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更大的数教材内容说明.docx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更大的数教材内容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更大的数教材内容说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更大的数教材内容说明
《认识更大的数》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在探索规律、估算一百万、一亿有多大,用近似数描述大数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发展数感。
5、对现实生活中用大数描述的事物感兴趣,了解某些现象可以借助数字来描述,感受大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认识更大的数”就是认识万以上的大数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编排分为“计算器”“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三个知识模块。
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编学籍号”。
“认识万以上的数”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数的认识”的基本要求,能够读、写万以上的大数,并能运用合适单位的数描述事物,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是人们现实生活、工作和交流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
学生从认识万以内数的到认识亿以内的数、亿以上的数,既是学生数概念的扩展,也是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价值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活动。
本单元教材内客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精选现实事物和真实数据认识万以上的数。
如,选择“我国南极长城站距北京的距离”和“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认识超过万(亿以内)的数;选择“北京故宫”和“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利用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学习用“四舍五人法”把精确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利用我国人口普查数据认识超过亿的数。
2、分段安排,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万以上的数包括万级的数和亿级的数,其中,万级、亿级数的读法,数的改写以及“四舍五人法”“十进制计数法”等,对学生来讲都比较陌生,所以教材把“万以上的数”分为“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两段,并确定每段的重点。
如,亿以内的数有三个重点:
一是在万以内数读、写的基础上,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写;二是整万的大数的改写方法;三是用“四舍五人法”把大数改写成近似数的方法。
亿以上的数有两个重点:
一是认识我国的计数习惯和计数单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二是把亿以内的数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迁移到亿以上的数。
3、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相结合。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的计算”的要求。
本单元教材先认识计算器,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数学规律。
然后,在认识大数中,通过用计算器计算,了解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如,第65页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四个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第72页第2题,用计算器计算2010年和2011年我国出游人次、移动电话、上互联圆等数据的变化情况。
本单元安排8课时(包括综合与实践),内容编排如下:
知识块
课时
内容
素材与活动
1.计算器
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2.例1,用计算器计算。
第2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例2,探索“角谷猜想”。
2.例3,选3个数字组数,用最大数减最小数。
2.亿以内的数
第1课时
读、写含两级的数
1.例1,我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
2.例2,认识数位顺序表中,两级数的读、写。
第2课时
用“万”为单位表示整万的数;体验一百万
1.例3,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
2.例4,用计算器估算并体验一百万。
第3课时
用“万”为单位表示近似数
例5,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数。
3.亿以上的数
第1课时
认识谁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1.数位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2.例1,读数、用计算器计算。
第2课时
亿以上数的改写;感受一亿
1.例2,整亿数的改写。
2.例3,把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3.例4,估算、体验一亿。
4.综合与实践
1课时
编学籍号
1.了解某中学学生的编号。
2.为某小学新生编号。
3.为本班学生编号。
1、计算器,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60页、61页),用计算器计算。
本节课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认识计算器,教材首先用文字介绍了电子计算器(electroniccalculator,简称计算器)的特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同时给出了两种常见的计算器,标出显示屏和键盘。
大头蛙提出:
你会使用计算器吗?
接着,教材以计算5040+1073为例,详细介绍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步骤。
第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计算。
例l给出6道计算题,其中,有4道是四位数的加、减计算,还有一道乘法计算题、一道除法计算题。
“练一练”设计了大数加减和连加等内容。
计算器作为计算快捷、准确的现代计算工具,已经进入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手机、电脑中都设置了计算器。
使用计算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计算器及其使用,对学生来说并不十分陌生,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非常好奇,充满使用的欲望。
课堂活动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特点,了解学习计算器的目的是进行大数运算和探索数学规律。
然后利用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学会规范操作。
例1的6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用笔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一方面检验笔算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体验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之处。
同时,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基本方法。
第2课时(教科书62页、63页),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2探索“角谷猜想”。
教材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探索活动。
第
(1),用程序图的形式给出计算步骤和要求:
任取一个两位数→是双数,除以2;是单数,乘3再加1→得出结果后,如上反复进行→最后得出结果是1,停止。
第
(2),任取一个三位数,按上面的程序再计算一下,看结果如何。
丫丫说:
计算结果还是1。
然后给出结论:
任选一个自然数,按“逢双数除以2,逢单数乘3再加l”的规则重复进行运算,最终结果必定是1。
这是著名的“角谷猜想”。
完成例2的探索之后,“试一试”设计第三个探索活动:
将上面程序中的单数“乘3再加1”改为“乘5再加1”,结果会怎样?
