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6810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

《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顿悟入道要门论.docx

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大珠慧海禅师

大珠慧海禅师

师建州朱氏子。

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

初参马祖。

祖曰:

来须何事?

曰:

来求佛法。

祖曰:

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自家宝藏不顾,拋家散走作么?

曰:

那个是慧海宝藏?

祖曰:

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

师于言下自识本心,踊跃礼谢。

执侍六载,后以受业师老,遽归奉养;撰顿悟入道要门一卷,传至马祖览讫告众曰:

越州有大珠,圆明光自在。

众中知师姓朱,推寻依附者号师为:

大珠和尚。

赞曰:

  宝藏久埋 拋家外走 逢人指出 始知本有

  照用无方 龙吟狮吼 入道无门 师辟其牖

顿悟入道要门论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

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

于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

妙叶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

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

此亦古塔主睹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

故捐资镂板,以广其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

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

庶几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阿育王山沙门崇裕书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

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

欲修何法?

即得解脱。

答:

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云何为顿悟?

答: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

从何而修?

答:

从根本修。

云何从根本修?

答:

心为根本。

云何知心为根本?

答:

楞伽经云:

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

维摩经云: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遗教经云:

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经云: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佛名经云: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

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禅门经云:

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

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

惟坐禅,禅定即得。

禅门经云:

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

云何为禅?

云何为定?

答: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

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何以故?

菩萨戒经云: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问:

心住何处即住?

答:

住无住处即住。

问:

云何是无住处?

答:

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

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答:

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

其心似何物?

答:

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

本身者,即佛身也。

问:

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

答:

见无如许种见。

问:

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答:

是自性见。

何以故?

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

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答:

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

何以故?

为明鉴无心故。

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

法句经云:

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

涅槃经金刚身品:

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

答:

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

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

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

般若偈云:

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

经云:

不见有无,即真解脱。

何者是不见有无?

答:

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

楞严经云: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

云何是无所见?

答:

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

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

答:

见。

问:

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

答:

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

何以故?

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诸根亦尔。

问:

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

答:

见中不立物。

问:

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

答:

见中不立无物。

问:

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

答:

亦闻。

问:

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

答:

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

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

如是闻者是谁?

答:

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问:

此顿悟门以何为宗?

以何为旨?

以何为体?

以何为用?

答:

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问:

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

答:

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

云何为邪念?

云何名正念?

答:

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

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

云何是正念?

答:

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

菩提可得否?

答:

菩提不可得。

问:

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

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

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问:

云何行佛行?

答: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

大律卷五菩萨品云:

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

云何是正见?

答: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

云何名见无所见?

答:

见一切色时,不起染着;不染著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

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

即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

答:

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

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问:

此门从何而入?

答:

从檀波罗蜜入。

问:

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

答:

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

何因缘故名为檀度?

答:

檀者,名为布施。

问:

布施何物?

答:

布施却二性。

问:

云何是二性?

答:

布施知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

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

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

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

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

何以故?

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

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

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

金刚经云: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

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

愿说一具六法之因。

答:

思益经云:

网明尊谓梵天言:

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

于诸法无所起,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

于诸法无所念,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

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

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

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

是名六法。

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

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悉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

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问:

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

云何是等用?

答:

三学者:

戒定慧是也。

问:

其义云何是戒定慧?

答:

清净无染是戒。

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

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

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体,是名三学等用。

问:

若心住净时。

不是着净否?

答:

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着净。

问:

心住空时,不是着空否?

答:

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问:

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着无所处否?

答:

但作空想,即无有着处。

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

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

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着;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

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

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

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

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

经云:

证无生法忍是也。

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

勤加用功,功成自会。

所言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

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

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

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

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

答:

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问:

方广经云:

五种法身:

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

答:

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

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

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

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

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

何以故?

维摩经云:

舍利弗问天女曰:

汝何所得?

何所证?

辩乃得如是。

天女答曰:

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

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

云何是妙觉?

答:

即色即空,名为等觉。

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又云:

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

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

答:

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

金刚云: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其义云何?

答:

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故云: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义云何?

答:

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

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

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

又云如来五眼者何?

答:

见色清净,名为肉眼。

见体清净,名为天眼。

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

见无所见,名为法眼。

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又云:

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

答:

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问:

云何修而得此乘?

答:

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

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问:

涅槃云:

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

其义如何?

