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2821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docx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5篇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地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要追回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人。

下面是精选推荐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篇一几许,无论在什么时代,写信可以变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远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

  ——《看天下》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

所以,她决定彼此写信来了解对方。

  《亲爱的安德烈》就是龙应台与安德烈写给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编成的书,信里包括了讲述时代差距,近期生活,新闻观点……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惊。

在这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还有多少人用信来交流?

别说三十五封信,大概一封信也不愿意写吧。

到底是为什么让他们能够写出三十五封信呢?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

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这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在经历几次无果后就放弃了。

但龙应台和安德烈却通过写信的方式,跨越了鸿沟,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与心灵。

龙应台说”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

最后,她成功了,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没有看这本书以前,我觉得看别人的信枯燥无味,家书更是会让我烦燥不堪,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这些信是一对母子心灵相贴的过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让我能透过这个方式,找到与父母了解沟通的方法,能让很多读者寻求心灵深处的慰籍。

它们让我第一次觉得,信,拥有强大的力量。

  古时,信承载着或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或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或是对战前战士们的鼓励……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等名句,极言书信的珍贵。

  而今,游子因为有了电话,不再热切地盼望书信的到来,传达信息不过几秒钟的事;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担心长时间没见面导致感情冷却而分手,相见不过一张车票的事;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那么重视书信,也许写信也不过是一时兴起的玩笑。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表示我们不再需要书信了吗?

当然不。

游子因为有了电话,不再有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有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样的诗句;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丽诗句,这难道是一种好现象吗?

或许,现在的科技时代并不是一个完全美好的时代,我们依旧需要书信,让人们创作出更多的诗句,让世界不变成一个没有诗人的世界。

  再者,当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人的信息也变的随意,感情不增反减。

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达出人们的真情实意。

在写信时,会比平时发短信更认真地写,生怕出了差错,这时,信上的字能表现出写信之人的心情,感情也更加真实、浓厚。

龙应台和安德烈也因此,能够更快地认识对方,更深刻地了解对方,更贴切的感受彼此的爱。

所以,信不只是单单的一张纸,它也是一种语言,它有足够的力量连结相隔万里的人的感情,甚至相隔两代的人的心灵。

  望所有人,能够执笔,认真诚挚,书一封信,不论给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篇二“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非常奇怪:

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伤心么?

后来我才明白,安德烈不过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

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

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

绝对不是。

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

  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

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

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

我觉得应该不多吧。

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

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

  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

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

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

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因此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

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

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

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不过问我用手机的情况,我对此也很满意。

  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

我认为父母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

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

  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一定会非常满足的。

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

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不过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

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

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

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

所以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一定会获益匪浅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篇三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

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

  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

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

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

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

”你的儿子真厉害!

”,”你的女儿真棒!

”……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

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而龙应台回答: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

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

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

为了将来的快乐,今天必须用功读书。

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篇四二十一岁,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识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岁。

  大学生活已然两年,每天思虑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发呆、电影和看书上,但看着周围的同学开始埋首于实习和考研的事情,写大把的简历参加大把的面试,心里不免也有一点忐忑慌张。

有时会整夜整夜的睁着眼睛,忧虑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

特别是当朋友问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还是考研时,我发现我还没有想的那么远,于是也就闪烁其词搪塞了过去。

  二十一岁,是该看清未来方向的时候了吧。

也确实已经过了塞上耳机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龄,不可以再任性耍赖,不可以再自以为是,不可以再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不可代替。

连承认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这个事实也变得理所当然。

诚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们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认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数人头上才有的光环。

如若与其对比,只能让平庸的我们自惭形秽而毫无意义。

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众人。

  MM对安德烈说: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却也让我想起电影《后悔无期》中的一句的话:

在大城市,有关系有势力,就会比别人更公平。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的吧~站在学校和社会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岁,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雾,只有靠自己的双脚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

关于学业、感情、工作,现实中残酷的一切,该来的总会来的,与其到时候不知所措睁着惶恐的眼尖叫不出声,不如直面到底。

朋友今天说,美好永远是建立在现实的残酷之上的。

我不赞同,却从千万个例子中举不出一两个来反对。

  安德烈问MM,当我们开始谈事业、结婚、家庭时,怎么有人已经身在其中了?

二十一岁,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灵上来说,都是彻彻底底的成年人。

朋友说,”成年人”这三个字的意义对他来讲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为成熟的、能承受压力的独立自主的态度。

孩子会说大人总是忙忙碌碌的活着,干自己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

我很心痛,人生不该是自己给自己画的一个”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边对生活的妥协。

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着做这样的妥协之前,我们应该为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的权利而努力。

  最后,关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

你将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从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

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篇五这是一位名为龙应台的母亲和她的十八岁儿子的故事……有这样一次,安德烈问他的母亲”怎么面对‘老’?

  “会希望我记住你吗?

”这两句话给我的触动是深刻的。

  人会老去吗?

我问自己,答案想必已经知道,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我看到这个问题有些愣,很可怕吧。

我惊讶于安德烈的问题,但更惊讶于龙应台的回答:

”老”就是放在药盒里那色彩缤纷的药片;”老”就是上楼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还是要下;”老”就是不说话时发出像咖啡机煮滚喷气的声音;”老”就是饿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来,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

  书中的安德烈已经长大了,成年了,可是龙应台这位母亲对他的爱却没有变,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她开始学着认识名为十八岁的儿子,书中里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戏打闹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长大,后半部分是荆棘,需要一个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龙应台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后,在后面不停地张望着安德烈,那越来越远的,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着那地平线有多远?

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看到那坚实的身躯不畏艰险的在前,想要拥抱他,却不敢声张。

  进入高中的我应该也将踏入人生路途中的荆棘地了吧,该脱离父母的怀抱,奔向这缭乱的世界,尽管这样,我也是不会忘记的是谁在跋涉中给予我一席休息之地,爱和希望。

使我们充满勇气和力量,让心中永存着热度和光,不去畏惧前方的荆棘。

更不会忘记在走远之后,回头抱一抱那在后头张望着,想去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你们……

  相关文章:

  1.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800字最新范文

  2.

  《红与黑》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

  3.

  《亲爱的安德烈》800字观后感精选推荐四篇

  4.

  《城南旧事》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

  5.精选2020年推荐的书籍散步路上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