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3432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劳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劳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劳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劳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法.docx

《劳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法.docx

劳动法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1.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关系协调法: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二、填空题

1.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2.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3.未成年人4.劳动过程5.社会主义、社会主义6.本单位和兼职单位7.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委规章8.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三、单选题

1.C2.C.3.A 

4.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CD4.ABCD5.ABCD

五、判断题

1.对2.错3.对4.错5.对6.对7.对8.对9.对

 

六简答题

1.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主要有:

(1)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

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以及与财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人身关系,劳动法虽然有一部分也涉及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系如职业安全,但这些关系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

(2)两者的主体不同。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可能是公民法人或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法人。

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

(3)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民法以双方平等主体等价有偿为原则。

劳动法除一般性双方平等原则外,对某些主体还有特殊保护原则如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劳动法的某些关系也不可能是等价有偿的,如社会保险的一些关系。

2.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1)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

(2)是有偿劳动

(3)劳动关系双方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1)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双方地位平等。

(4)双方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七、案例分析

1.聂某与索某属于民事雇佣关系

2.某酒店与聂某形成劳务关系

3.索某与某酒店属于劳动关系

聂某与酒店之间承包行为的性质;聂某雇用索某行为的性质。

承包:

以承包人与发包人的关系不同内部承包和外部承包

内部承包与外部承包的区别:

法律性质不同;承包人与发包人的关系不同;承包的客体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

聂某雇用索某的行为实质是一种内部承包人代表企业实施的劳动用工行为,其所雇用的劳动者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索某与某酒店之间形成劳动关系,而非劳务关系。

 

第二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工厂立法:

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颁布的一系列有关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

二、填空题

资本主义2.劳动关系3.1994 4.有偿5.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6.1919年

三、单项选择题

1.B2.D3.C4.D5.对6.对7.错8.错9.对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

五、判断题

1.错2.对3.对4.对

六、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立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劳动法的建立和形成时期。

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四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法已经建立和形成,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1957年至1976年我国劳动立法复苏到低谷时期。

这一阶段由于受“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我国的劳动立法工作短暂复苏进入低谷时期。

第三阶段是1976年到现在我国劳动立法的恢复和大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家进行了大量劳动立法,在1994年7月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法律的颁布标志我国劳动立法进入了新的阶段。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劳动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劳动行政关系一般着眼于社会的宏观利益,从全社会的角度指挥和协调个人活动,而劳动关系则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一般着眼于微观利益;

(2)劳动行政关系是按指令和服从、组织和监督原则建立起来的隶属关系,而劳动关系是按协商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3)劳动行政关系是无偿的关系,是国家在进行各类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执行社会保障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有偿的经济关系。

3.国际劳工组织不同于其他国际组织的特点之一,是组织上的三方原则。

即在国际劳工各种组织和会议上,各国代表团必须由政府、雇员、工人三方代表组成。

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执行机构)各国际劳工局(常务秘书外)。

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主要是采取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的形式。

国际劳动立法既有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也有来源于非国际劳工组织的(如联合国的有关文件,区域性有关文件以及有关双边条约等)

            

第三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是指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A

三、多项选择题

1.ACD2.ABCD

四、简答题

1.劳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即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2.劳动法具有独特的完整体系。

包括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法律责任。

 

 

第四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法律关系:

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义务关系。

2.劳动权利能力:

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

3.劳动行为能力:

公民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

年龄、健康、智力、行为自由等影响因素。

4.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5.劳动法律事实: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来的客观情况。

6.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

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它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

7.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

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引起变更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一般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

二、填空题

1.劳动权利、劳动行为2.经济发展、工资总额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 4.6个月   5.参加劳动的权利、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的权利

6.劳动关系 7.劳动过程8合法9.劳动10.行为、事件

三、单项选择题

1.A2.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D.AB

五、判断题

1.错2.对3.对4.对5.对6.错7.错8.错9.错10.对11.错

六、简答题

1.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范围:

(1)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2)与个体工商户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3)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4)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2.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1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2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

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

七、案例分析

1.黄某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未解除。

因为不符合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定程序要件。

黄某只以口头形式提出解除合同,不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任何一方当事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应当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的程序要件。

同时,企业对其要求未作答复,因而协商解除合同也不成立。

2.根据《劳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合资企业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五章答案

1.就业:

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参加国民经济中某个部门的社会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的状况

2.失业|:

