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592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录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面临形势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第三篇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第五章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第六章 提升城市功能形象

第七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八章 保护发展南部山区

第九章 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联动发展

第四篇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章  建设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

第十一章 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二章 发展壮大三大主导产业

第十三章 改造提升两大传统工业

第十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第五篇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十五章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第十六章 构筑自主创新高地

第十七章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第十八章 推进人才强市建设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第十九章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第二十章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七篇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第二十一章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二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四章 改善生态环境

第八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十五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二十六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二十七章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第九篇 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第二十八章 构建内需主导增长机制

第二十九章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第三十章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第三十一章 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第三十二章 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济南发展史上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和筹办十一届全运会的重大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攻坚破难、锐意进取,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这一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质量最好、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强化内需拉动,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10.8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3.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66.1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226.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5.5亿元,年均增长16.4%。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相结合,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7.3︰45.9︰46.8调整为5.5︰41.9︰52.6。

粮食生产连续八年丰收,蔬菜、畜牧、苗木花卉等产业加快发展,建设特色品牌基地34个、都市农业园区43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170家发展到350家。

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52.4亿元,年均增长13.4%,培育形成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三个千亿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

入选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58.2亿元,年均增长15.8%,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6%,提高2.8个百分点。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相继落户,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家,分别增加110家和133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提高11.4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关停小火电机组40.2万千瓦,淘汰立窑水泥熟料产能240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顺利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

  城市功能形象明显改善。

抓住筹办十一届全运会的重大机遇,累计投入2000亿元,强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实现控制性规划全覆盖。

东部新区、西部新区、滨河新区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全面启动,奥体中心、园博园投入使用,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大明湖扩建改造、护城河通航全面竣工,恒隆广场、万达广场、普利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和地标性建筑加快建设。

市区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古城区、商埠区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特色更加凸显。

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绕城高速北环线、济菏高速、青银高速、济阳黄河大桥、建邦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段、西客站枢纽工程顺利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启动,北园大街、二环东路等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完成,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成为全国首个BRT成网运行城市。

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供电能力提高70%,城市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8%、50.8%、97.5%和85%。

实施兴济河等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和腊山分洪等防汛工程建设,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显著提升。

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整治破损山体108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

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507万平方米,主干道路、城市出入口、居民小区实现全面整治。

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推进。

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国企改革进展顺利,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42.6%。

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新增上市企业9家,市域上市公司达到26家、股票28只,融资总额496亿元。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运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36项清理合并为94项,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进展顺利,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启用。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积极推进。

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招商引资3677亿元,其中实际到账外资37.5亿美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6家。

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2010年出口达到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7.9%,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服务外包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2.3亿美元。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2.3亿美元。

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圆满完成援川、援藏和帮扶菏泽成武县等任务。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全市城市化率由56%提高到65%。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市级财政累计“三农”支出6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

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顺利实施,集中支持了38个中心镇建设,新建农村住房16.4万户、改造危房2.6万户,新建改造乡镇文化站60个、农家书屋3400家、卫生院46个,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600个、农村户用沼气18.4万户,实施了卧虎山水库除险加固、邢家渡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水泥)路、通客车、通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5%以上、入户率达到83%。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

举全市之力建设高新区,2010年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8亿元,是2005年的3.5倍。

举全市之力实施帮扶,商河县经济实力、城乡面貌取得重大突破。

  社会民生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把惠民生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321元和8903元,年均增长13.3%和13.1%,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本消除。

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8.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

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城乡低保覆盖人口达到13.9万人。

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惠及18.3万人的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实施38个集中片区和34个零星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安置房290万平方米,筹建廉租住房6074套,向7339户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110万元,启动6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

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优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广,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

启动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和“5150引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现突破,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类人才总量达120万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8‰,八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作推出《天下泉城》等一批优秀作品。

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全运盛会,取得精神文明和竞赛成绩双丰收。

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和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电出版、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社会科学、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

依法治市和平安、文明创建活动成效卓著,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跃居全国前列,涌现出泉城义工等一批先进群体,城市公共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市级财政投入151亿元,连续三年为民办实事33件。

  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形成了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广泛共识,积累了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着力转变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把转方式、调结构与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素质。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

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坚决克服自满自足思想、畏难发愁情绪和懒惰漂浮作风,牢固树立强烈的省会意识、责任意识、争先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着力创新思路、优化环境、改善服务,以思想境界大提升推动各项事业大发展。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就业、社保、住房等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力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长效政绩。

四是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促发展、惠民生的思想,坚持新区开发建设与老城改造提升并举、做强城市功能与做靓城市形象并重,着力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功能品位,为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平台。

