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212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

《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docx

精品老北京城门的故事

老北京的城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人老话儿说的“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

“内九——指的是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东城——东直门:

元代称崇仁门。

明代称为崇仁门,是过往运送柴炭车的,也叫做柴道。

镇门之宝外有铁塔,内有一座石雕的药王爷像。

朝阳门:

元代称齐化门。

标志是瓮城门洞上刻有一枝谷穗。

它是北京的粮门,多走粮车。

南城——崇文门:

元代称文明门,别称哈达门。

“崇文”是崇敬文化的意思,进北京赶考的举人要进崇文门,标志是镇海的崇文铁龟,多走酒车。

“两座城门并列东西,是取“左文右武”、“文治武安”的涵义。

正阳门:

元代称丽正门,从离卦中“日月丽乎天”得名,正阳门又叫前门,因为它位于皇城的正前方,所以又称前门。

标志是瓮城里的金身关帝庙。

北京城的城门都各有一座庙,而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其中金身关老爷最为灵验。

是皇帝出入之门,平民不能走,只能走两旁的月门。

宣武门:

宣武”是宣扬武威的意思。

元代称顺承门,也叫顺治门,标志是报时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车。

,死囚从此门押出,拉到菜市口斩首。

出殡走宣武门。

网易西城——阜成门:

元代称平则门。

标志是瓮城墙壁上刻着一朵梅花,多走煤车。

阜成门也叫“惊门”,有“公正”的意思。

西直门:

元代称和义门。

标志是瓮城上有一块刻着水纹的石头,多走水车。

北城——德胜门:

军队凯旋时从此门入城,多走兵车。

德胜门也叫“修门”,有品德高尚之意,仁义之师要从此门出入,因此此门多出入兵车。

安定门:

军队出发从此门出城,镇门之宝是真武大帝,多走粪车。

安定门也叫“生门”,有“丰裕”之意,所以皇帝要从此门出去到地坛祈祷丰年。

其他八座城门的瓮城内都建有关帝庙,惟独安定门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庙,真武大帝于是成为镇门的宝物。

安定门外的粪场比较多,所以粪车多从安定门出入。

外城七门:

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中“皇城四”指的是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四扇门是为城里的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用的。

宫城四门:

为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在今天看来,内城不止九门,由于社会发展,目前已有12门了。

新增的三个城门是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

其中和平门开于1926年,原称新华门,因与中南海新华门重名,遂改名和平门。

复兴门、建国门开于上世纪40年代,日伪时期,东为启明门,西为长安门,因具侵略性质,1945年改名为复兴门、建国门。

二门的命名是根据当时流行于校园的歌曲:

“……建国一定成功、民族必定复兴,中华康乐无穷,”中“建国”、“复兴”二词得来的。

然而二门只是简易豁口而已,并无城楼。

建国门、复兴门:

当时在内城对着长安街的东西城墙上各开了一个豁口,东边叫启明门,西边叫长安门。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改名并修建了城门洞。

  东直门明代称为崇仁门,是过往运送柴炭车的,叫做柴道

北京人都知道,老北京城分为内城、外城,原有“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

但是自从民国时期开始拆除部分城门、解放初期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门以来,北京内城原有的9座城门,只余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门,则无一遗存。

  ■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大将军徐达攻占元大都,将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府”。

为了缩短防线,以防元朝残余势力反扑,徐达下令将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退后5里,在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

  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南京称帝的永乐皇帝朱棣下令将自己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升格为“北京”。

此为北京得名之始。

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在北京兴建皇宫,整修城墙,预备迁都。

永乐十七年,为扩展皇宫前方的空间,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南面城墙南移2里,在正阳门一线重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迁都至北京。

这时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

城市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

  明初国势强盛,永乐皇帝对蒙古部族采取攻势,曾五次率军北征,问题尚不凸显。

后来明朝实力衰落,多次被蒙古军队兵临城下,至嘉靖年间,遂有官员建议在北京城外围增建一圈周长约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

因资金不足,由严嵩建议改变了设计方案。

  增建外城工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由于当时南郊(正阳门外)比较繁华,又有皇家祭坛天坛和先农坛,所以外城先由南线筑起。

但是开工不久,就因资金不足,难以为继。

这也反映出统治者的昏庸和低能,以致未能及早妥为筹措。

无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内阁首辅严嵩去想办法。

  严嵩去工程现场溜达了一圈,还真想出一条虽不高明但可以对付的“妙计”,即只筑南线城墙,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钱时再说。

南线城墙长度,也由原计划的20里缩减为13里,其东、西两端,向北弯折,与内城的东南、西南两座角楼会合。

但是嘉靖君臣没有料到,所谓“日后再说”,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说起。

  ■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门命名为“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总长28里,开有7座城门。

