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7820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

《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docx

壶里映乾坤茶中品人生

壶里映乾坤茶中品人生

壶里映乾坤茶中品人生

 

我与红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外公喝了一辈子红茶;母亲喝了一辈子红茶;如今“知天命”的我,对红茶更是情有独钟……

  我是个文字工作者,我常凭借红茶的醇香获得精彩构思:

每次动笔前,先泡一杯红茶,只见漂浮在水面的暗红色叶片慢慢舒展翻腾,变得饱满而丰润,并缓缓下沉,不一会,“红霞”弥漫全杯,整个茶汤变成晶莹透亮的嫣红。

端起茶杯,一股浓香扑面而来,用鼻一吸,香气立通七窍,整个人先自醉了一半。

慢慢呷一口,感觉隐隐约约的“涩”,可是待你用心捕捉这个“涩”时,它早已没了踪影,代之而来的却是“爽”;再品,则是一种若隐若现的“苦”,这个过程非常短暂,不经意间,“润”的感觉充满舌尖和舌根;还品,一丝极细微的“甘”入得口来,虽然极淡,却是入心入脑……几味依次滑过,渐行渐远,留下满腔回味无穷的醇香和浑身筋骨的通畅。

待三、五口茶下肚时,早已神定气安,杂念全无,这时提笔,秃笔变成“妙笔”,遍能“生花”。

  酽酽一壶红茶中,浓缩了大千世界,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奥秘,如果你知茶、爱茶,品茶,就一定能感悟到百态人生、多彩生活、生命健康的玄机和精彩……

世界的四大名茶是:

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

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中,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

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号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泡过的茶渣)红亮。

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

春天饮红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适。

 

  阿萨姆红茶,产于印度东北阿萨姆喜马拉雅山麓的阿萨姆溪谷一带。

当地日照强烈,需另种树为茶树适度遮蔽;由于雨量丰富,因此促进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蓬勃发育。

以6-7月采摘的品质最优,但10-11月产的秋茶较香。

阿萨姆红茶,茶叶外形细扁,色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带有淡淡的麦芽香、玫瑰香,滋味浓,属烈茶,是冬季饮茶的最佳选择。

 

  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

当地年均温15℃左右,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温差大,谷地里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

以5-6月的二号茶品质最优,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

大吉岭红茶拥有高昂的身价。

三、四月的一号茶多为青绿色,二号茶为金黄。

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

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饮,但因为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

下午茶及进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饮此茶。

 

  锡兰高地红茶,以乌沃茶最著名,产于山岳地带的东侧,常年云雾弥漫,由于冬季吹送的东北季风带来雨量(11月-次年2月),不利茶园生产,以7-9月所获的品质最优。

产于山岳地带西机时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则因为受到夏季(5-8月)西南季风送雨的影响,以1-3月收获的最佳。

锡兰的高地茶通常制为碎形茶,呈赤褐色。

其中的乌沃茶汤色橙红明亮,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犹如加冕一般;其风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

汀布拉茶的汤色鲜红,滋味爽口柔和,带花香,涩味较少。

努沃勒埃利耶茶无论色、香、味都较前二者淡,汤色橙黄,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绿茶。

 一、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的发源地,原始社会神农时代,即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然而,中国在茶叶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把这种中国最古老草本植物采摘、炒研而成的茶叶,融水火于一体,水火相济,刚柔兼备,品饮而回味无穷,使人神清气爽……从而堪称世间一绝,是所有草本植物类中最神奇、最奥妙、最富有魅力的一种,它有资格同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并列为华夏神州的第五大发明。

  饮茶,做为饮食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茶水,做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早已融入社会生活的血液之中;茶,做为友谊与礼仪的史者,早已誉满天南海北五洲四海……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一股茶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从宫廷盛宴,乡间小酌,到送亲别朋,豪饮庆功;从婚丧嫁娶,祭祀奠祖,到祈神祷天,生儿育女,何曾离开过茶?