答:

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说。

又问:

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

答:

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

何以故?

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

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

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

何以故?

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着,无着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

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

不也!

不照时亦动否?

不也!

何以故?

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

何以故?

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

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

不也!

若不照时动否?

不也!

何以故?

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

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

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问:

云何是凡情?

云何是圣情?

答:

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问:

经云: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

答:

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问:

如如者云何?

答:

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

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

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

维摩经云:

诸佛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

何以故?

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问:

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

答:

是。

问:

云何是即色即空?

云何是即凡即圣?

答:

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

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

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

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问:

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

答:

为二性空故。

见闻无生是尽。

尽者,诸漏尽。

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灭,是名无尽。

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问:

尽与无尽,为一为别?

答:

体是一,说即有别。

问:

体既是一,云何说别?

答:

一者是说之体,说是体之用。

为随事应用,故云体同说别;喻如天上一日,下置种种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于日,诸器中日悉皆圆满,与天上日亦无差别,故云体同。

为随器立名,即有差别,所以有别,故云体同,说即有别。

所现诸日悉皆圆满,于上本日,亦无损减,故云无尽也。

问:

经云不生不灭,何法不生?

何法不灭?

答:

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

何者善?

何者不善?

答:

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无染漏心;但无染无漏,即是不善不生;得无染无漏时,即清净圆明,湛然常寂,毕竟不迁,是名善法不灭也;此即是不生不灭。

问:

菩萨戒云: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其义云何?

答:

佛戒者,清净心是也。

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

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时有人发心,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

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真佛子。

问:

只如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

为是法在先?

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

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

答:

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问:

因何佛法先后?

答:

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

何以故?

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

经云: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

问:

云何是说通宗不通?

答:

言行相违,即是说通宗不通。

问:

云何是宗通说亦通?

答:

言行无差,即是说通宗亦通。

问:

经云:

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

答:

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问:

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何者是不尽有为?

何者是不住无为?

答:

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

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问:

为有地狱,为无地狱?

答:

亦有亦无。

问:

云何亦有亦无?

答:

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

问:

受罪众生有佛性否?

答:

亦有佛性。

问:

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

答:

不同入。

问:

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

答:

亦同入。

问:

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答:

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

既同入,因何不受?

答:

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

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

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

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

几个识独成一智?

答:

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意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

问此四智为别为同?

答:

体同名别。

问:

体既同,云何名别?

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

答:

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

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

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

能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

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

几个智独成一身?

答:

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

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

何以故?

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

云何是见佛真身?

答:

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

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答:

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

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

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

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

答:

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立。

何以故?

譬如明镜,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

云何是常不离佛?

答:

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

何者是无为法?

答:

有为是。

问:

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

答:

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

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

何以故?

经云: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

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

何者是中道义?

答:

边义是。

问:

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

答:

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

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

何名五阴等?

答:

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

为领纳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

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

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

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着,随识受生,名为识阴。

故云:

五阴。

问:

经云:

二十五有,何者是?

答:

受后有身是也。

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

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

后有也。

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问:

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

答:

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十恶、十善、五阴是。

问:

云何是十恶十善?

答:

十恶:

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瞋、邪见,此名十恶。

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

上说无念,尚未尽决。

答:

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

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

何以故?

经云:

若教人六念,名为非念。

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

经云:

善男子!

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

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

何以故?

为无念故。

经云:

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

问:

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

答:

从无念立。

何以故?

经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又云:

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

何以故?

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

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

何以知之?

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

何以故?

为心空故。

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

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

经云:

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

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师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师子。

又问:

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

若言不空,即是有相。

若言空者,即是断灭。

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

答:

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

何以故?

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

经云:

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经云:

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

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

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

努力努力!

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

何以故?

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

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

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

努力努力!

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

努力努力自修!

莫倚他佛力。

经云: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

问:

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

答:

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

经云:

随流而性常也。

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

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 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 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

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

不取亦不舍,永断于生死;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

涅槃经云:

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

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 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 涅槃生死同道

识达自家本宗 犹来无有青草 一切妄想分别 将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 除却心中蒿草 我今意况大宽 不语无事心安

从容自在解脱 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 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遥见道 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 不向世上侵欺

荣华总是虚诳 弊衣麤食充饥 道逢世人懒语 世人咸说我痴

外道瞪瞪暗钝 心中明若琉璃 默契罗睺密行 非汝凡夫所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