因增建外城的动因,是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门命名多带有追求“安定”、“安宁”的色彩,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清代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改称“广安门”)。

外城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16里。

  由于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就形成了“凸”字形。

而且“外城”之称名不副实,它并不在内城的外面,而是在内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称“南城”。

清代沿用此种格局未变,只是对城门和城墙进行过多次修葺。

现在北京市的二环路和南二环路,就是沿这个“凸”字形的轮廓线修建的。

  ■复建后的永定门,其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样雕制的

  1644年,满清建都北京之后,曾将北京各城门上用汉文题写的明代匾额撤下,改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的匾额。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民国初期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请杭州名士邵章先生为北京各城门重新题写了汉文名称,并制成石匾镶嵌。

成书于1931年的《燕都丛考》记述,“今日各门之额,皆邵君之书也。

”随着北京城门的陆续拆除,邵章先生题写的匾额大多失落无存,只有正阳门箭楼的门洞上方仍嵌有一块。

而明代城门的匾额原件,更是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2003年,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门石匾。

此事2003年8月22日的《北京青年报》曾有报道。

这块石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书的“永定门”三字沉雄苍劲,保存完好,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

如今复建的永定门,门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的。

  ■复建后的永定门,老城砖失而复得

  三台山危险品仓库建于一九五四年。

建成后正赶上拆除永定门,城砖就拿来修了仓库的围墙。

这些嘉靖年间制造的老城砖在近半个世纪后又运回来了,重新砌在永定门的城墙上。

(摘自《这里是北京》)

[加为好友]

  广安门城楼西侧

广安门箭楼西侧

[加为好友]

广安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北向南拍摄的广安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北侧面.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广安门城楼西侧

图为20年代初在瓮城内从西向东拍摄的广安门城楼西侧面.

广安门箭楼西侧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西向东拍摄的广安门箭楼的西侧面。

透过箭楼门洞可以见到城楼门洞和门上匾额。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南向北拍摄的[广渠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南侧面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

瓮城呈弧形。

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

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广渠门城楼西侧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内从西向东拍摄的广渠门城楼西侧面。

  走出西便门箭楼的骆驼[

  图为20年代初在西便门箭楼西南侧拍摄的西便门箭楼南侧面及箭楼门洞。

画面中卸去货物的驼队正在走出箭楼

  清末的西便门

  图为清末在西便门护城河北岸处从西向东拍摄的西便门,画面中可以看出西便门的瓮城、箭楼是多么矮小简陋,不仅无法与内城城内相媲美,甚至无法与外城其他城门相比。

  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

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

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

 永定门位于北京,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

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东便门外护城河及石桥

  图为20世纪20年代,在东便门外石桥北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的东便门北侧全景。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

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东便门城楼南侧

  图为1921年在城内自南向北拍摄的东便门城楼南侧面

  安定门是军队出征时走的门

  东直门明代称为崇仁门,是过往运送柴炭车的,叫做柴道。

  正阳石马,崇文铁龟,朝阳谷穗,东直铁塔,安定真武,德胜石碣,西直折柳,阜成梅花,宣武水平是为九门九景观。

  

  德胜门是军队得胜班师回朝进入的门。

  宣武门叫顺治门,死囚从此门押出,拉到菜市口斩首。

  阜城门当时叫平则门,是运煤通道。

  朝阳门明代称为齐化门,是运粮通道。

  前门叫正阳门,是皇帝出入之门,平民不能走,只能走两旁的月门。

老北京城门的故事

  京城的城门素来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数遍这二十座城门,哪儿有复兴门?

查阅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北平市全图》和同年的《故都变迁记略》,那时还未标出或提及复兴门。

  小时候常听大人提到,要是到西单牌楼,走真武庙东边的那个新开的豁子近便多了。

问奶奶什么叫豁子,奶奶告诉我就是在城墙上开口子。

复兴门确实是开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后。

当时在内城对着长安街的东西城墙上各开了一个豁口,东边叫启明门,西边叫长安门。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改名为建国门、复兴门,并修建了城门洞。

尽管像个城门的样子了,老百姓还是称其为豁子,直到解放后才渐渐地改了口。

至于复兴门外大街的名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才有的。

  头一次见到复兴门是在1947年夏天,那时我八岁了,家从月坛东夹道搬到了月坛东坛墙与护城河之间的瓜市营房南头儿,门临大道,位置就在现月坛北街和二环路的交接处,现在的月坛北街就是从我家院子开过去的。

