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3303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7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

《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docx

法理案例精解由案例学法理学0725

事例0—1

张某与李某是某大学同班同学且为好友。

一日李某主动请张某星期天到电影院看电影。

到了

星期天,张某首先乘车至电影院门口等候李某。

但李某突然改变主意,直到电影散场也没有来电

影院。

张某为此愤愤不平,提出与李某“断交”。

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本身也是复杂多样的,并非所有的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都具有法

律意义或“法律制度的关联性”。

在这个生活事例中,尽管李某由于疏忽而存在“背信弃义”的

行为,但该生活关系本身显然不具有“法律制度的关联性”,没有法律意义。

事例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

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王某得知某市百货商场正在销售假冒“三星”品牌的电视机,遂购

买了一台价值2300元的假冒电视机。

第二天,王某以商场欺诈销售为由,要求该商场赔偿损失

4600元。

后诉讼至法院,主审法官以王某“知假买假”认定其不属于消费者,对王某的诉讼请

求未予支持。

并非所有的法律制度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都能一一对应,在此事例中,法官按照自己的解释

对王某的购买行为进行了否定的判断。

但是,究竟什么是“消费者”的定义,什么是“知假买假”

的构成条件及其后果,都不是很清楚的。

故此,不同的裁判者对这个案件事实的认识会有所不同,

裁决结果也可能有别。

课后题:

1.分析

在某个学术研讨会上,甲、乙、丙三位学者分别就“法理学”一词作了不同的解释:

甲说:

“法理学就是法哲学,研究法律中的哲学问题,比如法律原则、概念、制度、方法等。

”乙说:

“法理学是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学问,相当于法社会学。

”丙说:

“法理学是研究刑法、民法、宪

法、诉讼法等等法律部门如何适用问题的学问。

你认为上述哪一种或哪些观点有道理?

为什么?

都只描述了法理学的部分特征,不全面

法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法和法学的一般原理(哲理)、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概念和制度

以及这些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

因而,就制度层面言,法理学是一门研究所有法律制度中的一般

问题、原理、原则和制度的学问。

它不关心每一具体制度、法律的具体操作问题(这属于不同法

学学科研究的对象),而是对每一法学学科中带有共同性、根本性的问题和原理作横断面的考察。

法理学研究的范围(领域)是法哲学方向、法社会学方向和法的理论(或“形式法学”)这三个

法学基本研究方向的结合。

2.讨论

根据本章所引的事例0—2,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个案件中争议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主审法官以王某“知假买假”认定其不属于消费者,是否有道理?

(3)这个案件所涉及的问题是否只有一个答案?

如果还有其他答案,那么请尝试列出这些

答案。

这个题目不会(见上面的批注)

(提示:

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可以不从具体的专业法律知识〔如民法学〕角度出发,也

不一定运用本教材后面的内容〔如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来进行,而仅仅

根据一般常识来辩论即可。

目的在于渐进学会法学思考和论证的方法)

事例1-1

王某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从事将山东的蔬菜贩运至北京的业务。

由于我国1979年制

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投机倒把罪”,将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定

义为投机倒把。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做了修改,将这个罪名取消。

这就意味着:

照1979年的《刑法》规定,王某的行为构成投机倒把行为并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1997

年以后,这个行为不但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反而还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是利益关涉的,它对于人们的行为、利益等可能产生影响,因为它会引起有关权利、义务、

责任的分配。

这个例子可以直接表明法概念的范围界定对于人们行为及利益的影响。

事例1-2

A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其父母起诉到法院,法院依据“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之

规定,判处A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到自己的赡养义务。

除了相关的、规定赡养义务的法律规

定之外,法官还引用“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类的道德原则,进一步强调孝顺的道德义

务性质。

法官之所以做这样的引述,原因在于,在他看来“孝顺父母”之道德义务是“赡养扶助父母”

之法律义务的来源,进而将法律约束力建立在道德约束力的基础之上。

为了解释法律义务的来源,

人们很容易将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联系起来,进而认为法律义务来自于道德义务的基础之上。

