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教材练习参考答案.docx
《必修二教材练习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教材练习参考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必修二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课后习题重在理解,关注答案主要来源于课本的题目;回答简明扼要。
要重视“资料卡片”、“知识链接”中的相关概念、名人名言、重要史实的阅读理解
专题一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P7【学习思考】请就上述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3)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4)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5)农民起义的影响。
(中国古代战乱频繁;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
P9【学习思考】:
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P9【自我测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从第一课的几个子目归纳)
答案提示: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4)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使大批农民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P9【材料阅读与思考】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1)诗句理解(译文——主要从语文角度):
春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很多粮食。
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死的情形。
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
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历史角度回答)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
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P10【学习思考】从文艺作品、民间传说中举例说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状况。
(课外知识)汉府《陌上桑》的故事,“木兰当户织”的情节例,戏曲“黄梅戏”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织”的剧情等,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体现。
P12【学习思考】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在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初期,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
译文:
禹在涂山召集诸侯,有多至万国的手执玉器和丝帛的首领参与。
说明文明初期物质生产比较贫乏的禹的时代,丝织业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然而丝绸因其贵重,往往为贵族所专有。
P16【自我测评】在地图上标出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大体位置。
(答案见课本P15)
P16【材料阅读与思考】思考中国传统农户是怎样实现经济消费的基本自给自足的:
译文(历史答案一般不直译):
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
蔬菜果类是园子里生产的;鸡猪等畜类是圈养的。
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灯烛,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
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
思考(历史角度):
因为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下,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尤其是商品交换关系;他的日常所需,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
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都是手工业生产所得。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P18【学习思考】你读过的古代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有那些反映了商人的生活?
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P21【自我测评】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1)形式特征:
①远离城镇;②交通便利的地区;③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④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2)意义:
①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②后来(唐朝)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P21【材料阅读与思考】这样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1)说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利从商人那里获得利益。
(2)同时说明在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第4课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P23【学习思考】1.为什么回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1)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底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不可避免地致富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2)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依附于土地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地主是靠剥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被“抬高”,事实上处于社会的低层,极其贫困。
P23【学习思考】2.应当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作用:
(1)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
(2)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3)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影响:
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P25【史学争鸣】谈谈你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问题的看法。
①中国古代虽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商品经济也非常发达,完全具备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经济条件。
只不过,因为专制主义统治的时间太长,再加上统治者长期以来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起了阻碍和延缓作用。
②明朝中后期,中国的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如果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中国有可能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
★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
主要是“欧风美雨”的产物(3点P31),也可说有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
P27【自我测评】试举若干例证,说明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特征。
(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例如:
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武帝也推行过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
(2)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
例如:
秦朝统一度量衡为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汉武帝时代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P26【材料阅读与思考】谈谈上述法令对社会经济可能发生的影响。
海禁令的颁布和实行,切断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使中国固步自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落后于西方世界,尤其在经济方面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得不到应有的正常的发展。
专题一学习小结与测评
1、简述古代各经济部门的突出成就,分析评价传统经济结构的利弊。
突出成就(提示):
应当注意农业作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地位。
关于手工业经济的成就,可以总结纺织、冶金、制瓷等方面的成就。
对于古代工商业,应肯定其促进经济进步的作用,都市的兴起也是由于商业的繁盛。
利弊: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农耕社会曾经有保持稳定的作用,也阻碍了经济近代化。
2、简述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经营方式(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小农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分散经营。
(2)耕作方式(生产技术特色):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如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3)经济形态(基本形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历史地位:
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5)主要生产目的:
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6)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7)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8)历史地位: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国际地位:
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发展概况:
规模不断扩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
(3)经营模式: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民、家庭),官占主导地位,家庭占很大比重,民受到限制,但明清时期在一些行业逐渐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行业地位:
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依附于农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5)地理布局:
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国际地位:
起源早,并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于其他国家
(2)行业地位:
①同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关系密切,相辅相成;②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3)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
(4)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如大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以及夜市;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政府管理控制逐渐减少。
(5)发展趋势: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发展艰难,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6)商业交通发达:
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7)城镇商业:
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8)交易媒介、货币种类不断丰富,纸币很早就出现。
★明时期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特点
原因:
(1)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主要原因:
国家政策(见书P25)
(3)具体原因:
①生产资金不足: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重重关卡,征收重税等,资本积累困难。
②市场:
A国内市场狭小: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的极度贫困,使得人们无力购买商品,
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B国外市场缺乏:
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③自由劳动力不足:
小农经济下(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④科学技术落后:
文化专制,缺乏创新实用性人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然科技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特点:
发展缓慢;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未发生质变,往往夭折中断。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第1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P32学习思考1、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买办有较大的资金;又同外商企业有较多的联系,有兴办近代工业所必需的某些洋务知识,对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创办有一定贡献。
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买办收入的大部分被买办及其家族浪费掉;消费之外的积累,大部分寄存或附股于外商企业,同外商资本合流;有少量转化为土地从事封建剥削。
P32学习思考2、为什么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阶段,为什么创办民族工业的多是官僚和地主?
