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四大工程 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750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四大工程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计四大工程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计四大工程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计四大工程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计四大工程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四大工程 2.docx

《统计四大工程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四大工程 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四大工程 2.docx

统计四大工程2

1统计四大工程

统计四大工程实际上是指国家统计局为深化统计改革、推进统计事业的发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能力、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推进统计工作的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和公开透明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点推进的工作。

  “四大工程”包括:

一是要建设一个真实完整、及时更新的统一的单位名录库;二是要建立统一规范、方便企业填报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三是建设功能完善、统一兼容的统一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四是建立统一高效的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四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既有各自的目标和工作侧重点,相互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本单位名录库是基础,“企业一套表”改革是核心,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是平台,联网直报是手段。

通俗地讲:

以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在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上运行一套表的统计制度,通过联网直报采集一套表制度规定的调查单位统计数据。

其中,企业一套表是一种面向企业常规统计调查对象,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调查单位、统一数据采集、统一处理软件”的原则统一设计制定的统计报表制度。

2我国统计行业的形势

新中国统计至今60余年,经过几代统计人的努力,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从范围上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二是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从内容上讲,包括统计标准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制度管理体系。

这五个体系既是单独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回顾我国统计工作几十年的历程,从三大方面和五个体系来看,我国统计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统计制度,作为统计日常工作的规范,促进了中国统计健康、持续的发展。

3现行统计制度的不足

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体系虽然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但是客观地讲,还有许多方面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如统计调查内容还不能较好地反映科学发展的要求;统计调查过分依赖于全面报表,调查内容多、信息量小,整体效率低;调查项目过多,基层负担过重;统计调查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复调查时有发生,分工合作关系需进一步理顺等。

具体来讲,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一定缺口。

我国常规年度的统计调查制度的统计范围和内容还有缺口,覆盖面不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支撑。

主要体现在常规服务业统计缺口较大;价格统计制度不健全;一些专业统计范围不全。

  2、专业统计制度之间协调性差。

主要体现在普查与年报之间的矛盾;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矛盾;综合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专业统计制度与核算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

统计制度还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协调的整体。

  3、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集中体现在:

反映经济增长数量的指标较多,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较少,特别是反映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的需求的统计项目少,反映价值量的指标多,反映物量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激烈竞争条件下社会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反映供给的指标多,反映需求的指标少,不利于引导市场发展的方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反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政治文明和环保文明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

指标设置不合理与指标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时存在。

  4、统计标准化程度还不适应现代统计的需要。

当前,统计标准的制、修订主要围绕与国际标准相关联的分类标准开展,而结合统计实际,配合统计自身发展和方法制度改革研制的分类标准较少。

特别是当前制约统计制度改革的统计调查单位、配合城乡住户一体化的住户调查支出分类、以及反映我国所有制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等标准都急需进行研究、改进或者制定。

  5、重复调查多,基层负担重,但统计信息浪费严重。

由于缺乏对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平衡,造成专业制度内部、各专业之间、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重复性调查,加大了基层工作量,一方面造成了基层统计数据不高,另一方面造成了数出多门、一门多数和数据打架的情况出现。

同时,大量的统计信息被湮没,可用信息少,浪费严重。

  6、对方法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纠偏不够。

任何统计制度方法从设计起就要考虑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受时间、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统计制度存在瑕疵,同时我们在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纠偏方面做得还不够。

  7、对统计方法制度执行结果没有评估检验。

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要靠数据来证明。

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对统计方法制度的事后评估机制和制度,不能及时根据基层调查对象和数据用户反映的问题,对统计方法制度进行修订。

4统计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改革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提高”为目的,以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公开透明为重点。

努力提高统计制度方法体系统一性、协调性和规范化水平,为基本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提供制度方法保障。

4.2主要原则

1、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是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基本原则来进行。

立足当前,就是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着重对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内容、统计范畴、调查方式等统计方法制度进行改革。

兼顾长远,就是在进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体系这个长远目标出发,将当前的每一项改革作为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来设计,逐步实现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

  2、需要与可能的原则。

现有的统计工作条件是有限的,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定的统计工作地位。

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更多的关注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部门,而统计所带来的长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只能是间接的,因此当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

统计部门不能包打天下,一定要量力而行。

3、统一设计的原则。

专业统计的设计与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必须改革创新,由专业进行初步设计,设计管理部门进行最后的综合协调的设计。

要统一考虑普查与定期报表制度的衔接,考虑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衔接,消除矛盾,进行连续性、周期性设计,将普查、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4、全程设计的原则。