事例1-3

我们可以通过一把粘有被害人血迹的尖刀以及刀上王某的指纹,在辅之以证人刘某的证言,

就可以推断出王某可能从事过杀人的行为。

然而,我们很难通过在演奏国歌时王某紧皱的眉头,

以及半夜无意中说出的梦话,就推断出他有推翻国家的企图。

法是调整人们关系行为的规范,因此法只能针对行为,而不能针对思想。

事例1-4

法官A在审理案件时,当事人B是A的同学。

A公认是一个大公无私的法官,并且他与B

已经20年没有见面了。

于是,A并未回避对于这个案件的审理,最终做出了一个非常公正的判

决。

另一方当事人C以“B与A是同学关系”的理由提出上诉。

最终,A的判决由于违反程序

被撤销。

法是强调程序、严格规定程序和实行程序的规范。

也可以说,法是一个程序制度化的体系或

制度化解决问题的程序。

程序是社会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基石,程序性也是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个事例表明:

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本身具有约束力。

违反程序规定,尽管实质结果正确,同样可以

认定不合法,有关的责任人应当承担由于违反程序而产生的不利后果。

课后题

1.分析

案情:

张某在开车上班途中,发现赵某被汽车撞伤,倒在地上。

张某将张某扶进自己的汽车,

闯过六个红灯,将赵某送到医院。

后张某由于违反交通管理条例的规定被交通警察罚款200元。

问题分析:

(1)交通警察对张某罚款200元,体现了自然法理论的基本立场,还是法律实证主义的基

本立场?

体现了实证主义的立场

(2)假如你为张某的行为辩护,那么应当站在什么样的法学立场上?

站在自然法理论的基本立场

2.思考

请运用法的形式特征分析如下案件:

一对夫妻在自家的房子中观看黄碟,是否应当受到法律

的制裁?

为什么?

(提示:

这里关键要分析“在自家的房子中观看黄碟”是关系行为,还是个体行为)

是个体行为,不应受制裁

事例2—1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使未成年人能够参加法律上的活动,欧洲大陆设立了父母代理未

成年人参与法律活动的法定代理制度。

然而,在英国普通法中,父母却并未自动地被赋予代理其

子女的权利或义务。

但是,如果以此作为根据,认为英国的普通法对未成年人保护不足,那就错

了。

在英国,当未成年人作为原告参加诉讼时(积极诉讼),法院会为其特别指定的一个人——

称为“近友”(nextfriend)——代他进行诉讼活动。

如果未成年人作为被告人参与诉讼(消极诉

讼),则通过法院同样地指定的一个人——称作“诉讼监护人”代他进行。

总之,英国普通法将

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法律需要分解,然后加之以不同的法律形式予以调整,这也能够令人满意地

解决问题。

比较法学就是指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为其基本研究

方法的法学学科。

比较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有其特殊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首先,它是针对两个以上

不同国家或地区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而进行的比较研究。

其次,比较法学的研究范围并不止于法

律制度、法律概念、法律规则之间的比较,它也是针对各种法律实践、法律文化等而进行的比较

研究。

这个事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事例2—2

罪刑法定原则最早发端于1215年英国大宪章。

经过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这一

原则先后为美国和法国的宪法文件所吸收。

二战以后,罪刑法定原则更成为国际人权公约的内容。

在我国,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1979年《刑法》并没有规定罪刑法定原则。

此后,在比较各国

有关“罪刑法定原则”规定的基础上,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终于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

该法律第3条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

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这一规定与其他国家的罪刑法定原则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

比较法学也承担着一定的实践功能。

比如,它能够提供立法资料。

在立法中有重要的参考作

用,这个事例说明了这一点。

事例2—3

美国已于1938年在民事诉讼规则中增加了证据开示程序。

所谓证据开示,是庭审前一方当事人

可从对方当事人那里获取对方证据的程序。

当事人双方可以向法院提出动议申请,来实现要求对

方开示其证据的权利,并根据开示的结果修改诉讼请求的范围及论据论点。

在这个过程中,法院

必须放弃传统的不介入的态度,并对案件的各种实质性和程序性问题主动进行考量并做出决定。

两大法系有很多不同点,但是最近有互相吸收对方的积极因素的趋势,来弥补自身诉讼制度

的不足。

随着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增多,两大法系之间的相互借鉴也日益增多。

1.思考

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例,说明比较法学的作用。

法制建设的实例-不知道。

比较法学的作用

其一,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法学地方主义的局限,深入地洞察法律现象本身。

其二,它有助于我们面向整个世界,并赋予法学以世界意义。

比较法学也承担着一定的实践功能。

首先,它能够提供立法资料。

其次,它可以辅助法律解释。

再次,它有利于提升法学教育水平。

最后,它可以促进法律协调和正常化。

2.分析

在有关法系的问题上,学生甲与学生乙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甲认为:

(1)法系就是指法律体

系;

(2)法系的划分标准是单一的、绝对不变的;(3)在英美法系,制定法不是法的正式渊源。

乙认为:

(1)法系是比较法学的概念,它与法律体系不同;

(2)法系的划分标准具有相对性,因

此是没有意义的;(3)在英美法系,制定法和判例法一样,都是法的正式渊源;但是,在大陆法

系,判例则不是法的正式渊源,判例也没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上述哪一种或哪些观点有道理?

