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4291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2.docx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2

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平方比定律,知道G的含义。

3.了解卡文迪许实验中扭秤的测量微小力的巧妙构思,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意义在于直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二)过程和方法

1.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为载体,培养学生搜集、组织信息的能力,掌握理论探究的基本方法。

2.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为载体,通过展现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3.认识物理模型、理想实验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蕴涵其中的规律之简洁,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牛顿在前人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②(必修),第六章第二、第三节的相关内容。

将这两节内容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这两节内容准备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是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手和脑,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经历将近两个学期的高中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另外,处于十七、八岁的他们,人生观、世界观正逐步形成,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以天体运动为线索,通过猜想、建模、归纳、演绎、理想实验、检验等方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匀速圆周运动及向心力的知识,揭示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对科学简史和科学人物的介绍,突出了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卡文迪许实验的介绍,说明任何科学发现都必须接受实验的验证。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普遍感觉“万有引力”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他们打开了探索宇宙的一扇天窗。

但是,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用:

“难”、“繁”两字来概括。

因此本节课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教授过程,在以往的接受式学习中融入了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各种媒体的整合,使得课堂与课外,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在一起。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完成教材要求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活力,体现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互助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力争做到:

“以学生为本”,依据知识结构,依据学生认识规律的顺序,把握住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快乐、兴奋的状态下,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教学难点:

学生在参与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物理知识体系架起沟通天体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桥梁;学生将搜集到的有效信息及自己的思考归纳整理并向他人表述。

四、学习资源和器材设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激光笔,平面镜,相关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课札记

引入新课: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2年09月24日消息,据《每日邮报》报道,2012年8月30日发射升空的美国宇航局的姊妹卫星——辐射带风暴探测器捕捉到地球发出的啁啾声和口哨声,这是地球传入深空的歌声。

(播放视频动画,让学生聆听地球歌声的同时,观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当代科技已经能够使人类走向太空,但是,其依据的基本原理却是在牛顿时代奠定的。

新课教学:

一:

历史的回顾(板书)

开普勒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解决了描述行星运动的问题,但好奇的人们,面向天穹,深情地叩问:

是什么力支配着行星绕着太阳做和谐而有规律的运动呢?

伽利略:

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物体做圆周运动;

  开普勒:

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

  笛卡儿:

在行星的周围有旋转的物质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星绕太阳运动。

  牛顿时代的科学家,如胡克、哈雷等对这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胡克等人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行星轨道如果为圆形,它所受到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但是由于关于运动和力的清晰的概念是在他们以后由牛顿建立的,当时没有这些概念,因此他们无法深入研究。

牛顿利用他的运动定律把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与太阳对它的引力联系起来了。

不仅如此,牛顿还认为,这种引力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从而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

本节课,我们将追寻牛顿的足迹,用自己的手和脑,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二、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板书)

(一)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板书)

大阳系的八大行星:

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

这八大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绕着太阳转,这是德国天文学家。

物理学家开普勒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的。

问题: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是否需要力?

这个力是什么力提供的?

学生: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需要力,这个力可能是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力提供的。

问题:

行星的实际运动是椭圆运动,但我们还不知道求出椭圆运动加速度的运动学公式,我们现在怎么办?

学生:

可以简化为圆周运动。

(猜测)

教师:

多媒体展示八大行星的轨道数据:

行星

轨道半长轴(106km)

轨道半短轴(106km)

水星

57.9

56.7

金星

108.2

108.1

地球

149.6

149.5

火星

227.9

226.9

木星

778.3

777.4

土星

1427.0

1424.8

天王星

2882.3

2879.1

海王星

4523.9

4523.8

观察八大行星的轨道半长轴与半短轴的区别并结合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内容得到结论:

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

(简化模型)

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力提供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板书)

(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板书)

1.猜想:

F与r的定量关系。

2.建模:

简化模型,按“圆”处理。

 3.演绎与推理

设行星的质量为m,速度为

,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则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F=

天文观测中难以直接得到行星运动的速度

,但可以得到行星公转的周期T,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把这个结果代入上面的向心力的表达式,整理后得到

F=

教师:

要寻找F跟r的关系,那么表达式中就不应该出现周期T,所以要设法消去上式中的T,应该怎么消呢?

学生:

可以把开普勒第三定律

变形为

,代入上式得到:

F=

(1)(板书)

在这个式子中,等号右边除了m、r以外,其余都是常量,对于任何行星来说都是相同的。

因此,上面表达式可以写成

F

(板书)

教师:

如果中心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引力F变不变呢?

理想实验1:

太阳质量为M时,其对行星的引力为F,如果太阳的质量增加为2M时,其对行星的引力为2F,显然,F还应与中心天体的质量M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怎样研究F与M的关系呢?