指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未能实现就业的状态。

3.未成年人:

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填空题

1.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

2.年龄、劳动能力、就业愿望

三、判断题

1.错2.错3.对4.对5.对6.对7.对8.对9.错10错11.对

四、多选题

1.ABC2.ABD3.ABC4.ABC5.ABCD6.ABC

五、简答题

1.劳动就业的特点:

1、劳动者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包括法定劳动年龄内能够参加劳动的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

2、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某种社会职业;

3、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必须是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能够用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赡养一定的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2.劳动就业原则:

一国家促进就业原则;二平等就业原则;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原则;四劳动者竞争就业原则;五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六禁止未成人就业原则。

 

第六章答案

1.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是规范、协调劳动关系最基本的法律形式,是劳动者实现和维护劳动权利的重要保障,是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管理的有效手段。

2.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3.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4.经济裁员是指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时,通过辞退部分员工来减负增效、改善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

5.预告解除合同是指劳动者依据法律规定以法定方式提前告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6.即时解除合同是指在出现法定事由的情况下,劳动者无须提前预告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二、填空题

1.书面2.用工之日3.二倍4.90天5.5年 6.16岁7.1999年 8.赔偿金9.25% 10.负有保密义务11.2年

1.A2.C3.D4.B5.C6.D7.D8.B9.C10.A11.D12.B

四、多项选择题

1.ABD 2.AC3.CD4.ABD5.ABCD6.BCD

五、判断题

1.对2.错3.错

五、简答题

1.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其特点有五:

(1)劳动合同主体有特定性;

(2)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3)劳动合同客体具有单一性,即劳动行为;

(4)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性;

(5)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2.有下列情形之一,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另外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下列情况下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4.过失性解除合同的情形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5.非过失性解除合同的情形

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七、案例分析题

1.

(1)药厂的请求合理,本案中,某制药厂与王某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

王某违反合同约定,擅自离厂,属违约行为,理应赔偿制药厂的经济损失并回原厂工作。

某合资企业以高新聘用王某,事前未检查王某是否与原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构成了对原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依法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关于法律依据问题:

①《劳动法》第99条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②《劳动法》第102条规定: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关于仲裁裁定问题:

①支持某制药厂的合法要求;②王某与某合资企业赔偿某制药厂的全部经济损失;③王某与某合资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违法,无法律效力;④王某回原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

2.

(1)本案涉及的职工一方当事人在30人以上,属于集体劳动争议。

职工一方已推举代表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应组成特别仲裁庭,适用特别处理程序。

(2)仲裁委员会在处理该案中存在以下问题:

a收到集体劳动争议申请书8日后,才决定受理,超过了应该3日的规定。

b集体劳动争议,自仲裁庭组成之日起应15日内结案,本案已超限。

c仲裁裁决后,应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

本案未汇报即结案,不符合规定。

 

第七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集体合同:

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为规范劳动关系而订立的,以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为中心内容的书面协议。

集体劳动合同:

多数劳动者共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属劳动合同,只对参加的劳动者有效

二、填空题

1.1904年2.最低标准3.集体合同4.达到法定就业年龄 具有劳动能力

5.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6.补偿 调节7.劳动关系

三、单项选择题

1.A2.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2.AB3.CD4.ABCD 5.ACD 6.ABC7.BC

五、判断题

1.错2.对3.对4.对5.对6.对7.错8.错9.错10.对11.错12.对13.错14.对15.对

六、简答题

1.集体合同的特点

(1)主体特定:

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团体即工会组织。

(2)内容特定:

以集体劳动关系中全体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为内容。

(3)目的特定:

在集体劳动关系中规范劳动关系,以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利益。

(4)形式特定:

只能以书面形式订立集体合同。

(5)效力特定:

集体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并其效力高于劳动合同的效力。

2.集体合同的分类

(1)根据内容:

综合和单项集体合同

(2)根据调整的层次和范围:

企业、产业、区域和全国性的集体合同

(3)根据期限:

定期和不定期;我国规定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3年集体合同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3.实施集体合同制度的条件

(1)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运行

(2)法制环境和民主制度的发展

(3)工会组织的代表性及其力量

 

第八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工作时间:

劳动者为履行劳动义务,在法定限度内应当从事劳动的时间。

2.计件工资是根据劳动者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或者工作量,乘以一定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

3.女职工在劳动方面的特殊保护:

