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临证经验集.docx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十年临证经验集.docx(1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孟城
目录
述作类
临证须辨疑似
无形主宰意念力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浅析
粥油益阴有殊功
虚劳初探
痨瘵试析
大小肠脉诊部位辩
脉学三题
黄褐厚腻苔清化漫笔
察舌余言
汗吐下法亲历记
内科类
感症小议
外感风热误药致变
秋感温燥凉解宜
温病岐视
瘀血头痛兼阴虚遗泄
瘀血发热二例
惊恐重症赖补养
赭石立治脑震荡
镇肝熄风法治愈脑挫伤
镇肝涤痰疗癫狂
中风偏枯治法刍议
口眼斜仗“圣愈”
历节风痛误药辨治
甲亢效方当归六黄汤
小柴胡汤愈肺痨
虚劳咳嗽拯阴蠲
五味子治咳宜忌谈
“百合”妙蠲“老慢支”
培土生金愈久嗽
平衡五脏治久咳
饮邪咳喘青龙祛
二十年痰喘两月解
小议“截喘”说治喘
小儿肺炎奇验案
心房纤颤
心衰愈后呃逆
胃痛慎用辛香温燥
益气健脾愈胃疡
橘皮竹茹消胃炎
饮食疗法胃疡平
扶土抑木除脘痛
饮证说约
肝炎杂说
顽固腹痛温肝治
肠痈验方酒煎红藤饮
痛泻要方治痛泻
便秘良药决明子
填精益肾疗骨疾
诈病经治记
肿瘤类
“关脉如豆”说癌症
消散一法试癌肿
胰腺癌治验
肿瘤特效验例闻见记
外科类
养血生发斑秃痊
简易便方愈臁疮
阴茎损伤性炎肿治验
妇科类
吴竺天临床经验方应用
妊娠早期脉解
甘麦大枣脏躁愈
崩漏治验两则
产后病治法试探
皮肤科类
带状疱疹奇效方
药食过敏二例
五官科类
风热乳蛾恃银翘
阴虚咽痛药忌夹杂例
“泻心”善治口糜泻
内外并进疗红眼
诊暇随笔
方药类
小柴胡汤纵横谈
小柴胡汤治验选
益气升清话“补中”
桂附八味丸方证散议
淮牛膝功用别传
鲜人中白治跌打损伤奇效记
龙眼壳核有妙用
针灸推拿气功类
耳中苦鸣辨治愈
针余琐谈
肾虚感寒立时医
点穴疗法愈儿疾
气功治病实验谈
内容提要
本书系作者临证三十年间部分临床经验及理论认识的汇集,全书共八十一篇,分作九个部分。
其中包括疑难杂症的治验病例;屡奏捷效的达药验方;独具匠心的诊脉方法;治疗癌症的心得体会等。
尤其对带状疱疹、急性阑尾炎、脑震荡、脑挫伤等病勤求古训、古为今用。
对恶性肿瘤、中风后遗症、面神经瘫痪、肺结核、精神分裂症、心房纤颤、甲状腺功能亢进、过敏性皮炎、哮喘等病则博采众方、推陈致新,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于相关篇章中毫无保留地展示读者。
全书内容丰富,文笔简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供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出版承蒙上海市快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市劳动模范,’98上海市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十佳厂长(经理)徐寿康先生大力赞助,谨此致谢!
