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3276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初三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学习目标: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认识灭火的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

【课前预习】

1.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2.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事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观察到的现象

磷的燃烧

发光、放热,有大量白烟

 

 

 

 

 

 

【情境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很多物质的燃烧,你能总结出什么叫燃烧吗?

燃烧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景导入

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燃烧的条件。

探究实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水下白磷燃烧起来

实验分析

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置于相同环境中,由于白磷和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温度不同,导致不同的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尽管是同一种物质,由于处于不同环境中,即前者与氧气接触,后者没有与氧气接触,导致产生不同现象。

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也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课堂讨论

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

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

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归纳总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燃烧的条件:

⑴物质具有可燃性;

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

(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提出问题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

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

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

【实验结论】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

归纳总结

1.灭火原理:

(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破坏燃烧的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方法:

(1)用水扑灭火灾是最常用的灭火方法,水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蒸发时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清除可燃物或设防火隔离带,即断绝火源。

如扑灭森林大火时把大火蔓延线路前的树木砍掉,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3)隔绝氧气(或空气)。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油锅起火盖上锅盖灭火等。

3.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以及使用范围

灭火器种类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水基型灭火器

灭火时喷射出大量的CO2和泡沫黏附在可燃物上,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主要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用压缩CO2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隔绝空气。

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还可扑灭油、气等燃烧引发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钢瓶内装着的被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双重灭火作用。

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

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心、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不足之处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但学生交流的深度不够

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认识爆炸发生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爆炸现象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使警钟长鸣,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一些图标(投影消防安全图标)。

同学们讨论下,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合作探究

探究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提出问题

1.家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等泄漏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附近贴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为什么?

讨论交流结合生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粉尘爆炸

【实验操作】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金属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听到“砰”的一声响,面粉发生爆炸,金属罐的塑料盖被高高掀起。

【实验分析】挤压气囊,鼓入空气,把面容吹散到金属罐内,与空气充分接触,遇到明火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燃烧放热,使罐内气体体积膨胀,发生爆炸。

【实验结论】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就会发生爆炸。

 

【中考直通车】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

6.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B.氮气C.甲烷D.二氧化碳

7.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做了右图所示实验:

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

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熄灭了。

对这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表明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火焰不会很快熄灭

C.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吸热使烛焰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阻碍了气体对流,导致烛焰缺氧

8.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ABCD

9.元宵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是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邻对其盛况的写照,我国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燃灯放焰、共吃元宵的风俗。

(1)某红焰烟花的配方中包括硫、木炭粉、硝酸锶【Sr(NO3)2】等。

①硝酸锶中Sr的化合价为:

②写出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燃放孔明灯(如右图)祈福成为了元宵节的新风尚。

小新同学想自制孔明灯,为了使它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安全,选择作为灯罩的材料应质轻且;选择的燃料应燃烧热值大且;

(3)我市已禁止燃放孔明灯,因为孔明灯燃烧时外焰温度高达300多度,一旦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地,孔明灯会而引发火灾。

A.提供可燃物B.供给氧气C.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0.2010年1月7日,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的一个装有液化气等轻烃的罐区发生爆炸。

消防官兵在灭火中使用了很多水炮对着火的罐体不断喷水,经46小时终于将火扑灭。

环保部门监测发现:

空气中粉尘颗粒增多,比正常值超出八倍。

(1)水炮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2)目前计人空气污染物的项目为: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人颗粒物、等。

(3)当地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爆炸现场附近的空气中是否含有CO气体。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目的】确定气体样品中是否含有CO。

【实验原理】①除去收集的空气样品中的氧气;

②3CO+Fe2O3高温2Fe+3CO2(假设该样品中不含除CO之外的其他能与Fe2O3,反应的物质)。

【实验仪器】

甲乙丙

请根据他们的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实验时,上述仪器的连接顺序是:

丙→乙→甲→乙。

其中乙装置需要使用两次,第一次的作用是。

②根据实验中出现的或现象,能判断出爆炸现场附近的空气样品中有较多CO。

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该实验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该如何改进?

【拓展延伸】

11.小倩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氧化镁固体。

但她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

【查阅资粮】小倩查阅资料,记录了下了几种物质的颜色:

物质

MgO

MgC2

Mg3N2

Mg(NO)2

MgCO3

Mg(OH)2

颜色

白色

白色

淡黄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氧化镁的颜色,理由是。

【提出猜想】小倩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镁与空气中的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小倩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她的方案可能是。

【实验结论】根据小倩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

【反思与结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

归纳总结

1.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速燃烧,短时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

2.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1)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

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

(2)容器要求:

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

(3)存放要求:

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4)运输要求:

轻拿轻放,勿撞击。

(5)工作人员要求:

严禁烟火,人走断电,经常检查,认清图标。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有限的空间

1.可燃物爆炸的条件急剧燃烧

聚焦大量的热

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堂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

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健康、安全地成长

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