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424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docx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大题

本位币:

也称主币,指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

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辅币的面值大多是本位币的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一。

辅币多由贱金属铸造,为非足值通货。

无限法偿:

即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其含义是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双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

主要是对辅币规定的,其含义是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范围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购买和支付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直接标价法:

对一定基数的外国货币单位,用相当于多少本国货币单位来表示。

间接标价法:

以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为基准,用折合成多少外国货币单位来表示。

不实施外汇管制,汇率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就会存在单一的市场汇率。

实施彻底全面的外汇管制,则只有官方汇率。

汇率的黑市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存在的。

人民币汇率制度: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信用:

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人,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有两种形式: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是工商信用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具有两个特点:

1.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这里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其他经营类似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2.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国家信用:

通常指政府的信用,主要工具是国库券。

消费信用:

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贷币的信用。

国际信用:

可以划分为两种方式:

1.国外商业性借贷,基本特征是资金输出者与使用者之间构成借贷双方。

2.国外直接投资。

这是一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另一国企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或享有部分所有权的一种资本流动形式。

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银行: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

特别提款权:

是基金组织创造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

按经营模式划分,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银行。

我们称职能分工型模式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而全能型模式则被称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指的是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也称无风险业务。

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

盈利性(核心地位)、流动性、安全性。

银行保险业务:

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即垄断银行券的发型;银行的银行,职能具体表现为1.集中存款准备、最终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国家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支付清算系统,也称支付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交易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

具体来讲,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递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

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等系统等并存的支付清算系统。

货币的贴现:

用票据进行短期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出售票据一方融入的资金低于票据面值,票据到期时按面值还款,超额部分就是支付给票据买方的利息。

这种融资方式成为贴现,利息率称为贴现率。

回购协议:

是指在出售证券的同时,与证券的购买商达成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取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私募基金:

基金按照资金的募集方式和基金的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是以非公开发行证券方式募集资金所设立的基金。

面向特定的投资群体,满足对投资有特殊期望的客户需求。

对冲基金的概念:

是私募基金的一种,是专门为追求高投资收益的投资人审计的基金。

其最大特点是广泛运用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投机活动,风险极高。

风险投资:

是一种以私下募集资金的方式组建的基金,他所运作的资本成为风险资本。

风险投资只是对处于初创期、增长期、成熟期的新项目新企业投资,特别是高科技企业。

风险投资大致分为五个步骤:

1.交易发起;2.筛选投资机会;3.评价;4交易设计;5投资后管理。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

远期、期货、期权、互换。

常用清算方式:

对不同交易行为的结账要求1.全额实时结算,指对每一笔支付业务的发生额立即单独全部进行交割。

2.净额批量清算,指累计多笔支付业务的发生额之后,在一个清算周期结束前,再进行批量结算。

从银行技术处理角度划分:

1.大额资金转账系统,指单笔交易金额巨大,交易笔数较少、对安全性要求高、付款要求紧迫的支付方式;2.小额定时结算系统,该系统处理大量的每笔金额较小的的支付指令。

基准利率:

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这种利率一旦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发生相应变动。

实际利率:

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

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

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最终使用者又将其存入银行,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用公式表示: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率-1)。

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条件:

1.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二是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使得银行不必准备100%的资金。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是指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

存款乘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1.第一个层次——创造存款货币的存款货币银行

2.第二个层次——中央银行

划分标准:

货币的流动性  划分内容:

M0、M1 、M2 、M3  我国货币层次3个口径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M1/M2指的是货币的流动性,表明狭义货币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

M1/M2的值趋于增大,表明现实流通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重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增强,货币流动速度加快;反之,M1/M2的趋于减小,则表明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准货币比重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减弱,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收支差额,收支不相等:

1.贸易差额,指商品进出口的差额,即顺差或逆差;2.经常项目差额,指经常项目下贸易、服务和转让收支这三个项目的差额相抵后的净差额;3.国际收支总差额,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合计所得的总差额。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一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常常需要进口大量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而受生产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出口一时难以相应增长,因而出现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

2.受经济结构的制约;3.受物价和币值的影响;4.受汇率变化的影响;5.受利率变化的影响;6.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

货币需求:

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等),整个社会要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等手段。

货币供给:

指经济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的过程

流动性陷阱:

是指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无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所持有(即储存起来),而不会去购买债券(即投资)的一种状态。

格雷欣法则:

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形成的金银比价平行存在。

当国家法律评价的货币金属的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则这种金属货币就会被收藏、融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则充斥市场。

