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722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publicgoods):

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目前我国计算GDP是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三者之和求得。

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

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国家都用GDP。

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则较易衡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

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较小,二者使用差别并不大。

3.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

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4.潜在的GDP:

指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最大值。

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

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

5.国民生产净值(NNP):

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6.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externality):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

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来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7.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

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总和计算或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

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

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②私人国内投资总额;③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④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

从收入方面计算,主要包括: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和折旧。

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本国领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作为统计标准,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外国,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8.个人收入(PI):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获得的收入总和,它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再投资费,再加上个人转移支付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居民个人可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它是个人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所剩的余额。

9.流量与存量(moralhazard):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季度,一年)测算出采的数值;而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如2003年12月1日)存在变量的数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而国民财富则是一个存量。

10.重置投资:

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自然力的影响(朽烂与腐蚀)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

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必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

重置投资决定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

11.自发投资(autonomousinvestment):

与“引致投资”相对而言。

它又称“自主投资”,指不受国民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等经济情况影响和限制的投资。

新产品和新生产技术的发明是促进自发投资的主要力量。

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投资也称为自发投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自发投资的例子有政府投资以及对技术发明做出直接反应的投资等。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收入一支出模型中,自发投资被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考虑。

12.引致投资(inducedinvestment):

与“自发投资”相对而言。

由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增加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

引致投资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收入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因为这两者造成对商品和服务的更大需求。

引致投资是通过增加更多的设备采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引致投资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指收入变动引起的投资,在IS-LM模型中指利率变动引起的投资。

反映引致投资与引起这种投资的内生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便是投资函数。

13.转移支付:

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

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

(1)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

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

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

(2)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

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

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14.自发消费(autonomousconsumption)和引致消费(inducedconsumption)(theoryofpublicgoods):

二者是相对的。

自发消费指由外生变量决定的那部分消费支出,在收入一支出模型中指与收入水平无关的那部分消费。

自发性消费与自发性投资等共同构成自发性支出。

自发性消费由消费者偏好、价格水平、社会习俗等因素决定。

在消费函数理论中,自发消费一般被设定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外生变量。

引致消费指由内生变量而引起的消费,在收入一支出模型中指由国民收入变动决定的消费。

消费水平由多种因素决定,既有社会文化、民族传统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等因素。

其中由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引起那一部分消费就是引致消费。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函数理论就可以用来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和引致消费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

又叫均衡收入,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的存货会增力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

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是E=Y,即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

均衡的条件也可表示为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2.加速原理(accelerationprinciple):

论证投资水平取决于预期的产量变动的理论。

加速原理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

表示净投资,a表示加速系数,

表示产量的变动,即

代表总投资,b代表重置投资。

这个理论假设厂商都力图使其希望的资本存量与预期的产出之间保持固定的比率。

在加速原理中,利息率不起作用,因而它是一种最极端的关于投资决定因素的凯恩斯观点。

设a=2,意指根据生产技术的要求,为使产量增加一定量,需要增加两倍的净投资。

例如,增加10万美元的产量需要增加20万美元的净投资。

加速原理的具体含义有:

①净投资是产量变化量的函数,而不是产量绝对量的函数。

②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

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幅度大于产量的增长幅度;当产量减少时,投资的减少幅度小于产量的减少幅度。

③要使投资保持增长,产量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如果产量水平不变或下降,投资水平必定下降。

加速原理说明,产量水平的变动是影响投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加速原理具有重要地位:

它与乘数原理结合可以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被用以解释经济增长。

但加速原理也存在不足:

它没有考虑影响投资的投资成本、技术进步、商业风险等因素,难以准确说明产量对投资的影响。

此外,加速原理的应用需要有一个条件,即只有实现了充分就业,设备被充分利用起来,它才能起作用。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在三部门经济中,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和税收乘数相同,但符号相反。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在三部门经济中,

式中,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是收入变动,

是政府支出变动,b是边际消费倾向,t是边际税率。

政府购买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

5.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

与“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而言。

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

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表示增加的消费,

代表增加的收入。

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l之间波动。

在西方经济学中,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

消费和储蓄。

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

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

6.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二者相对而言。

(1)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

参见上面第5题。

(2)平均消费倾向指收入Y用于消费C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可以表示为:

                    

它可以指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在0和1的范围内波动。

在西方经济学中,全部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必为1。

根据长期以来的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长期中的平均消费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7.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MPS):