序一
曹孟德曾经吟过这样的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为一个在杏林苑中耕耘了数十个春秋的人,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理论,为人类的健康与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既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
但是,由于诊务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加上年届耄耋,精力渐衰,我的书稿写了多年还未完成。
现在,孟城却后来居上了。
他是我的学生,是我众多学生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他经过几十年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已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三十年临证探研录》不仅是他学术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次成绩汇报。
孟城是个精勤不怠、学而不厌的人,他极其尊敬自己的各位师长,对师长们一言半语的教诲,都记忆在心。
因此,书中内容多有他与诸师传承关系的自然流露。
孟城的这本著作,据我个人的体会,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态度严谨,资料可靠。
孟城无论治学还是处世,始终是严谨的,坚持实事求是,力戒虚伪浮泛。
本书所涉及的病例,写作前他都经过直接或简接的随访。
疗效确切,方才引作资料。
而且全书文字朴实,不事渲染,也可从另一角度反映出
他的严谨精神。
第二、辨证精确,细致人微。
如第13篇“外感风热误药致变”中,沈氏发热神昧,辨为风热挟痰,劫伤津液,用加减萎蕤汤化裁得愈。
又如惊恐重症治以补养,脑挫伤治以镇肝熄风法。
小儿肺炎治以清肠泄热,心房纤颤治以养心宁神等诸多病例的辨证治疗,都较为精细确切,所以能收到极高的疗效。
第三、处方简洁,用药轻灵。
书中不少效果独特的验方用药极为简洁,甚至往往以单味药取效,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
约少而精,与疾病针锋相对、单刀直入,常可出奇制胜,而且没有复方中药物之间相互牵制的弊病。
如用单味代赭石
治脑震荡,酒煎红藤治急慢性阑尾炎,霜桑叶煎洗结膜炎等具有简洁高效、药到病除的特点。
同时,在使用复方时,用药的剂量每常较轻,但从病例观察可知,同样收到了应有的治疗效果。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应用尝试,既可减少药物对病人肌
体的影响,又可节省药材,具有进一步实验研究的价值。
第四、深入钻研,创制新方。
书中用以康复中风偏瘫的“偏枯健全汤”;纠正面神经瘫痪的“圣愈正容汤”;治疗精神分裂的“镇肝涤痰汤”及蠲除老慢支的“百合畅肺饮”等四首特效处方,均系孟城经过多年lI缶床实验研究后制作的新方,用以治疗适应病证,常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是他对祖国医学的又一重要奉献。
同时,书中所介绍的其他方药与方法,也具有简洁、高效、堪经重复的特点,因而值得推广应用。
第五、通盘考虑,实践整体均衡治疗。
“整体均衡疗法”是孟城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并不断为之探索研究的治疗法则,用以治疗历久不愈、症情错综复杂的疑难杂病具有特殊效用。
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目前尚在孕育之中,还未成熟。
但书中许多复杂病例的辨治过程,无不贯穿和体现了这一点。
“整体均衡治疗”是孟城学术观点中的一种创见,虽然先哲著作中也有类似的学术思想存在,然多属散在和初步的,没有升华、结晶。
孟城本着继承和发展的精神,正在深入研究。
而这一思路与方法,却已在本书的字里行间跃然纸上,读者如能别具慧眼,自有会心之处。
孟城在事业上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经过三十年不寻常的实践和研究,他终于获得了今日的成就。
“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业绩!
