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307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

《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docx

病理学选择上教学文案

第一章 绪论和疾病概论

第二章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A型题

1.细胞病理学的创始人是(B)

A.MorgagniB.VirchowC.HippocratesD.张仲景E.巢元方

2.全身性营养不良时,最早发生萎缩的是(A)

A.脂肪组织B.心肌C.脑D.骨骼肌E.肝

3.心脏萎缩的肉眼表现是(C)

A.体积小B.左心室缩小C.心脏表面血管弯曲D.颜色呈棕褐色E.心肌质地硬韧

4.萎缩心肌细胞内常可出现(D)

A.黑色素B.含铁血黄素C.碳末D.脂褐素E.胆红素

5.肝细胞脂肪变性时细胞内增多的物质是(B)

A.水分 B.中性脂肪C.脂蛋白D.胆固醇E.类脂

6.肝细胞气球样变时细胞内增多的物质是(E)

A.糖原B.中性脂肪 C.脂蛋白D.胆固醇E.水分

7.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是(B)

A.线粒体肿胀B.核碎裂C.胞质嗜酸性增强D.胞质脂滴增加E.自噬胞增多

8.干酪样坏死属于(D)

A.液化性坏死B.脂肪坏死C.干性坏疽D.彻底的凝固性坏死E.纤维蛋白样坏死

9.中枢神经系统的坏死常表现为(E)

A.脂肪坏死B.坏疽C.干酪样坏死D.凝固性坏死E.液化性坏死

10.坏死组织腐败菌感染可引起(D)

A.凝固B.梗死C.栓塞D.坏疽E.脂肪坏死

11.区别组织坏死与尸体组织自溶的病理表现是(B)

A.细胞核碎裂B.炎性反应 C.细胞器减少D.溶酶体酶释放E.细胞质深染

12.不伴有细胞增生的肥大常发生于(D)

A.乳腺B.肾C.前列腺D.心E.扁桃体

13.肉眼一般不能确诊的坏死是(B)

A.凝固性坏死B.纤维蛋白样坏死C.脂肪坏死D.坏疽E.液化性坏死

14.细胞坏死过程中,核变小,染色质浓聚,被称之为(E)

A.核萎缩B.核溶解C.核碎裂D.核分裂E.核固缩

15.属不可逆性的病变是(C)

A.水样变性B.脂肪变性C.核碎裂D.线粒体肿胀E.内质网扩张

16.细胞轻度肿胀时,胞质内出现的颗粒电镜下是(B)

A.肥大的高尔基体B.肿大的线粒体C.自噬溶酶体D.扩张的内质网E.胞质内的糖原颗粒

17.与坏死后细胞溶解关系密切的细胞器是(A)

A.溶酶体 B.核糖体C.线粒体D.内质网E.高尔基复合体

18.坏疽可发生在(E)

A.肝、胰、肠B.肺、心、脑C.脾、肝、胰D.肝、肾、心E.肺、肠、四肢

19.再生能力较强的细胞是(B)

A.神经细胞B.鳞状上皮C.平滑肌细胞D.心肌细胞E.骨细胞

20.皮肤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称(C)

A.化生B.完全性再生C.瘢痕修复D.不典E.异常增生

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

A型题

1.肺“褐色硬化”中的褐色是由于(B)

A.脂褐素D.烟草小结

B.含铁血黄素E.橙色血质

C.钙化

2.“槟榔肝”可发展为(E)

A.坏死后性肝硬化D.胆汁性肝硬化

B.门脉性肝硬化E.淤血性肝硬化

C.色素性肝硬化

3.急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的主要成分是(C)

A.纤维蛋白D.炎症细胞

B.心衰细胞E.尘细胞

C.水肿液

4.“心衰细胞”是指(C)

A.心力衰竭时某些形态特殊的心肌细胞

B.硅肺时肺内吞噬矽尘的巨噬细胞

C.褐色硬化肺内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D.心力衰竭时肺内吞噬炭末的巨噬细胞

E.心力衰竭时肺泡腔内的泡沫细胞

5.引起肺褐色硬化的常见疾病是(D)

A.肺动脉栓塞D.二尖瓣狭窄

B.三尖瓣狭窄E.肺动脉瓣狭窄

C.硅沉着病(矽肺)

6.槟榔肝内可见(C)

A.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萎缩D.出血性梗死

B.肝小叶结构破坏E.门静脉分支扩张、淤血

C.肝血窦扩张、淤血,肝细胞脂肪变性

7.混合血栓通常见于(A)

