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7046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docx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doc

四种方式营造组织学习氛围8

  培训的流程体系、最佳实践往往比较容易复制,而组织内的学习气氛却很难简单复制。

虽然各企业之间的培训操作几乎大同小异,但是企业文化是否支持员工的发展却迥然不同。

一个学习型组织最佳的境界是能够形成小组自发学习的氛围,而非仅仅通过组织内部那些有组织有纪律的课堂来学习。

  创造有利于组织内成员学习的氛围有许许多多的方式,能够将适合于自己组织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使之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久而久之,才能逐步形成促进组织成员学习与发展的文化氛围。

在CarestreamHealth公司,我们经常通过以下四种典型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倡能者为师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常规讲师队伍由外部授证讲师、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少数专职讲师组成。

外部授证讲师通常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是培训方案的一种主要解决资源。

此外,公司内的管理人员理所当然应该作为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辅导和培养下属是管理人员的职责之一,加之,他们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实战经验,应该成为公司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内部专职讲师,传授知识就是他们的工作,但他们所涉及的领域方向通常比较专一,无法满足其他方面的广泛需求。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的讲师外,在CarestreamHealth,我们提倡能者为师。

在知识密集型的企业里,人人都知道,术业有专攻,我们发动各个专业领域内的精英,请他们向同领域的其他同事传播经验与知识,因为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行业经验,而且也了解企业内部的情况,其传授内容往往最贴合内部成员的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

  在CarestreamHealth,我们起初是由一批技术专家带头做各自领域内的培训,基本上做到月月有技术交流培训,而且,场场都倍受大家的欢迎。

因为,我们的专家使用的是我们自己行业内的语言,没有交流障碍;所授的内容也非常实用,并且适合于我们的工作情况,听课的成员也能够较好地把握老师的节奏,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疑惑打断老师作深究探讨。

在最近的两年中,我们的技术交流培训从来没有停止,后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样的技术交流培训越来越多,已经转变为从一开始的专家特约培训到其他同事自愿自发地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

大家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种氛围的形成对自己的好处,技术专家的身体力行带动和影响了身边的一大批同事。

  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时代流行和提倡草根文化。

其实,草根文化也不妨可以运用到培训工作中来。

要在小组内有一技之长或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心得,不见得一定要具备何等权威,也不一定非要是专职讲师,不妨可以和身边的工作伙伴交流分享,因为“合群之草,才有力量”。

而且,这种交流往往容易碰撞出一些创意的火花,对工作及个人提高都大有裨益,CarestreamHealth就非常推崇这一点。

单纯依靠企业统一安排的正式培训对于保证员工发展来说显得有些单薄。

  CarestreamHealth的培训管理人员秉承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尽一切可能为内部主动分享知识的同事安排好所有培训相关的事宜,因为他们这种主动为其他同事做培训的行为本身就非常令人敬佩,加之,这不是他们工作份内的事,是他们自愿付出的额外工作,我们更应该让他们只把精力放在传授的内容上,而非培训的组织协调上。

同时,为促进内部技术培训交流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组织好课后的培训效果评估,这将为内部讲师的持续改进提供测评参考,也能了解受训人员的学习情况。

此外,公司非常尊敬内部讲师,而且把我们心中的敬意化为一些具体的行动细节表达出来,这有助于激励并持续保证内部讲师队伍的建设,能够让大家意识到,与伙伴分享知识、成为内部讲师是一种荣誉。

  学习形式不必拘泥

  获取知识和经验有许许多多的方式与途径。

一般而言,显性知识通常比较容易获取和掌握。

如果我们把获取显性知识视为最终目的,可以通过课堂形式、网络学习、会议、自学等方式达成。

如果是隐性知识,一般需要通过人对人的学习,常见的方式是在职学习、导师制、行动后学习等方式。

可见,对于不同知识类型,掌握的方式与途径是各不相同的。

如果组织内部的学习方式过于单调,不利于各种知识类型的全面获取与掌握。

推行和鼓励多种学习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尽管根据调查显示,传统的课堂学习仍最受欢迎,但是,CarestreamHealth希望组织内能够“百花齐放、各家争鸣”,本着开放的原则,提倡学习形式多元化,解决不同成员、不同阶段对不同知识类型的渴望。