兔博士鼓励学生:
自己大胆作个猜想!
教材没有给出任何提示,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
在兔博士圆站中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激励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例3,用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用大数减小数,探索运算的规律。
教材呈现了计算要求和程序框图,然后,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聪聪说:
我选的三个数字是5、1、4,结果是495。
丫丫说:
我用的是1、7、6,结果也是495。
亮亮说:
真有趣,最后结果都是495。
“练一练”设计两道题,第1题,任意选取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按照例3的规则运算,发现其中的规律。
第2题,探索两个相同的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相乘之后积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
在数学领域中,还有许多问题和奥秘需要学生探索,计算器为探索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发现已有数学规律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
课堂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师指导下,抓住每个环节的重点,逐步深入。
如,例2的探索活动,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按第
(1)个要求计算。
主要让学生明白运算规律,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运算程序,然后教师口述运算步骤,学生自己选数计算。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选的什么数,怎样计算的。
第二,教师提出第
(2)个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数并计算,然后充分交流选数和计算的结果,并得出“结果还是1”。
第三,教师介绍“角谷猜想”,并提出“试一试”的问题,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结果怎么样,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选的什么数,怎样算的,结果怎么样,使学生了解“单数乘5加1”运算的结果没有规律,如果学生有兴趣,可鼓励学生探索一下为什么“单数乘3再加1”有规律,而“单数乘5再加1”没有规律。
例3的探索活动,学生明白活动要求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己选数,并计算,得出相同的结果。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愿望。
2、亿以内的数,安排3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64页、65页),读、写含有两级的数。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选择了我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两个数据,用图片和文字的方式给出:
找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一万七千五百零一千米。
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三十八万四千四百零二千米,让学生读一读。
接着兔博士提出要求:
认识数位表,再把上面的数写在数位表中。
教材给出了含有个级和万级以及上面两个数据的数位表,并通过大头娃的话介绍:
每四位一级,第五位是万位。
然后,以17501为例,通过红红和亮亮的交流,说明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红红指着万位上的“l”说:
这个“l”在万位上,表示1万。
亮亮指着个位上的“1”说:
这个“1”在个位上,表示1个。
例2,读含有两级的数。
数位表中给出3个数,其中包括个级、万级中间有两个0,只读一个0,以及万级末位是0的三种情况,教材给出数的读法。
例2之后,“议一议”提出:
含有两级的数怎样读,怎样写?
引导学生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写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以及数位顺序表,知道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习的重点是认识万级的数位以及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学会含有两级数的读写,难点是万级末位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每个例题的重点和知识生长点,把学生万以内数的知识迁移到亿以内数的认识中来。
教学例1时,首先让学生读一读图片下的文字,初步了解两个距离的千米数都超过了万,然后出示数位顺序表,教师介绍我国“每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让学生认识万级的数位以及数位的顺序,使学生了解:
第五位是万位。
接着,把两个用文字描述的距离,从高位开始写在数位表中,使学生了解写数的方法。
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数位表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归纳出:
个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教学例2时,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数位表中的两个数,使学生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万位的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然后再读例2中的3个数,重点指导“万位”上是0以及十万位、百万位是0(也就是中间有两个0)的读法。
最后,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第2课时(教科书66~68页),用“万”为单位表示整万的数,体验一百万。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进行数的改写和大数的体验。
例3,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
教材选择了我国的著名建筑北京故宫和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用图片和文字给出“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是七十二万平方米”“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是三百四十六万平方米”。
提出“读一读,并写出横线上的数”的要求。
教材以亮亮和丫丫交流的形式给出了写整万数的方法及结果。
亮亮说:
七十二万,在72后面写4个0……丫丫说:
三百四十六万的最高位是百万……接着,兔博士告诉学生:
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教材以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的方式呈现了两个数改写的结果:
3460000=346万,720000=72万。
然后,教材提出“议一议”:
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把改写具体数的经验提升为一般方法。
例3之后,“试一试”提出要求:
自己写一个整万的数,并把它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改写方法。
例4,体验一百万。
首先设计兔博士与丫丫对话的情境。
兔博士问:
你知道一百万有多大吗?