A.静脉内血栓D.心瓣膜赘生物

B.动脉内血栓E.左心室附壁血栓

C.毛细血管内血栓

8.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A)

A.血小板D.中性粒细胞

B.纤维蛋白E.单核细胞

C.红细胞

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微血管内的血栓称为(B)

A.赘生物D.附壁血栓

B.透明血栓E.红色血栓

C.白色血栓

10.手术后好发血栓的部位是(A)

A.下肢静脉D.肾动脉

B.冠状动脉E.门静脉

C.颈静脉

11.透明血栓最常见于(E)

A.小静脉D.大静脉

B.中动脉E.毛细血管

C.小动脉

12.股静脉内血栓脱落易引起的并发症是(B)

A.下肢坏疽D.门静脉栓塞

B.肺动脉栓塞E.肾动脉栓塞

C.脑动脉栓塞

13.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栓栓子随血流运行发生血管阻塞的过程称为(D)

A.梗死形成D.血栓栓塞

B.血栓形成E.血栓转移

C.梗死

14.赘生物是指(E)

A.心内膜增生物D.心瓣膜结节性纤维组织增生

B.心瓣膜上的新生物E.心瓣膜上的附壁血栓

C.心瓣膜上的附着物

15.易发生贫血性梗死的脏器是(A)

A.脾、心、肾D.心、脑、肠

B.脾、心、肺E.肾、肠、脑

C.肾、心、肺

16.肾梗死区的坏死多为(B)

A.液化性坏死D.干酪样坏死

B.凝固性坏死E.脂肪坏死

C.坏疽

17.肺动脉栓塞的栓子一般来自(D)

A.左心房附壁血栓D.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

B.二尖瓣赘生物脱落E.动脉或左心房的血栓

C.门静脉血栓脱落

18.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死亡的原因是(E)

A.脑栓塞D.肺梗死

B.心肌梗死E.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

C.心脏破裂

19.引起脾、肾、肺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C)

A.动脉受压闭塞D.血栓形成

B.动脉痉挛E.动脉粥样硬化

C.动脉栓塞

20.不会引起肺淤血的心脏病是(D)

A.高血压性心脏病D.肺源性心脏病

B.心肌梗死E.梅毒性心脏病

C.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第四章炎症

A型题

C1.炎性充血主要是指

A.动脉扩张组织含血量增多 B.静脉回流障碍组织含血量增多 C.炎区微循环内血量增多D.小血管破裂炎区积血E.炎区组织间隙中血量增多

B2.炎性渗出的主要机制是

A.血管内压增高B.血管壁通透性升高C.血管破裂D.炎区组织胶渗压升高E.血液胶渗压下降

A3.炎症时血管内成分进入组织间隙的过程称为

A.渗出B.漏出C.积液D.水肿E.出血

A4.炎性浸润是指

A.白细胞自血管内进入炎区组织B.血浆蛋白自血管内进入炎区组织C.液体成分自血管内进入炎区组织D.生物病原体进入炎区组织E.炎症向周围组织扩展

B5.渗出液与漏出液的主要差异在于

A.液体量的多少不同B.蛋白含量多少不同C.发生的部位不同

D.致病因素不同E.物理性状不同

B6.绒毛心属于

A.浆液性炎B.纤维蛋白性炎C.化脓性炎D.出血性炎E.增生性炎

E7.具有高比重、静置凝固、黄色混浊等性状的腹腔积液见于

A.门静脉高压B.右心衰竭C.慢性肾炎D.低蛋白血症E.腹膜炎

D8.炎症细胞自血管内游出,在组织内作定向运动的现象称为

A.炎性浸润B.炎性渗出C.炎性漏出D.趋化作用E.阿米巴样运动

C9.流行性脑膜炎属于

A.浆液性炎B.纤维蛋白性炎C.化脓性炎D.出血性炎E.增生性炎

C10.深部脓肿向体表穿破,形成一个一端为盲端的排脓管道称为

A.溃疡B.瘘管C.窦道D.积脓E.空洞

E11.慢性炎症局部肿胀的机制主要是

A.炎性充血B.炎性渗出C.炎性浸润D.渗出物机化E.组织增生

D12.单核-巨噬细胞在局部增生、集聚而形成的结节状病灶称为

A.炎性假瘤B.炎性息肉C.炎性浸润D.肉芽肿E.肉芽组织

C13.结核性肉芽肿特征性细胞成分是

A.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C.类上皮细胞及多核巨细胞D.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E.异物巨细胞及淋巴细胞

