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7181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浙江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2浙江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

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

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

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

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

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

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

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

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

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

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

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

“有言不信。

”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

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注】①先辈:

对乐秀才的尊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及门而贽贽:

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辱:

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

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就:

跟从。

【解析】B而又辱之,辱:

敬辞,屈尊给我书信。

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

【解析】A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翻译为因为;B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C前一个远指代词,译为“那”,后一个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D前一个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是所字结构,当助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解析】C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3分)

【解析】注意判断句的翻译,“安”表反问,答案示例:

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4分)

【解析】“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工”是“工巧”的意思,“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答案示例:

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2012浙江卷)(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乡党》: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

’,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

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第一种,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译文:

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了人吗?

”没有问马。

第二种,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

”问马。

译文:

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了人吗?

”(回答说:

)“没有。

”接着询问马的情况。

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

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为长史,尝叹曰:

“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曰:

“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寝虚。

文瓘谏曰:

“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

“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廥:

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

②戴胄:

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③佗:

他。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第:

考取

B.子无为嫌嫌:

疑忌

C.俾其守约束俾:

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

仿效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

方,比拟,相当。

该类题最好用代入法试一试。

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意译发现把“方”翻译成“仿效”不够通畅,且有对人物主次不分之嫌。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

B.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

B项均表承接,于是。

A.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性短语/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C.表并列/表修饰;D.在/到。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D项,原文不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

原文断句为: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

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

“与文瓘议未?

”若不者,曰:

“往共筹之。

做这类题目注意在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注意句首句末语气词、其他虚词、人物名词、句式结构的对仗等;可先根据标志词初步划分,然后细读,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译文: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的昌乐。

(张文瓘)幼时父亲就去世,他侍奉母亲、兄长,以孝敬母亲、友爱兄长闻名。

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补任并州参军。

当时李是长史,(李)曾经感叹说:

“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

”李升迁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饯行,李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

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请教,李说:

“您不要有什么猜疑。

像属僚中的某人,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把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把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约束。

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李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

(张文瓘)又升迁为水部员外郎。

当时张文瓘的兄长张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当时的为官制度,兄弟不能同时在朝廷为官,张文瓘调出京都任云阳令。

多次授官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升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跟李同任宰相。

不久知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圈养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

张文瓘上谏言说:

“称王的人抚养百姓,安逸就富足而且安康,辛劳就有怨言以致反叛。

秦、汉时期广泛征讨四方的少数民族,建造宫室,秦朝到了二世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

所以要在国家没有动乱时提前控制处理,在朝廷没有危险时预先保护国家。

人没有固定的心愿,(而)对仁有固定的希望。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

不到十天,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

(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互相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处理政事。

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

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

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落泪,张文瓘深得人心像这样。

(张文瓘)性格严正,不曾有笑容。

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把事情委派给他。

有时奏议移交时间很紧,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

“与文瓘讨论过了没有?

”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

“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

”有时(奏事人)说:

“已经(和张文瓘)议过。

”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1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

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

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

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

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

"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

犹谓可思而过半。

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

就道之义,非在今矣。

"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

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

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

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

祖思固留之,曰:

"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

"叟对曰:

"论天人者,其亡久矣。

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

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

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

授叟末佐,不称其怀。

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

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

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

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

复还于蜀。

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

叟谓法成曰:

“纬萧何人,能弃明珠?

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尠有屈焉屈:

屈辱。

B.鸠率僧旅鸠:

聚合。

C.将加大辟大辟:

死刑。

D.遗其珍物遗:

赠送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倚歇而和质

C.遂得免焉风雨兴焉

D.复还焉蜀且贰焉楚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2009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自是不复好。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

作宝绘堂于私笫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

锻炼:

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

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

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

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

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

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待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

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依据原文,老子说:

“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

”而“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非老子之意。

(5)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宝绘堂记》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

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

老子说:

“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

”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

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

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

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

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

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

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

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

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

不久就自我嘲笑说:

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

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

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

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

“子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答案】

(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

【解析】句

(1)之意是要发奋读书,举一反三。

(2)之意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

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言外之意是学生要主动学习。

学生要根据教师教的自己探索。

即学生主体原则、注重身教原则。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

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

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

朝鲜半岛古国名。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

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

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

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

艰涩。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           B.乃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与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