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学案.docx
《议论文写作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写作学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写作学案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与结构模式
一、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回答后面问题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
”(喂,来吃!
)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
”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
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问题一: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问题二:
为论证观点,文章中用了哪些事实论据?
问题三: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问题四:
文中划横线的黑体字有什么作用?
问题五:
文章总共多少段?
段落的层次关系怎么样?
二、范文赏读
【例文借鉴】(2005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
留给明天
我要把清澈的溪流留给明天,我要把湛蓝的天空留给明天!
我要把我这最纯美的心灵留给明天!
——题记
冰心说:
“爱在左,同情在右;在人生的路上,一路撒种,一路花开,嗅着鲜花的芬芳,人生便不觉孤单。
”读后,我哭了,我读出了关爱——一种能唤醒人心底某种东西的强烈力量。
如阳光洒满大地,如细雨滋润万物,我们又有什么权利拒绝播撒关爱呢?
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自私抛在今天,我把关爱留给明天!
翻开书,看到了罗斯福,这位美国的钢铁总统。
由于意外,他中年下肢瘫痪,但他却凭着惊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拄着拐杖重新叱咤风云于美国政坛……从中,我读到了他那份坚毅与刚强,理解了史铁生与地坛那不解的情愫,悟出了邰丽华那除了舞姿之外的永恒美丽。
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脆弱抛在今天,我把刚强留给明天!
闭上眼,想到了曼德拉,想到了他邀请对他进行百般折磨的监狱看守人员参加他的就职仪式的惊人之举。
在就职仪式上,他说:
“我要感谢这些看守,在狱中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它让我学到很多,尤其是宽容。
”我很钦佩曼德拉,这位黑人运动的领袖,欣赏他的执著与刚强,更欣赏他的乐观与宽容。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需要宽容呢?
你一脚踩扁了装满鲜花的花篮,而花却留给了你满脚的芬芳,这就是宽容,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狭隘抛在今天,我把宽容留给明天。
思绪纷飞,我又想到了尾山洪。
这位执著的日本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为了真理而战,为了正义而战!
他搜集日军侵华的证据,狭隘的民族情感没有泯灭他的良知,困难也没有使他退却,他为的只是一生无愧于人的良知,无愧于正义!
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下——我把错误抛在今天,我把真理留给明天!
今天,我抛弃了自私、脆弱、狭隘……,留给明天的是关爱、刚强、宽容……而实现今天到明天的摆渡,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一份执著。
我坚信:
我拥有这份信念和执着!
【点评】文章结构简明,条理清晰,段落匀称,材料充分。
作者把“留给明天”分解为四个方面,采用先分后总的写法,没有开头,前四段分写,结尾总结。
所用材料和“留给明天”的命题本无任何联系,但作者对材料作了巧妙的组织,并以段尾排比的方式反复点题,居然点石成金,实在值得揣摩。
【例文借鉴】2008年湖北省优秀高考作文
举手投足之间
也许是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的那份自然而然,或者是粗蛮地挤上车后的那一脸幸灾乐祸;也许是跟在行人后拾起那留有余温的空杯扔入垃圾桶后的一脸坦然,或者是在大街上随手扔出一团纸巾的那份“轻松自在”。
举手投足之间,我们的习惯、素质乃至道德品质,一次次被折射放大。
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实一面,恰恰成为了我们人格的注脚。
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一个人的品格。
中科院院士之一,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感动了所有听众。