统计方法制度设计要在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中进行设计。

事前要对方法制度进行进行科学的论证,保证方法制度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

事中要制定管理办法,监督方法制度的执行过程。

事后要进行评估,找出方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反过来进行优化设计。

4.3主要任务

(一)健全规范统计指标体系。

深入研究国内外统计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在对现行统计指标进行整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加强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优化统计指标结构,于2012年初步建立覆盖全面、科学系统、结构合理的国家统计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在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基础上,2013年建立起有效连接数据使用者与数据提供者、统一规范的国家统计指标体系。

参照国际通行做法,从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筛选出经常性统计调查所必需的,在长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的主要统计指标,形成规范、简约的国家核心统计指标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2013年初步建立指标体系的维护更新机制。

及时了解统计用户的需求,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填补统计指标缺口;适时精简过时、繁琐和利用率低的统计指标,合理控制统计指标数量,减轻基层统计负担,提高统计调查的效率。

(二)建立、健全统计标准体系。

根据中国国情和统计工作的需要,借鉴国际标准,2012年底以前,建立以活动、产品、地域、单位、经济关系为核心的统计分类标准体系框架,并按照标准体系框架开展统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011年底以前,完成《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和《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的修订。

2012年底前完成《文化产业及相关分类》、《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的修订和战略新兴产业划分的制定。

2013年底以前,参照国际标准,统一住户调查及核算的支出分类,统一住户调查使用的城乡划分标准。

2014年底以前,完成《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的制修订工作。

2015年底以前,建立和健全以区划代码和空间技术为基础的地域划分与编码;完成《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及相关标准的修订。

逐步建立和强化国家标准、部门标准、地方标准的统一管理机制,统一编制统计标准的制修订计划,统一管理统计标准的制修订,统一实行统计标准的发布,统一组织统计标准的宣传贯彻,统一监督统计标准的贯彻实施。

将对统计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纳入常规的统计巡查和统计执法检查中。

(三)改进完善周期性普查制度。

改进和完善周期性普查制度。

在总结以往普查经验的基础上,调整改进普查种类和普查周期、简化普查内容、明确普查项目分工,逐步形成轻型、高效、规范、衔接的周期性普查制度。

加强普查与常规调查整体性设计。

逐步实现普查与常规统计调查在统计范围、统计单位划分和统计内容等方面的协调和衔接,保证普查能够为各类常规统计调查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抽样框。

(四)建立制度方法质量评估体系。

研究制定国家统计制度方法质量保证框架,对统计制度方法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

事先要以统计调查任务需求为导向,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易取得性和不受干扰性等多方论证制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事中要加强对统计调查项目执行情况的督查和管理,保证国家统计制度方法的严格执行;事后要根据质量保证框架要求评估制度方法是否科学、完善,并把评估数据质量作为重要内容和依据。

(五)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推进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标准接轨。

积极采纳2008年版国民账户体系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研究建立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分季核算制度,力争在2013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分季GDP核算框架和方法制度。

2014年,利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2013)后系统修订GDP历史数据的机会,对季度GDP历史数据利用新方法进行修订,并正式建立分季核算制度。

建立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改革现行的地区GDP分级核算方式,推进地区GDP统一核算,实现地区与国家GDP数据基本衔接。

开展地区GDP统一核算的研究和试算工作,提出《地区GDP统一核算方案》。

实行地区GDP分级核算和统一核算双轨运行,在条件成熟后,实行地区GDP统一核算。

逐步统一地区与国家分行业增加值核算方法,提高地区GDP核算数据质量,以及与国家GDP数据的可比性。

统一地区与国家年度和季度GDP核算中采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逐步统一地区与国家年度GDP核算中分行业增加值核算使用的基础统计资料。

统一地区与国家季度GDP核算中分行业增加值使用的相关基础指标。

统一地区与国家季度服务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核算方法。

研究改进服务业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不断完善服务业统计与核算。

完善投入产出和资金流量核算。

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核算体系。

建立既反映中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生产率计算方法,根据计算结果开展分析研究,并努力建立定期的中国生产率数据发布制度。

(六)加强服务业统计。

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业全行业统计制度。

完善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制度。

建立完善地方服务业综合统计制度,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财务统计监测制度。

适时推行统一规范、方便填报的服务业企业一套表制度。

进一步探索加强部门财务统计的调查方法,完善部门业务量统计。

不断完善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制度,改进完善抽样、推算方法。

继续研究探讨在省一级分行业抽样、推算方法。

健全房地产业统计。

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

按照一套表改革的要求,精简和删除部分不能适应房地产业发展现状的统计指标;研究和改革土地购置费与完成投资额分别统计的方法。

进一步扩大联网直报的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全部房地产企业的联网直报系统。

健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统计,统计范围由限额以上扩大到全部法人企业和个体户;将一定规模以上的大个体逐步纳入限额以上统计范围;商品购销存统计与财务指标统计统一配套。

建立完善重点商品购进、销售和库存统计,统计范围逐步由重点批发零售业企业扩大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

