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考试综合能力笔记中级.docx
《社工考试综合能力笔记中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工考试综合能力笔记中级.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工考试综合能力笔记中级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1、社会工作是“socialwork”的译名;20世纪上半叶我国把“socialwork”这一类活动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事业。
它指的是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
采集者退散
2、社会工作,指的是在一定的福利制度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
从事这类活动的人就是社会工作者。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来源:
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P2~3)
4个要点:
(1)以助人为目的;
(2)以科学知识为基础;(3)科学的助人方法;(4)助人服务活动。
(三)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1、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三种: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P3)
2、我国当前对社会工作的解释: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P3)来源:
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P4
(1)解救危难(维护基本生存、寻求资源、提供物质支持、心理支持)
(2)缓解困难(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生活)
(3)促进发展(挖掘个人潜力、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考试大论坛 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及推动社会进步等。
(1)解决社会问题。
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的机制,协调社会资源,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2)促进社会公正。
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机会和制度保障。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概念与类型
1、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在某个系统中部分对整体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
P7
2、功能的类型:
(1)正功能与负功能。
正功能是指所发挥的正面的、积极的、支持性的作用;负功能是指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考试大论坛
(2)显功能与潜功能。
那些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指显功能;那种未被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是潜功能。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社会工作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可以达到促进其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等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物质帮助、心理与社会支持;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权利增进他们的社会功能,增进他们的尊严,促进环境的改善)。
正常生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较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经营自己生活的状态。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一方面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支持。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而对社会运行发挥重要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
1、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
本文来源:
考试大网
2、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积极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致力于建立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
(1)基督理念:
“博爱”,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2)人道主义:
(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助人活动的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来源: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迫使政府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
3、制度背景
1601年,《伊莉莎白济贫法》。
意义:
①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②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③规定要有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1、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也为社会工作产生准备了条件。
18世纪中期的“友善访问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有关助人的知识和技巧。
2、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成为一种职业,是社会工作者的前身。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慈善组织),这为社会工作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国家的政府也制定社会政策,建立社会服务行政系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来源:
考试大二、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
(一)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英美等国家的慈善组织于19世纪末开始关心对志愿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训练。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和正规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
1893年,英格兰开设“慈善训练”学校
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专业训练,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
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
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
(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
个案工作:
里士满《贫困中的友善访问》(1898)、《社会诊断》(1917)、《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1922)
小组工作: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社区工作:
20世纪60年代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社会工作行政:
20世纪70年代
(三)专业组织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慈善组织会社在英美国家大量出现,协调政府与民间各慈善组织的活动;而英美国家的睦邻组织运动则从社区的角度为社会服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织建立起来。
1918年,美国成立“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
19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
com)
1955年,美国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一)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1957年,格林伍德在《专业的属性》一书者指出,专业应该具有的特征:
1、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2、被社会广泛认可;3、活动具有专业权威;来源:
考试大4、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5、职业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
(二)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特点
特点
主要内容
专业方法的 发展
专业方法是社会工作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和整合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从单纯的“治疗、救助”到“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基本思路;从最初目标“救助穷人和弱者”到“助人自助”。
工作对象的 拓展
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有需要的人士、群体组织、社区—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方面。
理论派别的 形成
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学科,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包括:
宏观理论(社会哲学层次)、中观理论(针对某一问题)、和微观理论(实践)。
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我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之前,人们主要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问题。
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却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二)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首先是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并在我国大学讲授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社会服务实践活动。
1925年燕京大学成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晏阳初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
来源:
考试大(三)1949年以后我国的社会工作
出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错误理解,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
国家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在城市普遍实行“单位体制”,并力图通过正式组织的力量来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除了对“五保户”的救助和救灾,政府没有其他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农民基本上靠家庭和村集体来解决困难。
这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
(四)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
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进程。
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
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五)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对社会工作进行了制度建设。
来源:
△我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1、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人们的需要和问题主要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
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始发展;
3、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的特点。
第三节社会工作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由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一)服务对象来源:
考试大
1、社会工作中的服务对象也称受助者(或案主),它指在社会工作过程中需要帮助的一方,实在正常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而解脱困难的个人或群体。
2、服务对象存在是社会工作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
没有服务对象或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对象,社会工作也就不会发生。
3、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群体,传统认为是(有问题、有困难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现代看法是(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是提供服务的一方,是助人行动的主体。
(三)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评判助人活动的一套观念。
它包括社会工作者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服务对象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看法。
本文来源:
考试大网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即社会工作者以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为自己行动的目标。
这是社会工作区别是于其他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因为社会工作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四)助人活动
1、助人活动(或称服务)是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依据社会工作价值观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动及合作的过程。
2、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最主要的承载者和表现者。
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五)专业方法1、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种重要方法。
