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四川射洪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高二四川射洪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四川射洪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四川射洪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射洪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礼记》中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
“言无二贵,法无二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
2.孔子曰:
“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
“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
“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
据此,三者都主张( )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3.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
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汉代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4.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
“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
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
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5.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
“儒之出也惟经济……离此一路……即另著一种‘四书’‘五经’,一字不差,终书生也,非儒也。
”颜元认为“儒”应该( )
A.追求物质财富B.提倡工商皆本
C.践行经世致用D.讲求重义轻利
6.“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
”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B.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D.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7.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8.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下列选项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的是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C.文化的世俗化趋势D.中枢权力的制约机制
9.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10.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11.1919年12月,胡适说:
“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
”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和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
这表明胡适: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12.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13.“从国民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这里的成熟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逐渐丰富和发展。
下列不属于此时期内容的是( )
A.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14.右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1978.10.24)对漫画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总路线指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思想解放浪潮(图中出现的文字:
①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②因循守旧)
15.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考试场景,可以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6.如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
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
“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17.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
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
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A.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D.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18.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提出:
“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
”这种思想主张
A.谴责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B.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D.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9.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B.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C.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的要求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20.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右图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21.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
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宜布。
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
A.背弃了主权在民说B.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符合共和主义理念D.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22.有学者在评论卢梭思想时指出,“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
”该学者认为卢梭的思想
A.推动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B.兼具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
C.使人们彻底抛弃了理性精神D.揭示了启蒙运动思想真谛
23.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24.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30年后中国作家莫言以相同风格的作品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两人作品的共同风格是
A.展示了思辨与逻辑B.真面社会与生活
C.穿梭于想象与真实D.崇尚理性与科学
第II卷(非选择题)
2、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4分,第27题22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
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
……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关于理想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4分)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6分)
26.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
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华夷之辨”的族群认识论基础之上,在方法论上常常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大防”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
到了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民族主义,它直接促使中国民族观念的近代化。
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路的指导思想。
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括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姜义华著《现代性:
中国重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原则。
(4分)
(2)根据材料二的视角,你认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何不足?
(4分)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法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
“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
”有的还说:
“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
”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
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
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
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
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
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
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6分)
四川省射洪中学高2016级第三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1.D据材料“礼者,天地之序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无两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规矩、道、法等概念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各思想流派相互竞争,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只符合法家,故B项错误;儒家孔子和道家老子并未主张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材料关键信息“礼者,天地之序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无两适”归纳出规则和秩序的相同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归纳能力尤为重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A
3.D.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
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是西汉官办的最高学府,其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实践,是思想专制的表现,故D正确.A夸大其词.故排除.
太学生主要是官宦和地主子弟,故排除B.太学教学内容单一,不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故排除C.
4.C据材料“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主张道德良知的重要地位,故C选项正确;心学理论也没有强调认识与实践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主导的历史背景,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哲学理论的高度,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时应该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世衰俗降”、“致良知”,这些关键词直接指向“心即理”,理即道德伦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同时,对于“知行合一”不能理解为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5.C.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据材料“儒之出也惟经济…离此一路…即另著一种‘四书’‘五经’,一字不差,终书生也,非儒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经济”指经世致用,故颜元认为“儒”应该践行经世致用,故C正确;这里的“经济”不是追求物质财富,故A错误;
提倡工商皆本,属于黄宗羲思想,故B排除;讲求重义轻利,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6.A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科举和书坊。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书坊印刷科举考试时用的小抄,是不利于认真读书的,是不利于普及知识的,是在批判而非肯定书坊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高价竞售足以证明商品经济的确渗透到科举考试中,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印刷小抄反映的内容的确与印刷术发展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坊印刷小抄是用于进行科举考试舞弊的,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山、夏山、秋山、冬山反映了人的不同的情感,这说明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故C选项正确;对客观自然景物的摹写,其目的是反映人的主观意识,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突出人的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
首先,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例如,“春山、夏山、秋山、冬山”、“人欣欣、人坦坦、人肃肃、人寂寂”,其次结合所学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相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8.C本题材料提到,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世俗化趋势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明显,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9.D
10.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A项错误;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得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B项正确;由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故D项错误。
11.A据材料“保存国粹’……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胡适主张以科学批判的方法整理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要求,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是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不是“保存国粹”,故B项错误;材料与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全盘西化”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A。
12.B三民主义在晚清时期主要是推翻清王朝,国民革命时期是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抗战时期主要是民族主义,抵抗日本侵略,显然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故B正确;A在清末体现不出;C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国民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错误。
13.A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从国民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属于1922年中共二大,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符合题意。
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指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1928年,故B正确,排除。
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在1935年遵义会议,故C正确,排除。
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体现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故D正确,排除。
14.D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8年”以及图中的文字“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说明该漫画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浪潮。
故答案为D项。
A项发生在1958年,B项是1992年,C项是1978年12月,排除ABC项。
点睛:
本题主要抓住时间信息,另外根据图中的文字来理解漫画内容,联系教材,明确漫画指向的知识点,据此作出正确选择。
15.A题目隐性考查历史时间: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12月。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16.C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是对新中国各个时期科技成就时间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在1967年,故A项错误.秦山核电站是1991年投入使用,故B项错误.“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于1973年,故C项正确.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出现于1965年,故D项错误.
17.D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体现宗教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体现了公民思想的自由;故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A项正确。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有孕育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排除B。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C。
D项错误,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8.D据材料“文艺复兴……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信息“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不能说明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社会契约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9.答案:
C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思想上是李贽的离经叛道;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文艺复兴中抨击禁欲思想。
文艺复兴矛头并未指向世俗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是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故B项错误。
故选C。
A项错误,明清思想家并未上升到反封建制度的高度;D项错误,应该说的是宋朝时期。
20.B通过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信徒与上帝之间由原来的教皇、教会变为圣经。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A选项是错误的,这种变化是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
从图中正好可以看出教徒灵魂自救的途径由原来的教会变为圣经,因此B项正确。
信徒的地位在此并未发生变化,所以C项错误。
也不能看出新教主张世俗生活,只能看出“因信称义”。
点睛: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救的概念,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理论。
灵魂得救不再需要教会或者教皇,只要有信仰就可以。
所以B项正确。
21.B“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
”的信息强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