”这是我对孟城的一点勉励与期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吴竺天
八十八岁
1998年1月5日
序二
我告别祖国和上海,到美国求学而后留美行医,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
在这期间,我常常忆念上海的亲朋好友。
孟城是我早年在沪学医时的同窗好友。
在学术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他始终是一个孜孜不倦努力进取的人。
现在见到了他的第一部著作《三十年临证探研录》,我非常高兴,因而激动地为它作序。
在祖国医学绚烂多彩的百花园中,到处都有奇花异草可寻,如果你善于采集的话,是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十年临证探研录》是孟城数十年来部分临证心得的汇集,也是一次杏苑采宝的小小展示。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它不仅是一部冶理法方药于一炉的好书,而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奉献给读者和医界,这种可贵的精神使我最为感动。
就书中的内容来看,侧重于医疗技术,但是,现代医学对于健康的含义,正如本书所说的,包括了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特别是心理的反馈与影响,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无形主宰意念力”是作者运用祖国传统的医学理论,研究医学领域内心理反馈现象的一次大胆尝试,是很有意义的。
心理的自我锻炼与完善,是人们获得健康心理的最佳途径与方法,而心理健康又是生理健康的有效前提和保证。
只有通过不断的以健康心理克服和取代不健康心理的长期训练,才能达到高尚的心理境界,从而享受生理健康与长寿的乐果。
祖国医学已经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医学的金色殿堂。
它是一颗璀灿的明珠,必然会对人类的健康作出重大的贡献。
值此机会,愿孟城的这一部著作,光芒焕发,青春永驻。
美国天然医疗中心主任
全美整体医学研究会会长
美国东方医科大学针灸学博士张润平
1998年元月24日于洛杉矶
自序
余自幼性好岐黄之学。
少年时,居于故乡,家母缘脘痛暴甚而呕血盈盆,虽药饵屡进,终鲜效机。
当此一筹莫展、进退维谷之时,婶母邀近邻名医邹云翔先生至。
是时云翔公尚未赴宁任职,公问症切脉,泰然自若。
诊毕而嘱曰:
服人参粉血必可摄。
依法进服,一日知,三日止矣。
嗣后略作调理,脘痛即解,从此安然无事。
余见先生医术之神,倍生敬慕。
复睹亲友邻里之中,患病者颇多,亟需医药救疗。
余外祖母老年痴呆,竟终其生而不治。
为此盂城时萌怆恻之心,毅然而立学医之志。
及至业医有年,方识医道玄微,原非浅尝辄止者所可得其蕴要。
况城秉鲁钝之质,于轩岐要旨未窥堂奥,神圣工巧木讷不精。
滥竿其间,犹恐千虑一失而遗人天殃。
因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推究剖析,舍短用长。
略有会心处,辄笔诸于纸,以备日后之参证。
数十年问,且积笺盈尺矣。
此犹未足,思欲负笈名门,广求诸师心传。
遂师事吴竺天先生,并蒙姜春华教授谆谆教诲凡十有丑年。
又经吴师引荐,侍诊杨永璇先生,以习针灸。
由是广受教益,理法方药靡所不及,心得经验多蒙授受。
惜盂城器小量窄,未及兼收并蓄。
近年因友人之敦促频频,自身之薄暮感怀,爰将笔记稍加整理,选取部分,厘成一编,故有是册之作。
斯编原属随手笔录,为自我参考之用,非为著书立说也。
故各篇文风不一,体例无定。
此次整理未作根本变动。
而勉以真实之资料心得,奉献读者,公诸同好而已。
究有几许可取,留待后人评说。
如若一鳞半爪尚有意义,愿采撷诸君悉遵《千金》教导,以大慈恻隐之心救治民众疾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苟能如此,则孟城之愿足矣。
书中谬误多所不免,如蒙教正则余幸甚。
是书编撰过程中,承刘禄海同志、王国先同志及诸师友,多方关切支持,谨此致谢!
锡山邹孟城大根甫书于沪上客次
1999年10月13日
述作类
临证须辨疑似
治病首重识证,此为历代医家一致共识,如《临证指南》曰: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
而识征之关键在于辨证,何谓辨证?
