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7829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

《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docx

广东揭阳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05

揭阳市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综合测试题05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

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

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

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

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

“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

“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

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

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

1.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B.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C.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2.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D.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B.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C.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D.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璜,字廷实。

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

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

出为济南知府。

猾吏舞文,积岁为蠹。

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

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

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

阅七年,政绩大著。

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

寻调山东。

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为争得免。

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

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

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

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甩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

嘉靖元年进尚书。

刘瑾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

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令仍旧。

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

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

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合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

诏营后父陈万言笫,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

万言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

璜言:

“二巨无与,乞罪臣。

”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

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

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俟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

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

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廪如故事。

璜有干局,多智虑。

事棼镨,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

(节选自《明史·赵璜传》)

【注】①汉庶人:

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

②畿辅:

国都附近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璜择愿民教之律令愿:

质朴,恭谨

B.汉庶人牧场久籍于官籍:

登记

C.以灾异申前请申:

明白

D.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浸:

逐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3分)()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

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

⑤二臣无与,乞罪臣⑥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璜善于治理政务,政绩卓出。

在济南任职时,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在山东任职时,能据理力争,减免地方百姓的赋税。

B.赵璜恪尽职守,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能。

担任左侍郎时,就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担任尚书后,更是在缩减皇室的营造工程方面不遗余力。

C.赵璜正言直谏,遭到同朝官员的排挤。

起初就因刘瑾的谗言,受巡抚朱钦的牵连而入狱,后来更因权臣的弹劾,与秦金一起致仕还乡。

D.赵璜很有才干,富于智慧。

遇到一些纷乱错杂的事件,在其他人还为此观望惊讶之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7.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5分)

(2)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禹庙:

即大禹庙。

8.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那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5分)

9.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怎样的精神?

赞美英雄,感情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但诗人写景却用了“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有人说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矛盾,你是怎样看待的?

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生晓蝶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死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

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

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

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

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

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

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

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

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

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

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

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

贺道台心里欢喜说:

“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

”林先生笑道:

“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

它总不好好学。

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

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

”贺道台也笑了。

说道:

“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

贺道台骂它一句:

“笨鸟。

”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

叫它停嘴,它偏不停。

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

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

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

“太太起痱子了吧?

”把太太吓了一跳。

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

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

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

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

“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

“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

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

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

“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

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

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

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

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

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

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

但今日兴致高,竟答应了。

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

“给大人请安。

”声音嘹亮,

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

“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

“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

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

“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

“这是你的错了。

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

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

“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

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

“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

“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

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

“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

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

“裕禄那王八蛋!

”说得又清楚又干脆。

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

“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

“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

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

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

这不是要他的命吗?

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

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

“你毁了我!

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

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

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

“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

“死鸟!

死鸟!

死鸟!

”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

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D.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

E.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

(2)本文以“死鸟”为题,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用意。

(6分)

(3)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三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

(6分)

(4)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哥,而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行万里路,谋万家居:

吴良镛院士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近90、中风愈后的老人的日常生活:

每天早晨起床后把当天的安排写下来,思考研究课题等工作的进展,上午看书、看报纸,下午坚持做康复运动、练习书法,晚上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

他就是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

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把大红的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他的手中。

“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

这与早年的经历有关。

”70多年前的那次大轰炸,吴良镛记忆犹新:

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

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5年末,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共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

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

1950年,他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的来信后,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回国,重新执教清华,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并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

在数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创建了体现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人居环境科学。

1999年6月,在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时任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的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

作为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首部宪章,凝聚着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智慧的《北京宪章》成为指导新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并以中、英、法、西、俄5种文字出版,获得了世界认可。

“吴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理论研究者,更是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

”65多年来,从首都北京到古城苏州,从海南三亚到云南丽江,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吴良镛带领他的同事、助手们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他“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生理想。

到过苏州的人,莫不为新、旧相映生辉的人间天堂欣慰:

旧城居中,四角留出湖泊与空地,楔形绿地沿山脉、水系插入市中心;新加坡工业园居东,开发区在西;城乡结合,园林式开放……10多年前,吴良镛用匠心妙手设计的“九宫格”布局,让“白发苏州”既保留了古旧的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总体规划评估与战略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从建筑到城市,从城市到区域,42项代表性实践项目,展现了吴良镛“匠人营国”的宏伟抱负,折射出他融“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于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光芒。

2008年夏天,86岁的他不顾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设计的南京红楼梦博物馆施工现场指导。

在难耐的酷暑高温中,他突发脑梗(中风)。

“在北京天坛医院,他苏醒后的第一件事,是把我招呼到跟前,嘱咐我要抓紧进行当时的一个研究课题——奥运前后对北京城市影响调查。

”说到这里,朱文一嘘唏不已。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少有的坚强”——这是60多年前林徽因先生对吴良镛的评价。

面对当前的城乡发展,吴良镛说:

“城与乡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业地区的发展,‘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

现在对城市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对乡村的研究却显欠缺。

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很好的传统,以既写实又具诗意的手笔将城乡整体所构成的山川秀美的大地景观表达出来。

如:

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等。

我们今天正是要从城乡发展的现实出发,谱写大地的新画卷!

吴良镛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早年的经历,决定他后来成为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

B、吴良镛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C.吴良镛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等发展研究,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

D.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吴良镛抱着一颗爱国之心,绕道香港,毅然回到祖国,重新执教清华,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E.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

现在对城市已经较为深入的研究,是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的传统为基础的。

(2)文章第一段写吴良镛的生活习惯,请分析其作用?

(6分)

(3)文章介绍吴良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4)吴良镛作为一代科学大师,身上具备多种素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B.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专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茅台很纠结,既不反对外界称之为“奢侈品”,又羞于自己承认自己是“奢侈品”。

B.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可以通过社交服务网站与朋友保持更加直接和方便的联系,扩大交际范围。

C.当民警与群众一起抓住小偷的时候被惊得目瞪口呆,原来偷车的居然是一名挺着六个月大肚子的孕妇。

D.DHA在奶粉中加得太多,不仅会给婴幼儿消化吸收系统造成负担,而且会降低婴幼儿身体免疫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进高中了,同学们也许会发现,现在的语言学习与以往不同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起来。

除了必修的五册课本大家可以利用一个半学期学完外,剩下的一个半学期的时间,大家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其他课本。

;。

;。

①阅读使人明智

②视野一开阔,同学们可能会惊奇的发现,自己的胸怀、心境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有了一般人不具备的素质,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动力十足,信心百倍起来

③阅读有了兴趣,视野便海纳百川,一下子变得开阔高远起来

④阅读让人灵魂得到净化,知识成倍地增加

⑤有了选择的余地,被动变主动,大大的调动了大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⑥所有的这些,都应该归功于广泛的阅读

A.②③⑤⑥①④B.⑤③②⑥①④

C.③②④⑥①⑤D.①③②⑥④⑤

16.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结性的句子,每处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

(5分)

奉献的精神需要奉献的能力来体现。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李素芝同志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开颅手术,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他主持并          ,有10多项达到国际医学领域先进水平,20多项国内首创,30多项填补西藏高原医学空白。

他主刀和参与的9000余例手术无一失误,挽救了数以万计的边防官兵和藏族同胞的生命,被警为“雪域神医”、“高原一把刀”。

李素芝的事迹告诉我们,                            。

17.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让人畅想。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到林中漫步,我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问我:

“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

“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

“对,是一辆空马车。

我问:

“您又没看见,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

“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

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的耳边说:

“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