E14.化脓菌引起败血症,并产生多发性脓肿者称为

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病毒血症E.脓毒血症

B15.假膜性炎渗出物中特征性成分是

A.浆液B.纤维蛋白C.白蛋白D.球蛋白E.中性粒细胞

C16.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是

A.大量浆液渗出B.大量纤维蛋白渗出C.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D.大量组织坏死E.大量巨噬细胞浸润

B17.大量细菌毒素入血,导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及全身中毒症状的称为

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白血病E.脓毒血症

D18.不属于纤维蛋白性炎的病变或疾病是

A.大叶性肺炎B.白喉C.绒毛心D.病毒性肝炎E.细菌性痢疾

D19.不属于化脓性炎的病变是

A.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B.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C.急性肾盂肾炎D.急性肾小球肾炎E.皮

肤疖肿

D20.寄生虫性病灶中最常见的炎症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B.巨噬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

第五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A型题

1.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常互为影响,下述正确的是(E)

A.低钾血症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B.高钾血症常引起代谢性碱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常引起高钾血症D.代谢性酸中毒常引起低钾血症E.混合性酸中毒常引起高钾血症

2.高钾血症对机体的主要危害在于(D)

A.引起肌肉瘫痪B.引起严重的肾功能损伤C.引起血压降低D.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E.引起酸碱平衡紊乱

3.血清钾浓度的正常范围是(C)

A.130~150mmol/LB.140~160mmol/LC.3.5~5.5mmol/LD.0.75~1.25mmol/LE.2.5~4.5mmol/L

4.下述哪项不是低钾血症对骨骼肌的影响(D)

A.肌无力B.肌麻痹C.超极化阻滞D.静息电位负值减小E.兴奋性降低

5.重度高钾血症时,心肌出现(D)

A.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B.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C.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D.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E.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6.重度低钾血症或缺钾的病人常有(B)

A.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升高B.心律失常C.胃肠道运动功能亢进D.代谢性酸中毒E.少尿

7.急性高钾血症可引起(C)

A.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B.神经-肌肉兴奋性先降低后升高

C.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D.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E.神经-肌肉兴奋性无明显变化

8.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可能是(C)

A.肾炎性水肿B.肾病性水肿C.心性水肿D.肝性水肿E.肺水肿

9.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E)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C.淋巴回流障碍D.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10.盛暑行军时大量出汗可发生(B)

A.等渗性脱水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低容量性高钠血症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水肿

11.高热患者易发生(A)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等渗性脱水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12.急性高钾血症(A)

A.易致代谢性酸中毒B.易致呼吸性酸中毒C.易致代谢性碱中毒D.易致呼吸性碱中毒E.对酸碱平衡无明显影响

13.急性低钾血症(C)

A.易致代谢性酸中毒B.易致呼吸性酸中毒C.易致代谢性碱中毒D.易致呼吸性碱中毒E.对酸碱平衡无明显影响

14.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A.酸中毒B.氮质血症C.循环衰竭D.脑出血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15.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B)

A.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D.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

E.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A型题

1.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A)

A.碳酸B.硫酸C.乳酸D.三羧酸E.乙酰乙酸

2.血液中缓冲固定酸最强的缓冲对是(C)

A.Pr-/HPrB.Hb-/HHbC.HCO3¯/H2CO3D.HbO2-/HHbO2E.HPO42-/H2PO4-

3.血液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B)

A.[Prˉ]/[HPr¯]B.[HCO3¯]/[H2CO3]C.[Hb¯]/[HHb]D.[HbO2¯]/[HHbCO2]

E.[HPO42¯]/[H2PO4¯]

4.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A)

A.高热B.休克C.呕吐D.腹泻E.高钾血症

5.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A)

A.细胞外液缓冲B.细胞内液缓冲C.呼吸代偿D.肾脏代偿E.骨骼代偿

6.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B)

A.呼吸中枢抑制B.肺泡弥散障碍C.通风不良D.呼吸道阻塞E.胸廓病变

7.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依靠(B)

A.血浆蛋白缓冲系统B.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C.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D.磷酸盐缓冲系统E.其他缓冲系统

8.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依靠(D)

A.呼吸代偿B.心脏代偿C.血液系统代偿D.肾脏代偿E.骨骼代偿

9.如血气分析结果为PaCO2升高,同时HCO3-降低,最可能的诊断是(A)

A.呼吸性酸中毒B.代谢性酸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D)

