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11689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docx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

怎样抓好段的训练

李好春

在语文教学中,小学三、四年级的由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向以篇章训练为重点的过渡年段。

从学习理句到学习理篇,中间需要经过一个段的训练阶段。

因此,大纲明确规定,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段的教学。

长期以来,中年级语文教学较为普遍地存在“塌腰”现象。

其主要原因,一是大纲对中年级段的教学要求不够具体,许多教师对段的教学内容和训练要求不够明确;二是任课教师把握不住训练要求,教学中往往深一脚浅一脚,训练“不到位”或“越位”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就段的教学内容、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等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段的教学内容

段的教学,实际上在小学低年级就已经开始了。

大纲对二年级阅读教学,规定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所谓“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就是要求理解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各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

而中年级段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还包括对结构段(又称“逻辑段”或意义段)的认识。

所以,中年级段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读懂一段话。

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中的几句话是怎样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即在理解句子意思和句间关系的基础上,了解自然段的内容,学习怎样连句成段。

这是三年级与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衔接部分。

二是读懂几段话。

即让学生在理解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结构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部分,需要花大气力进行训练的。

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

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个结构段的主要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而了解课文记述的顺序,即作者写作的思路。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说,抓好段的教学是提高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二、段的训练要求

大纲规定,三年级开始“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实际指的是三年级下学期应完成的任务)四年级要求“根据课文后面作业和教师的指导,理解重点句子,理解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这里说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训练,是在分段和归纳段意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训练可帮助学生体会到分段和归纳段意对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作用。

事实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已经从段的训练转向篇的训练了。

这个“转向”,自然地把中、高年级的阅读训练紧密地衔接起来。

在三、四年级每个学期对段的训练具体要求究竟是什么呢?

小语五册教材说明中指出:

“本册着重注意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是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是由几个句子连起来的。

要注意一段话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一句话一句话是怎样连成段的。

这学期不要求提示段落大意,一般也不要学生作分段练习。

六册教材说明指出:

“本册要在词句训练的基础上,加强段的训练。

要学生了解一篇课文是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是由几个句子连接起来的。

给课文分段的目的,是于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要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教材课手作业的提示,如12课①题、13课②题、14课①题、20课①题、26课②题,都渗透结构段的知识,提供了不同形式公段的训练方法。

七册教材说明指出:

“本册理解课文的重点是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师要参照有关作业题,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落能力。

要教学生学会把课文中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段落归并成一大段;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课文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内容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而依课文叙述的顺序和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给课文分段。

”还指出:

“归纳段意,也要逐步提高要求,可由多到少,由粗到精,逐步提高概括能力。

分段、概括段间的训练,要着眼于实质,着眼于对课文的理解,不要过多地注意形式地注意形式。

只要有肋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不同的分段方法,不同的表述段意的方式都应予以肯定。

八册教材说明中则要求学生“能按要求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里指的是独立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为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此,我们就可以确定三、四年级每个学期段的训练重点——

三上:

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正确地概括自然段的内容,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

三下:

继续以理解和概括自然段的内容为重点,并注意按课后作业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练习划分结构和概括大意。

四上:

以训练分段和概括段意为重点,并开始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下:

指导学生练习独立分段,概括段意和课文主要内容。

三、怎样进行段的训练

1、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正确地概括段意,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

①要引导学生抓住一段话里的中心句。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依照一定的思路,由一个个自然段连起来组成,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

自然段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要意思。

为了向读者明白地揭示这个主要意思,作者常常在一段话里写上一个能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教学上称它为“中心句”。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指导学生抓住一段话里的中心句,弄清中心句与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段的内容,正确地概括段意,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提高学生读懂、写好一段话的能力。

有的段落中心句写在段首,它提示读者下面的句子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意思展开的。

如《松鼠》的第一自然段: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

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

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这段话第一句就揭示了中心,下面的三句话则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描述,把小松鼠如何美丽写得非常具体。

在学生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段话的写法,即理解中心句跟后面三句是总分关系,从而揭示出总分构段方式和“舍分取总”概括段意的方法。

有的段落,中心句写在段尾。

如《爬山虎的脚》的第三自然段: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这段话最后一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是对上文具体叙述的概括总结,所以是中心句。

说明“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等,是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即段意。

有的段落,中心句写在一段话的中间。

这种段式一般可分为两层意思。

中心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海底世界》的第四自然段:

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还有些贝类自动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旅行。

全段共有六句话,中心句“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前面的一句总括交代了海里动物的种类,后面的四句具体地描述了海里动物的各各种不同的活动方法。