(三)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板书)

上面我们选择行星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结果中并没有出现太阳质量M。

下面我们不妨尝试以太阳为研究对象,看看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什么特征?

  对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是施力物,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也要受到行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引力作用,对于这个引力,太阳又是受力物。

对称性是许多物理规律的一个重要特性。

如果太阳与行星,行星与卫星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是不是也应该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呢?

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又可以表示成什么呢?

(2)(板书)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出(大胆假设)

(板书)

(四)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板书)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和

的大小相等,由

(1)、

(2)可以得到

km=

=C(3)

将(3)代入

(1)、

(2)可以得到F=

(4)

可以用令G=

(4)式的结论也可以写成

F=

(5)(板书)

式中G是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

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三、月地检验(板书)

(一)万有引力的猜想(板书)

问题:

“天上”的引力与“人间”的重力是否可能为同一性质的力?

理想实验2:

设想有一个苹果大小的月球非常接近地球,以至于几乎触及地球上的最高的山顶,那么使这个小月球保持轨道的向心力当然就应该等于它在山顶处所受的的重力。

如果小月球突然停止做轨道运动,它就应该山顶处的物体一样以相同的速度下落。

如果它所受的向心力不是重力,那么它就将在这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以更大的速度下落,这与我们的经验不符。

可见,重力和月球所受的向心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二)月—地检验(板书)

学生1:

计算月球绕地球做匀速运动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

g。

分析并综合:

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确实是同一种力。

学生2:

向全班同学讲述牛顿、苹果和万有引力的的故事。

要点: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是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球地

球作圆周运动是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行星绕太阳作圆月运动是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

牛顿从一只苹果领悟到了自然界中有万有引力存在,从伽利略的惯性理论和抛物运动理论得到了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原理,将此理论推及整个太阳系。

讨论:

在太阳与行星系统中F=

;在地球与月球系统中F=

,如何检验两种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四、万有引力定律(板书)

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质的质量M和m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板书)

方向:

沿着两个物体的连线的方向。

大小:

跟两个物体的质量M和m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表达式:

F=

(板书)

适用条件:

两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以视为质点,同样适用。

(板书)

意义:

(1)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规律

(2)使人们建立了信心:

人类有能力理解天地间各种事物。

讨论:

如何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为原来的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虽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能在实验室直接验证出万有引力的存在及其规律,人们也没有办法计算出两个物体闽万有引力的大小。

万有引力定律正确性受到了怀疑。

五、引力常量(板书)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100多年,即1798年,终于由卡文迪许第一个精确测量得到了上述表达式中缺少的比例系数——万有引力常量。

学生:

向全班同学讲述卡文迪许是如何利用他巧妙的装置——扭秤测出万有引力常量。

要点:

卡文迪许实验的原理,扭秤的巧妙构思(利用动画与实验说明。

实验:

利用激光笔和平面镜演示光杠杆的放大原理。

G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

(板书)

意义:

两个质量各为一千克的物体相距一米,它们间的万有引力为6.67×10-11N。

G的测量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开创了测量弱力的新时代”,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

练习:

估算同桌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

万有引力对于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的信心,人类有能力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一角。

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而且使经典力学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结构严谨的普遍的理论体系,被称之为17世纪的物理、数学百科全书。

但是,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在牛顿的时代,伟大的科学家不知原子、分子论,不知中子星、白矮星这样大的物体,也不知元素周期表。

因此,牛顿力学在高速度,大尺寸,强引力情况下不适用。

小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了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想要进一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解决天体运动的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作业:

P412,3

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发表见解。

 

由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行星的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的来源,为万有引力的教学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在做出符合实际的理想化假设基础上,应用学过的牛顿定律、圆周运动知识进行演绎推理,得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猜想→建模→理论分析与推导。

 

学生自主推导,梳理推理的思路。

 

思考及推导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精妙的地方?

 

思考及推导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疑问?

 

理想实验定性分析,月—地检验定量验证。

 

 

提出引力减小为原来的

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反比关系,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且本题不设定确定的答案,让学生列举各种方法,一方面体会控制变量的思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开放的解题思堆。

做一个小实验,演示平面镜的光杠杆放大原理,使学生对这一原理的理解更加清晰。

 

 

通过介招牛顿力学的局限性,懂得真理的相对性,“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六、板书设计

3、万有引力定律

一:

历史的回顾

二、太阳与行星间引力

(一)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

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力提供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F=

F

(三)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四)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F=

三、月地检验

(一)万有引力的猜想

重力和月球所受的向心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二)月—地检验

四、万有引力定律

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质的质量M和m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表达式:

F=

适用条件:

两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引力常量

G=6.67×10-11N.m2/kg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