为什么?

甲的观点全错:

法系不是法律体系

法系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国家或特定地区的、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

区别不

同法系的问题上,标准也往往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在英美法系,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正式

渊源。

首先,法系的分类可能因所涉及的法的部门不同而结果各异。

其次,随着时间的变化,法系的划分也会出现不同。

最后,不同的比较法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和研究旨趣,也可能把同一个国家的法律归属于不

同的法系。

乙的观点部分错:

法系的划分标准虽然具有相对性,但仍然是有意义的。

判例法在大陆法系虽然不是正式渊源,

不过判例仍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讨论

美国最高法院曾审理过“格林斯潘诉斯利特”一案。

在此案中,为了说明判决的理由,最高法

院的法官直接援引了包括奥地利、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的有关法律规定。

问题讨论:

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比较法的实践作用可以帮助司法解释

事例3—1

某甲与某乙均为某村农民。

为了组织销售当地土产,某乙雇佣某甲进行土产收购。

一日,某

甲与某乙在工作途中,某乙不慎从其所驾驶的摩托车上摔倒,摩托车也翻倒在马路中央。

某甲上

前救助某乙时,身后突然驰来一辆农用拖拉机。

拖拉机不仅将某乙的摩托车撞翻,而且还拖倒某

甲,并将某甲摔了出去。

由于摩擦,摩托车的汽油燃烧起来。

某甲因被摔而昏倒在汽油之中,并

被烧成重伤。

拖拉机司机肇事后开车逃逸,行动尚有自由的某乙也未及时扑灭某甲身上的火焰。

事后,某甲因治疗烧伤而支付了巨额医疗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由于拖拉机司机已逃逸,某甲

对某乙要求进行经济补偿。

但某乙一再推脱,不肯给予补偿。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特征表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与其他类型的权利义务在内容上有所不同,

在以上事例中,某乙在道德上是否具有补偿义务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是,根据法律的相关

规定,我们则可以找到更加明确清晰的答案。

首先,某甲与某乙之间存在着劳务合同关系,可以

适用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合同法》第60条的规定,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双方

当事人除了应履行约定的义务以外,还应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

密等附随义务。

其次,即使某乙当时已失去了自由行动的能力,无法履行救助义务,他也仍应对

某甲的损失进行一定补偿。

事例3—2

某甲有一架500万像素的“索尼”数码照相机。

其同事某乙因到外地旅游,借用该相机。

因途中保管不善,相机遭损毁。

归来时,某乙购买一架300万像素“加能”数码相机作为赔偿,

甲不允,遂至法院起诉,要求赔偿其所借出的相同型号的相机。

法院审理后对此予以支持。

在这个事例中,“索尼”相机归某甲所有,表明某甲对此具有所有权,也是“对世权利”。

在没

有出借之前,某甲对该相机的权利所针对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

某甲有权要求除自己之外的所有

人都履行不侵害这一所有权的义务(某乙当然也负有这一义务)。

然而,某甲的照相机被某乙损

毁,某甲便拥有了向某乙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某乙则有义务赔偿某甲的损失。

这种权利所针对

的义务人只能是某乙,因此属于“对人义务”。

事例3—3

台湾地区某航空公司的飞机因突然发生的恶劣天气而失事。

后来,该航空公司对旅客造成的

损失予以赔偿。

台湾地区民用航空法第89条的规定:

“航空器失事致人死亡,或毁损他人财物时,

不论故意或过失,航空器所有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其因不可抗力所生之损害,亦应负责。