  在CaretreamHealth,每种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机制来保证员工的方便使用。

比如导师制,我们有一整套的操作细节与流程,从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天到其入职一年后,从导师、新员工到直线经理,其各自职责都有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

虽然,这些规范描述未必尽善尽美,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力争标准化、制度化,从而保证这个方式能够执行到位,最终更好地保证员工的学习。

  倡导分享

  在CaretreamHealth,我们分享快乐、分享知识、分享成长。

分享带来

的效应往往能够使原有的效果成倍增长。

当我们打开心扉时,我们就能发现别人的心扉也是敞开的,只有敞开心扉,分享才能开始。

通过分享,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知识与经验在分享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升华,这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

所以,分享可以产生创造力。

  那么,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分享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畅通无阻,这是所有管理者值得做的一项工程。

在CaretreamHealth,我们利用了各式各样的机会进行分享,从分享蛋糕、分享职业生涯发展经历,再到分享成果,分享快乐,分享知识与经验,甚至分享教训与痛苦。

分享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站在团队的经验之上,而非是单枪匹马从头或从零开始。

对于分享,我们组织内的许许多多成员都有现身说法的经历,大家可以通过集体聚会,或是内部网络平台等方式,实现与伙伴们之间的分享。

分享之后的收益是多向的,个人的智慧通过分享能够迅速地扩散为团队的智慧,起初分享的知识也能够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补充,而变得日臻完善。

所以,分享是一种建设性的、有利于共同发展并最终达成共赢的学习方式。

  构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林林总总的工具与方式。

知识管理若要落地,不能单纯依靠一两个人和一个IT平台来实现,而是需要全员的参与。

在CaretreamHealth,我们一位热爱知识管理的工程师这样说:

“其实中层很重要,如果只是高层大力倡导,基层人头传动,没有中层的表率,很难成气候。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精辟地解释了知识管理必须依靠高层、中层以及基层的共同参与,一个都不能少才能成功。

  首先,有了高层的支持还不够,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应该以身作则,使众人行,才能共启愿景。

管理上流行的一句话“懒上司永远培养不了勤快的下属”,这隐喻了所有的管理行为,知识管理更是如此,如果管理人员只是喊口号,自己无动于衷,不能以身作则,何以带动员工?

  其次,应该充分发挥骨干人员的参与,进而通过骨干人员去带动所有的成员。

我们有着一个热情十足的技术专家团体,在技术专家团体之外又组合出许多知识领域的社团,在这样一个组织构架下,能够与管理人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关系,使知识管理无所不在。

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遍布在这个网络中,发挥着自己的知识贡献。

反过来说,个体也能够戴着团队智慧的光环,在个人发展上更加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CaretreamHealth营造学习方式的四种

方式,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应该将适合于自己组织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并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促进组织成员的学习与发展。

宋夏战争对西北的破坏及北宋政府的救助策略

宋夏战争对西北的破坏及北宋政府的救助策略

一、宋夏战争概述

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与矛盾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是一场农耕与游牧生活方式间的激烈而持久的较量。

西夏地处西偏,世居西北,历代廓增,有地方二万余里,为州郡凡二十有二,即今陕、甘两省西北之境。

西夏人为羌族,物产诚不能与宋比,拥羌部劲兵50余万,明号令,号称敢战。

如遇灾荒年代,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难以为继,具有富庶生活物质的平原地区就成为游牧民族侵略的对象。

早在宋咸平六年(1003年)夏四月,李继迁就曾攻宋洪德寨,其时,银、夏、宥三州灾荒,饥馑相望,继迁籍州民衣食丰者徙之河外五城,不从杀之。

于是蕃、汉重迁,嗟怨四起[1].宋夏战争时断时续,大规模的战争集中在仁、神、哲、徽四朝时期。

北宋与西夏的第一次战争激烈期发生在西夏李元昊称帝后。

西夏在李元昊的治理下势力迅速发展,富庶的北宋成为西夏的掠夺对象,元昊的侵宋战争也就势所难免了,在陕西战场,元昊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进攻,每次都以北宋惨败而结束,给陕西沿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重影响。

元昊对北宋的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早在其父德明执政时期元昊就曾劝其父攻宋,即位后很快便发动了侵宋战争,即宋夏第一次战争。

