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433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

  1、2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

  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

不认识,看不清。

缘:

因为。

题:

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

  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

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

还是只看他优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

  《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

板书: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能有节奏的诵读古诗,并从诵读中体会到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只是感性的认识,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步骤。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老师将告诉大家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大意多诵读,悟诗情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解诗题。

  齐读课题:

题/西林壁,强调停顿,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

  “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

  2、知作者,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

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

  三、抓字眼,明大意。

  师:

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题西林壁》这首诗。

  1、老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感悟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

  3、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庐山图片,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交流第

  一、二行诗句。

  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交流第

  三、四行诗句。

  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

  “只”

  “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四、多诵读,悟诗情。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

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播放庐山游视频)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小组推荐同学班内朗读。

  4、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

  5、配乐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五、总结全文,升华美。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

  (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

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

  (板书:

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板书)。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

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三、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五、教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

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

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

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

老师简介题壁诗。

作者在西

  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

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

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

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

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

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

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

)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

  (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

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

  (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

)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

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

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

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

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

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

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

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饮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