A.严重腹泻B.剧烈呕吐C.应用利尿剂(速尿,噻嗪类)

D.盐皮质激素过少E.低钾血症

11.某肝性脑病患者,血气测定结果为:

pH7.48,PaCO222.6mmHg(3.4kPa),HCO3-19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D)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12.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抽搐的重要原因是(C)

A.血清K+降低B.血清Cl-降低C.血清Ca2+降低D.血清Na+降低

E.血清Mg2+降低

13.在调节酸碱平衡时血浆的缓冲系统(B)

A.缓冲作用发生最快B.缓冲能力较强C.缓冲作用快但只缓冲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D.缓冲作用慢而持久E.缓冲能力最弱

14.在调节酸碱平衡时肾的缓冲系统(D)

A.缓冲作用发生最快B.缓冲能力较强C.缓冲作用快但只缓冲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D.缓冲作用慢而持久E.缓冲能力最弱

15.机体的正常代谢必须处于(B)

A.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B.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C.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D.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E.中性的体液环境中

16.正常体液中的H+主要来自(B)

A.食物中摄入的H+B.碳酸释出的H+C.硫酸释出的H+

D.脂肪代谢产生的H+E.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H+

17.1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气分析可见:

pH7.28,PaCO228mmHg(3.7kPa),HCO3ˉ1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是

第七章 肿瘤

A型题

C1.属于癌前病变的是 

A.阑尾炎B.乳腺纤维腺瘤C.纤维囊性乳腺病D.慢性非萎缩性胃炎E.肾盂肾炎

C2.纤维腺瘤最常见于

A.消化道B.皮下组织C.乳腺D.卵巢E.胃肠道

E3.肿瘤性增生与炎性增生的根本区别是

A.有炎细胞浸润B.有核分裂象C.细胞不同程度的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D.有肿块形成E.生长快

B4.属于良性上皮组织发生的肿瘤是

A.皮样囊肿B.乳头状瘤C.血管瘤D.胶质母细胞瘤E.脂肪瘤

A5.与肝细胞癌发生关系最密切的致癌物是

A.黄曲霉菌B.乙萘胺C.环磷酰胺D.联苯胺E.3,4-苯并芘

A6.交界性肿瘤是指

A.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B.属于癌前病变C.同时具有癌和肉瘤结构的肿瘤

D.发生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肿瘤E.属于肿瘤与非肿瘤之间的病变

D7.血液AFP浓度增高最常见的肿瘤是

A.卵巢癌B.肝癌C.结肠癌D.子宫内膜癌E.胃癌

B8.皮样囊肿是指

A.皮肤囊性肿块B.卵巢良性畸胎瘤C.皮肤恶性畸胎瘤D.皮肤皮脂腺囊肿E.卵巢囊腺瘤

C9.淋巴结转移性肿瘤首先出现于淋巴结的

A.副皮质区B.髓质C.边缘窦D.髓窦E.淋巴滤泡

D10.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无意义的是

A.肿瘤的组织结构B.生长方式C.复发与转移D.压迫与阻塞E生长速度

B11.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肿瘤的

A.生长方式B.生长部位C.生长速度D.有无复发E.有无转移

B12.平滑肌瘤最常见于

A.腹膜后B.子宫C.胃肠道D.膀胱E.呼吸道

D13.病理诊断肉瘤的主要依据是

A.间质稀少B.血液供应丰富C.有肺转移D.瘤细胞呈弥散分布E.浸润性生长

E14.高分化鳞癌的组织学特点是

A.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B.无细胞间桥C.基膜完整D.有癌巢形成E.有角化珠形成