  那时家里养了一头小牛,几只山羊,几只鸡鸭,贴补家用。

放羊的活儿就交给了我,平时就在护城河边上放羊。

这年夏季里的一天,爸爸吃完午饭兴致挺高,提出带着我放羊去。

我们爷儿俩轰着连大带小四只羊沿着护城河往南走,一下子就到了豁子外边的“洋鬼子坟地”。

羊儿自由地在吃草,我们爷儿俩则是在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墓碑间边走边看。

这些坟墓有大理石的,有水磨石的,有汉白玉、花岗岩的,最不济也是洋灰的。

有的墓碑上镶有死者的照片,有的还雕出挺好看的花纹。

每个坟墓都竖有或石或木的十字架,附近还有一座破旧的小教堂。

当时只是遥望过,没到豁子的城门洞跟前。

以后我自己又多次来这里放羊,但都没进过豁子。

  第一次进复兴门是1951年的事了。

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到位于西单牌楼的长安大戏院去听戏——明来京剧团的徐东明、徐东来姐儿俩主演的《四郎探母》。

为了节省车钱,我从复兴门进城步行去的。

  那时的复兴门还有门洞,上边没有城门楼子,而是竖着一个木头的大三角架子,不知道干什么用的。

城门里并不直通西单牌楼,要往北拐一个小弯走卧佛寺街,再走旧刑部街,或是向南拐一个小弯经邱祖胡同,再经报子街才能到西单牌楼。

  那时南边的西便门关厢,北边通往月坛的道路(即现南礼士路南段),与复兴门外的大马路交叉成十字路口。

南、北路口内有小饭馆、小旅店、小茶摊、小铁匠炉、马掌铺、剃头棚儿等小买卖。

直到如今仍保留为地名的真武庙,在路北道口旁边坐北朝南。

这是一座小破庙,墙皮与山门上的漆皮早已剥落,两扇木门紧锁着,锁上锈迹斑斑。

山门上方石刻匾额的字模糊不清。

我曾经扒着门缝往里看过,院子很小,殿堂也已破败。

这座庙大约在1953年前后被拆除。

  当年从复兴门到公主坟一带的马路,路面有的地段是灰渣路,有的地段是土路。

然而,在当时来说,这里却是全北京所有城门外大街极为少见的分为上、下行车道的大马路,即由东向西走北边的路,自西向东则走南边。

  在这条平行的两条路之间,是长着杂草或露着黄土的狭长地带,仿佛如今马路中间的隔离带。

到公主坟,更是沿着圆形围墙的单行线了。

那时公主坟的围墙墙皮斑驳,已经看不清原来的颜色了。

围墙内林木茂密,远远望去真像烟笼雾锁一样,显得倍儿神秘。

  复兴门外与别的城门外边大不相同——别的城门外边都有大街和关厢,复兴门外没有。

过了护城河大桥往西看,马路南侧就是前边提到过的外国人坟地,北侧是菜园子。

再往西一直到木樨地、公主坟一线,马路两侧以菜园子、庄稼地、荒地居多,民居寥寥,甭说商店了,连小茶摊都很少见。

“大街”当然是城镇中路面较宽,比较繁华的街道,“关厢”则是城门外大街和附近的地区。

当时的复兴门外没有民居,也没有商店,更称不上繁华,自然也就不能称其为大街和关厢了。

因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没有复兴门外大街这个名称。

  另外,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复兴门外往西一线没有一盏路灯,如果那时有路况播报,那就是——路静人稀。

  大约是在1955年前后,复兴门外开始有了变化。

先是马路中间的“隔离带”没有了,成为一条宽阔的大马路。

灰渣路面变成水泥的了,没几年又铺上了沥青,成为柏油马路。

路边立起了电线杆,有了路灯。

庄稼地、菜园子、荒地逐渐减少,房屋、商铺从无到有,且陆续增多。

特别是一个个大型工地相继出现,“洋鬼子坟地”迁走了,小教堂拆除了,变成一大片工地。

这里建起来的广电大楼和木樨地西边建起来的军事博物馆,都是那个时期赫赫有名的建筑。

其实在这二者之前,先建成的是全国总工会大楼。

这是整个复兴门外地区第一座大板楼,远远望去,像个巨大的“影壁”矗立在马路南侧。

  1958年,复兴门到西单牌楼之间的邱祖胡同、报子街与平行的卧佛寺街、旧刑部街打通,使长安街西延至复兴门。

同期,东单牌楼与建国门之间的几条大小胡同也拆除了,使长安街东延至建国门。

由此,长安街享有“十里长街”之美誉。

于是,复兴门外的大马路也就成为了长安街的延长线,也就有了复兴门外大街之名称。

  1974年国庆节前夕,京城第一座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建成了。

此后,复兴门外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