与“平均储蓄倾向”相对而言。

指收入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变化。

边际储蓄倾向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收入的变化量,

表示储蓄的变化量。

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

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说成是国民收入的储蓄倾向,也可以说成是可支配收入储蓄倾向。

8.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

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它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持久收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期望终身从其工作或持有的财富中产生的收入。

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

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b·

其中:

C代表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代表持久收入。

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人在任何时期的实际收入可能与持久收入不同。

这种不一定可以解释在消费函数形式方面相互矛盾的原因。

该假说认为,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一个持久部分和一个暂时部分。

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分别由一个预计的、有计划的收入成分和消费成分组成;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则分别由收入方面的意外收益或意外损失以及消费方面的不可预知的变化构成。

在长期内,个人消费占有固定比例的持久收入,这就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在短期内,许多家庭或个人在经济周期中会面临一个负值的暂时收入,然而他们的消费与其持久收入相关,因而他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增加,这就解释了短期消费函数。

由于每个家庭和个人都寻求消费其持久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因而意外的收益或损失将不会影响消费。

但在实际运用中,持有收入和消费的价值估计极端困难。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还是他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弗里德曼用持久收入的稳定性,证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从而说明了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9.税收乘数(taxmultiplier):

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如果只考虑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则为

,税收乘数等于边际消费倾向对边际储蓄倾向之比的负数值)。

式中

是税收乘数,

是收入变动,

是税收变动,b是边际消费倾向,t是边际税率。

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

10.投资乘数:

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

,或

,式中,

是增加的收入,

是增加的投资,MPC或b是边际消费倾向,MPS是边际储蓄倾向。

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

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叫“凯恩斯乘数”。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假设是:

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

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

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11.平衡预算乘数(balancedbudgetmultiplier):

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时,

  

时,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

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

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12.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incomehypothesis):

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里(J.Dusenberry)于1949年提出的消费函数理论。

假说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①其他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即消费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②最近时期的收入水平,主要指消费者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

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杜森贝里的假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一个家庭或个人消费多大比例的收入,即其平均消费倾向,取决于其相对收入,也就是说它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

杜森贝里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消费对他人具有“示范效应”。

如果所有个人或家庭的收入都加倍,则其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将保持不变,并将继续花费同样比例的收入,其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

长期中分配格局的稳定性正是平均消费倾向稳定的原因。

这可以用来解释长期消费函数。

第二部分可以用来解释短期消费函数,它指出家庭和个人对收入上升容易适应,而对收入下降难以适应。

由于“棘轮效应”,在短期中,即使收入暂时减少了,家家户户都没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其消费方面的下降幅度低于它们收入的下降幅度。

由此可知,在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即使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也很难下降,从而平均消费倾向较高。

正如短期消费函数所显示的那样,相对收入假说也存在不足:

①它指出充分就业后收入水平的增长必然带来消费成比例增长。

这一点对收入特别大和存在意外收入的情形不适用。

②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具有不可逆性。

但事实上,经过一定时期,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消费缓慢逆转。

相对收入假说的以上不足由以后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作了弥补。

1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

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

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产量在除去个人消费增加以后,就留下了一缺口。

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

14.非意愿存货投资:

又称非计划存货投资,指计划的或想要有的存货投资。

当产品卖不出去时不得不堆在仓库里,这部分存货不是企业想要持有的存货,即非合意存货或非意愿存货,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因此,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实际产出减计划支出。

15.乘数:

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是国民收入的变化,

是支出的变化。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消费和收入变化来说明。

初始支出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多倍于初始支出量,其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

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

16.自发性投资和引致性投资:

自发性投资指不受国民收入或消费的影响而进行的投资,它是一种独立的由非经济因素引起的投资。

引致性投资指由于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efficiencyofcapital):

指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即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基本定律之一。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而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的现值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

计算资本边际效率的公式为:

           

式中,

表示资本的供给价格,

、……、

表示资本预期未来的收益,r表示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的供给价格也就是资本的重置成本。

公式表明,资本边际效率与资本重置成本成反比,与资本预期收益成正比。

凯恩斯认为,预期收益的减少与重置成本的上升都会使资本效率递减。

2.流动性陷阱(Iiquiditytrap):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3.流动偏好:

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收入(Y)呈同方向变动,可以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