丫丫回答:
一百万是一个七位数,写作1000000。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三个估算活动让学生体验一百万。
活动
(1),估算一下,银行工作人员用手数100万元面值10元的人民币,需要多长时间。
教材通过亮亮、蓝灵鼠、大头蛙的话提示估算思路、方法和结果。
亮亮说:
面值10元的,100万元是100000张。
蓝灵鼠说:
银行工作人员每分钟大约数140张。
大头蛙说:
啊,一个工作人员不休息,100万元大约要数12小时!
活动
(2),测一测白己的心跳,估算一下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蓝灵鼠提出:
把你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教材呈现了亮亮和聪聪交流估算白己心跳的次数的情境。
亮亮说:
我每分钟心跳80次,每小时心跳4800次,每天心跳……聪聪说:
我30秒心跳41次,1分钟心跳82次……活动(3),估算一下,1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
教材呈现了红红和亮亮交流估算方法和结果的情境。
红红说:
1个月(按30天计)共有720小时,1年共有……亮亮说:
1年有8000多小时,l万小时就是1年多……大头蛙说:
啊,100万小时就是100多年哪!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读、写亿以内的数,知道10000可以写成1万,以及估算1万有多大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习的重点是把亿以内整万的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借助计算器估算并体验一百万。
教学例3时,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经历自主写出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总结概括一般方法的过程。
课堂活动中,首先按照例题的要求,让学生读一读图片下的文字,写出文字中的数据,并交流写数的方法。
然后,参照兔博士的话,说明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意义,启发学生根据“10000可以改写成1万”的已有经验,试着改写,然后通过“议一议”的讨论,总结出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加一个“万”字。
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写数并改写。
交流时,教师可以写出一个整百万的数,进一步强化改写时“只能去掉4个0”。
例4的体验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让学生经历运用已有知识用计算器计算、估算、交流估算方法和推算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不同事物感受一百万的实际意义。
如,活动
(1),借助银行工作人员数100万元人民币的时间大约是12小时的事例体验100万有多大;活动
(2),通过自己心跳100万次的时间,亲身感受100万的大小;活动(3),通过100万小时大约是100多年,感受1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
第3课时(教科书69页、70页),用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表示大数。
例5选择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少数民族人口数的典型事例,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出了四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
纳西族326295人,蒙古族5981840人,回族10586087人,壮族16926381人。
教材用文字说明:
上面这些数都是精确数。
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近似数描述一些大数。
接着,给出:
纳西族人口大约是33万人,326295≈33万;蒙古族人口大约是598万人,5981840≈598万。
这两个数中,把326295改写成33万,向万位进1,5981840改写成598万,舍去了万后面的数。
然后,用文字说明,把一个精确数改写为近似数,一般用“四舍五入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用“万”为单位表示整万的数,会用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近做数表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习的重点是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把亿以内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用近似数表示大数的意义,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例5,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
然后,参照教材的文字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以“万”为单位的数表示大数。
接着举出纳西族和蒙古族人口数的例子,先介绍语言描述,再写出式子。
例如,纳西族人口是326295人,人们经常说纳西族人口大约是33万人。
因为33万人是纳西族人口的近似数,所以写出式子要用“约等号”表示。
同时板书出式子:
326295≈33万人。
第二,介绍完两个近似数的例子后,让学生观察两个近似数的式子,讨论两个数用近似数表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了解相同点是:
都去掉了万位后面四个数位上的数,并加上了一个“万”字。
不同点是:
把326295改写成33万时,去掉万位后面的数后,万位上加了1;把5981840改写成598万,直接去掉了万位后面的数。
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四舍五人法”,并说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一般都用“四舍五人法”。
第三,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讨论、总结把一个不是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要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4,舍去万位后面的数,在万位数的后面加一个“万”字;千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去掉万位后面的数后,万位上要加1,并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3、亿以上的数,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71页、72页),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材首先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并给出我国人口的数据:
到2010年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
接着以图片形式给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年份和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1370536875人。
聪聪提出:
这么大的数怎样读呢?