茶,世世代代陪伴着人类的欢乐与悲哀,希望和忧虑,胜利和失败,出生与死亡;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沉浸着它那神秘的魅力,漂溢着它那永恒的香泽,滋润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神州大地,人杰地灵,历代诗人们以茶伴酒,以茶入诗,以茶抒情,茶情茶事,皆入诗中。

西晋左思的《娇女》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

“心为茶chuǎn剧。

吹嘘对鼎”。

写的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

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首咏茶诗:

一首是张载的《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

而西晋陆羽《茶经》的问世,更是一举奠定了他的茶祖地位。

  中华文库,千卷万牒,从《诗经》、《离骚》到《红楼梦》、《水浒》……哪一卷哪一丛里没有茶的风采,茶的诗韵,茶的故事,茶的力量……

  数千年来,茶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饮,且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为诗人所品,被剪裁融铸于诗,古谓咏茶诗、茶诗。

茶有诗更高雅,诗有茶更清新。

世代相传留下的茶诗、茶词,不下数千首。

中国历代咏茶诗词具有数量丰富题材广泛和体裁多样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到了唐代,我国的茶叶生产更是兴盛,饮茶风尚也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开来,上至宫廷下至百姓,茶亦是煮得沸腾,处处山川茅庐飘溢茶香。

文人墨客办茶会、写茶诗、品茶论道,以茶会友,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

茶和诗一样,成为诗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一大乐趣,于是产生了大量有关茶的诗词,从而成就了大唐茶道。

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涉及茶事的诗作有600余首,诗人有150余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盛唐诗人,都创作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

茶在许多诗人、文学家中也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

最先咏茶入题写诗的却是善饮酒的李白。

李白是以斗酒诗百篇而被誉为文坛神话,他高举酒樽长吟: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但茶怎能不获得闻惯了酒香的谪仙人的垂青?

他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韵味。

诗曰:

“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

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纵观这首诗,虽依然有着李白惯有的从容与洒脱,但对茶的由衷称颂却也透出了他一贯的豪放与飘逸;诗圣杜甫面对人生高唱:

“白日放歌好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但他在《重过何氏五首》之三中描写品茶题诗的乐趣,却非同凡响: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达70多首,最为后人推崇的当是《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把文人墨客品茶斗胜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诗曰: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香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大诗人王维为友人送行,悲怆地唱出: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巨响;但他在《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中,“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

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

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一样透出了他清新、坦然的诗意风格。

  因为有茶,不少咏茶诗还赞美茶是有品味、有灵性之物。

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曰: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性灵味,得与幽人言。

”郑板桥诗曰:

“只和高人入茗杯。

”茶品、人品相提并论,进入了“天人一气,人茶交融””的美妙境界。

  因为有茶,陆游才倾注饮茶于笔端:

“嫩白半瓯尝日铸(茶名),硬黄三卷学兰亭。

”他一生痴情得益于茶,寿享86岁;因为有茶,苏东坡拨弦而歌,岳飞挥剑起舞,因为有茶,陶渊明甘居田园寂寞,郭沫若纵笔描绘《女神》……

  从屈原、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岳飞、文天祥、陆游……哪一位风流人物不曾用茶滋润过歌喉,洗濯过情感,亢奋过雄心,磨砺过壮志!

二、茶为国饮史悠久,风流人物看今朝。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华夏大地上以“皖山皖水”著称的“锦绣河山”安徽。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商”曾叱咤历史风云,引领中国商界500年风骚。

曾几何时,“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徽商不仅以盐典茶木等行业著称,还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华夏边陲海疆无不留下其踪迹,而且也扬帆于海上贸易,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都有其踪迹。

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国内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徽商为中华民族的商贾贸易史上谱写了多少令人赞叹的辉煌篇章!