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此涨彼消置换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简述古典利率理论的基本原理。

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

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投资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投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

即储蓄等于投资为均衡利率条件。

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

利率有自动调节功能,使储蓄和投资趋于一致。

简述费雪的现金交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货币需求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

费雪方程式:

MV=PT或M=1/VPT。

V和T短期内稳定,因此M对P有影响。

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

收入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唯一因素。

1、 金本位制:

是以黄金为本位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2、劣币驱逐良币:

即国内有两种面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等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劣币)必驱逐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良币)于市场之外。

 

3、基准利率:

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2.最适货币需求量:

是指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使经济运行出现危机及通货膨胀的合理的货币需求量。

货币层次: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统计口径,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与需要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

 

5.派生存款:

 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放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称为衍生存款。

 6.基础货币:

又称强力货币、高能货币,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共持有的现金。

 

7.货币乘数:

指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它说明由于基础货币变化而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减的幅度。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劵,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通货膨胀的含义。

判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1.强制储蓄效应;2.收入分配效应;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判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是: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城乡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2)批发物价指数WPI:

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全部商品批发价格,但劳务价格不包括在内。

 (3)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试述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

 

含义见上。

(二)、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给过多,但深层次上的原因还有:

 

1、需求拉上,包括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 2、成本推动,包括工资推动,利润推动; 3、结构因素,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失调; 

4、其他原因,如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转轨等因素。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是:

 1、短期性; 2、非政策性

试述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即收紧银根,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工资推进型,采取紧缩性的工资政策;2)利润推进型,制定反托拉斯法以限制高价的基本内容。

3.供求混合推动型。

费雪方程式(现金交易说)和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的区别是什么?

答:

现金交易说与现金余额说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将货币数量作为物价变动的原因,并且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但是,两者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①现金交易说看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强调货币的支出,而现金余额说则强调货币的持有;②现金交易说注重货币的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现金余额说则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③现金交易说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而现金余额说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货币的供给(M)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故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L1(Y)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无关。

 L2(r)为投机动机形成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货币总需求是L=L1(Y)+L2(r)。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M=L),确定均衡利率。

  若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增加会使利率上升; 若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可能会使利率下降。

 当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会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该理论属于“纯货币分析”框架。

90年代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应对:

特点:

主要是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时间集中;波及面宽;爆发迅速,“人祸”作市,代价惨重。

原因:

汇率机制僵硬,缺乏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弹性。

短期证券化资本流动,加剧了资本的不稳定程度。

金融创新虽给金融业带来了活力,但形成了严重的金融风险。

国内经济失衡,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金融监管不力,跟不上金融自由化的步伐。

应对:

1调整国内经济结构。

2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3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4加强地区金融合作。

5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的历史和趋势?

利:

①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②有利于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

③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进口原料和能源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④有利于增强国内外投资力度。

弊:

①影响到我国外贸和出口。

②影响到我国企业和许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③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④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升值物价肯定会降下来,因为进口品的价格会下降。

银行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看法:

存在的问题1.产品单一雷同,一味迎合市场消费热点,保费收入存在一定“泡沫现象”2.手段过分单一,银保合作关系脆弱,并且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保险公司所处的地位日益被动

 

4.既然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为什么还要强调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

答:

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职责,要真正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必须使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是因为:

(1)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必须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来进行,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必须符合金融运行的客观规律和自身业务的特点,这是由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和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2)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中央银行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部门,虽然要按政府确定的目标和意图行事,但中央银行不同于一般行政管理机构,它的调控对象是货币、信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调控手段是技术性很强的经济手段,需要中央银行机构与人员具有熟练的业务、技术与经验和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所处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

政府工作的侧重点经常是根据情况不时变化,经济工作虽然也是政府贯彻始终的中心工作,但社会问题往往是政府时时关注的。

而在经济工作中,政府的重点也经常予以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地区平衡发展问题、行业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问题、扶贫救灾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都是政府关注的重点,而这些重点又是根据具体情况而不时变化的。

如果中央银行完全按政府指令行事而缺乏独立性,一是可能出现用货币发行弥补政府赤字,从而导致通货膨胀问题,二是可能降低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从而导致金融运行的波动。

中央银行虽然要对政府的工作重点予以配合,但这种配合不能违反金融活动的基本规律。

为了保证经济、社会长期的稳定协调发展,中央银行工作的重点是围绕稳定货币币值这一基本原则或目标进行的。

稳定货币币值的目标具有很强的持续性、稳定性和社会性,是中央银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中央银行通过稳定货币,为政府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环境和保障。