然后,教材给出了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特别说明这个数位顺序表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排列的。
这个数位顺序表与学生以前见过的数位表相比,增加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亿级”等内容。
蓝灵鼠首先介绍数位表数位的分级和顺序:
每四位一级,第九位是亿位。
教材用一段文字介绍了“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
同时说明: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值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这段文字之后,兔博士提出“数一数”的要求,让学生一百万一百万地数,数到一千万;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一亿一亿地数,数到十亿。
然后安排了读亿以上的数。
例l选择了我国2010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用虚线分级的方式给出人中数度和读法,并以丫丫和聪聪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亿以上数的读法。
丫丫说:
亿以上数的读法和亿以内数的读法类似,先读亿级……聪聪说:
读亿级时,按个级的读法读,末位加一个“亿”字。
最后,蓝灵鼠提出:
用计算器算一算两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阶段整数认识的最高要求,教学重点有三:
一是认识数位表;二是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三是亿以上数的读写。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的重点,用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首先通过“到2010年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使学生了解生活还有超过亿的大数,体会学习亿以上数的价值。
然后,通过聪聪的话,引出我国的计数习惯以及认识整数数位顺序表的问题。
接着可以安排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认识数位顺序表。
先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说一说这个数位表和以前学过的数位顺序表有什么不同。
并结合学生说的不同点,介绍我国“每四位一级”的计数方法,让学生了解每级中数位的名称和排列特点。
第二,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先复习以前的知识,10个一是一个十,10个十是一个百,10个一万是一个十万等,得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并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同时说明,十进制计数法也叫“满10进一”。
然后,按照教材的设计和兔博士的要求,让学生分别数一数,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读写亿以上的数。
先复习一下含有两级的数怎样读写,再讨论:
含有三级的数应该怎样读?
然后,教师出示我国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介绍用虚线把大数分级的方法,再让学生读一读,最后总结大数的读写方法。
读大数时:
要先从右往左分级,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它末位后面读出“亿”或“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多位数的写法:
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第2课时(教科书73~75页),亿以上数的改写、感受一亿。
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
例2,选择了“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中两个以“亿元”为单位的数据,给出:
2011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610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396亿元。
“议一议”提出:
把以“亿”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万”或“个”为单位的数,怎样改写?
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出改写的思路和结果。
丫丫说:
改写成以“个”为单位的数,在数据后面加8个0,8610亿=861000000000,396亿=39600000000;聪聪说: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在数据后面加4个0,8610亿=86100000万,396亿=3960000万。
例3,选择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这8个真实数据,提出:
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大头蛙提示:
先读一读,再改写。
例4,感受一亿。
教材用文字说明:
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
如果每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从1数到1亿需要三年零两个多月。
同时给出两个显示间隔三年零两个多月的年历。
然后提出:
把100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71亿张呢?
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同学们推算的方法和过程。
红红根据已有的经验说:
我知道l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有90厘米高。
另一个同学说:
1万张快有1米高啦!
聪聪说:
那100万张复印纸就有90米高啦!
大头蛙告诉同学们:
90米快有30层楼房那么高了。
丫丫接着估算:
1亿张复印纸有100个90米那么高。
亮亮说:
快有1万米高啦!
教材给出了标出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图,小蜜蜂飞到图片的山顶说:
呀,超过峰顶啦!
这幅图直观显示一亿张纸摞在一起的高度已经超过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了。
教材最后在“兔博士圆站”中介绍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教材展示了古代人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首先通过三幅图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用石子、木条、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
接着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让学生知道早期的数字是与具体的数量相联系的,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抽象的符号,即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学会用不同的方武和适当的单位表示大数,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需要的数学知识,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感受一亿,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亿有多大,获得估算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例2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图片旁边的文字,了解我国在科教兴国中的投人情况,然后再讨论“议一议”的问题。
进行数的改写时,先启发学生想一想:
亿位在数位表中是第几位?
万位在数位表中是第几位?
再让学生自己试着改写。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把以“亿”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如果学生直接改写有困难,可以让学生把以“亿”为单位的数先改写成以“个”为单位的数,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例3的教学有两个知识点,一是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近似数;二是用合适单位的近似数表示大数。
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近似数,使学生明白:
把一个亿以上的数改写成近似数,要先看千万位(数位表中第8位)是几,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然后说明题目要求,鼓励学生根据大数的特点,白己决定改写近似数的单位。
例4,感受一亿有多大,重点是借助估算结果体验一亿的大小。
教师可以参照教材直接告诉学生一个一个数数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从当天算一算,间隔三年零两个多月后是哪一年的哪个月,哪一天。
估算100万张复印纸、l亿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多高时,先让学生回顾1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多高,再推算出100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90米高,最后推算出1亿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多高。
使学生知道,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一亿是100个一百万,进而得出:
1亿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