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6744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雨霖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关于作者

    柳永(?

—1053?

),字耆卿,初号三变。

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有《乐章集》。

【阅读指导】

    此词应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起首三句,“寒蝉”、“长亭晚”点明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寒蝉凄切”、“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了景物,渲染了分别的气氛,融情人景,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凄凉的况味。

接下来两句,“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是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浓情时、“留恋处”,却“兰舟催发”。

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正是如此,词人的笔下才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二句道出了他的内心独白。

“烟波”是眼前所有,而加上“念去去”,则近景远景连成一片,有实有虚。

“烟波”以“千里”形容,“暮霭”以“沉沉”形容,“楚天”以“阔”形容,都与“凝噎”的心情相契合。

“执手”两句写情,“念去去”两句写景,结束了话别的场面。

    词的下片宕开一笔,“多情自古伤离别”说离愁别恨,自古皆然,即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之意。

但第二句便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说秋天作别尤为可悲,“清秋节”与“寒蝉凄切”前后照应,“更那堪”则加强了这种悲剧色彩,这就比上片的以景寓情来得尖锐、深刻,也与他人写离别有了不同。

“今宵”三句,虚景实写。

“酒醒”对应上片“帐饮”,同时也让读者看到虽“无绪”但由于借酒浇愁,结果还是喝醉了。

这是酒力不济所致,也是心情不佳所致,是醉酒,也是痛心。

扁舟夜发后,拂晓醒来,所见惟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而已!

执手之人,已在千里之外,再也难觅踪影了。

这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整个画面布满了凄清的氛围。

与上片结尾“念去去”二句相比,一个是一片苍茫,一个是万分清丽。

其间妙处,各有千秋。

    “此去”以下,放笔直写,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对应上片“念去去”,“经年”对应“今宵”,“千里烟波”暗合“千种风情”,“无语凝噎”暗合“更与何人说”,全词在时间与思绪上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全词的收尾之语,大有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句意。

【思考与探究】

 1.请你体会《雨霖铃》的意境。

    明确:

    《雨霖铃》写作者当时仕途失意,又要失去心爱的人,所以,格调格外低沉。

 尤其是对别后的苦情的想象最值得重视。

一是把个人的情感提到一般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赋予自己的感情以普遍的意义;二是写酒醒后不见心爱的人那种情景交融的写法,“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是推想那惨不成欢的景况: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赏析“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名句,甚至有人把它看做是柳词的代表。

  佳人已别。

离愁如春水,需酒来浇,沉醉因愁浓,酒醒梦回,愁绪依然。

值得品味的是醒来后所见之景,所感之境。

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刺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一轮残月,更是教人想起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

此刻,词人的离愁之感可谓达到了极点。

两情相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

一叶孤舟, 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图,布置萧疏错落。

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

    “杨柳、晓风残月”的景色,加倍强化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柳”、“留”同音,“柳”便语带双关的具备了惜别留客的寓意,因此折柳赠别,蔚成风气。

《雨霖铃》开篇之“寒蝉凄切”,发自柳荫,栖蝉之柳,实为二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见证,故而此番见柳,昨日断肠之别,又涌上心头。

此刻,她还不知怎么望牛女而长叹,对红烛而共泪呢。

离别的痛苦。

此刻是多么强烈的咬噬着游子的心!

天地也仿佛与诗人同悲,晚风阵阵,冷清凄凉,与作者的心境竟如此和谐统一;残月一轮,与人同缺,似乎在与作者惺惺相惜。

月犹如此,人何以堪!

抚柳沐风对月,“怎一个愁字了得”!

 3.如何理解《雨霖铃》“张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柳永当时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柳永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善于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

或因情造景,借景抒情,或因情而设景,以景传情,从而使情景和谐统一,交相辉映。

本词在写景、抒情方面充分体现了融情于景的写法。

“寒蝉凄切”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

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明确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被作为离别地点的通称。

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更加清新,他听到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陡然更浓。

这正是融情与情的写法。

全词表达的是离别之情,作者选择富有诗意的境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水色便披上了阴影。

”杨柳岸,晓风残月”。

离别后的词人,孤寂冷落,所以选用的景物也孤单冷清,令人望而生寒。

在这些词句里,词人并未写自己心灵如何苦闷。

但从这些景物里,我们已经深深地窥见词人心灵深处的沉痛哀伤。

这种写景,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是写景,还是抒情?