这个中心句跟后面四句是总分关系。

摘录中心句稍加补充: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就成了这段话的段意,既简单又准确。

②要引导学生抓住每句话的联系分析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一篇课文里,并不是每个自然段都有中心句的,但没有中心句的自然段也都有一个中心。

例如《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

云散了,雨住了,太阳照亮了大地。

我推开窗户,一股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

空气像滤过似的,格外清新。

窗外的场树、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舒枝展叶,绿得发亮,美丽极了。

这段话里找不到中心句。

第一句写雨后太阳的光照,第二句写泥土的清香,第三句写空气的清新,第四句写杨柳树的美丽。

作者从四个侧面描绘出了“雨后的美丽景色:

——这就是这段话的中心。

教学这种没有中心句的段落,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把几句话的意思联系起来归纳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这是中年级理解、概括段意的难点,需要花时间反复地进行训练。

③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段落,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构段方式和概括段意的方法,正确地理解段的内容。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

海底的岩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上懒洋洋地蠕动着。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来划云,样子挺威武。

一群群的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身上长着彩色的花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飞虎鱼的周身好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好看极了。

气鼓鱼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它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段话写了四种海洋生物,分四层意思:

①各种各样的珊瑚;②懒洋洋的海参;③威武的大龙虾;④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这四层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围绕西沙群岛海底物产丰富来写的,构成并列结构。

例如在段首或段尾加上一句“西沙群岛海底的物产特别丰富”,那就变成总分结构段了。

所以说,并列结构段实际上是总分结构段省略了总述部分。

由此可见,总分与并列两种结构段,都是分几个方面来写一个事物的,不同的是总分段式把要写的事物直接在段首或段尾加以总述。

因此,给总分段落分层次,一般分两个层次(总述与分述),以总述内容为段意。

而给并列关系的段落分层次,每一个方面就分一层,把各层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段落大意。

段是由句子组成的,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楚了,就会了解段的结构特点。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段式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承接结构。

一段话的几层意思是按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

如《秘密学习》中的一段话:

一天下午,我们小组正在我家的柴草棚里学习。

忽然听到外边有左路的脚步声,还有人喊:

“敌人来了!

敌人来了!

”大家赶紧把课文交给我。

我马上跑到屋后,在一棵大树下,拨开枝叶,扒去浮土,掀开砖,把课本放进事先挖好的小坑里,然后盖上砖,铺上浮土和枝叶,看上去好像没有动过一样。

我跑回院子,他们三个正在玩抓石子,我跟他们一块儿玩。

不一会,敌人踢开门,闯进院子,四处乱翻,没有发现什么,就走了。

等敌人走远了,我们又拿出课本,继续学习。

这段话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村子里的小朋友躲过敌人的搜查,秘密进行学习的事情。

按事情的顺序分四层来写:

①敌人来了;②藏好课本;③瞒过敌人;④继续学习。

条理清楚,内容具体。

第二种,概括与具体结构段。

一段话两层意思,表明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的关系。

有两种情况;一是先概括后具体,二是先具体后概括。

如《我的小弟弟》中的一段话:

弟弟很爱学习,也很懂礼貌。

他每次来到黄伯伯的牢房门前,总是先轻轻的敲几下门,得到黄伯伯的允许,才跨进门去,敬了个礼说:

“黄伯伯上午教他语文和算术,下午教他俄语和图画。

他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特务在旁边监视的时候,他就用俄语跟黄伯伯说话。

特务不懂俄语,干着急也没办法。

先概括写弟弟的特点,爱学习,懂礼貌。

接着具体写弟弟怎样学好每门功课,等等。

这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再如《周总理的睡衣》的第一自然段: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

她戴着花镜,安祥地坐在椅子上。

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

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

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

她是多么认真啊!

这段话先具体地描写邓妈妈的外貌和补睡衣的动作,后概括出邓妈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她是多么认真啊!

”这是先具体后概括的写法。

第三种,总分结构。

这种段式由总述和分述两部份或由总起、分述、总结三部份构成。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五自然段: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这段话分两层:

第一层先总述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第二层从“海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了鸟天下。

这是先总述后分述的看法。

再如《李时珍》一文的第三自然段: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

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

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第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第二句是总起句,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分述了旧的药物书的缺点,最后一句是总结句。

整个段落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叙述的,仍属于总分段式。

第四种,并列结构段。

一段话将要写的事物分几个方面来写,层次之间成并列关系。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

前文已经讲了,这里不再赘述。

第五种,因果结构段。

一段话由原因和结果两层意思组成。

有的先写原因后写结果,有的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如《金鱼》中的第二自然段:

那时候我才六岁,正在幼儿园大班,每天回家,都要到邻居湘湘家去玩。

湘湘家有个小水池,养着许多金鱼,有红的、金黄的、银白的、黑的。

我时常趴在水池的池沿上,睁大眼睛看它们在水草间游来游去,有一次,一条银白色的小金鱼游到我身边,我探着身子,伸手去抓它,它尾巴一摆,扎进深水里,我可差一点扎进水池里去了。

这段话从总体上看,可分为两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以下的为第二层。

第一层说,“我”每天“都”要到湘湘家去玩。

为什么呢?

