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7568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docx

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含

专题0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述的是

A.唐蕃和亲的意义

B.宋夏议和的影响

C.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A

点睛:

紧扣题干的“贞观”、“公主嫁到吐蕃”进行分析,认识题干的“贞观”指的是唐太宗,“公主嫁到吐蕃”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价的是唐蕃和亲的意义。

2.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A.秦灭六国

B.西晋灭吴

C.隋灭陈朝

D.元灭南宋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

故C符合题意;秦灭六国结束的是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故A不符合题意;西晋灭吴,结束的是三国的分裂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元灭南宋结束的是辽宋夏金的并立时期。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而创立了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内阁制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行中书省”说明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都,故C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下列情景有可能遇到的是

A.占城稻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B.辛弃疾的词作传唱大江南北

C.人们可以在瓦子中观看京剧

D.四川地区已开始使用“交子”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D

5.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钱、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

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建湖2018届春学期初三一模历史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昼市”“夜市”“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因此题干材料中的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北宋东京,故选C。

6.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来源】山东省聊城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

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

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

D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由此可确定答案。

7.“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来源】江西省2018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认识题干材料大意是隋炀帝的举措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

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8.为“还我河山”,下图历史人物率部抗击

A.辽军

B.金军

C.西夏军

D.元军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答案】B

9.下图拓片(局部)的实物出现于唐朝,其出现可验证当时已有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造纸术

D.雕塑艺术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描述的是唐朝时期的《金刚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雕版印刷术留下的精品,A项符合题意;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的发明,B项不符合题意;造纸术是东汉蔡伦的发明,C项不符合题意;雕塑艺术不符合题干的图片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并在中央设宣政院。

下图中,宣政院辖地是

A.①B.②

C.③D.④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11.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题名”。

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士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所以唐朝时期“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

A项是继承制度;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C项三省六部制是古代的中央官制。

故选D。

12.(题文)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来源】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3.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

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

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

【来源】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14.宋高宗曾说: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材料表明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闭关锁国的危害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题干的“市舶”指的是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

宋高宗的话,表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故C符合题意;五铢钱的统一铸造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的开发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在清朝前期实行,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市舶”指的是市舶司,是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材料表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15.“每当人们在中国义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以下能支持这观点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①

【来源】湖北省咸宁市2018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16.宋代以来,潍坊地区逐渐形成了研究金石的浓厚风气。

开此风气之先的应是

A.范仲淹理政青州B.赵明诚著《金石录》

C.陈介祺善藏钟鼎D.赵秉忠作“状元卷”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潍坊地区逐渐形成了研究金石的浓厚风气。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

赵明诚著《金石录》开此风气之先。

故B符合题意,ACD与研究金石的浓厚风气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欣赏下图,与其表达了相似情感的诗句是

A.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B.行官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18.下图片直接反映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A.农业

B.手工业

C.文化

D.商业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图片直接反映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的关子、会子也是纸币,纸币的出现了反映了宋代金属货币已经不能满足流通需要,这都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繁荣,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图片内容不符。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这首诗称烦的是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20.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

“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②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③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④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限制词“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科技”,结合课本所学,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的一座石拱桥。

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①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术。

②错误,B项不合题意;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④错误,CD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21.“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点睛:

题干“宋代经济”“商业革命”是解题的关键。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隋唐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并逐渐与铜钱并行于世。

所以宋代的商业发展成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主要是基于四川地区出现了全国最早的纸币。

22.某套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应出现在下列哪一单元中?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D.《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来源】山东省聊城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而技术,增加了南方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依据时间和经济领域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夏朝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国家,随后商朝、西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战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A项不合题意;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西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

B项不合题意;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出现了繁盛,但是因为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中国的落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进入近代史。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3.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的起源)

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1)请写出下图中文字的名称。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何时?

(思想的光辉)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材料二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的魅力)

材料三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请写出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及武则天完善科举制的措施。

(中医的传承)

材料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图①

(4)由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全面阐述中医理论的医学著作名称及图①的作者。

(文化的弘扬)

材料五

图②军旗升起的地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种……新文化范式。

——张春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新文化》

(5)图②所在城市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请写出与图②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综合以上探究,对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说说你的建议。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甲骨文;商朝。

(2)百家争鸣;法家。

(3)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武则天创设了殿试和武举。

(4)《伤寒杂病论》;李时珍。

(5)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等。

(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

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材料二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反映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因此,法家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因此,南昌起义是军旗升起的地方。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我们应做到:

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

2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者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符号一:

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

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

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1)材料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

试举一例。

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文化符号二:

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

”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2)据材料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文化符号三:

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简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

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

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3)据材料,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史实:

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

(答对一点)

意义:

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地位:

成为重要外贸商品

原因:

制瓷等手工业发达,造船技术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

(3)影响:

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

评价:

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2)由材料的“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可以看出,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成为重要外贸商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

宋朝人发明了指南针,造船技术先进,利于航海;政府鼓励市民多海外贸易;宋朝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宋朝商业繁荣,来宋的海外商人较多,致使贸易发达等。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总结材料,获取信息。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认识材料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有关。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材料的“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认识到瓷器成为重要外贸商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总结材料,得出中国丝绸外传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25.农业是经济的命脉,历代政府都注重农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古代篇)

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面对上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元世祖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

(2)材料中的诏令表明了元世祖治理国家的什么态度?

元世祖为此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近代篇)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全集》

(3)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主张?

材料中涉及改革土地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该内容在同盟会纲领中又是如何阐述的?

(现代篇)

材料四下图是1953年-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情况表:

1953-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

百万吨)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粮食总产量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4)材料中我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

(5)材料中的“土地承包”与我国农村的哪一政策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3)三民主义。

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4)逐步增长。

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依据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可知,这反映了元世祖以农桑为本的思想,元世祖重视农业;依据课本所学,为了推广农桑种植,他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3)依据材料三中“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阐发为“民族主义”;“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阐发为“民权主义”;“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是指平均地权,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阐发为“民生主义”。

这是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从中可知涉及到土地内容是“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是指平均地权,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阐发为“民生主义”。

(5)依据课本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负盈亏;这样,农民获得了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