其中最为重大的战役当属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的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的好水川之战、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的定川寨之战。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九月,元昊攻三川寨,镇戎军西路都巡检杨保吉战死,贼(西夏兵)遂留军,纵掠凡三日乃退。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八月,元昊攻麟州,破宁远寨,纵兵四掠,焚仓库,刈禾稼,发窖藏,抢劫一空。

庆历二年(1042年)九月,定川寨之战败后,夏兵乘胜长驱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卢舍,屠掠民畜而去.夏兵连年入侵,严重破坏了生产,使陕西沿边地区一片残破。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即宋夏庆历和议.后来,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庆州,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还有熙宁年间的熙河之战(北宋王朝取得收复熙河地区的伟大胜利)、元丰四年(1081年)的宋军五路伐夏、永乐城之战,哲宗时期的河湟之役等几次惨烈的战役,徽宗年间的统安城之战是北宋与西夏战争的最后一次正面会战。

最后在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西夏崇宗向宋臣服,且恢复旧时赐名曰赵乾顺,徽宗同意休战,下令陕西六路军罢兵息战。

二、战争对西北的破坏

战争对经济造成破坏,给宋夏双方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

由于仁宗时期的三大战役都发生在陕西境内,在战争中西夏统治者又实行屠掠政策,因此在宋夏战争中北宋虽然没有损失大片领土,但其所受损失也是严重的[2].宋夏沿边灾荒不断,居民生活状况更加恶化,使本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战争中的大量诛杀,造成了西北地区蕃部人口减少,人口波动很大,由于战乱灾荒,西北地区许多人口地理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连年战争严重破坏了陕西地区的生产,使陕西沿边地区一片残破,给陕西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仁宗时期的三川口之战,宋军杀虏民五千九百余口,熟户一千四百余口,焚二千二百六帐,斩贼首五百一十级。

庆历元年(1041年)十月,张方平上《仁宗乞因郊肆赦招怀西贼疏》曰:

用兵以来,系累杀戳不啻十万人.战争导致蕃部人口减少,于此可见一斑。

庆历元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指挥使忠佐死者十五人,军员二百七十一人,士卒六千七百余人,亡马一千三百匹.在《宋史》中也对此有记载:

好水川之战军校死者数十人,士死者六千余人[3].战争较集中的西北地区,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军费猛增的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夏战争给北宋带来了繁重的赋税、徭役、壮丁、弓手等征调负担,负担最终转嫁到百姓身上,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范仲淹指出:

陕西数年以来科率百端,民力大困,州县督责,不能存济。

兵间最为民患者,是支移税赋。

转般斛斗赴延州、保安军,山坡险恶,一路食物草料时常踊贵,人户往彼输纳,比别路所费三倍,比本处州县送纳所费五倍。

害民如此,实非久计。

[4]

宋夏战争,严重影响了边区居民的生活。

宋夏沿边的侵耕活动,对沿边居民的生活有一定影响。

侵耕是指宋夏双方相互逾越界至,在对方沿边地区发生的耕稼放牧事件。

西夏因物质匮乏,也为对抗北宋,在沿边地区进行侵耕、扰耕活动,如熙宁九年(1076),西夏侵耕宋延州怀宁寨。

元佑元年(1086),右司谏苏辙言:

战若不止,戍兵必增,粮草衣食随亦增多,民力不支,则土崩之祸或不可测也。

[5]

众多而持久的战争,对百姓生活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故而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鉴于此,统治者也提出与民休息的政策。

元符二年(1099)正月曾布指出:

公私匮乏如此,边事何可不收敛,关中居民困惫已甚,泾原与熙河通接边面便须为休息计。

三、北宋政府对战区的救助措施

战后,对备受苦难的战区百姓安抚存问,对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实施恢复性措施,对遭受战争之苦的饥民、流民实施救助,是封建统治者得到人民支持,继续维持其统治的关键性措施。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

[6]宋与西夏的战争持续时间长,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北宋统治危机的到来,于是北宋政府为了解决西北边患,同时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对战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救助性措施。

(一)对战区施行特殊的政策

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封建生产力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延续,纵观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极为重视农业和农民的稳定与否,宋朝统治者也不例外,农民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封建王朝统治根基的稳定与否。