五是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注重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二章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动力充足,但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期。

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推动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内需拉动、创新驱动和现代服务业带动,成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是城市建设进入跨越提升期。

顺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趋势,依托一批城市综合体和基础性、枢纽性重大设施,全面加快新区建设和老城提升,大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大力度改善城市形象品位、大幅度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成为新型城市化的推进重点。

三是社会事业进入全面突破期。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从整体上推进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努力增进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复苏向好。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有利。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

为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国家确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将围绕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推进力度,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体制机制加快创新。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我市发挥科教人才和省会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四是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京沪高速铁路、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设施的建设,将推动我市进入高铁时代,显著提升城市的规模和能级,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推进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我市作为中心城市的优势更加突出,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腹地将进一步拓宽。

六是筹办全国性和国际性重大活动。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我市举办,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知名度,加快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我市进入新一轮建设发展期。

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我市举办,将进一步增强我市国际影响力。

  面对的主要挑战。

一是国际环境更趋复杂。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时期,围绕能源、人才等战略性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是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与先进城市相比,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投入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三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省会科技人才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协调,结构调整的任务更显紧迫。

四是资源环境制约加剧。

资源、能源约束日益明显,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矛盾加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面临更多考验。

五是社会建设任务繁重。

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群众利益诉求、意见表达及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加强社会管理面临更大压力。

六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全国、全省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内同类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增强我市竞争优势、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面临较大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市上下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省会现代化建设。

  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紧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两大重点,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三个转型”,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和富民惠民四大战略,着力实现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五大突破,努力打造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率先发展。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目标,正确处理转方式与促发展的关系,在保持合理发展速度的同时,率先在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突破资源瓶颈、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转型发展。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着力优化需求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坚持民生优先。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富民和强市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强化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生态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开放。

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内区域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第四章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60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90亿元,年均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50亿元,年均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4600亿元,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38∶58,初步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外贸出口达到70亿美元,年均增长12%,实际到账外资五年累计70亿美元。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

  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争取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

制度创新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城市功能跨越提升。

新区开发、老城提升全面突破,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00平方公里、人口410万人。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形象品位显著提升。

正常降水条件下泉群保持持续喷涌,泉城特色更加凸显。

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化率提高到75%,县域经济比重达到56%。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节能减排继续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建设继续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3000元和15000元,年均增长11%。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平安创建扎实推进,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第三篇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把新型城市化作为推动省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走出一条集约发展、协调发展、组群发展和具有济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五章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坚持走集约化大城市发展道路,加快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着力构建“一城三区”中心城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努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第一节 优化提升老城区

  以释放发展空间、重塑功能形象为重点,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提高立体化发展水平,精心打造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服务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突出总部经济功能,重点发展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和现代商贸等产业,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古城区、商埠区、魏家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山大路科技商务区、洪楼商贸区、二环东路金融商务区、兴隆片区、九曲片区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

加快泉城路、纬十二路、阳光新路、二环南路、二环东路、二环西路等市区主要道路两侧地区的开发建设和堤口路、八里桥、道德街、七里山等片区的改造,提升集聚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

集中力量抓好宝华街官扎营片区、北大槐树片区、南辛片区、后屯苗圃片区等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改造,有序推进污染环境、能耗较高、发展空间受限的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加快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推动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

第二节 加快建设三大新区

  西部新区。

依托高铁枢纽、文化教育资源和生态湿地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金融、商业会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业,加快建设西部新城核心区,打造经十西路城市发展轴,积极推进西部新城、济西湿地生态区、长清片区三大片区开发,形成“一心、一轴、三片”空间发展格局,建设功能布局合理、综合配套完善的开放、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新城区,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新引擎。

西部新城核心区,重点建设场站一体化工程、省会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商务中心等设施,大力发展交易、展览、文化、总部、商业、交通枢纽等功能,完善居住、商业、市政交通等配套设施,打造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

经十西路城市发展轴,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形成融经济、社会、交通、生态、景观、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主体发展带。

西部新城片区,西客站组团依托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商贸金融、商业服务等产业;峨眉组团重点推进担山屯物流园区建设,配套完善研发和商务功能;腊山和党家组团以创意科研、生态居住、都市工业等为重点,增强对西部新区的服务功能。

济西湿地生态区,以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突出生态修复、生态隔离、湿地休闲游赏、民俗观光、田园风情体验等功能,形成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长清片区,大学科技园组团重点推进中心区建设和园博园后续利用,发展教育服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产业;文昌组团重点完善居住、商业、办公等设施,拓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旅游等功能,提升城区品质;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完善以机械装备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