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669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oc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 肽键:

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通过脱去水分子后所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

 

2. 等电点:

在某一pH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成点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3. 模体:

在蛋白质分子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并发挥特殊的功能,称为模体。

 

4. 结构域:

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多个结构紧密的区域,并行使特定的功能,这些区域被称为结构域。

 

5. 亚基:

在蛋白质四级结构中每条肽链所形成的完整三级结构。

 

6. 肽单元:

在多肽分子中,参与肽键的4个原子及其两侧的碳原子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称为肽单元。

 

7. 蛋白质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坏,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称之为蛋白质变性。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 DNA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稳定的双螺旋空间构象破环,双链解链变成两条单链,但其一级结构仍完整的现象称DNA变性。

 

2. Tm:

即溶解温度,或解链温度,是指核酸在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

在Tm时,核酸分子50%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

 

3. 增色效应:

核酸加热变性时,由于大量碱基暴露,使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称之为增色效应。

 

4. HnRNA:

核内不均一RNA。

在细胞核内合成的mRNA初级产物比成熟的mRNA分子大得多,称为核内不均一RNA。

hnRNA在细胞核内存在时间极短,经过剪切成为成熟的mRNA,并依靠特殊的机制转移到细胞质中。

 

5. 核酶:

也称为催化性RNA,一些RNA具有催化能力,可以催化自我拼接等反应,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分子叫做核酶。

 

6. 核酸分子杂交:

不同来源但具有互补序列的核酸分子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适宜条件下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称核酸分子杂交。

 

第三章 酶 

1. 酶:

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2. 酶的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

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将底 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必需基团是 指酶分子中存在的各种化学基团并不一定都与酶的活性相关,其中那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称为酶的必需基团。

 

3. 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有些酶在细胞内初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酶的前体水解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致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

这种无活性酶的前体称做酶原。

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实际上就是酶的活性中心的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4. 同工酶:

具有相同催化作用,但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5. Km值:

(米氏常数)单底物反应中酶与底物可逆地生成中间产物和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这三个反应的速度常数的综合,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其值等于反应速 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第四章 糖代谢 

1. 糖酵解:

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成乳酸的过程。

 

2. 活性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与UTP作用形成的UDPG为活性葡萄糖,在体内作为葡萄糖供体。

 

3.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

4. 糖异生:

是指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乳酸及甘油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5. 三羧酸循环:

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生成柠檬酸,在经过一系列反应又生成草酰乙酸,同时产生NADH+H+、FADH2、GTP、CO2、H2O。

 

6. 巴斯德效应:

糖的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及糖酵解的现象。

 

7. 乳酸循环:

肌糖原酵解产生的乳酸经血液运至肝经糖异生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以补充血糖,血糖又可供肌肉利用,此过程即称乳酸循环(Cori循环)。

 

8. 底物水平磷酸化:

直接将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ADP(或GDP),产生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第五章 脂类代谢 

1. 载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载脂蛋白。

在血浆中起运载脂质的作用,还能识别脂蛋白受体,调节血浆脂蛋白代谢酶的活性。

 

2. 脂肪动员: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该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3. 脂酸的β-氧化:

脂肪酸在体内的氧化分解是从脂肪酸羧基端的β-碳原子开始,每次断裂两个碳原子,整个过程叫做β-氧化。

 

4. 血浆脂蛋白:

血浆中的脂类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

 

5. 酮体:

乙酰乙酸、-羟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酮体。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

 

6. ACAT:

脂酰Co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分布于细胞内质网,能将脂酰CoA上的脂酰基转移至游离胆固醇的3位羟基上,使胆固醇酯化。

 

7. LCAT:

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

可催化将卵磷脂的2位脂酰基转移至胆固醇3位羟基,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脂的反应。

 

8.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是将线粒体内的乙酰CoA带到胞液中以合成脂肪酸或胆固醇的途径。

在此循环中,乙酰CoA首先在线粒体内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载体转运进入胞液;胞液中柠檬酸裂解酶催化柠檬酸裂解释放出乙酰CoA和草酰乙酸,乙酰CoA即被带到胞液中。

草酰乙酸则还原成苹果酸,通过线粒体内膜的载体回到线粒体内。

苹果酸也可在苹果酸酶作用下,分解为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最终均形成线粒体内的草酰乙酸,再参与转运乙酰CoA。

 

第六章 生物氧化 

1. α–磷酸甘油穿梭:

是将胞液中的NADH携带的2个H转移进入线粒体的一种方式,因该系统中有α-磷酸甘油,故名α-磷酸甘油穿梭。

 

2.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是胞液中的NADH携带的2个H转移进入线粒体的一种方式,因该系统中有苹果酸和天冬氨酸,故名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3. 呼吸链: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离子通过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酶和辅基的催化,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些酶和辅基组成的反应链称为呼吸链。

