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80959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

《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

心理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概念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

 二、填空题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2.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

心理学有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6、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应该有三个变量,一是自变量,二是因变量,三是无关变量。

 

   7、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8.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创始人为冯特。

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冯特首创了实验内省法。

这个理论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和发展。

 

   9.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等,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1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引进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

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结果。

 

   11.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

 

   12.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等,后期的代表任务是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

 

   13.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

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

强调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皮亚杰学派,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16.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三、问答题 

   1、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2、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

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3、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   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   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③   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④   教育性原则,研究的选题、使用方法和程序不应该损害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概念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3、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

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4、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5、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6、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吃梅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8、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

 

10、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二:

(1)扩散和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2)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11、相互诱导(负诱导)——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二.填空题 

1.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2. 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3. 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4. 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5. 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型神经。

 

6. 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7. 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8. 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

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9.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

 

10.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11.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12.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三、 简答题 

1、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哪几种?

 

①   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 

②   定比间隔强化 

③   定时间隔强化 

④   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

 

⑤   不定时间隔强化 

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2、 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P171)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概念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3、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

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4、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5、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6、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吃梅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8、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

 

10、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二:

(1)扩散和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2)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11、相互诱导(负诱导)——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二.填空题 

1.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2. 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3. 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4. 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5. 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型神经。

 

6. 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7. 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8. 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

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9.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

 

10.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11.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12.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三、 简答题 

1、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哪几种?

 

①   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 

②   定比间隔强化 

③   定时间隔强化 

④   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

 

⑤   不定时间隔强化 

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2、 工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8、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9、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0、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

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当呈现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又称为特征侦察器。

 

二、填空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可以用公式E=1/R表示。

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是:

差别感受性。

 

3、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4、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桔酸,这种味觉现象是:

继时对比。

 

5、视觉恒常性包括:

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6、空间知觉分为:

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7、运动知觉分为:

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8、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9、观察的品质有: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10、19世纪60年代初,费希纳根据等距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11、作为视觉特征侦察器的大脑相应皮层细胞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简单细胞,二是复杂细胞,三是超复杂细胞。

 

12、19世纪前半期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公式K=△I/I表示。

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三、问题 

1、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③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⑤学会做观察记录;

⑥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

⑦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2、 *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认识知觉的基本特征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觉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特点。

如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容易将字型相近的字写错,如容易将“折”、“析”、“拆”三个字混淆,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型中是弱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这一“、”,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性。

 

(4)知觉地恒常性:

知觉地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如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P171)

第五章记忆

 一、概念 

   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

 

   3、语词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5、动作记忆——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6、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7、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

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

 

   8、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识记即为编码。

 

   9、回忆——即对所保持的东西能够回想起来。

 

   10、再认——就是当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认出它。

 

   11、*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简称表象。

) 

   12、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的识记。

 

   13、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14、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15、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16、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7、保持——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过程。

 

 18、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

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起决定性作用。

 

 19、识记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

 

 20、保持的持久性——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

 

 21、记忆的正确性——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22、记忆的准备性——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23、工作记忆——由短时记忆扩展而来,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它有三个组成成分:

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

 

 24、情景记忆——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25、语义记忆——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26、程序记忆——关于怎样作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

与意识分离。

 

 27、外显记忆——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搜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28、内隐记忆——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它是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二、填空 

 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

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记忆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

瞬时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的特点有:

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断性。

 

 5、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把识记分为: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6、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是:

前摄抑制。

 

 7、*记忆的品质有:

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8、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遗忘曲线,遗忘规律是:

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9、由李白想到杜甫,由春天想到繁荣是联想律的类似律。

 

 10、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11、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12.心理学家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主要是根据3类记忆所存储的知识在性质上的不同划分的。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有意识记忆,可归为知道什么的记忆,而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与意识分离。

 

 13、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

 

 14、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

认为有关听觉的记忆在听觉中枢产生,视觉记忆在视觉中枢产生、语言记忆在语言中枢产生。

 

 15、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16、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说。

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的作用,核糖核酸被看作是记忆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