  祁门产茶历史悠久,可远溯至南北朝时。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句子;唐代杨华所著的《膳夫经手录》中记有“歙州、婺州、祁门方茶制置精好,商贾所赏,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说明了祁门在唐朝已是较重要的茶叶产地。

  祁门产红茶,事出近代。

当时的英国、法国、俄国、丹麦等国家都有着巨大的红茶市场。

祁门人应该感谢清代的祁门南乡贵溪绅士胡元龙为代表的有心之士,正是他们借鉴了当时国内外的红茶制法,在祁门创制加工出了红茶。

  产自安徽省祁门县的祁门红茶进入近代,更是异军突起、大放异彩。

让我们来历数祁红茶荣耀的历史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祁门红茶自1875年一经问世,便以其高香形茶叶秀超凡出众的品质蜚声海内外,成为红茶中的后起之秀。

  1915年,祁红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

它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齐名,国外赞为“祁门香”,被誉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当时出口一担红茶,可获360两银子。

故美国韦氏大辞典中收录“祁门红茶”这一词组,就是有力的佐证。

  1980、1985、1990、1995年连续四次荣获国家金质奖,1987年,“祁红”再获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两获国际最高奖。

1983年获国家出口商品优质荣誉证书。

同时,祁门也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尤以似花似果又似蜜的“祁门香”闻名于世。

2007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由祁门县祁门香茶业公司选送的“祁香”牌祁门红茶荣获金奖,这是安徽省所有参评茶叶企业中唯一获得金奖的品牌。

 

  “祁红”、“祁门香”香飘五洲,主要出口英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的国事礼茶。

  100多年来,“祁红”多次获世界金奖、国家金奖,被誉为“茶中英豪”有“王子茶”、“茶中英豪”、“群芳最”之美称。

  祁门茶叶条索紧细秀长,外表色泽乌润,锋杪秀丽,汤色红艳明亮,最具魅力的是香气,特别是其香气酷似果香,又带兰花香,清鲜而且持久,既可单独泡饮,也可加入牛奶调饮。

祁门茶区的江西“浮梁工夫红茶”是“祁红”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

  英国是世界上饮红茶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饮下午茶更是一种高雅的社交活动。

在英国,人们在进下午茶点时,茶要点点润饮;点心要细细品尝;着装要典雅入时,人们将饮茶视为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而当时的祁门红茶是下午茶中的极品。

  多年来“祁红”一直被列为我国的国事礼茶招待各国贵宾。

历史的摄像机则永久地珍藏着这样的镜头:

刘少奇主席、江泽民总书记出国访问时都曾带过“祁门香”馈赠外国元首。

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曾赞誉“你们祁红世界有名!

”……

  百余年的历史,百余年的辉煌。

祁门红茶早已走红了世界。

而祁门百姓以茶待客的习俗,也由绿茶改为了红茶,人们闲暇相聚,谈今论古,海阔天空,一杯杯红茶伴着多少个亲朋好友们度过一个个惬意的午后!

  

  我们赞叹茶叶的神奇,茶凝聚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无论是山野村夫还是文人墨客,虽然他们各用不同的方式饮茶、品茶、感悟茶,但殊途同归,都有意无意地在茶的滋养下,浸润出“和敬清廉”的中华茶文化。

有了中华茶文化这一内涵,中国茶能超越雅俗、阶层、国界,能集解渴、怡情、社交、修政于一体,不但传统而且超俗,品茶同时品文化、品人生。

茶为国饮,是因为茶的内在价值,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身体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品茶,吻合了人类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茶会友、以茶清政、以茶修德成为国人自觉普遍的习惯时,我们倡导茶为国饮,并不是为一种“文化遗产”贴上标签,而是要与倡导新生活、新保健价值观联系起来,真正把饮茶确立为一种全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对茶文化加以发掘,利用茶德来宏扬民族文化;要提倡以茶为礼,以茶待客,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要让茶的生产开发与新科技、新产业、新消费方式结合,树立品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让茶在新世纪里焕发出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