虽然稳定货币有时可能与政府的短期工作重点发生矛盾,但符合政府的长期目标。

因此,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于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是有益的。

(4)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能使中央银行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避免因某项决策或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损失。

(5)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还可以使中央银行和分支机构全面、准确、及时地贯彻总行的方针政策,而少受地方政府的干预,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增加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时效性和提高中央银行运作的效率。

总之,从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担负的重要职责看,中央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现代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证明,中央银行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是强有力的,也就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保持经济、金融稳定和维护社会公众信心的一个必要条件。

中央银行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使其权力与责任相统一,能够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管金融业和调控宏观经济方面自主地、及时地形成决策和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这对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6.中央银行作为“最终贷款者”的角色,其重要意义何在?

答:

最后贷款人一词是巴奈霍特于1837年在其《伦巴街》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意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中央银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则是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否则便是发生困难银行的破产倒闭。

在19世纪中叶前后,连续不断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恐慌或支付链条的中断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而要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应该让中央银行承担最后贷款者的责任。

最后贷款人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当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全力支持,以防银行挤提风潮的扩大导致支付链条中断以至引起金融恐慌甚或整个银行业的崩溃;

(2)为商业银行办理资金融通,使其在同业拆借方式之外,增加银行资金头寸短期调剂的渠道,提供最终保障;

(3)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多种资金支持方式,调节银行信用和货币供应量,传递和实施金融调控的意图。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主要采取为这些机构办理票据再贴现、再抵押的方式,在特别需要时,也采取直接提供贷款的方式。

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需要,可以主动采取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和贷款利率的措施,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

“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确立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确定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尽管随着金融体系与制度的发展,有些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不是由中央银行一家承担而是与另外专设的金融监管机构共同分工负责,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及由此决定的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的基本属性并未改变,而且还在不断增强。

5.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

(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典型形式有赊销、赊购、分期付款等。

它包含了销售与借贷两方面,作为信用制度的基础,调节资金余缺,对经济有润滑和促进作用。

但其在方向上是严格单向的,规模上也受到局限。

商业信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是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企业。

②商业信用的发生必包含两种经济行为:

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或者说是两种行为的统一。

③商业信用在生产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为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服务,与产业资本循环密切相联,其增减变化也受产业资本循环的影响和制约。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态提供给企业的信用。

它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

与商业信用比较,银行信用具有如下特点:

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则是企业。

银行成为专门经营信用的企业和信用中介。

②银行信用在规模、方向和时间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

由于银行一开始就是以借贷行为这一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出现,并不受商品流转方向制约,而且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因此,银行信用彻底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在银行信用中,货币资金可以自由地调剂,并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也不受商品流通规模的限制。

银行信用既可聚小额的、闲置的货币为巨额的资本力量,以满足社会再生产对大额资本的需求,也可使大额的货币资金分散满足较小数额的货币需求;既可把短期资金集中起来利用其稳定的余额满足社会对长期资本的需求,也可以将长期的货币资本分散满足效益可观的、短期的货币需求;如此等等。

因此,银行信用较之商业信用有绝对优越的灵活调剂功能,这也是银行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主要的信用形式的原因所在。

③银行信用可以满足生产发展所引起的对于流通中追加货币的需求,可使信用相对于社会再生产而发生“膨胀”。

银行办理商业票据贴现靠的是它们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当这些货币资金不能满足贴现业务的需求时,银行发现可以签发自己的票据来代替企业家的票据,银行的票据即银行券。

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券日益不限于用来代替商业票据流通,而是被更广泛地用于信用业务之中独立地发挥作用,并最终和货币融为一体。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现代信用制度中,在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银行信用均居于主导地位,但却并不否认商业信用的基础地位。

两者之间有其固有联系。

①从信用发展的历史来看,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产生,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且与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

没有商品经济就不会有商业信用,而没有商业信用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银行信用。

②商业信用直接和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联系,在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单位之间,它的发生有其必然性,甚至不必求助于银行信用。

因此,即使在银行信用发达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商业信用。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并在银行信用的促进下得到进一步完善,二者在总体上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商业信用不断呈现票据化趋势,而票据则成了部分银行信用的工具,如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等。

同时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大银行不断集中借贷资本,为垄断组织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结合,从而促使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也进一步融合渗透。

总之,两种信用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应充分利用两种信用,相互配合,以促进经济发展。

4.一些西方国家的金融业,近年来经历了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过程,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体制变迁的?

对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背景及当前的发展变化趋势,你又有怎样的看法?

答:

(1)进入20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