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最新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7
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
“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
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自母系,那么“氏”就是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
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
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
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
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
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
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
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古姓的字形都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称氏,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最初的姓源于母系,而氏自男性。
战国时,氏已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后,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在这以前这些国家只有贵族等有地位的人才享有姓氏。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D.王安石,字介甫,号临川。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的文集取自其号,名曰《临川先生集》。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小题,共19分)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①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
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中国古代散文精粹类编》,有删改)
【注】①冯夷:
水神。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是岁十月之望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B.今者薄暮薄:
接近
C.已而叹曰已而:
不久
D.披蒙茸,踞虎豹披:
穿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凛乎其不可留也相与枕藉乎舟中
B.予乃摄衣而上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攀栖鹘之危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D.盖二客不能从焉于是余有叹焉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赤壁赋》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B.《赤壁赋》中,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发表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C.作者在散步时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登舟,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融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5分)
译: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蝶恋花 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①。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②横斗柄③,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金井:
对井的美称。
②阑干:
同“栏干”。
③斗柄:
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颗星被称为“斗柄”。
8.词的题目为“早行”,上阕从那几个角度表现“早”?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词的下阕写离愁,最后两句尤其耐人寻味,颇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诗人诉说自己因为佩戴香草而遭到废弃,又因采摘白芷而被增加罪名的一句是“ , 。
”
(2)《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 , ”,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
4题。
隐藏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
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躺在沙发上打电话。
这个世界瞩目的老太太卷着裤腿、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绿色对襟汗衫。
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屠呦呦正在洗澡,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
老人皱着眉头:
“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
”尽管站在小区里一抬头就能看到人民日报社亮着金色灯光的大楼,这个躲藏在胡同里的小区却似乎从未离媒体如此近过,从早上开始,停满了车,保安知道小区里有个科学家得了个奖,是“什么第一”,但对这个叫屠呦呦的老人没有什么印象。
饶有意味的是,屠呦呦参加的研发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正是在战争背景下开展的。
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
“这个率比打仗死伤还要高”,屠呦呦回忆,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
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
研项目。
“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
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
”85岁的老人倚在沙发上,平静地说起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岛,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老伴儿李廷钊被派去云南的五七干校。
没有人比李廷钊更了解这个粗线条的科学家。
她不太会做家务,买菜做饭都要丈夫帮忙。
有一次坐火车外出开会,她想在中途停靠的
时候下车走走,竟然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
“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
”屠呦呦眯眼笑着看着老伴儿。
自从获诺奖消息传来,李廷钊还要小跑着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接电话,从早到晚,老两口轮流对着一通又一通电话道谢。
电视画面上出现读着获奖感言的自己时,屠呦呦从沙发上站起来,看都没看一眼电视,去里屋找两本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书。
“我给你找书,你先看这个!
”李廷钊急了。
“书在哪儿?
”屠呦呦在里屋问,“你先看嘛,我给你找!
”老伴儿离开电视,小跑着去找书。
“你看,这是个分子结构,一加热就破坏掉了。
”接过老伴儿递过来的书,屠老太太自顾自地指着封面上的分子结构对记者说。
近半个世纪前,屠呦呦从我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将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后,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
李廷钊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没有回答记者关于获奖感受的提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却听清了新闻联播中的句子。
“200多种中药,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
”老人认真地对记者重复道。
老两口的普通话依然保持着浓浓的江南口音。
“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老两口说自己小时候都染上过这种俗称为“冷热病”的传染病。
青蒿素的发现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消灭疟疾的“首要疗法”。
几十年里,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
提及此事,老伴儿李廷钊插嘴道:
“人家抗美援朝还志愿牺牲呢,吃药算什么?
”“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
”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
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
在1979年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包括屠呦呦在内的所有作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
即便在屠呦呦这个名字进入公众视野后,也时常被称为“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不是两院院士。
新闻联播中的屠呦呦对着镜头读着诺奖的获奖感言,电视机前的屠呦呦坐回沙发里:
“领奖的事还没考虑呢,走一步看一步。
”
虽然因为身体原因缺席华伦·阿尔波特奖,屠呦呦还是决定这次能去尽量去,“因为到底还是代表咱们中国”。
但眼下,她只知道领奖
时间“好像12月什么的”。
直到现在,屠呦呦有时还会去工作单位,“药来之不易”,屠呦呦希望青蒿素的应用可以扩充到更多的领域。
她也担心,用药不规范会导致对青蒿素的耐药性,“这是个问题,现在也很难控制。
我只好呼吁大家重视”。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中国青年报》(2015年10月08日02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屠呦呦,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5日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是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从1964年即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如今获奖是实至名归,她的执着坚守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作风很令人钦佩。
B.屠呦呦是一个粗心的人,一切都需要丈夫帮忙,丈
夫简直就是她的生活秘书,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丈夫李廷钊的帮助,或许就没有屠呦呦的获奖。
C.当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时,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对研究青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D.屠呦呦像无数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在她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捧得大奖,是国人的荣耀,更是学人的鞭策。
E.
本文通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及获奖后的淡定平静,彰显优秀科学工作者本色。
12.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13.文本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
结合文本概括
分析。
(6分)
14.从屠呦呦的经历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请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8分)
第II卷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掂量厮扯芰荷偃旗息鼓
B.磐石兑现婆娑陨身不恤
C.彭殇舳舻庐冢甘之如饴
D.肆业芜杂横槊沧海一栗
16、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医疗行业的利润到底有多大,单从近几年药品市场的高额零售价格即可一叶知秋。
B.去年作为首尔FC队队员的德扬也信誓旦旦,要用本场比赛向恒大复仇。
因为首尔FC在去年亚冠决赛中输给了恒大。
C.习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涉足改革的深水区,如果改革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就很难有大的突破。
D.一项调查显示,74.2%的人表示手写机会不多,其中23.6%的人手写机会很少,4.4%的人几乎已经不用手写了,由此看来“书写危机”并非骇人听闻。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们是有过《诗经》的民族,我们是有过诗意表达的民族。
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生活;我们不光需要面包,还需要玫瑰。
B.故宫博物院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展出明清时
期生活文物,展品种类繁多,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
C.《琅琊榜》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搏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D.德国医学专家说,中医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社会迫切需要让病人接受因人施治、副作用小的疗法对于年老并长期接受治疗的病人尤其重要。
1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人很难估量自己天赋的大小,因为当你的潜能尚未实现时,你自己是不知道的。
那么,管它是大是小,干脆不要去估量。
,只要你这样做,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潜能。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受环境和风尚的支配,在错误的方向上折腾,结果就把自己天赋总量中的一大部分荒废掉了。
A
.你可以做到的是朝那个方向努力,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B.如果你可以做到的是朝那个方向努力,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C.只要你可以做到的是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朝那个方向努力,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D.你可以做到的是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朝那个方向努力,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19.下面是国家节水标志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字。
(4分)
20.请你对下面这则新闻发表微博评论。
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50字。
(4分)
2014年是中国综艺节目异彩纷呈的一年,《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节目凭借上一季积攒的口碑,收视率不断被刷新,广告收益直线上升。
《花样姐姐》《奔跑吧!
兄弟》等新晋节目也奋勇直追,中国荧幕呈现出格
外繁华的景象。
不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热闹的综艺盛宴是一桌“洋快餐”,节目版权基本都是国外高价引进,节目模式几乎完全照搬,虽然琳琅满目,却似乎缺少了中国味道和思想力量。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无安排”。
鲁迅对于作文自描法,也曾谈过十二个字: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
其实,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
阅读上面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选择好的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