所谓证,即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反映疾病某阶段本质之一种概念。
辨证是在全面搜集四诊素材基础上,运用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推理,综合判断,从而得出相对合理之证候诊断。
然由于病者之体质、宿疾、病情轻重、精神情志、服药机变、失治误治以及生活之环境、气候、地域之类因素影响,常可导致证情错综复杂,出现近似、类似或假似等疑似之证,混淆视听,致使医者一时难以确诊,其至真假难辨,稍一疏漏,即堕五里雾中。
如阴盛之极,格阳于外,反见面红目赤、唇破舌裂、扬手掷足、语言错妄,一派火热之象,初看似属阳汪,实则内真寒而外现假热;阳热之极,格阴而见四肢发厥,热深厥亦深,僵卧如尸、不饮不食、口鼻无气、手足逆冷,一派阴寒之象,初看似属阴证,实则内真热而外现假寒。
又如癌症患者,证实脉亦实,常见肢体懈惰、眩晕眼花、纳呆神疲,似乎虚证;而劳伤中气之人,反见脘腹胀满,食则不舒、气机壅滞、大便欠利,却似实证。
以上仅略举数例,而临证之际,疑似之证未可胜道。
故李士材喟然感叹曰:
“诸凡疑似之症,不可更仆数。
”而林珮琴于《类证治裁》自序中亦曰:
“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且于一症,错综疑似。
”因而抉别真伪、辨析疑似又为辨证不可缺之重大环节。
因为用以辨证之主要依据是四诊所得各种素材,所以辨析疑似也须从深入细致地分析、比较此类素材入手。
以笔者之粗浅体会,其中似可侧重于主症、脉象及舌象之辨析。
一辨主症特点,推求同中之异。
辨证方法是应用中医之基础理论,对望闻问切四诊素材加以分析筛选、分类排比,然后归纳综合,从认定主症开始。
能否正确选择与识别主症,即是能否正确辨证之重要标志。
如果主症选择失误,常可导致错误之证候诊断。
为防止主症辨识时可能出现之疏漏谬误,须对初步认定的主症特点,深人辨析,理出证候初步轮廓,然后从尚未纳入主症范围之四诊素材中寻求对主症初步印象之支持。
同时,要特别重视与主症初步印象不相符合或甚至截然相反之四诊素材,务必仔细分析其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诊断意义,取得合理解释,则相应不悖。
如与初步印象不相协调,或别出机杼,则应引起重视,认真推敲,去伪存真。
若不能排除为假象,当扩展思路,重新进行全面分析和认识。
乙亥(1995年)春夏之交,余诊一男子,年方半百开外。
自诉初得病时,时值仲夏,已是单衣时节,患者身穿绒装,犹自畏寒不止,测量体温并不升高,及至盛夏,此症始消。
此后频年以来寒热常作,但体温并不甚高,每在37.2~38.5℃之间。
往昔感冒发热,一药便愈,今则屡药不效,不得已须静滴葡萄糖液始能退热。
但热退后自觉骨中蒸热仍存,终日有昏沉之感。
入夜必盗汗见于胸背。
咳嗽发于夜半,白昼则较稀。
咳嗽特点为喉中作痒梗痛则咳,痒甚每致呛急,可见痰中带血,并曾两次大口吐出暗紫色血液。
一年内曾作两次胸透,除“肺门纹理增深”而外,悉属正常。
诊断之初步意见为“老慢支?
发热待查”。
断续服药两年末见效机。
余诊见脉小弦,舌质淡红,苔薄白,余症一如前述?
于是分析证候:
其患者主症中发热、咳嗽二症似属外感,却无畏寒、流涕、咽痛、恶风等外感症状,显非外感可知。
发热特点为体温不高,但反复发作,用解表退热药及抗生素效果不佳。
此等发热不具外感及阳性炎症发热特征,却呈慢性久病特点。
热退后有骨蒸现象,此热当虑为阴虚潮热。
咳嗽夜甚昼轻,于咳无痰,喉中作痒则咳,为肺阴亏损、木火刑金。
加上盗汗、咯血,已具肺痨四大主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脉象舌苔亦与此推断相应不悖,故此病首当考虑为肺痨病,阴亏火旺证。
两度胸透未见病灶,可能与机器性能有关,改摄胸片,明确显示右上肺结核。