是指根据女职工身体结构、生理机能的特点以及抚育子女的特殊需要,在劳动方面对妇女特殊权益的法律保障。

4.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是指根据未成工的身体发育尚未定型的特点,对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特殊权益的保护。

在国,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至18周岁的少年工人。

5.劳动纪律:

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规则和秩序。

二填空题

工作准备时间2..工资3.特殊4.货币5.合格产品数量、工作量6.标准劳动时间

三、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A  5.B  6.B  7.C  8.D

四、多项选择题

1.ABD2.BC3AD .4.BC5.ABC6.ABCD7.ABCD.8.ABD9.AC

五、判断题

1.对2.错3.错4.错5.错6.是7错8错9.对10对11对

简答题

 1、工资支付规则

(1)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

(2)劳动使用者应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3)劳动使用者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

(4)工资在约定的日期支付

2.延长工时是指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生产或工作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工作。

延长工时主要有两种形式:

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法定节日、公休假日内进行工作的叫加班;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进行工作的叫加点。

延长工时是职工起出正常工作时间,在应该休息的时间内进行工作,是工作时间在休息时间中的延伸,为了确保了职工的休息权,必须对它进行限制。

限制延长工时的一般规定:

时数限制、程序限制、报酬限制。

限制延长工时的特殊规定:

出现特殊情况的,可以不受时数限制和程序限制,但仍受报酬限制,必须按规定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报酬。

对于延长工时违反规定的,可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简答最低工资的概念及其要件。

(1)最低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2)最低工资应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①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

②最低工资标准是由政府直接确定的,而不是劳动关系双方自愿协商的;

③只要劳动者提供了单位时间的正常劳动,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政府规定的标准。

 

第九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职业卫生:

生产场所应当符合一定的卫生标准,保护劳动者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和其他职业伤害。

2.职业病: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3.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在组织劳动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填空题

1.省级2.岗位津贴3.工伤社会保险4.“安全第一,预防为主”5.意外伤害6.用人单位7.最后、最后8.因工伤亡和非因工伤亡9.国务院

三、判断题

1.对2.错3.对4.错5.对6.对7.8.对 9.对 10.对 11、对 12、错

简答题

1.劳动者(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的安全生产权

(2)知情权

(3)建议、批评和控告权

(4)拒绝权

(5)撤离权

(6)索赔权     

(7)劳动者的安全生产义务

(8)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义务

(9)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义务

(10)对安全隐患的报告义务  

2.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在组织劳动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内容: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范围,包括以改善劳动条件(主要指影响安全和健康的),防止伤亡事故,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中毒为目的的各项措施。

(3)安全生产教育、考核制度。

(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5)劳动保护监察制度。

(6)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3.我国现行的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1)建筑物和通道的安全;

(2)机器设备的安全;

(3)电气设备的安全;

(4)动力锅炉和气瓶的安全;

(5)建筑工程的安全;

(6)矿山安全。

 

第十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险法:

国家通过专门立法建立的一种强制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和补偿,以弥补其收入的损失。

2.社会保险:

是指劳动者因年老、伤病、残废、生育、死亡造成劳动能力丧失或失去职业岗位等客观情况导致经济困难而从国家和社会获得补偿和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

二、填空题

1.单位缴费、个人缴费2.收支3.劳动、经营4非农业5.劳动力资源总数6.加班加点工资7.应收缴社会保险费金额  8多元化、社会化

9.工伤保险10强制性11公正12.十六

三、单项选择题

1.A      2.B      3.B4.D    5.A    6.A    7.  C8.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2.ABCD3.ABC  4.ABCD  5.BCD   6.BCD   7。

AD

8.BCD   9.BCD   10.ABCD  11.ABD   30。

ABC

五、判断题

1.对2.对3.错4.对5.对

六、简答题

1.社会保险的特点:

(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保险标的是劳动者人身,因此,此类保险的项目限于与劳动者人身相关的保险事故,排除非人身保险。

(2)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特定。

(3)职工的社会保险是强制性保险。

2、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社会互济源则

(3)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4)国家承担最终责任的原则

3.养老保险的特征:

(1)劳动者达到老年年龄并从事劳动达到法定年限

(2)劳动者依法终止法定劳动义务

(3)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维持其生活

(4)适用范围最广

4.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

1.城镇所有企业及职工

2.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原则上执行

3.城镇个体劳动者逐步实行

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5.农业劳动者

5.工伤认定程序

(1)在规定时间提出申请。

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