战争破坏农民的土地,产生大量破产失业的农民,他们组成流动大军轻乡危家,远出千里在流浪中寻找生机。

一方面破产失业的农民生活极端困苦,食不果腹,往往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的生活及居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他们脱离土地,脱离农业,给社会秩序带来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民没有固定的耕地,统治阶级的赋税收入也就会相应减少,这就提醒统治集团要关注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1.曲赦制度

曲赦,赦令的一种。

不普赦天下而独赦一地、两地或数地叫做曲赦。

北宋建立在唐末五代的乱世之后,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在革除唐末五代种种弊端和积极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把救荒之政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战争之后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曲赦制度,救助受战乱之灾的地区。

熙河之战后,大臣曾布认为:

陕西、河东民力困弊,因此称贺,便当曲赦,与除放倚阁税赋及免支移、折变,使民受赐,恐不须俟八月。

于是上批:

熙河路自恢复以来,征伐馈饷,人颇劳苦。

今木征已降,边事宁息,宜曲赦本路。

[7]

五月戊戌朔,曲赦熙河路。

右正言邹浩奏:

臣伏见近者北敌遣使为羌人请命,已蒙圣恩开以自新之路。

既而曲赦陕西、河东,又以息民偃革形于德音,普天之下,鼓舞相贺,以谓羌人罪大势穷,灭在旦夕,陛下遂赦不问者,直以生灵为念故也。

[8]

2.减免农民赋税

战乱后农民的生产遭到破坏,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本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宋政府对战后灾区人民的生活实施减免赋税政策,以稳定灾区生活秩序。

庆历元年(1041年),大赦,改元。

诏蠲陕西来年夏租十之二,麟府州今年夏秋租及来年夏租、保安军今年秋租尽蠲之。

[9]

丁酉,又诏京畿及京西路减价粜官粟,以济贫民.

(二)对农业的恢复举措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流民问题始终是历代王朝面临的一个共同社会问题。

流民是因灾害或战争等原因而流落他乡的饥民,宋与西夏的战争持续了近百年,因而流民问题也较突出。

流民构成的流民大军对所到之地的社会秩序构成较大的威胁,对流民的安抚救助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所以统治者对流民问题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救助措施。

为妥善救助和安置流民,宋朝采取了救助、安置和遣返相结合的办法,尽量使流民生活有救济,住处有着落,返还有保障。

[10]

1.招抚流民屯田

民以食为天,流民出现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吃饭问题,当流民吃不饱时就会抢粮,发生暴乱,因此,要安抚流民首先要及时向流民提供粮食救助,使流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要给流民安置住所。

流民四处漂泊,每到一地,往往露宿野外,处境艰难。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曾下诏:

流民所过,官为舍止之。

[11]

再次,鼓励流民耕种田地。

为使流民能有基本生活保障,政府鼓励流民耕种田地。

太祖、太宗时,曾多次以减免租赋的优惠条件招集鼓励农民垦荒种地,并将招集流亡、劝民垦田作为奖励地方官的依据。

招抚流民屯田之策对政府来说不仅稳定了社会秩序,而且还开垦了不少荒田,给农业生产添置了大量劳动力。

流民得到就地安置,暂时在安置地安居乐业,从事农业生产,流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得到稳定,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就会得到巩固。

2.修筑堡寨施行军屯

宋夏缘边地带是重要的地理区域,从宁夏南部山地东北经陇东丘陵与横山山脉相接,构成一道重要的军事防御线,经济上是农牧混杂区,史载:

国人赖以生者,河南膏腴之地,东则横山,西则天都、马街一带,其余多不堪耕牧。

[12]

北宋堡寨的修筑大致是在淳化五年,继周以阿都关、赛门、卢关等寨最居边要,遂规修筑寨城.[13]据李华瑞老师分析,此时堡寨的修筑是为了控制沿边少数民族,北宋以修筑城寨作为与西夏争战的主要手段,是随着宋夏对抗的逐步升级才得以确立的.[14]元昊经过多年的试探性进攻,以鄜延路一带为突破口,大败宋军。