给予对证治疗,病渐向愈。
对于症状不典型,难以分析代表疾病本质之主症者,当从其病史、体质、发病之气候、环境、服药机变等相关因素,加以分析推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1975年6月底治一刘姓女青年,忽发寒热,其时月经适行,又因天气较热而误食冰砖,以致经汛立止。
自此寒热不退,左胁疼痛,肌灼无汗。
经西医反复检查,均无明确诊断。
日服西药退热片三次,则热不至,或虽有而不甚。
一日停药,则必热逾39℃。
如是二十余日,终不得解。
邀余为之诊治。
诊其脉仅略见弦,舌苔无明显异常。
余思之再三,深感棘手。
此证似伤寒热入血室而实非:
左胁疼痛虽似《伤寒论》第143条“胸胁下满”一证,患者却无“结胸谵语”情状,且该条当“脉迟、身凉,”“经水适来”而未必断。
又“经水适断”虽似《伤寒论》第144条,而患者之寒热又非“发作有时”“而故使如疟状。
”抑且时值仲夏,未见感寒因由,故患者之寒热未必由于伤寒。
试以通经活血之方加鲜藿佩投石问路,二剂热减至仅有几分。
然左胁之痛加甚,显然胁痛非因血结,发热不由血滞。
试投小柴胡汤及银花、连翘、郁金、板蓝根、生甘草、生谷芽等清解之品,发热如故。
先后治之旬日不见功。
余于是作如下思维:
其一,发病时当暑月又无感寒见证是温邪,而非寒邪,患者仅感发热而无其他症状,可以推测病尚在表。
经行误食冰砖,邪机冰伏于少阳三焦,与伤寒热入血室证病因虽异而邪阻少阳枢机则一。
其二,服西药退热片或中药藿香、佩兰,寒热可退,知其邪陷不深,仅在少阳枢机之地,故投以表药,尚可开腠泄热,但终因病不在表而治之无功。
其三,患者脉见弦数,弦为少阳正脉,数则为热。
弦数之脉于此处当主热郁少阳。
其四,伤寒热入血室可用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桃仁、丹参等治疗,而温病热伏少阳当用蒿芩清胆之法。
但患者发热日久,必伤阴津,亦宜顾及。
于是在所服方中选取一方加青蒿:
(金银花9g连翘9g青蒿9g地骨皮15g天花粉15g郁金9g板蓝根15g生甘草3g生谷芽12g)仅服三帖,热竟退净,左胁之痛亦除,自此痊安。
二辨特异脉象,诊察体内信息。
脉象为机体自动反映生理、病理信息之窗口,为正确辨证提供依据,于辨析疑似证中功有独擅。
在脉证相符情况下,脉象能反映患者疾病之内在本质、属性、病变部位以及五脏六腑与病变之相互关系,甚至可以审察疾病之预后或转归。
故而《内经》曰: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关于辨脉之意义与方法,李士材于《医宗必读》中曰:
“大抵症既不足凭,当参之脉理。
脉又不足凭,当取之沉候。
彼假症之发现,皆在表也,故浮取脉而脉亦假焉。
真症之隐伏,皆在里也,故沉候脉而脉可辨耳。
辨脉已真,犹未敢恃,更察禀之厚薄,症之久新,医之误否。
夫然后济以汤丸,可以十全。
”八纲辨证中除阴阳为总纲,表里定病位外,惟虚实示疾病之实质,寒热标病变之属性。
景岳于《全书》中曰: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而寒热真假“察此之法,当专以脉之虚实强弱为主”。
可见脉法在四诊之中并非虚设,临证之际辨伪析疑,当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代太仓名医王雨三先生善于运用脉法辨治疾病,如其于痰饮水气病必见沉弦脉始作饮邪治疗:
左脉沉弦为水蓄膀胱,用五苓散;右脉沉弦为水在胃肠,用控涎丹。
又如清阳下陷或阴火上僭之病,寸强尺弱者宜降宜潜;尺强寸弱者宜升宜提。
又如左三部细弱为真阴亏损,更兼右尺细弱始为元阳不足。
余曾诊一老妪,患有胆囊炎宿疾,屡药不效,除胆区疼痛外,兼感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来询治法。