自航

空器上落下或投下物品,致生损害时,亦同。

所谓无过错责任是指,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法定的行为或发生了法

定的危害后果,行为人都要依法承担责任。

这一法律责任的存在意义,不是对不法行为的制裁,

不是对行为人主观状态的谴责,也不是因不履行第一性义务的行为而追加的第二性义务,而是对

一些“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

民用航空器在正常经营中因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力而导致的损害,

并非航空器所有人的过错所致,而只是一个不幸的事件。

航空器所有人并没有从事不法行为,也

没有不履行法定义务。

法律之所以要求航空器所有人对这种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其目的在于保障

人们的生命财产不至于因为难以预见的不幸事件而受到损害。

另外,为了不妨害航空器的正常经

营,这一损害赔偿责任还可以通过商品服务的价格机能及保险制度予以分散。

总之,这一损害赔

偿责任就是典型的无过错责任。

事例3—4

某市政府在一次工作检查中发现两起行政行为存在问题:

该市技术监督局在查办一起产品质

量案件过程中,将有关当事人扣押了48小时;该市交通管理部门在一起交通事故的处理中,超

过法定的时限进行责任认定,同时还强令一方当事人赔偿另一方当事人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

以上事例中发生的情况都违反了责任合法原则的要求。

根据我国的《行政处罚法》,技术监

督局无权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根据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管理

部门在责任认定过程中有时限上的要求,交通管理部门不能违背这一法律程序的规定;另外,交

通管理部门只有权进行责任认定,并没有权利决定与事故有关的损害赔偿问题。

1.分析

根据事例3—2,分析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义务之间的区别。

绝对权利义务—一般权利义务—对世权利义务特点:

权利主体无特定义务人相对,或义务

主体无特定权利人相对,内容是消极的不作为。

相对权利义务—特殊权利义务—对人权利义务特点:

权利义务主体均有特定人与之相对,

内容是积极的作为。

2.思考

以下关于权利义务的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1)“诉讼当事人要求法院依法公开审理的权利是对世权。

”正确

(2)“法律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自由,这一义务属于对人义务和消极义务。

”不正确对人

义务为积极义务。

(3)“在许多情况下,权利可以转让或放弃,义务不能随意转让或者放弃。

”正确

3.讨论

根据我国1997年10月1日起生效实施的《刑法》(又被称为新刑法)第270条的规定,

将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的行为构成侵占

罪,可以处以一定的刑罚。

但是,在1997年10月1日之前,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刑事法律

是1979年7月1日通过的《刑法》(又被称为旧刑法)。

旧刑法并未设置侵占罪。

某甲于1997

年2月28日拾得他人遗忘的手提包,手提包内有巨款。

在失主某乙向其讨要时,某甲却拒不归

还。

问题讨论:

法院是否可以对某甲追究侵占罪的法律责任?

为什么?

不能,刑法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新刑法不溯及既往。

事例4-1

张某在路途中遭到流氓殴打,跑到附近的派出所向值班民警求救,民警要求张某给“保护费”,

张某没有答应,于是民警拒绝给予保护,导致张某被打成残疾。

事后张某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状告派出所民警行政不作为。

法院审理案件之后认为由于公安机关不履行法定行政职责,致使张

某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权义复合规则是指兼具授予权利、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

权义复合规则大多是有关

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规则。

这类规则的特点是,一方面主体有权按照法律规则的规定做出一定

行为,另一方面做出这些行为又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依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负有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

这种职责

既是公安机关所享有的一种权力,同时也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

如果公安机关拒绝履行这种义

务,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个事例即说明了这个问题。

事例4-2

王某与同村的张某因为琐事打架,王某不慎失手将张某打死。

王某的父母向张某的父母求情,

并表示愿意赔偿张家40万,希望张家不要向公安机关报案。

考虑到两家是世交,关系一直很好,

王家又愿意赔偿,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张某的家人答应接受赔偿,不向公安机关报案,两

家“私了”此事。

后来村里有人向公安机关举报,公安机关介入此案,在查明事实后,移交给检

察机关提起公诉,法院经过审判之后,认为张某犯有过失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

强行性规则为社会关系参加者规定了明确的行为模式而不得自行变更其内容的规则。

据此,

行为主体必须遵守规则的规定,不允许他们自行协议解决问题,违反法定行为模式的协议是无效

的。

一般说来,义务性的规则都是强行性规则。

在该案当中,王某犯有过失杀人罪,按照刑法的规定,必须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由审判机

关判决此案。

刑法的有关规定是强行性规则,必须依照这些强行性规则来处理此案。

张家和王家

并没有权利自行达成协议,“私了”此事。

事例4-3

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我国实行公诉主义,对犯罪分子由国家检察机关向审判机关提起