 

4. 生物氧化: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它主要是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5.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下2个H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并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是体内产生ATP的主要方式。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1. 营养必需氨基酸:

指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

 

2. γ–谷氨酰基循环:

是氨基酸吸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反应过程首先由谷胱甘肽对氨基酸的转运,然后是谷胱甘肽的再生,由此构成一个循环。

 

3. 转氨基作用:

指在转氨酶的作用下,一对-氨基酸与一对-酮酸之间的相互转变。

转氨基作用既是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过程,也是体内某些非必需氨基酸合成的重要途径。

 

4. 联合脱氨基作用:

联合脱氨基作用是肝、肾、脑等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的脱氨基方式,这种脱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的转氨基作用与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

 

5. 一碳单位:

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一碳单位,CO2除外。

 

6. 活性甲硫氨酸:

也称S-腺苷甲硫氨酸(SAM),有甲硫氨酸与ATP作用,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催化生成,活性甲硫氨酸可作为甲基的直接供体提供甲基,使其他物质甲基化。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1. 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

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和CO等非碱基的小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合成单核苷酸的过程。

 

2. 核苷酸抗代谢物:

指某些嘌呤、嘧啶、叶酸及氨基酸类似物具有通过竞争性抑制方式

干扰或阻断核苷酸的正常合成代谢,从而进一步抑制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些物质即为核苷酸抗代谢物。

 

3. 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

机体细胞利用已有碱基、核苷为原料合成单核苷酸的过程。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1. 变构调节:

当某些物质与酶的非催化部分以非公价键形式结合后,可改变酶蛋白分子的构象,进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变构调节。

 

2. 化学修饰:

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氨基酸残基在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的改变。

 

3. 限速酶:

指整个代谢过程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它不仅可影响整个代谢途径的总速度,而且还可改变代谢方向,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或调节酶。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1. DNA半保留复制:

以两条DNA单链为模板,dNTP为原料,在DNA聚合酶等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子代DNA双链中的一条链来自母链(模版)另一条互补DNA链是新合成的,故称半保留复制。

 

2. 冈崎片段:

DNA复制过程中,以5→3方向DNA单链为模版,指导合成的随从链中有许多不连续的片段,该现象是日本科学家冈崎发现的,故称为冈崎片段。

 

3. 领头链和随从链:

复制时,DNA双链解开各自作为模板,其中一条子链的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一致,可以连续进行合成,此链称为领头链。

双链 DNA复制时,其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连续进行,需待模板解开一段再复制一段,称此链为随从链。

 

4. DNA的切除修复:

是细胞内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复方式,其过程包括去除损伤的DNA填补空隙和连接,需要特异的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及DNA连接酶完成。

 

5. DNA的重组修复:

用于损伤面积太大又不能及时修复的,由错误的模板复制的子链带有错误甚至缺口。

重组蛋白RecA将另一股健康的母链与缺口部分进行交换,以填补缺口,不断复制后其比例就越来越低,把损伤链稀释掉。

 

6. Klenow片段:

是大肠杆菌DNA-polⅠ经特殊蛋白酶水解后得到的大片段,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

 

7. 逆转录:

以单链RNA为模板,dNTP为原料,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双链DNA的反应。

 

8. 逆转录酶:

是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的酶,全称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具有RNA或DNA作模板的聚合活性和RNA酶活性。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1. 模板链:

转录时,转录单位的DNA双链中仅有一条链作为转录的模板,称为转录的模板链,而另一条链无转录功能。

 

2. 编码链:

转录时,转录单位的DNA双链中有一条不作为转录的模板,无转录功能。

但此链的走行方向和碱基排列顺序与转录生成的RNA链基本相同,只是DNA中的碱基T在RNA中为U,所以称此链为编码链。

 

3. 不对称转录: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叫转录。

转录时只能以DNA双链中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而另一条链无转录功能;另外,DNA双链的多个基因进行转录的模板并不总在同一条DNA链上,故称之为不对称转录。

 

4. 转录单位:

转录是不连续、分区段进行的。

每一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包括结构基因及其上游和下游的调控序列。

原核生物的转录单位又叫操纵子。

 

5. 内含子:

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6. 外显子:

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7. RNA编辑:

某些RNA,特别是mRNA转录后还需插入、删除和取代某些核苷酸残基,使遗传信息在转录水平发生改变,从而扩大原有DNA模板的信息量,称为RNA编辑。

通常是点突变形式。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 摆动配对:

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相互辨认,大多数情况是遵从碱基配对规律的,但密码子的第三位与反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之间常出现不严格的配对,这种现象称为摆动配对。

 

2. 开放阅读框(ORF):

从mRNA5端起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