余诊其脉左三部沉细乏力,右尺亦然。
显见真阳不足,与其自觉腰酸乏力之病机亦相一致。
此时胆痛适值缓解,宗《内经》“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旨,余断然据脉疏方,投金匮肾气丸,药后大效。
续治数月,原方未动,不仅精神渐振,体质改善,且胆囊炎竟亦消失。
患者之胆囊既有炎症,治疗却用桂附热药,此则为辨证论治真谛所在,有是证,必用是药也。
再举腰痛一例以为证。
某局副局长之尊阃,年逾半百,家务繁忙。
偶患腰痛,谓是操劳过度所致,然来势甚猛,几致不能操作家务矣。
服药半月不效始邀余诊之。
余察其痛处,不见红肿青紫等外症,按之痛亦不甚,而转侧及俯仰之间,则自觉疼痛剧烈。
诊其脉两尺特弱,而气口独强。
余虑其年高之尺弱,肾将惫矣,而遗其气口独大之脉。
给予胡庆余堂之腰痛片内服,作肾虚腰痛治疗,并于局部及腰腿经络相关之处针刺之,三次不应。
余细细推究症情脉象,忆前人曰:
人迎独大为伤风,气口独大为伤食。
询之,确于病前有伤食史,嗳腐吞酸、大便酸臭之症尚未全消。
因思肾气之弱为体质使然,原非一日而致,其腰痛当不因于此。
食伤胃脘,土气敦阜。
胃为十二经之海,其气与诸经之气相出入,胃气壅遏于少阴通途,不由腰痛不作也。
加投保和丸,与腰痛片同服,不再行针,不数日腰痛若失,后亦未发。
此证余始治时为错辨病源,误将胃实认作肾虚。
一经纠正,则其效立见。
临证之间,凡遇显然而独特之脉象,宜加注意,切莫随意放过,当合四诊,详加推求,常能得到意外收获。
又如曾诊一八旬老妪,夙患消渴,尿频已司空见惯。
忽一日发热,屡问其症,皆曰无之,医作外感治不效,投予清解亦不应,治之旬日不为功。
诊其脉左手沉数有力,脉书曰:
浮以候心肺,沉以候肝肾。
今左手沉数,而不见肝肾阴血病象,当属膀胱水腑湿热,送验小便,示为尿路感染,服诺氟沙星一药而安。
由此可见,脉学神秘主义固非,脉学虚无主义亦非,两者皆不足取。
当以实事求是之科学态度,对待数千百年为炎黄子孙之健康屡建功勋之脉学国宝。
三辨舌质舌苔,探测疾病真情。
西吴杨云峰于《临证验舌法》一书中尝曰:
“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其舌。
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又云:
“于是临症之下,于舌必看其形、审其色,合诸脉症,而有心得其秘焉。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是以阴阳虚实,见之悉得其真;补泻寒暄,投之辄神其应。
”杨氏斯语,已充分阐明舌诊之重要临床意义,可见舌诊为辨证之际,尤其辨析疑似之时,不可或缺之重要手段。
舌质舌苔直接反映人身气血津液之盛衰及邪气之浅深进退,因而舌鉴实为观察人体黑箱内病变之镜子。
于证情疑似难辨之时。
从舌诊常可获得可靠证据。
如余曾治某单位周书记,暑月患发热,体温持续于37.3~38℃之间,自觉倦怠乏力、纳差神疲,略恶寒,无汗出。
医家断为“感冒”,服中西药旬日未应,前来余处就诊。
诊知病属外感无误,但脉无异常,而舌苔薄黄微腻,当为感受湿浊,不见头重如裹,胸闷不畅等湿邪上受见症,是感邪较轻而然。
于其原服之辛平解表方中,加入鲜藿佩,服两帖即解。
又曾治一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脘饱胀、嗳气、泛恶、嘈杂不适,病已数年,久治不愈。
余察其舌边尖色较红而中心舌质淡嫩,苔布薄白。
此种舌象为气阴两虚稍夹内热之候,因而撤去原服补气、消导、清热解毒之剂,予以旋覆代赭汤合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益入养胃生津之品,三服而嗳气、泛恶顿止,胀满大减,续服两周,诸症消失。
又曾诊一哮喘病人,患病已十五年。
初病发于春秋,渐次冬夏亦发,一年之内几无宁日。