第二层就清清楚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两层之间成因果关系(前层写果,后层写因)。

再如下面的这段话:

夏天,日长夜短,天气炎热,睡眠时间大大减少。

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时期。

睡眠时间应比成年人要多一两个小时才好。

因此,对青少年来说,夏天午睡更有必要。

这段话可分两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第三句为第二层。

第二层说,对青少年来说夏天午睡更有必要。

为什么呢?

第一层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层次之间,也表示因果关系(前层定因,后层写果)。

第六种,点面结构段。

表示全面写与重点写相结合的段落。

如《爱迪生》中的第一自然段: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

他是美国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过三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

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

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子和罐子。

这段话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一、二句)简要地介绍爱迪生的身份、国籍和小时候家庭贫困的处境;第二层(三、四句)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爱迪生热爱科学的事例。

这样写,既反映全面,又重点突出,人们读了,对爱迪生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他热爱科学的事例却有较深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段的结构方式,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段的内容,又有助于学生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提高读写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适时地揭示出段的结构方式和概括段意的方法,并通过反复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是要求对每一段都要从结构上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高年级),而只是对重点段或结构比较复杂的段落,才引导学生划分层次,进行具体分析。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学会划分结构段。

一篇文章中的一个个自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全文的中心紧密联系着的。

这种联系就构成了段与段之间的一段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也有以下六种:

第一、并列关系。

例如《高大的皂荚树》中的两段话:

好大的皂荚树啊,我们六个小同学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

好茂盛的皂荚树啊,它向四面伸展的枝叶,差不多可以荫盖住我们整个小操场。

前一段同后一段的意思是对等的,共同说明皂荚树的粗大和叶枝的繁茂。

第二,连贯关系(也称承接关系)。

如《神笔马良》中的三段话:

大官走过来,给马良松了绑,假装好声好气地说:

“马良,好马良,你给我画一张画吧!

马良想夺回神笔,就一口答应说:

“好,就给你画一回吧!

大官见马良答应了,非常高兴,把神笔还给他,叫他画一座金同。

这三段话所记叙的内容,表现出动作行为的连贯性。

第三,因果关系。

如《做风车的故事》中的三段话:

“道理?

”牛顿从没想过,做手工还要懂得道理。

卡特看看牛顿发愣了,笑着说,“光会做有什么希罕呢,又讲不出道理来。

真可笑!

”同学中也迸发出一阵笑声。

不如被谁一推,那架小风车掉在地上摔坏了。

牛顿羞得满脸通红。

他捡起摔坏的风车,心里难受极了,但是没有流一滴眼泪。

从此,牛顿发惯学习,遇到任何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前两段写的是原因,后一段就是由此产生的结果。

第四,解说关系。

如《荷花》中的两段话:

我忽然觉得自己的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第二段是对第一段所作的解释和说明。

第五,对比关系。

如《视死如归》中的两段话:

敌人的枪口一齐对准了王若飞,凶狠地说:

“这是最后的时刻了。

再给你几分钟,好好考虑一下!

王若飞整了整衣领,迎着深秋的晚风,望着周围的山密。

他挺直身子,从容地说:

“用不着考虑了,开枪吧!

这两段话各自所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就构成了对比关系。

第六,总分关系。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之间就是总分关系。

怎样指导学生学会划分结构段呢?

分段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分段方法是意义归并法。

即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认真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了解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最后要求学生把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成为结构段或意义段。

这样做,虽然费时、费力,但任何一篇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用这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迎刃而解。

如小语八册《西门豹》这篇课文共13个自然段。

1-9自然段写西门豹到邺后调查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可以归并成一个结构段;10至12自然段写西门豹破除迷信、惩办巫婆官绅,也可归并成一个结构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西门豹发动群众开渠治水,使庄稼连年获得丰收,自成一段。

这样就把课文分成三个结构段。

在学生掌握了这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分段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结合具体课文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另外几种常用的分段方法了。

如:

第一种,按时间的变换分段。

有些课文表明时间变换的词语写得很明确,指导阅读时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划出来。