在杨叔子教授投入地讲述他曲折的求学经历时,工作人员数次默默地为他更换茶水,在每一次白发苍苍的杨教授都会马上站起,恭敬地双手接过茶,并诚恳地道一声“谢谢”。
演讲结束后,杨教授起身向每个角度的听众深深鞠躬,以感谢大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德高望重的杨教授,在对待普通工作人员和多由学生组成的听众时那份谦逊,让所有人领会到了真正的大师风范。
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一座城市的品格。
感动中国的爱心城市青岛,在回报爱的道路上走到了前端。
数次大额的捐款让一位署名“微尘”的女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于是平和善良的青岛市民默默地接过了“微尘”的责任,点点滴滴地将爱心汇成了一条河流。
我们没有从他们的举手投足间看到惊天高义,可那无声的爱汇成的暖流,长久地浸润着我们曾为尘俗覆盖的心。
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品格。
多年来对于我国国民素质、形象的自省与痛批,仿佛使人心生恼怒。
可看看澳大利亚的国民是怎么做的吧。
澳大利亚本土特有的一种小型企鹅,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沿着河流回到家乡,每年为了这一奇特自然景观而来到澳大利亚的游客数不胜数。
小企鹅极怕惊吓。
可个别不自觉的游客总会打开闪光灯,想要拍下这一幕。
当闪光灯亮起时,愤怒的澳大利亚人纷纷挺身而出,严厉地批评不自觉的游客,直至他们灰溜溜地收起相机。
一个国家,有大而深远的文化形象,却也有小而具体的人文形象。
国民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的都不仅仅是个人的素质修养。
一个团结、和谐、富有正义感的国家,也正是由一个个团结、和谐、富有正义感的个人共同建成。
守住自我,守住那条看不见的准绳;守住人格,守住举手投足之间那份清洁的品质与人格。
【例文借鉴】2009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
成败皆因常识
回望历史星空,古今多少故事。
有的成而为王,有的落败为寇。
多少英雄豪杰,随江水滚滚东去。
蓦然回首,顿觉成败皆因常识。
翻开泛黄的史册,浮现的是那些败于常识的魂魄孤影。
未央宫灯火不明,乌江畔波浪滔天。
史宫乐曲已成记忆,浪涛齐鸣却乐音难闻。
他的心已沉积在四面楚歌中,“征人远去兮何时还?
”是啊!
何时还呢?
八千楚士亡江北,他只身一人,又怎回楚地?
又怎么面对乡人期待的眼神。
他只身饮一口牵挂的江水,便把热血撒在了血色的沙滩上。
我不禁痛吟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精心细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在一条常识上吗?
他忽略了一条最基本的常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于是,生命在他手里化为灰烬。
如果他牢记这条常识,十年之后东山复起,八千弟兄之望,八万楚人之盼,不就实现了吗?
而他却偏偏败在了常识上。
不仅项羽,就是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是死在所谓的常识上。
“君命不可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正是那时的常识。
而岳飞不是败给了金人,而是败在了常识上,是所谓的常识害死了他。
走进流动的文字,看到的是那些成于常识的胜者在熠熠闪光。
东汉末年,诸葛亮走出隆中,辅佐刘备,于艰难万险中助刘备建立蜀国,终成三分天下。
而他的成功正是在于善用常识
江雾弥漫之时,若有不明船队靠近,必不敢出战,只能放箭穿敌。
这是军事常识,也是智慧的体现。
而诸葛亮这是利用这个常识,一举收获了十万支箭,使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
君见城门大开,城内无兵,必以为有埋伏而不敢接近,这是常识。
却也是成败之关键。
诸葛亮弹琴城上而退万兵,就是利用这一点。
一点小常识,诸葛亮成了不败的王者。
八年奋战,英勇的共产党人,相信“正必胜邪”的常识,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共产的人的成功。
忽视常识如残花,唯有凋零;利用常识若雄鹰,展翅高飞。
盲从常识的人自掘坟墓,践行常识的人锦途千里。
昂视蓝天,我发现:
成败皆因常识!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主体部分,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提出了两个分论点:
“翻开泛黄的史册,浮现的是那些败于常识的魂魄孤影”和“走进流动的文字,看到的是那些成于常识的胜者在熠熠闪光”。
选取了历史人物项羽、岳飞、诸葛亮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实例,由古及今,由反到正,有详有略,思路清晰,说理充分。
三、习作练习
1.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贫瘠、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荒芜、繁茂将由自己来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