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6631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99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docx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

一、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秦始皇: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

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荆轲其人:

荆轲(?

-前227)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燕人称他为荆卿。

卫国原本是春秋时代的大国,后来日渐销侵,多数土地被赵、魏夺去了,到了最后,卫国只剩濮阳一个城了,沦落为魏的附庸。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

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

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

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仍扬长而去。

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

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着就哭了起来,认为天下没有知己。

燕国处士田光也结识荆轲,认为他不是平常人。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

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2、补充资料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文意解读。

熟读课文,解释加粗的字词,明确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句式,并完成文段后的思考题。

秦将王翦破(攻破、攻占)赵,虏赵王,尽收(占领)其地,进兵北略(掠夺,侵占)地,至燕南界。

(1)第一段讲什么?

它在全文当中起什么作用?

 

太子丹恐惧,乃(于是,就)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即使)欲长侍足下(敬辞,对对方的尊称),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如果没有,即使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参见,拜见,拜访)之,今行而(假如,如果)无信(没有信物),则秦未可亲(亲近,接近)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悬赏,购买)之金千斤(省略句),邑万家。

诚(如果,假如)能得樊将军首(脑袋),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同“悦”高兴、喜欢)见(接见)臣,臣乃(才)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在,因为)穷困来归(投奔,归顺)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再,复)虑之!

(1)分角色诵读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太子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你,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跟荆轲说?

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荆轲啊,我平时好酒好菜的送给你,是希望你能在关键时刻帮我一把。

现在秦兵马上就要攻占燕国了,你怎么还不行动啊。

这是太子丹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责备荆轲只知同享富贵,却不承担责任说话方式;表面上的降尊纡贵,其实质是咄咄逼人。

比起直接责备,有两个优点:

其一,显示出自己身份的不同寻常,只讲与身份想复合的话。

其二,软刀子杀人,更能激发对方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荣耀。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

(丹柯)共谋国难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于是,就)私见(私下里拜见,偷偷地拜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对待,款待)将军,可谓深(很,非常,超出寻常,无以复加)矣。

父母宗族,皆为(被)戮没(杀死,没收。

这是一个被动句)。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每次,常常)念,常痛于骨髓,顾(只是)计不知所(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可以凭借)解燕国之患,而(并且)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于是)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

“愿(希望)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然后)善见(接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zhèn用刀剑等刺)其胸,然则(这样就)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被凌辱)之耻除(解除,消除,消灭)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才)今得闻教!

”遂自刎。

(1)分角色诵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

轲说於期

(3)有人说,语言虽无刀刃,却能杀人于无形当中。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试品味荆轲语言的艺术美,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假如你是荆轲,请你拟写一段劝说词,并比较两者之间有何不同?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用反语的手法,先刺激樊於期对秦王的仇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然后深怕他忘记了杀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继续挑拨起樊於期对秦王的仇恨,以期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接着委婉点明樊於期被强秦通缉,是丧家之犬,有家难回,堵住他不想死的对路。

就这样,荆轲直接把樊於期逼近了只有自杀的死胡同。

表面上看起来樊於期是自愿而死的,其实是被荆轲一步一步给逼死的。

太子闻之(这件事情,指荆轲自杀谢恩这件事),驰(骑马快跑)往,伏尸而(表修饰)哭,极哀。

既已(既:

1.动作已经完了。

2.已经。

3.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

已:

1.止,罢了。

2.表示过去。

3.后来。

【释义】既已:

已经。

),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用木匣子)封之。

(1)有人说,樊於期是自杀而死的;也有人说,樊於期死于荆轲之手;还有人说,樊於期是燕太子丹杀死的?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从樊於期生命结束的方式来看,他是自杀的,跟荆轲、太子丹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说樊於期是自杀而死的,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万物有果皆有因,种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

樊於期的死又是荆轲用他的父母家人之仇、太子丹款待他之恩逼死的,所谓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不死,他就没脸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因此,说樊於期死于荆轲之手,也是有道理的。

樊於期的自杀,荆轲万般无奈的逼迫,其根源在于燕太子丹与秦王结仇,燕国的存在妨碍了秦国一统全国的大势所趋。

燕太子丹逼荆轲,荆轲逼樊於期,因此,说樊於期是燕太子丹杀死的并不为过。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只要有一点点伤口,只要见到一点点血),人无不(没有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省略句)。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省略句),其(这,那)人居远未来(没有来),而为留待。

(省略句)

顷之未发,太子迟(以…为迟,认为他行动迟缓)之,疑其有改悔,乃复(又,再)请之曰:

“日以(通“已”已经)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请求)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日往而(却)不反(通“返”,返回,回来)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的原因)留者,待吾客与俱(省略句)。

今太子迟(以…为迟,认为我行动迟缓)之,请辞决(辞别永诀)矣!