经此战败后,北宋也认识到了鄜延、麟府一带堡寨数量不足,此后,北宋在对夏战争中开始逐步重视沿边堡寨的修筑。

宝元二年六月,夏竦指出:

缮治壁垒,修利器械,约束将佐,控扼险阻,但趣过于岁月,不预计于胜负,是今之常制也.[15]

北宋政府认识到了堡寨的重要作用,遂开始大量修筑堡寨,至庆历初年,陕西各路所修筑的堡寨已达二百余处。

堡寨对抵御西夏、控制沿边羌戎蕃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北宋西北边防中一个大弊病就是军队所需全部依赖远途输送,宋夏战争爆发后,西北地区兵力猛增,今三十万之兵食于西者两岁矣,又有十四五万乡兵,不耕而自食其民。

自古未有四五十万之众连年仰食,而国力不困也.[16]为减轻运输粮食的困难,在战区屯粮,西北战区开始进行屯田之策。

康定元年八月诏范仲淹、葛怀敏领兵驱逐塞门等寨虏骑出境,仍募弓箭手,给地居之.[17]

庆历元年仁宗诏:

陕西都总管司经置营田以助边计.随着宋夏战争形势的发展,屯田开始与堡寨结合。

在范仲淹等人的带领下,沿边地区的屯田开始快速发展,沿边各路均募人屯田。

麟府二州,山川回环五六百里,皆蕃汉人旧耕耘之地今二州之人皆愿修起城寨招辑蕃汉人户,从而安居.[18]北宋招募的弓箭手战时出征,闲时从事农业生产,弓箭手、堡寨、屯田有力结合,范仲淹曾上言:

臣观今之边寨,皆可使弓手、土兵以守之,因置营田,据亩定课,兵获羡余,中籴入官,人乐其劝,公收其利,则转输之患,久可息矣.宋仁宗皇佑四年,鄜延经略使狄青上言:

延州、保安军弓箭手押官以上,皆给身分田。

欲自十将至指挥使,量其家口数,更第益以闲田.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堡寨的功能更多的倾向于屯田,沿边无税之地所招弓箭手,必使聚居险要,每一两指挥,共修一堡,以完其家,与城寨相应.屯田一方面减轻了北宋政府向边地运输粮草的负担。

另一方面,屯田使兵士与土地结合,闲时从事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也使兵士为保护家园而更加勇猛作战,增强了宋的战斗力。

此外,战事结束后,兵士们在屯田区从事农业生产,社会闲散兵员减少,稳定了社会秩序,也进一步稳定了北宋的统治。

四、北宋政府救助举措的评述

(一)政府救助措施的积极意义宋代对战后的优抚保障政策,是两宋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体现了宋朝政府对社会经济秩序,及战争突发后及时救助社会的重视,而这一切,又可为现代灾后救助组织的良性运作提供借鉴。

北宋的战后救助措施或许并没有多少技术上的复制意义,但应付突发战况的应急反应和救助精神的传承作用却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灾后重建和救助机构一方面要坚持信息公开,事无巨细地公开善款流向,对行善者负责;另一方面要坚持规范运作,细致入微地提供优质服务,对受助者负责。

这,或许就是北宋战后救助措施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二)政府救助措施的不足之处虽然政府对于战后的社会经济及军队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抚保障措施,但是,由于宋代吏治腐败,监督制度不完善,措施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与监督,或由于官员贪污腐败,一些救助物资没有及时发放到战区,降低了军队战斗力,使得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加深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统治。

制度上的腐败影响了救助措施的有效实行,北宋历史的教训留给我们的深刻反思就是:

仅仅有制度的完善与制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切实做好反腐败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从源头上切实有力进行灾后救助工作,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本文笔者以宋夏战争为例,从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及政府实施的恢复经济的措施、对农民的安抚救助方面进行了论述。

宋代对于战后的优抚保障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优抚保障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从战后的救助安抚措施方面来研究宋朝的救助制度,对宋代政治制度研究作出认识和解读,由此引发对当今社会灾后救助的一点思考。

注释:

[1](清)戴锡章。

西夏纪[M].宁夏: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0页。

[2]赵继颜。

北宋仁宗时的宋夏陕西之战[J].齐鲁学刊,1980年,第4期38页。

[3](元)脱脱等。

宋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77年,第1050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