(1)官僚、地主和商人是最早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的人,既痛感于利益被掠夺,又看到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希望以近代工业实现国富民强;同时他们也是中国社会上有资金实力的一部分人。
(2)他们把地租和高利贷剥削收入的一部分投资于近代工业,因为新式工业也能给他们带来较为优厚的利润。
(近代中国机器工业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首先由民间资本投资创办起步,官僚和地主是有权有钱的一批人)
P33自我测评2、了解了张謇的经历后,谈一谈你所理解的“学而优则仕”。
经历:
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謇参加会试,高中状元。
甲午战争失败后,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工矿企业、教育等其他事业。
认识:
从张謇的事迹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为国分忧,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不论是为仕,还是在商,都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所学。
P33材料阅读与思考:
你认为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输入对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物美价廉,轻便适用,竞争力强,导致土布滞销,价格下降,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破产,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2课 民国年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P35学习思考:
为什么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
因为中国的封建剥削形式,如地租和高利贷收入很高,超过了工业提供的利润。
P37学习思考:
说明你的看法。
1915年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北洋政府提出的,企图利用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的有利时机,实现它对中国的独占。
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行。
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
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后,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国的标志;同时也是美国在第二世界大战后,利用它急剧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妄图实现对中国的独占的反映。
两个不平等条约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P38自我测评1、什么民国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会陷入困境?
(2010年浙江高考已考)
P38自我测评2、根据以下内容,谈一谈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著的。
他们执著地从事经济事业,能够更好地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利润。
他们思想开放,不拘陈规,思维敏锐,能够及时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他们锐意改革,敢于革除陈规陋习,使企业内部组织更加趋于合理化。
重视技术与人才的培养,注意通过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各方面的素质。
P38材料阅读与思考:
这种观点对不对?
在破败的旧中国,能实现工业化吗?
这种观点不对。
一方面,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发达的农业、富裕的农村和农民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还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衰败的农业、破落的农村和贫困的农民又对工业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为它们无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原材料以及劳动力。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与摧残,使得农村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农民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
在朝不保夕的艰苦困境下,不用说消费工业品,就连生存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因此在如此破败的旧中国,是无法实现工业化的。
第3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P39学习思考:
为什么欧格纳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商品以及能够进行大生产的机器,其目的不在于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希望中国永远作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是其附庸。
在它们看来,向中国输入先进的机器,或许会使中国产生与之抗衡的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企业,这对它们来说,将产生一个竞争的对手,这违背了初衷。
因此欧格纳说:
“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
”
P41学习思考:
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民族资本主义作为崭新的进步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但是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但是民族工业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有着一定的依赖关系。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P41自我测评:
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答案提示:
民族资产阶级组织起各种不同的团体,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和抵制洋货运动。
他们对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增加的赋税,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要求国民政府将各项捐税一律蠲免。
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要求从根本上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条件。
P41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样的社会革新要求?
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现政治民主,但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振兴教育;外交上要求废除历届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争回被外国侵略者掠夺的利权。
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P41问题研讨1、分析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理论角度)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在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形成的情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求生存的。
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具体分析)
促进因素: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客观上的冲击作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政府(清末、民国)的鼓励实业
(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4)实业家自身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实业救国”)
阻碍因素:
(1)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主要因素)
(2)战争和革命不断,使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3)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4)自身局限:
先天不足:
与西方相比,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国际国内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后天畸形:
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薄弱,未形成完整工业体系;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P41问题研讨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地位:
在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⑵作用(影响):
①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义主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
为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
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新文化运动
④局限:
(两面性中的妥协性一面)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认识: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实现民族独立,要想发展资义是不可能的。
②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西欧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后习题】1.(P.46)过渡时期总路线又被称为“一化三改”。
一化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集中主国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因此这是一条建设与改造并举的路线。
2.(P.47)三大改造完成后,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
因此,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3.(P.48)它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内容,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大力从事经济建设。
从而提出了开辟一条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大问题。
4.(P.49)“大跃进”运动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它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5.(P.50)重点是以铁路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6.(P.51)在文革的长时间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人民生活水平甚至有所下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中国由于“文革”的影响,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及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因此说“文化大革命”是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沉痛教训。
[自我测评]
1.(P.51)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P.51)从1956年到1966年“文革”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这十年间,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共党内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
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等。
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材料阅读与思考](P.51)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
全国工业固定资产获得了增长,发电、原煤生产、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取得巨大增长。
从1965年起,我国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起来,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了改善。
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逐渐收到成效。
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也获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
总之,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资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立起来的。
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挫折是在总路线提出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