深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改革,研究建立商品零售指数或零售业指数,用以替代或补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的效用。

不断扩大国家直接采集数据的力度,逐步将联网直报范围由重点批零住餐业企业扩大到全部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法人企业。

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价格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运输业价格指数编报制度。

(七)完善农业农村统计。

建立全面反映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计指标体系。

完善主要农产品统计调查制度,进一步提高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调查的科学性、规范性。

研究建立大中城市蔬菜统计,研究设施农业统计。

研究建立满足农业增加值核算需要的蔬菜、林业、渔业及农业服务业中间消耗调查制度,研究建立满足跨专业、跨部门需要、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基层一套表制度。

逐步建立农作物对地调查体系,积极推动遥感技术在农作物调查中的应用。

完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体系。

研究制定既有理论依据,又符合国际惯例,也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编制方法。

同时研究完善指数编制过程中重要技术细节的处理办法,如产品替代和缺失值的插补等。

(八)改进工业统计。

继续探索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法改革的路径,在借鉴联合国和其他国家工业生产指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试算实物量指数(部分行业)和生产值价格紧缩指数(部分行业)加权计算的工业生产指数,来反映工业生产的短期变化情况。

在强化产品销售量、库存量、订货量、生产能力统计的基础上,研究编制生产指数、销售指数、库存指数、订货指数、产能利用指数,逐步形成以工业生产指数为核心,包括销售指数、库存指数、订货指数、产能利用指数在内的一套监测工业经济运行景气状况的指数体系。

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统计分类目录和增加值测算办法。

研究生产能力利用率计算方法,重点是模型和资本存量;研究修订调查问卷;完善数据序列;研究产能利用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完善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制度。

逐步实现工业地方数据与国家数据的衔接。

完善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制度方法,解决好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统计滞后问题。

发布并完善环比统计数据。

继续完善工业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九)改革建筑业统计。

继续做好实施建筑业按“经营地”统计的研究,实现由注册地统计转为经营地统计。

进一步完善建筑业增加值核算方案。

按照企业一套表的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建筑业统计指标体系,增加反映建筑产品质量、节能建材消耗等方面的统计指标,逐步建立反映建筑业全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貌的建筑业统计制度。

建立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制度,为增加值核算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资料。

开展资质外建筑业企业等的抽样调查工作。

(十)改进投资统计。

进一步改革完善投资统计指标体系。

删减和精简落后于形势发展变化的指标,增加反映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标。

健全和完善投资统计范围。

改革投资额计算方法。

开展有关试点工作,逐步完善投资额的计算方法,在坚持按工程形象进度计算转投资额的原则下,研究按财务支出计算投资额的可行性,确定不同类型企业投资统计工作的标准与方法,研究改革土地购置费的统计方法。

遵循新SNA的原则,结合中国国情,逐步研究将软件开发和购买、大型数据库建设、研发支出等内容纳入投资统计范围的可行性。

建立投资和房地产当月统计制度。

进一步提高投资、房地产数据的及时性,灵敏性,逐步将投资和房地产主要统计指标由以累计统计为主过渡到以当期统计为主。

研究完善投资环比增长速度计算方法。

(十一)创新民生统计。

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统计监测系统。

加强居民收入和消费调查。

加强贫困监测调查。

建立规范统一的保障性住房统计制度。

完善劳动力调查制度,逐步建立能够满足国家需要的就业统计制度。

改进劳动工资统计调查制度,增加反映劳动报酬结构和差异的统计指标,实现统计范围全覆盖。

完善房地产价格调查制度,创新数据采集手段和计算方法。

加强居民消费价格调查,2011年开始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编制工作。

(十二)加强人口和社会统计。

充分开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建立以自然人为调查对象的全新的抽样框。

认真组织实施好1%人口抽样调查。

改进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制度。

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财务统计。

提高社会统计资料的收集和传播水平。

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

改进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监测工作。

逐步形成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为基础,经济普查、企业创新调查与年度重点调查相结合的科技统计周期性调查体系。

(十三)强化资源环境统计。

研究建立主要资源消耗量和非化石能源消耗量统计制度,完善非化石能源的核算方法。

改进和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消费统计,研究非工业用水统计,同时研究单位产品水耗指标。

研究和推进循环经济涉及的主要资源及产品的消耗统计,积极研究和探索国家、地区资源产出率算法。

积极研究探索能源流通领域销售、库存统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省际间主要能源品种调入调出统计。

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加强能耗监测工作。

健全和完善能源效率统计指标,对二、三产业中的重要行业,建立相关的单位产品能耗指标,用以评价其能效水平。

探索研究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碳排放测算方法。

完善环境综合统计制度,建立以价值量指标为龙头的环境综合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环保支出统计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