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案.docx
《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案
第2讲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区域发展过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2015·全国卷Ⅱ·T36;2014·全国卷Ⅰ·T36。
以区域图、资源调配路线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方案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如2010·全国卷Ⅰ·T39;2009·全国卷Ⅱ·T9~11。
结合现实热点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如2016·全国卷Ⅱ·T3~5,2016·全国卷Ⅰ·T1~3。
1.综合思维
(1)结合区域图、景观图以及文字叙述,探讨区域要素的变化以及不同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区域图、资源调配线路图,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评价工程方案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产业园区建设等时事材料,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地理实践力:
通过观察、收集等活动,描述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并探讨这种区域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
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特点:
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2)不同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影响
因素
分布
典例
采集和狩猎阶段
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动植物资源丰富地区
农业社会阶段
地形、水源、气候、土壤
亚热带、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四大文明古国
工业社会阶段
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交通发达的地区
德国鲁尔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山东东营
后工业化阶段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南部
2.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航海技术落后阶段。
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大陆内部,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
②航海技术发展阶段。
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地带集中。
③航海技术进步阶段。
使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开始开发海底矿产,如海底锰矿和石油等。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影响
工业化开始以前
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人口稀少
工业化开始后
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海洋运输
消费结构的更新和旅游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成了旅游胜地
四周归属权
先占原则,控制周围广大海域
[拓展延伸]
1.沿海国家享有的海洋权益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沿各个方向拥有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即占有面积为126000平方海里。
(1海里=1.852千米)
(2)根据国际法中的先占原则,哪个国家先发现和占领新生的岛礁,便拥有对该岛礁的领属权。
(3)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均是从领海基线向海洋延伸的距离。
2.海岛的合理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环带及山地丘陵带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各环带资源特色不同,因此开发其资源需要充分研究、认识各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
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带名称
地貌海拔
开发条件
产业活动
海岸带
平原低于100m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加强港口建设,建立工业加工区,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丘陵和台地环带
台地、丘陵100~500m
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热带农业
山地丘陵带
丘陵、山地500~1100m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恢复和保护植被,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适当发展特色农业
考法1 结合区域演变图示,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019·重庆模拟)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D.甘蔗制糖
2.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间内桑树种植较多,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
第2题,该地区近三十年来,M地发展缓慢,不可能成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N地城市发展较快,最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中心,故可能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
考法2 结合相关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019·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B.cab
C.cbaD.bac
4.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3.A 4.D [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
b时期由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
c时期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根据各点的产业结构比重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
[知识拓展]__综合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结构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4·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
(1)~
(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1)A
(2)C [1976年至1998年间,耕地和草地都有小幅度的减少,林地、水域和城乡用地有小幅度的增长;1998年至2010年间,耕地、草地减少的幅度加大,林地、水域、城乡用地都有增长,以林地的增长最明显。
]
考法3 以等值线图、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5·全国Ⅰ卷)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D.丁
6.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D.市场需求不足
5.B 6.A [第5题,读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20~40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0~20之间。
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C、D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
而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
故选B。
第6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
故选A。
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
]
知识点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正面影响
①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②矿产资源开采形成的许多产业部门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负面影响
①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农田
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不合理采矿还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流失阻断水循环等问题
措 施
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意义。
解决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2)影响。
①对调入区。
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水源调入区的气候;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减少地下水开采,有利于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②对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
如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物种急剧减少
①灌溉、施肥、塑料大棚等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②不断培育、改良农产品,使产量有了显著提高,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
1.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南水北调
(1)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图示
(2)南水北调三线比较
西线
中线
东线
水源区
长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阴段
供水区
西北干旱地区,重点是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
可调水量与水质
调水量较小,水质最好
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现有可用设施
差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3.其他重要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原因
主要线路
效益
西电东送
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火电等);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
晋陕火电与黄河水电输往环渤海地区;三峡等长江干、支流水电到华东;西江等水电与黔滇火电到广东
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晋煤外运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消费量有限;东南沿海能源短缺
大秦线、神黄线、太焦—焦兖日线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重组
西气东输
东部的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但能源短缺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长期不能得到解决;西部拥有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陕甘宁盆地四大气区,天然气资源丰富