在每一种方法中又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技巧,这就构成了社会工作方法体系。
2、社会工作的核心就是一整套科学的助人方法。
第四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概念
(一)社会工作者的含义: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的人员。
主要分为:
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行政人员。
前者实施专业社会服务,后者则主要对这些专业服务进行设计、统筹、指导和支持。
(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四个):
1、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
2、从事社会福利服务(这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活动);
3、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采集者退散
4、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活动。
(三)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是以利他为目的的活动,但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
(四)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
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都是社会服务提供者,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1、身份(干部与专业人员);2、专业训练(训练与否);3、工作方式(自上而下与平等关系);4、工作性质(政治色彩多少、意识形态强弱);5、遵守原则(行政权威和专业权威)。
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
com)
(一)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直接服务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心里、意见咨询,物质帮助,劳务服务)
2、支持者(支持、鼓励、创造条件实现其自立或自我发展、授权、增能)
3、倡导者(倡导某种合理行为使服务对象作出困境)
4、关系协调者(缓解和处理矛盾)
(二)社会工作者间接服务的角色
1、管理者(对服务过程有效控制,对与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的管理)
2、资源筹措者(联络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社会社会人员,争取资源)
3、政策影响者(提出政策建议,改善社会政策)
4、研究者(对问题的判断、对实践经验的研究)
三、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考试大论坛
1、学科知识: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2、政策知识:
社会政策、相关法律等。
3、技术知识:
调查研究、口语和文字表达、现代资讯等。
4、文化知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
四、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1)技术能力(技术是处理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整合、应变)
(2)文化能力(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对不同群体的文化有较强的敏感性。
)
(3)心理素质(遇到问题沉着、冷静,良好的判断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富有同情心而不感情化)
(4)持续学习的能力
第五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来源:
考试大
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
二、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一)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
(二)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一、文化传统
二、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福利思想
(一)文化传统:
西方社会政治结构以民主为基础,强调公民自下而上参与,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与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里,体现了强调受助者参与和个人自决的伦理原则。
(二)社会福利:
20世纪70年代以来,注重效率,强调自由、选择性、成本控制和个人责任等成为主导性原则,它促成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方向与服务模式从需要与权利为中心转向了以自由与效率为中心。
来源:
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三、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里寓含了深刻的福利思想
1、《周礼》从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和安福六个方面对社会福利作了比较完整的描述。
《大同篇》倡导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
2、儒家传统强调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提出要注重“仁爱”。
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
com)
3、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并宣扬人应尊重生命,主张个性自由。
4、佛教一贯强调“慈善、博爱,众生平等”。
(二)中国社会福利思想近几年,政府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强调关注民生、执政为民,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在社会救助、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政策干预,努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来源: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1、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就是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
2、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不同于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价值观。
3、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1)服务大众;
(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和守信;(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4、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专业价值观:
(1)对服务对象的接纳。
接纳不等同于认同。
考试大论坛
(2)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
尊重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
(3)注重个别化原则。
来源:
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个案——最强调个别化原则,而小组、社区工作方法则相对关注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
(4)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
(5)注重为服务对象保密的原则。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
考试大论坛
(2)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看法。
(4)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
三、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本文来源:
考试大网
(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2)接纳和尊重
(3)个别化和不批判
(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
(5)平等待人,注重参与
(6)道德与责任并举
(7)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专业伦理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主要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3)考试大论坛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
(4)对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5)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6)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二、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定
1、社会工作实践和伦理决定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首先要清楚如何作出一个正确的伦理决定,然后再仔细分析如何解决相应的伦理困境问题。
2、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伦理决定。
(P54)
3、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处理的一般步骤。
(P55)
第四节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
1、伦理实则的内涵。
社会工作专业范围内的伦理守则,主要是指通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共同体制定出的伦理守则,来约束社会工作者正确处理实践中的价值观问题。
2、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内容包含: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协助政府,为民排忧解难;依法行政,公正无私;坚持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工人中同事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1、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
它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
2、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它的发展变化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62来源:
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即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
com):
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特点:
(1)不强调层次的顺序;
(2)当较高层次的需要受挫时,个体也可能会退而求其次;(3)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3、莫瑞的需要理念
需要分为两大类:
(1)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
(2)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
包括两小类,一类是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别一类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反映了人们对延续和发展自己的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性需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有的需要,它是在维持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1、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动。
广义指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的人类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
2、心里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分类)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行为起源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划分标准:
P65
(1)统计学标准;采集者退散
(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3)行为适应性标准;(4)个体主观经验。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P72
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
com);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第二节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系统。
(二)社会环境的特点1、多样性;2、复杂性;3、层次性;4、稳定性;5、变动性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家庭来源:
家庭通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内互动发生的。
纵向:
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
横向:
家庭成员间互动
(二)朋辈群体
朋辈对个体的影响表现:
(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影响;
(2)朋辈群体往往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P69
(3)朋辈群体在不同社会系统中扮演不同角色……P69采集者退散(三)学校
学校——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是专门为社会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而设立的正规化学习机构。
一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长期的和系统的正规教育;二是学校向儿童和青少年灌输特定社会的价值规范。
(四)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对其成员的影响:
一是促使个人学习和实践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二是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行为,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
(五)社区
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2)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发生影响。
(3)社区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本知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4)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也会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
(六)文化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