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4420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设计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设计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设计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设计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理念.docx

《设计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理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理念.docx

设计理念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

“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

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

是“客”吗?

“客”从何而“来”?

不是“客”!

“客”为何“回”来?

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

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

请客。

)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

做客。

)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

“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

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

)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

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

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

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

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

客是谁?

从什么地方来的客?

为什么要来?

师:

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

何来?

)师:

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

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

这个“客”是“客”吗?

(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

)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

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

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

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

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

大家也把机灵的眼睛看向插图吧!

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

不对不对!

他不是客。

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

真棒!

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

     生:

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

乡音的“乡”就是――(生:

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

(会!

  师: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因为他思念家乡;生:

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生:

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师:

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

(随机板书:

想家乡!

)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语速稍快。

  生:

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

(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

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

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

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

(大家都笑了。

  师:

是呀!

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

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

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生:

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

生:

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师:

好!

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

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

并不是客!

)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

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

“回”到这里了!

)不是“来”而是――(生:

“回”呀!

)师:

不是“来”――(生:

而是“回”呀!

)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

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

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5、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

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

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

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

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

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

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

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

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

生读诗。

师:

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

大家读得真好!

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

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笑:

愿意!

  师:

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

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啊!

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

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

指名、分组背、齐诵。

  三、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

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

我们熟悉的有――生:

李白的《静夜思》,生:

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生读诗,读后交流感受。

  四、自选作业,提高能力: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

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

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五、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回乡偶书

            客?

  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

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

趁机引入试题:

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

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

《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

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

“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

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

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三、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

有哪些变化呀?

(家乡的变化)

    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

(乡音)解释:

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

(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

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

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

    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

    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读。

  四、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诗朗诵。

(师范读)

   2、学生学习吟诵。

   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

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

   6、同桌朗读。

(配乐)

  五、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乡偶书》之二

   2、学生自由朗读

   3、集体朗读

  六、快乐写字时间。

   1、学习“客”的书写。

   2、学习“何”的书写。

   课堂让我感动

  师:

同学们能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吗?

  学生二人小组讨论、表演。

  师:

哪一组来试一试。

  徐磊、盛琦两人表演如下:

徐磊扮贺知章,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摸着胡子,很有礼貌地询问)走过来。

儿童问:

“您从哪儿来?

  “贺知章”说:

“我从北京来。

”儿童问:

“你是哪里人?

”“贺知章”答:

“我是这里人。

我很小就离开家了。

现在回来了。

”儿童说:

“那我带你去你家。

”……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从学生想象“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新课标中讲: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

“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

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

读准字音。

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

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

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

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

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

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

“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

”(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

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

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

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

“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

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

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

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

(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

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

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

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

没有改变。

鬓毛:

鬓角的头发。

     相识:

互相认识。

何处:

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

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

“老爷爷,您找谁呀?

”有的问:

“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

”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

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

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

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

(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

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

(放课件:

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

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

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

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

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相关链接:

   1、《回乡偶书》的创作经过及背景,参照《唐诗鉴赏辞典》。

   2、了解作者贺知章的有关背景,出生地、求学地及生平。

   3、准备古韵浓厚的古筝曲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四)

 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

(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

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

“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

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

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三)、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师:

是呀!

诗人少小离开家乡,过了五十多年才回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终于回到家乡了,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

(乡音)解释:

家乡话。

   

(2)为什么没有变?

(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

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区别)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

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

    

(1)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

(2)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如果你就是贺知章。

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失落,无奈,忧伤)

(3)结合自己的想象,演一演这句诗。

3.小结。

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读一读这首诗。

(四)、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回乡偶书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课件出示)补充:

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

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

(五)、背诵。

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

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

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

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七)、改写

抬头望着皎洁的月光,我此时便想起了要回一趟家乡,于是我便打包行李,准备明日出发。

第二天,我坐在马车上,伴着一路的风景来到了家乡的村口。

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印入了我的眼帘,那家乡的天空是多么蓝,家乡的树是多么苍翠,眼前这绵绵不绝的美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只见几个孩子向我走了过来,人越围越多,我赶忙用乡音和他们打招呼,而他们却用他们那天真灿烂的笑容冲我微微一笑,还用他们那圆溜溜的眼睛陌生地望着我,对我说:

“老伯伯,你虽然会说我们这儿的家乡话,但你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呀?

”我正想回答时,一个孩子又对我说:

“老伯伯,你是谁呀?

我怎么不认识你,你到我们这儿干什么?

”听了这话后,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心里非常伤心,自己小的时候,就已离开了家乡,人老了才回来,再看看曾经乌黑的头发,早已变得干燥.苍白。

回到家中,我急忙拿来纸,带着思念伤感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完这首诗后,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回乡偶书》(改写)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

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

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

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

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

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一路上欣赏着祖国的秀丽山河,心想:

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

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到家,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