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7998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docx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

岑参诗歌鉴赏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教养长大。

天宝三载(744年),中第二名进士。

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体,有《岑嘉州诗集》。

曾两度从军,写下大量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最重要代表。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雄伟奇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七下附录第五首]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知背景]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是描写的这一情景。

[明诗意]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

思家之情不能遏止,泪水沾湿双袖。

突遇旧友回京,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悟诗情]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练习]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借助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和朋友马上相逢时的场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

 

[答案]

1.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方法:

抓关键句前两句+物象:

马上、传语)

2.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

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之后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知背景]此诗是岑参在天宝十三年(754)充任北庭节度使判官时,为送武判官归京而写的一首送别诗。

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明诗意]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都拉不开弓,都护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悟诗情]这首诗写的是边塞军营中的和平生活。

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

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

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

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本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描写白雪的语句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吟雪的代表诗句。

[练习]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

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这一画面,并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雪花给树木披上银装,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作者写塞外早春,以春绘冬,新奇瑰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写奇寒难耐,不见凄凉悲愁,反而透露着一种雄健、浑厚的气息。

这是诗人高昂乐观精神的写照。

2.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诗句表达的情感:

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

[九下附录第五首]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知背景]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

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

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

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斗志。

诗的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信心。

[明诗意]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悟诗情]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

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

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与贴切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练习]

1.写出文中描写风沙、大石肆意施展淫威的句子。

2.这首诗在写大军出师西征之前,先写了什么?

有何作用?

[答案]

1.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风头如刀面如割。

2.先写了环境的恶劣,更能突出大军出征的豪壮。

七、白居易(共三首)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白居易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这种平易浅近的诗歌语言,在当时整个诗坛变革中起到了瓦解旧诗格套的作用。

[七上15课第三首]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知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

[明诗意]行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悟诗情]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把春到西湖的景象写得生意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练习]

1.这首诗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全诗以“”为线索,从孤山写起,到白沙堤终。

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尾联中“”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3.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4.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现诗中所展现的早春的画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

5.请说说颔联中“争”和“啄”字的妙处。

6.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了,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案]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方法:

抓诗眼词“爱”)

2.行;春;最爱。

3.春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湖中春水初升,在水色天光中,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

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新生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浅浅的才刚能没过踏青的马蹄。

5.一个“争”字,运用拟人修辞,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表现出了春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6.“几处”“谁家”照应了“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改为“家家”“处处”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九上附录第一首]2、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知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明诗意]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里人们加倍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汉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怜惜夏日天长。

又有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

听他们相互诉说:

“因为缴纳租税.家业田地都巳卖光。

只好拾些麦穗填填饥肠。

”听到这话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我有什么功业德行,却不从事农耕蚕桑?

—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遗忘。

[悟诗情]这首诗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内疚。

[练习]

1.“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两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2.《观刈麦》一诗描写了麦收时农民在田间劳动的艰辛和贫妇拾遗麦穗的场景,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练习]

1.表达了诗人因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感到愧疚的心情。

2.一是为了反映农民的艰辛,二是为了揭露赋税的繁重。

[九下附录第七首]3、望月有感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知背景]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

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

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

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明诗意]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姐妹抛家舍业,天各一方。

回首战乱后故乡的家园,一片寂寥凄清。

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上。

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如果天各一方的兄弟们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相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吧!

恐怕这一夜中,流散五处深切的思念家乡的心,也都是相同的。

[悟诗情]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遭遇战乱,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流离之苦和骨肉相思之苦,以望空中明月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

[练习]

1.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

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和深秋中断根的蓬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于战乱手足离散的孤苦、凄凉的感情。

2.诗人以邈远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深切的骨肉相思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八、苏轼(共四首)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八上附录第九首]1、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知背景]此时苏轼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表现出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

[明诗意]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干净得没有一丁点儿泥土.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悟诗情]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

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上阕写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写眼前的景色,自然,清新,幽静,环境优美。

萧萧暮雨子规啼:

以声衬静。

 下阕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揭示主题。

[练习]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

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答案]

1、要求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幅画面,要注意描述与翻泽的区别,描述更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示例:

“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要求谈淡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如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与第1题不同,解答略;如哲理,即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如作者的情感,则要考虑词的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3、考查积累和拓展的能力。

示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八下第25课第四首]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背景]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

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

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

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明诗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希望离别的人都能健康平安,各自珍重,即使远隔千里还能共浴月光共赏明月。

[悟诗情]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

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风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练习]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 )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 )向别时圆?

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 )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 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事长向别时圆( ) 

   3. 苏轼,字______ ,号 ________,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 )及父亲 同为“ 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 。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6.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

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答案]

1.shì què cháng qǐ 婵娟 nòng 

2.执,持;忍受,禁受;戏弄;常常。

 

3.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4.C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例:

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九上第25课第三首]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知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明诗意]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悟诗情]本词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

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练习]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一个“”字贯穿全篇。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并简要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3.上阙最后一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全词为我们所展现的太守形象。

7.首句“狂”字有何作用?

[答案]

1.出城打猎;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狂。

2.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山岗上席卷而过。

一个“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3.表现了作者的英雄豪气。

4.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

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委以重任,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5.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6.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弯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一个弯弓劲射、英武豪迈、气度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报国立功的宏伟志向。

7.“狂”字是本诗的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下文的内容均围绕“狂”字展开,出猎场面的壮观,作者不服老自比孙权的豪迈,希望重获重用为国效力的壮志等都是“狂”的具体表现。

[九上附录古诗第六首]4、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知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明诗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