在词中简直不容易分辨出来,总起来论,上阙实写送别,所选景物多为实景,是借景抒情;下阙是虚想别后,所选景物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

由此可见,词人写景,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

这是本词达到情景交融的主要原因。

 4.柳永《雨霖铃》是如何描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的?

    明确:

    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

(1)直接抒情,

(2)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

词中借景点染是如何运用的。

    借景点染:

    

【相关资料】

柳永词特点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严有翼《艺苑雌黄》即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

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

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定风波》、《满江红》);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

试比较两篇名作: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两首词都是写别情。

欧阳修词用的是意象烘托传情法,而柳永词则是用铺叙衍情法,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有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

欧词是借景言情,情由景生;柳词则是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性和隐约的情节性。

这也是柳永大部分词作的共同特点。

                                                             (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2.“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近代学者王国维用这句词形容治学过程中的执着境界,这句词的原作者是___________代著名词人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词《雨霖铃》。

  3.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学习欣赏,古人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里。

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宋代词人______________《雨霖铃》中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常被用来表现亲朋洒泪而别、欲语难言的感人场面。

  4.下列各句括号内的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简朴者最富有,无色却如图画一般灿烂,无声却如交响乐一般和谐。

敬爱的周总理是(a.芳泽满人间的伟大公民,又是最简朴无华的普通公民。

b.最简朴无华的普通公民,又是芳泽满人间的伟大公民。

  ②刚降下帷幕的“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至今音犹在耳。

(a.不管是《鸟鸣涧》的柔美,还是《兵车行》的惨烈,不管是《雨霖铃》的凄婉,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放旷,b.不管是《鸟鸣涧》的柔美,还是《雨霖铃》的凄婉,不管是《兵车行》的惨烈,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放旷,)把座中的男女老少无一例外地引领到美的意境中。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北宋专业词人。

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B.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擅长史论, 文笔纵横姿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二、课内阅读

阅读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完成6~8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

急雨。

歇:

停。

  B.都门:

京城门外。

帐饮:

“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

没有心思。

执手:

手拉(握)着手。

  D.沉沉:

深沉。

经年:

一年。

  7.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8.对“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此处描写了眼前幽静清新的景色,充满了凄清、冷落的气氛。

  B.这两句景中寓情,“杨柳岸”令人想起古人离别难舍的场面,明写景,实写情,含蓄而有余味。

  C.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柳永正是通过凉风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

  D.月挂柳梢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

  9.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里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三、阅读探究

(一)阅读柳永的一首词,完成10—12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

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0.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潇潇”形容刮风下雨。

  B.“是处红衰翠减”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11.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12.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

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的忧愁。

  B.下阕抒情。

“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

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雨霖铃》中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二)将柳永的《雨霖铃》与《长亭送别》中的[快活三][四煞]作比较,完成13—16题。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

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13.[快活三]一曲的铺叙,可以用《雨霖铃》中的一个句子作概括,就是___________。

但[快活三]铺叙开来,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雨霖铃》与[四煞]都写了泪,相形之下,[四煞]又似更胜一筹,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四煞]中的“这忧愁诉与谁”一句,《雨霖铃》中与之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后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更显悲切。

  16.这里的一词二曲,其主旨都可以用其中的一个句子来概括,那就是“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

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

“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

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

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

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灵魂。

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面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

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

柳永不是想当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试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

他在这里没有堕落。

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

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

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

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

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

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

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

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中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

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意,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

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

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7.首段中说柳永“歪打正着的成就”指的是(不超过20字)

  18.联系上下文,解说第三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道理”。

                                                                              (不超过30字)

  19.“逆境中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1)“一个世界”指                                    (不超过4字)

  

(2)“另外一个世界”指                                (不超过4字)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不超过10字)

  20.文章开头说: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结尾却说“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作者最终这样评价柳永,是因为柳永:

                (不超过18字)

  2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三项:

(   )(   )(   )

  A.文中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是为了证明他们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有地位,但与柳永是不同类型的。

  B.说柳永“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是因为柳永的词通俗化,大众化,“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C.凡艺术上取得成就,是不能只靠个人的主观努力的。

  D.如果把社会比作一架大算盘,那么,一个人只是算盘上的一颗珠子,得接受命运的摆弄,韬光养晦,而后追求、抗争,获取成就。

  E.黄山上的迎客松,利用了环境,成就了自己,是逆境成人才的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