实践的行为,尽管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发展十分缓慢,既没有明确的语言表述,也没有清晰的文字记载,但谁也无可否认这些事实。

这完全可以说明,人类关于标准和标准化的思维是从人类文明一开始产生就已经产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一直发展,直到现在,直至未来。

很遗憾,这样一种重要的文明贡献直至今日却没有得到教育界和科学界的有效承认。

2、  古典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阶段

真正把标准和标准化的理念、原理和方法整理出来并加以应用的

时代出现在度量衡产生的时代。

这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是漫长的,却是准确无误的。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标准理念,一开始并没有量的概念,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产生了量化的概念。

开始时是结绳记事,以点或线段计数,最后发展到数字和数量的出现,直至研究出专门的计量器具,产生了度量衡,从此也就把标准和标准化的思想和原理同测量手段紧密结合并牢固绑定在一起了。

最初人类想到的是测和量,那时的单位并不统一,也不可能统一,后来向一致的标准值靠拢直至最终由法律或法律做出明确的规定之后合而为一。

我个人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开始才叫做计量。

也就是张院士给出的结论:

计量是可以溯源到标准量的测量。

我把从这一时代开始到标准和计量出现再度分离的阶段称之为古典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阶段。

古典的标准和标准化阶段产生是人们在朦胧阶段对若干方面的标准和标准化思维和行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这是因为寻求生产生活一致性的思想和行为,导致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逐渐地、不约而同地把视野聚集在同一个焦点上,那就是怎样进行更合理的测量。

人们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统一完备的测量器具;二是具备了权威一致的量值规定。

依据这样的测量器具和量值规定,遵行统一的方法,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可靠的测量活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计量。

量值规定是什么?

就是标准。

在人类文明的朦胧时代,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地区与地区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对标准和标准化活动的统一理解和相互认同方面,是在人们之间通过协商谈判或协同一致达成协议、共识或默契中完成的。

那时的标准还没有找到现实的载体,往往是留存于相关人员的头脑或长老权威的指令中。

在计量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首先,标准和标准化意识、理念已经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的活动,而找到了自己的物质载体——尺、斗、称。

做为量值的标准规定,也不再是只有当使用时才开始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商,而是借助于某种特定的物质手段,经过权威性的认定,按照既定的模式将其固化起来,规定下来,无论什么时候想用,在什么场合要用,或者由谁来用,照办就是了。

应该说,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飞跃。

那么,做为量值的标准从可而来呢?

先是“布手知尺”,“掬手为升”,“以身为度”。

继而以“六尺为步”,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再接着就出现了定制“铜尺”、“铜釜”、“同权”,直至始皇帝“一法度衡石、丈尺”。

从上述演化进程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发展轨迹:

先是生产生活实践产生了某种数量概念的清晰需要。

说是清晰需要,是为了区别于人类制造石器或最初的陶器时只有某种大致的规格理念,还没有将这些规格理念数量化、定制化。

此时已经不同了,人们不但需要对生产生活中的某事或某物数量化还需要定制化,这就形成了规格的概念,规格就是标准。

计量是什么?

计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随时都在发生的测量活动。

人们在从事这个活动时必须使用统一的器具和遵行统一的规格,这就直接涉及到了标准。

首先,这里的统一就是指一致性,不但测量的器具要求一致,测量时做为被测物参照的规格也要求一致。

而一致性恰恰就是标准和标准化与生具来的独有特征。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必须一致?

是因为一致了才公平。

人们从计量器具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最典型的器具就是天平。

一般的天平就是指支点在中央、力点在两侧的等臂杠杆型的质量计量仪器。

我们除了在进行质量计量时要用到天平外,常常还可以在象征法律的公平和平等的场合看到它。

如中国的法院、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徽章、图案或肩章上,可见保障公平是计量的显著特征。

然而实现这一特征的条件是什么?

一是器具的准确,二是量值的一致。

在这个时候,标准和计量才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将专门用来测量的器具与作为规格的量值标准合而为一,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这一进步,不但标志着计量的最终诞生,也标志着标准和标准化发展的朦胧阶段宣告终结。

从这时起,标准不再是人们之间的协商和默契的具体结果,不再是国王或首领身体的重量或某个部位,而是具体物化到某一特定物质上的某种刻度、某一形状、某一标记等等。

总之,量值成为标准的具体内涵,量具成了标准内涵的物质载体。

为了确定这种结合方式保持不变和权威统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由最有权威的人比如皇帝或国王,或由最权威的机构比如议会或寺庙,颁布相应的法令或规定来要求人们执行的。

从此,凝固在计量器具中的量值标准和计量本身一样,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人们如果不执行或者执行得不认真,都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样,标准也就这样开始了与计量同生共长的新纪元。

标准的理念、方法和原理被物化和绑定在测量活动中一道发展的历史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以至于人们误以为两者从一开始就是绑定在一起的,只记得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忘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到了现代,曾经有过标准和计量之间关系的争论。

同时,由于计量从一开始就有以计量器具的实物作为佐证的考据,而标准却拿不出相应的实物来。

这样一来,两者是不是一回事?

如果是,标准是不是从有了计量才开始?

如果不是,它们之间的异同又何在?

这些问题就成了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困惑,直到现在。

还有一种说法,主张计量只是个工作过程,是根据标准运用一定的器具进行测量求得结果的过程。

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既然是这样,计量学有没有也就无所谓了,只有标准就行了。

可是实际问题恰恰相反,现在不但有计量学,甚至有计量学院,而标准却没有,在很长时间内,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标准甚至难以登上大学讲堂。

我认为持上述观点的人也许在当初计量刚出现的时候的确是这样。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计量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度量衡的概念,进入到更广阔、更高深的领域。

例如,在农业方面,计量的准确度已达到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10-2到10-3量级)的要求。

在工业方面准确度已达到万分之一到亿亿分之一(10-4到10-16量级)的要求。

在计量应用范围上,也从开始时的度量衡发展到时间、长度、质量、电流、温度、光度、物质量七个基本单位。

  从计量技术上看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20世纪上半叶以前,基本单位的量值都是由实物计量基准复现和保存的。

实物基准一般是根据经典物理学的原理,用某种特别稳定的实物来实现,全世界的所有使用者都需要到这一个地方去溯源。

例如一个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BIPM)的铂铱合金圆柱——千克原器砝码的质量就定义为质量单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这样保存的实物计量单位越来越满足不了要求了,一是其精确度会发生变化,二是再细小的量值难以体现,于是就产生了以量子科学定义的新的计量基准。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使用量子计量基准的准确度一般要比实物计量基准高几个数量级。

二是量子计量基准是一种物理实验装置,可以多处建立,不会有一旦损坏不能准确复现的问题。

三是按照相同原理建立的量子计量基准,所复现的量值也相同,避免了计量基准的量值多次逐级传递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纵深发展,才促使计量手段和计量技术不断前进,从而不但确立了计量的法定地位,也确定了计量的学术地位。

现在,无论是计量器具还是计量技术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它的意义恐怕远远不是以工作过程就能定义得了的事情。

事实上,计量在它已经开僻的广阔天地中,已经和正在为人类的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量值标准也愈来愈重要,有什么样的计量方法和测量技术就需要什么样的量值标准,我想这就是张钟华院士和前田良一先生所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计量和标准不能分离的原因吧。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标准和计量是有区别的。

标准和标准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