”遂发(出发)。

(1)分角色诵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

荆轲请辞

(3)燕太子丹为什么会担心荆轲刺秦王会反悔?

假如你是太子丹,你会怎么做?

其一,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是动物的本能,更何况万物之长的人类。

其二,丹作为燕国太子,又得罪秦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没有选择,而荆轲却可以趋利避害,甚至凭借自己的本事还可以投靠秦王,不愁混不到一官半职。

其三,燕太子丹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从小就在国外做质子,又生在帝王家,天生多疑、不相信他人,只相信利益也就不足为怪。

如果我是燕太子丹,我会坚信一个用人原则: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假如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无条件的相信他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皆白衣冠(穿白衣服带白帽子)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祭祀),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表修饰)歌,为变徵(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5”)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然后)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6”)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登上)车而去,终已(最终,最后)不顾(回头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

荆轲诀别

(2)你怎么评价燕太子丹这个人?

请联系课文的内容以及你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可怜的人。

燕太子丹名为太子,但是他一辈子当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做人质(从幼年开始就在赵国做人质,成年后在秦国做人质),没有享受过多少太子的特权、威严与尊严,他只不过燕国的一块遮羞布。

雷厉风行的人(果断的人,不甘命运摆布的人)。

从秦国逃回来后,他知道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积极寻找方法,最终决定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高的报酬——刺杀秦王。

目光短浅,志大财粗之辈。

认为派刺客就能摆脱燕国与自己尴尬的局面,把国家的存亡与个人的生死寄托在一二个刺客身上,体现了他的目光短浅。

司马光曾这样评价他:

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

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

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

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

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

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④懦弱,优柔寡断的人。

委派荆轲去做“惊天之举”,却怀疑别人的人品,最终导致荆轲因准备不足而功败垂成。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赠送、贿赂)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燕王诚(的确,确实)振怖(恐惧)大王之威(威仪),不敢兴兵以拒(抵抗)大王,愿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排列)诸侯之列,给(上交)贡职(贡赋;贡品)如郡县,而得(能够)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和,与)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用盒子)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派遣使者)以闻(禀报)大王。

唯大王命之。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见燕使者咸阳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欲与俱

金千斤,邑万家人不敢与忤视

皆为戮没(为…所)群臣侍殿上者

皆陈殿下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

蒙嘉说情

(2)你怎么评价中庶子(侍卫首领)蒙嘉此人,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唯利是图的小人(缺乏远见的蠢人)。

在“荆轲千金之资币物”的贿赂下,没有搞清楚对方接近秦王的真正目的,就向自己的领导美言对方的“诚意”,差点让自己的老板万劫不复。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过后,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家族,最后自杀谢罪。

蒙嘉的事情告诉我,有些钱财是不能拿的,尤其是来路不明的钱财,它既是诱人的钱财,也是埋葬自己的坟墓。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介宾短语后置句)。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按照)次(次序)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脸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以之为怪,对他的表现感到奇怪),荆轲顾(回头看,回头)笑武阳,前为谢(道歉)曰:

“北蛮夷之鄙人(没有见识的人,目光短浅的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稍微)假借(借,凭借,借助;宽假,宽容)之,使毕(介宾短语后置句)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打开)图,图穷(尽)而匕首见(通“现”,显现)。

因(于是)左手把秦王之袖,而(然后)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伸直身子)而起,绝(断,挣断)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古同“环”,环绕)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同“猝”,突然)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不得持尺兵;诸郎中(宫廷侍卫)执兵,皆陈殿下(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没有…办法)击轲,而乃(竟然,却)以手共搏之。

是(这)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投击)轲。

秦王方还柱走(逃跑),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身边的近臣,侍卫)乃曰:

“王负(备着)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举起;竖起)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遭受,蒙受)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达到目的),倚柱而笑,箕(像撮箕一样)踞(蹲,坐)以骂曰:

“事所以(…的原因)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1)这七段共有几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

荆轲献图,行刺秦王,行刺失败

(2)作者写秦武阳,先写“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后写他“秦武阳色变振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衬托,用威武的秦武阳在秦王面前也不免害怕,来衬托秦王的威严。

这样写,给读者对秦王的威严留下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比直接写秦王的威武更具有打动读者。

 

(3)有人说,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失败,是荆轲刺杀水平还不够;也有人说,是荆轲缺少一个好的搭档;还有人说,是荆轲找错了一个老板太子丹;更有人说,是荆轲的行为逆历史潮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重要的实词、虚词

1.而

表示对称或领有,相当于“你”、“你的”。

余知而无罪也。

表示指示,相当于“这样,此”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⑥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⑧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⑨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吾恂恂而起。

⑩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⑾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2)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13)通“能”,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

“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意思: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第一个是名词。