一线工程:
新疆油气田→长江三角洲;
二线工程:
新疆油气田、中亚油气田→珠江三角洲;
三线工程:
中亚油气田、新疆煤制天然气→长三角及东南沿海地区
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及影响
(2019·湖北联考)读下图,回答1~2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C 2.A
(2014·浙江高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3~4题。
3.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3.D 4.A [第3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④说法正确;根据图中的地势特征,黄河以北段才可以自流引水,③说法错误,排除B、C;京杭大运河丙段作为南水北调通道,调水会抬高其水位,改善航运条件,②说法正确。
第4题,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级战略性大工程,其调水水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使得长江下游入海水量减少,江水携带泥沙能力降低,不可能促使泥沙向海洋输送;长江口入海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海水倒灌的可能性升高;潮汐规律主要与天体间的引力有关,与调水无关。
]
[规律方法]__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关于这些工程的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
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
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本地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
开源:
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
节流: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资源调配线路区位条件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影响的分析思路
(1)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分别考虑。
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
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3)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考法2 结合简略示意图,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2019·冀州中学期末检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如图)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
读图,回答5~6题。
5.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6.该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A.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
5.D 6.C [第5题,青藏高原是我国第一级阶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并没有经过此地;此外,也没经过阴山和寒带地区。
第6题,二线工程是从中亚土库曼斯坦运输天然气,输入能源短缺的珠三角,既可以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还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珠三角环境污染。
]
山东省规划设计的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上海庙——山东特高压直流和榆横——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三条新通道全部获国家批复,“外电入鲁”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到2017年三条输电通道全部建成后,可新增省外来电1800万千瓦左右。
读外电入鲁通道规划示意图,回答7~8题。
7.外电入鲁的原因是山东省( )
①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②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③距离输电地近,送电方便
④酸雨危害日益严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8.外电入鲁给山东省带来的影响有( )
①能源结构更趋合理 ②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 ③硫氧化合物排放增多 ④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7.A 8.D [第7题,外电入鲁的主要原因是山东省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同时能源以煤炭为主,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山东省的酸雨不严重,距离输电地并不近。
第8题,外电入鲁,优化了山东省的能源结构,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考法3 以统计图表分析为背景,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
读图,回答9~10题。
9.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①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②供水总量增大 ③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④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10.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②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③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④有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③④
9.C 10.A [第9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量应该增加,但从题中用水图可知其在减少,说明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工农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增加,用水结构变化明显。
第10题,南水北调为该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缓解了用水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另外,由于调水路线较长,修建调水工程投资大,南水北调水的使用成本高。
]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
读图,完成
(1)~(3)题。
(1)我国东、中、西部能源状况差异的原因是( )
①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少 ②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 ③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小
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2)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下列节流方面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降低能耗 ②进口煤炭 ③开发新能源 ④调整产业结构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④
(3)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 )
A.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B.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
D.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
(1)D
(2)D (3)A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用电量和发电量都较大,说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用电量大于发电量,说明能源资源短缺;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说明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较小。
第
(2)题,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都为节流措施;进口煤炭和开发新能源都为开源措施。
第(3)题,针对东部地区能源短缺、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的状况,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既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状况,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既会加重西部地区的生态压力,又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
学科素养提能——大题规范解答(七)|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
常用“分析”“说明”“评价”“指出”“判断”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资源调配路线图及相关统计图表点明设问方向及内容
评价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意义或影响
(2015·广东高考)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下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题过程]
[尝试解答]
(1)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2)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解答资源调配类问题的主要思维流程总结如下。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思维流程:
→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选择,其思维流程:
角度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思维流程:
→
→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资源分布状况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②资源在空间上不具有流动性
资源消费状况
①资源输出区:
资源丰富,经济较落后,资源生产大于消费;
②资源输入区:
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资源生产小于消费
2.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线路长短;
施工难度
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对环境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对调入区的意义
环境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调出区的意义
环境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2018年5月30日11时58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黑龙江盾构第二条隧道顺利贯通。
此时,中俄东线管道北段工程主体焊接进度过半,为两国人民的跨国工程2020年底全面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图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段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R河的三种主要补给来源。
(2)指出影响图中天然气管道走向的主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