公诉。

但对于某些刑事案件,如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案件、虐待案件、侮辱、诽谤案件等,刑

法规定告诉才处理。

就是说只有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法院才受理,而检察机关并不主动对这些案

件提起公诉。

黄某(男)1996年经人介绍与陈某结婚。

陈某系再婚,其前夫因病去世,遗有一

子刘某。

婚后,黄某经常对陈某带来的儿子进行虐待,不让小孩吃饱饭,并对其拳打脚踢,造成

孩子身上多处受伤,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

陈某稍加阻拦,黄某即对陈某拳脚相向。

无奈之下,陈某作为刘某的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

法院经过审理之后,判决黄某犯虐

待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

任意性规则是在规定主体权利义务的同时,也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协商自行

设定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只有在当事人没有协议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律规则的规定。

任意性规则

在民商法、婚姻法等私法法律部门中比较常见。

但有的公法法律部门中也有任意性规则,如刑法

中的“告诉才处理”的法律规则。

对于黄某所犯的虐待罪,检察机关并不提起公诉,而由受害人

自主决定是否提起刑事诉讼。

如果陈某不愿意向法院提起公诉,则司法机关不会主动介入此案。

事例4-4

美国纽约上诉法院在1889年曾经审理过这样一个案件:

帕尔默是其祖父所立遗嘱中指定的财产

继承人,因恐其祖父撤销遗嘱和为了及早获得遗产,帕尔默将其祖父毒死。

后来帕尔默被其姑妈

里格斯诉至法院。

面对这一案件,法官必须裁决帕尔默是否能够依据该项遗嘱继承其祖父的遗产。

根据纽约州的有关遗嘱的法律规则的规定,该遗嘱有效,帕尔默有权继承其祖父的遗产。

但是这

样判决明显带来不公正的结果,后来法官并没有依据有关遗嘱的法律规则裁决案件,而是依据普

通法中的一项原则,即“任何人都不得从他的不当行为中获利”,做出裁决,帕尔默无权继承其

祖父的财产。

法律原则的评价功能,是指法律原则可以对法律规则甚至整个实在法的效力进行实质的评

判,说明实在法及其规则是否有效、是否正确、是否公正的理由,揭示法律规则缺乏正当的根据,

指出法律规则的例外情形等等。

在这个事例中,法官依据普通法中的法律原则,对遗嘱法的效力

进行重新的评判,来说明其法律规则不适用此案的依据。

恰恰说明了这一功能

事例4-5

原告甲酒厂于1987年1月30日在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了圆圈图形喜凰牌商标一枚,用于本

厂生产的白酒。

此酒的瓶贴装潢上,除印有圆圈形喜凰牌的注册商标外,还印有“喜凰酒”这一

特定名称。

被告乙酒厂生产的白酒,注册商标为圆圈图形天福山牌注册商标。

被告为了与原告争

夺市场,拿着原告商标标识“喜凰”酒的瓶贴装潢来到莱州市彩印厂,让其把喜凰牌注册商标更

换为天福山牌注册商标,除喜凰酒的“凰”字更换为“风”字外,其余均仿照印制。

被告将印制

好的天福山牌喜风酒瓶贴装潢于本厂生产的白酒。

甲酒厂得知这一事实后,起诉乙酒厂至法院。

法院在审理该案件的过程中,认定为乙酒厂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但当时《反不正当竞争法》

还未出台,其他的法律如《商标法》等对这种情形并没有明确规定,最后法院判决乙酒厂的行为

不仅违反了《民法通则》第4条关于公民、法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的规定,

侵害了被上诉人合法的民事权益。

而且依照《民法通则》第7条的规定,被告人的这种行为,还

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所以构成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必须予以制止。

原告

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必须由被告来赔偿。

法律原则的裁判功能,是指法律原则直接作为规范标准用于案件的裁判过程,法律原则在这

种情形下,可以起到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

在本案当中,法官在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则可以适用的

情况下,直接依据诚实信用的民法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弥补了法律的漏洞,有效地解决了纠纷。

1.分析

案情:

1994年黄永彬与张学英相识,于1996年底公开以夫妻名义租房同居。

2001年2月,

黄永彬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住院治疗期间,张学英不顾他人的嘲笑和挖苦,俨然以妻子身份陪侍

在黄的病床前。

2001年4月,黄立下公证遗嘱,将其去世后的住房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