C15.肿瘤血道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

A.肺、脑B.肝、脑C.肺、肝D.肾、肝E.肺、肾

D16.属于恶性肿瘤的是 

A.囊状水瘤B.畸胎瘤C.混合瘤D.霍奇金淋巴瘤E.纤维腺瘤

E17.下列病变中哪一项是肿瘤

A.错构瘤B.动脉瘤C.室壁瘤D.创伤性神经瘤E.骨软骨瘤

E18.下列病变中哪一种是良性肿瘤

A.霍奇金病D.绒毛膜癌

B.蕈样霉菌病E.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C.淋巴瘤

C19.癌与肉瘤的主要不同点是

A.发病年龄B.大体特点C.组织起源D.恶性程度E.转移途径

D20.胃癌癌细胞穿透浆膜脱落于腹膜上形成转移瘤称为

A.远处转移B.接触性转移C.肿瘤直接蔓延D.种植性转移E.移植性转移

B21.目前诊断肿瘤最可靠的方法是

A.细胞学检查B.活检C.彩色超声D.核磁共振E.CT

A22.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则

A.肿瘤的恶性程度越低B.对放射治疗越敏感C.肿瘤转移越早D.预后越差

E.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越大

C23.胃肠道的恶性肿瘤经血道首先转移到

A.肺B.淋巴结C.肝D.骨E.脑

D24.肿瘤的异型性主要反映

A.肿瘤的生长速度B.肿瘤的性质C.肿瘤的组织起源D.肿瘤的分化程度

E.肿瘤的复发情况

C25.原位癌的主要特征是

A.仅发生于子宫颈黏膜上皮B.是一种早期癌C.癌变波及上皮全层,但未浸润至黏膜下层

D.未发生转移的癌E.可长期保持原来的结构,甚至消退

A26.瘤的实质是指

A.肿瘤内肿瘤细胞B.肿瘤内淋巴管C.肿瘤内血管D.肿瘤内神经组织E.肿瘤内纤维结缔组织

第八章 休克

A型题

1.休克Ⅰ期“自身输液”主要是指(B)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多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2.休克是(B)

A.以血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B.以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C.由心输出量降低引起循环衰竭D.由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E.由机体应激反应能力降低引起的病理过程

3.下列哪一项不是休克Ⅰ期微循环的变化(B)

A.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B.动-静脉吻合支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真毛细血管关闭E.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4.休克Ⅰ期“自身输血”主要是指(D)

A.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B.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C.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D.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E.缺血缺氧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5.应首选缩血管药治疗的休克类型是(C)

A.心源性休克B.感染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失血性休克E.创伤性休克

6.下列哪型休克易发生DIC(A)

A.感染性休克B.心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失血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

7.休克Ⅱ期微循环的主要变化是(A)

A.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B.动-静脉吻合支关闭C.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回流增多D.微循环有微血栓形成E.直捷通路关闭

8.休克Ⅲ期微循环的主要变化是(D)

A.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B.动-静脉吻合支关C.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回流增多D.微循环有微血栓形成E.直捷通路关闭

9.休克缺血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B)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C.多灌多流,灌多于流D.多灌少流,灌少于流E.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10.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不包括(D)

A.中心静脉压降低B.心排血量降低C.动脉血压降低D.肺动脉楔压增高E.总外周阻力增高

11.下列哪项不属于高排低阻型休克的特点(E)

A.总外周阻力降低B.心排血量增高C.脉压差增大D.皮肤温度增高E.动-静脉吻合支关闭

12.休克时细胞最早受损的部位是(E)

A.微粒体B.线粒体C.溶酶体D.高尔基复合体E.细胞膜

13.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的代谢变化是(D)

A.脂肪和蛋白分解增加B.糖原合成增加C.Na+-K+-ATP酶活性降低D.从优先利用脂肪酸供能转向优先利用葡萄糖供能E.血中酮体增多

14.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D)

A.增加微血管壁的通透性B.改善胃肠道的血液供应C.减慢心率D.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E.利钠、利尿

15.选择扩血管药治疗休克应首先(A)

A.纠正酸中毒B.改善心脏功能C.应用皮质激素D.充分扩容E.给予细胞保护剂

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A型题

1.风湿病中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B)

A.胶原纤维的纤维蛋白样坏死B.风湿小体形成C.心肌纤维变性、坏死

D.心肌间质黏液样变E.心外膜纤维蛋白渗出

2.风湿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是(A)

A.白色血栓B.混合血栓C.红色血栓D.纤维蛋白性血栓E.微血栓

3.绒毛心见于(C)

A.风湿性心内膜炎B.风湿性心肌炎C.风湿性心外膜炎D.风湿性心瓣膜炎E.风湿性全心炎

4.风湿细胞可能来源于(A)

A.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血管内皮细胞D.淋巴细胞E.纤维细胞

5.风湿性心脏病一般不会造成(C)

A.心包纤维性粘连B.心肌间质形成小瘢痕C.主动脉瓣环扩大D.二尖瓣增厚缩短E.左心房后壁心内膜增厚

6.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的心脏病变不同之处是前者有(A)

A.左心室萎缩B.右心室肥大C.左心室肥大D.右心房肥大E.左心房肥大

7.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一般不会引起(C)

A.槟榔肝B.肺褐色硬化C.左心室肥大扩张D.淤血性脾肿大E.下肢浮肿

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受累的血管是(E)

A.右冠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