如《雨》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用“要下雨了”,点明“雨前”这一时间;第二自然段中用“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点明“雨中”这一时间;第四自然段中“雨住了”,点明“雨后”这一时间,于是这篇由四个自然段组成的课文,就可以按“雨前”、“雨中”、“雨后”的时间变换顺序分为三个结构段。

第二种,按地点变换分段。

按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首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标明地点变换的词语。

如《繁星》一文,作者就是按观察星天时地点变换的顺序写的。

每个自然段都有标明地点的词语:

第一自然段,标明在家乡的庭院里;

第二自然段,标明在南京住处的后门外;

第三自然段,标明在海上轮船的舱面上。

第三种,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

这种文章既不是完整地叙述一件事,也不去细致刻画一个人。

例如《翠鸟》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第二自然段写翠鸟活动的机敏,第三自然段写翠鸟捉鱼动作的敏捷,第四自然段写翠鸟住处的特点。

只要把二、三自然段合并起来,全文就可以按翠鸟的外形,活动和住处这三个方面分为三个结构段。

第四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先要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变化的地方,然后再考虑该怎样分段。

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课文开头先写在战争环境里师生们渴望得到教科书,接着写指导员带“我”去教科书,再写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最后写那捆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搞清了情节发展变化的这四个阶段,就可以把课文分四个结构段。

值得注意的是,记事的文章,事情的发展顺序往往是和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相联系的,所以有的课文既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也可按时间或地点的变化分段,有较大的灵活性。

但是,在给一篇课文分段时,不要把几种分段方法混合起来使用,而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法来分段,以便把作者的写作思路体现出来。

3,指导学生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分层归纳法,摘句归纳法和提高归纳法等等。

其中分层归纳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分层归纳法,就是先分清一段话的层次,弄清每层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把这几层意思合并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段落大意。

例如《第一次跳伞》的第三段,包括四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写一层意思。

第一层写准备,第二层写跳,第三层写张伞,第四层写着陆。

把这四层意思概括起来就是跳伞的经过。

摘句归纳法,就是摘录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即中心句》作段意。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第二自然段的一句话:

“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它与下面的第三、四、五自然段构成总分关系,就可以摘录第二自然段的总述句作为段落大意。

提问归纳法,是根据一段文章的内容提出有关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整理归纳成段落大意。

例如《小交通员》的第4到11自然段写了一件事。

教师可先问:

“这一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立安给王叔叔送文件)然后根据这件事扩展开来追问:

“立安给王叔叔送文件碰到了什么情况?

结果怎样?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段落大意就是:

立安给王叔叔送文件时,碰到了敌人,但他巧妙地摆脱了敌人,把文件烧了。

4、指导学生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思,提高分析认识能力。

什么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拿叙事的文章来说,就要大致了解,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写人为主的文章,要大致地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哪些主要表现。

状物的文章,就要发解这个事物的外形、颜色、大小、质地、结构怎样,有哪些特点等等。

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应以学生基本掌握了分段和归纳段意的能力为基础。

离开了这个基础,学生就容易产生两种毛病:

一是归纳得过于简单,主要内容有遗漏;二是语言罗嗦,缺乏概括性。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段意合并法。

就是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加以概括的方法。

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共分三个结构段:

第一段写西门豹到邺后,看到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便向老百姓调查,摸清了巫婆勾结官绅诈取民财,残害妇女的罪恶。

第二段写西门豹当众揭露了巫婆与官绅借给河伯娶亲骗钱的阴谋,并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第三段写西门豹发动群众,开渠治水,使庄稼边年获得了丰收。

抓住各段的内容要点加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

两千多年前,西门豹被派去管理邺这个地方,看到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摸清了这是巫婆勾结官绅借口给河伯娶亲,诈取民财造成的。

于是西门豹当众惩治了巫婆与官绅,破除了迷信,最后发动群众开渠治水,使邺地又重新繁荣起来。

②借助重点段归纳法。

就是抓住重点段的内容,再联系其它段落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

例如《李时珍》这篇课文共分三个结构段,第三段是重点段。

大意是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他经过充分准备,亲自到各地采药,访问许多实践经验的人,利用27年时间终于编成了一部对世界有巨大影响的《本草纲目》。

抓住这段的大意,再联系前两段的内容,就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为:

李时珍从小就立下了为穷人治病的志愿,22岁开始随父学医,他发现旧药物书有不少缺点,经过充分准备,花了27年时间,终于编成了一部对世界有巨大影响的《本草纲目》。

③课题扩展法。

是就课文的题目提出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