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第三个,名词动用。

第四个,名词。

第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第六个,名词动用。

第七个,名词。

第八个,介词。

第九个,介词。

第十个,名词。

第十一个,名词动用。

2.诚

真心,诚意,真实真的,确实,的确果真;如果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2)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

(3)巧诈不如拙诚()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5)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6)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7)诚其大略者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

3.乃

你,你的此,这个这样,如此④是,就是⑤刚刚,才⑥只,仅仅⑦竟,竟然⑧于是;就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

(3)子无乃称。

(4)蒙乃始就学⑤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7)唯虚心乃能进步⑥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9)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4归

本义:

女子出嫁还给,归还辞官回家④合并;归依;投靠;归属;归到一处⑤趋向;归向⑥通“馈”(kuì)。

饷,赠送

(1)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2)臣请完璧归赵。

(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樊将军以贫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5)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6)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7)归公乘马,祭服五称。

5.顾

回头看,泛指看观看,瞧访问,拜访④照顾,关怀,眷念,顾及⑤顾虑;考虑⑥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⑦反而,却

(1)庄子持竿不顾。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4)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④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6)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⑥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除

本义:

宫殿的台阶拜受官位清除,去掉④修治、修整⑤诛灭

(1)苔痕上除绿,草色入帘青。

(2)听事前除,雨后犹湿。

(3)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6)诛乱除害⑤

7.其

通“期”。

期限彼、他它的④这样,如此⑤也许;大概⑥表示祈使。

当,可,还是⑦将,将要⑧表示诘问。

通“岂”,难道⑨如果,假设⑩或许;大概(11)还是。

表选择

(1)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4)不乏其人④

(5)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⑤

(6)齐国其庶几乎⑤

(7)吾其还也⑥

(8)汝其善抚之⑥

(9)今殷(商朝)其沦丧。

(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1)中国其果老矣乎。

(12)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

⑨(其中有些(公事、案件)没有结案的,都及时给予了官府开具未能处置的原因的证明。

(13)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

(14)其真无马耶(11)

8.遗

[wèi]给予;馈赠送交;交付输送④yí]本义:

遗失⑤遗漏,因疏忽而漏掉⑥遗弃;舍弃⑦残存。

留下

(1)欲厚遗之。

(2)遗魏王及公子书。

(3)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

“不得,无返!

(4)得人遗契者④

(5)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6)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7)故旧不遗⑥

(8)地有遗利,民有余力⑦

9.谢

本义:

向人认错道歉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辞去官职④告辞;告别⑤告诉,告诫⑥感谢⑦衰败,衰落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命。

(3)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4)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④

(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⑤

(6)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7)花之既谢⑦

10.绝

本义:

把丝弄断引申为断,断绝,割断横渡;穿越④超过⑤停止⑥竭;尽⑦才技特异,独一无二⑧极,最

(1)冠缨索绝

(2)楚诚能绝齐。

(3)绝秦赵之欢。

(4)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绝后光前④

(7)夜久语声绝⑤

(8)江河山川绝而不流。

(9)绝妙好辞⑦

(10)黄山绝胜处。

(11)至险绝处⑧

11.见

拜见,进见看法,见解表示被动,相当于“被”④通“现”⑤代词,相当于“我”

(1)若使烛之武见(拜见,进见)秦君

(2)府吏见叮咛⑤

(3)敢陈愚见

(4)图穷而匕首见④

12.如

假若,假设到,往比得上,及④依照、顺从⑤像,相似

(1)百闻不如一见

(2)如法炮制④

(3)犬皆如人意④

(4)状貌如妇人女子⑤

(5)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6)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7)洛阳亲友如相问

13.是

对的,正确的此,这赞同;认为正确;肯定④宾语前置的标志

(1)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④

(5)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6)是寡人之过也

14.亡

本义:

逃离,出走通“无”,没有通“毋”可译为“不”、“不要”④丢失;丧失⑤灭亡,使…灭亡

(1)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大道以多歧亡羊④

(4)河曲智叟亡以应。

(5)幸亡阻我

(6)若亡(灭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⑤

15.鄙

轻视,瞧不起边邑,边境谦词④见识浅薄,行为低下⑤以…为边境

(1)孔子鄙其小器

(2)鄙夫寡识

(3)蜀之鄙有二僧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

16.微

稍微,稍稍藏匿,隐蔽衰微,衰落④非,不是,如果没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

(2)其徒微之。

(3)微斯人,吾谁与归④

(4)婉贞微叹

17.之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④用在主谓结构之间⑤代词,代替人或事物⑥这,那⑦往,到

(1)宋何罪之有?

(2)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置之度外。

等闲视之⑤

(5)之二虫,又何知⑥

(6)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⑦

18.为

替,给因为,由于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对”、“朝”④为了⑤被⑥如,若——表示假设关系⑦宾语前置的标志⑧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呢”

(1)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

(2)生为之饱。

(3)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