与之对坐,哮鸣之音凭耳可闻,不时张口喘息,喘甚时吐痰粘韧,咯出不易。
有胃溃疡病史,大便时溏,日行二三次。
纳差神疲,面色青黄不泽,肌脆肉薄,骨骼损小。
凡遇过敏物,无论饮食入口,或吸入气味,喘病必发。
因而中西医家皆从过敏性哮鸣论治,虽终年药不离口。
但都仅能稍稍控制,且随时间推移,病势逐年加重。
余诊之:
左脉细微,一息六至;右脉小弱而软。
据此脉症,似属脾肺气虚为本,痰浊阻肺为标。
发作时急则治标,当涤痰降逆平喘,病缓时宜培土生金、健脾益气。
然一观其舌,认识即时全变。
患者舌质淡红,苔则中根部淡黄微腻,前半部剥苔,约有四分之三处无苔,苔剥处舌面粗糙,表层笼罩轻糜,舌边及唇颊粘膜有黄色溃疡数点。
据此舌象结合脉症,为肺胃阴津亏乏,津乏则生内热,虚热蕴蒸于上则口舌糜烂,此为病之本。
痰热蕴肺.肺气肃降无权而逆上作喘,为病之标。
治法当养肺胃阴液以敛虚热,清肺化痰降逆以平其喘,标本兼顾,虚实同治。
更参西医过敏之说,合入脱敏之药。
用药大致为银柴胡、防风、五味子、南北沙参、麦冬、玉竹、桑白皮、杏仁、象贝母、款冬花、黄芩、葶苈子、鱼腥草、黛蛤散、麻黄(少量)、甘草、白果、地龙、黄芪等随证选用。
药后迅速见效,喘减痰稀,三月后,口舌溃疡消尽,大便亦转正常。
但究属缠绵顽疾,虽节节见效,而非持久服药不为功。
患者亦有恒心,断续服药两年余,渐得基本缓解。
如无舌象提供确切不移之辨证依据,何得稳操胜券哉!
此皆合参四诊而倚重于舌诊取效之例,临证之时细心体认,必有助于疑似证候之辨析。
医家治病效果之优劣,首先取决于辨证之正确程度,而辨证之正确与否,与辨析似疑密切相关。
灵活运用四诊八纲,抉真伪、辨疑似,把握疾病实质,则为正确辨证之重要前提。
疑似之处常为真情隐伏之地,临证家慎毋忽诸。
无形主宰意念力
现代医学对于健康之定义,包括身心两部分。
祖国岐黄之学虽无专门之“医学心理学”,而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之作用与影响,素为医家所重视。
医学典籍《内经》中已不乏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疾病之论述,如《素问·举痛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玉机真藏论》:
“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可见精神情志调节失常,人体气血正常运行及脏腑间之协调平衡即遭破坏,而变生疾病。
反之,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调节合宜,则气血通畅,脏腑安和,从而疾病化解,健康常随。
强大或持久之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集中于一点,即可产生意念力。
意念力与短暂或散发之精神活动相较,其对于人体生理病理之作用及影响,百倍过之。
因而业医者务必加以研究,用以为治疗疾病及养生保健服务。
据不完全观察与体会,意念力有如下特征:
一曰:
具传递性。
意念力可通过心、脑等相关器官向体内外发射、传递。
其中体内传递拟称:
“信息反馈”。
反馈之信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脏腑组织等肌体之功能活动。
意念力(或信息)有良性与劣性之分。
良性之意念力来自精神愉悦、情志舒畅、意识高尚、思维善向。
反之,劣性之意念力产生于精神痛苦、情志变动、意识低下、思维恶向。
良性信息反馈可促进气血运行、肌体各部生理功能之正常发挥及相互协调,既利防病,亦利除疾,因而有益于健康。
不良信息反馈结果相反,抑制机体正常生理活动,轻者损害健康,重则导致疾病发生、加剧,甚至殒灭。
意念力形成之反馈信息其强度与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