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管网安全施工专项方案.docx
《热力管网安全施工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力管网安全施工专项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力管网安全施工专项方案
安全施工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太原市集中供热联网工程建设路支干线(太堡街北——学府街北)。
里程桩号为K8+350——K9+570,全长1220m。
建设路支干线工程以道路施工为主,热力管线、雨、污水管线、煤气管道改造工程交叉施工,施工环境较为复杂,本工程为热力管线施工,热力管线沟槽断面大、深度大,因此安全施工是首要任务。
二、安全总则
安全管理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目标:
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减少轻伤,千人负伤率小于0.12%。
三、安全管理措施
1、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
各项经济承包有明确的安全指标和包括奖惩办法在内的保证措施。
项目部与班组之间必须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书。
安全生产职责及检查工作程序图、安全生产责任保证体系另符
2、安全教育
新进企业工人须进行三级教育,三级教育是指公司、项目部和班组的教育。
工人变换工种,须进行新工种的安全技术教育。
工人应掌握本工种操作技能,熟悉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要认真建立“职工劳动保护记录卡”,及时做好记录。
安全保证体系图
3、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应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经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
4、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
进行全面的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受交底者履行签字手续。
5、特种作业持证上岗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工作证必须按期复审,不得超期使用。
6、安全检查
必须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
有时间、有要求、明确重点部位、危险岗位。
安全检查有记录。
对查出的隐患应及时整改,做到定人、定时间、定措施。
7、班组“三上岗、一讲评”活动
班组在班前须进行上岗交底、上岗检查、上岗记录的“三上岗”和每周一次的“一讲评”安全活动。
对班组的安全活动,要有考核措施。
8、工伤事故处理
建立事故档案、按调查分析规则、规定进行处理并写出处理报告。
9、“六牌二图”与安全标牌
施工现场必须有“六牌二图”,即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消防保卫牌、不扰民措施牌、企务公开牌、施工平面图、工程鸟瞰图。
宣传安全生产,在主要施工部位、作业点、危险区都必须挂有安全宣传标语或安全警告牌。
四、安全技术措施
(一)一般措施
1、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制度要符合国家和地方以及本企业的有关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条例、规范和标准。
项目负责人和各部门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上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标准和安全技术规程,施工人员必须遵守本工程的安全操作规程等。
2、专职安全员必须对施工区内的周围环境、地下管线、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和详细了解。
对穿越区内地下管线、防空设施、水渠等必须熟知位置、走向、深度,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3、技术负责人向参加施工人员认真地进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使广大职工知道采取哪些安全技术措施,说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贯彻执行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同时必须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必须防止那种只讲形式,不求实际效果的作法。
4、施工现场平面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安全,作业区域的孔洞、坑、沟等应盖好填平或架设围栏,并配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夜间设红灯示警。
对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和防护措施、警示牌、安全标志不得任意拆除或随意挪动。
5、现场施工人员整齐佩戴安全帽、工作服。
在施工现场明显位置设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安全警示牌。
现场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责任人,对用火、用电、易燃、易爆物品做好防护,分类放置,配备消防器材,并设立明显标志。
6、现场的材料、设备都要存放整齐,堆放在指定的场所,不得超高。
7、便道要平坦,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保证施工车辆和设备的行驶安全。
施工便道经过埋设较浅的地下管道、线缆等地下构筑物或设施时,要与使用管理单位及时联系,商定保护措施。
8、施工现场应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现场周围设围护设施,非施工人员不许入内。
施工现场应依据情况配备消防器材。
9、用电设备必须全部接地、接零,线路绝缘完好、无破损,线路按功能和电压等级分别敷设,过路套管,保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
(二)、雨期施工安全措施
1、雨季施工安全措施
(1)、施工现场设置有效围挡及警示标志,防止行人误入施工区域而导致人身伤害。
(2)、雨后及时对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检查,包括现场路面情况、沟槽边坡稳定状况、现场电缆线路是否完好。
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前必须确认周边环境,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作业。
(3)、加强沟槽支护,沟槽周边1m范围内不得堆土或堆放重物。
(4)、加强用电安全检查,要经常检查电源线路、照明、电器开关等运行状况,发现隐患立即排除,防止降雨引起触电事故。
2、雨季防触电安全措施
(1)、施工现场的电焊机、钢筋弯曲机、调直机等比较固定的机电设备应搭设防雨棚或对电机加防护罩,防止雨淋。
(2)、所有的机电设备都要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制度,投入使用前做好保护电流的测试,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机电设备的安装、电气线路的架设严格按照临时用电方案措施执行。
(3)、各种机电设备的电器开关应有防雨、防潮措施。
(4)、雨后对所有机电设备、临时线路等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5)、施工现场的移动配电箱及施工机具全部使用绝缘防水线。
用后放回仓库或遮盖防雨布,不得在露天淋雨,不得放在坑内,防止雨水浸泡、淹没。
(6)、加强用电安全巡视,检查每台机器的接地接零是否正常,检查线路是否完好,若不符合要求,立即整改。
(7)、落实雨施期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针对事故多发地点,有针对性的加大管理力度,减少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8)专职电工经常巡视电力线路,发现线路破损或老化及时替换,特别是拖地电线,防止雨天电力伤害。
(三)、管道吊装安全措施
1、排管、下管应使用起重机具进行,严禁将管子直接扔入沟槽内。
2、下管前,必须检查沟槽边坡状况,确认稳定;下管中,应在沟槽内采取防止管子摆动的借施和设临时支墩。
3、在沟槽外排管时,场地应平坦、不积水;管子与槽边的距离应根据管子质量、土质、槽深确定,且不得小于lm;管子应挡掩牢固。
4、管段较长,使用多个起重机或多个倒链下管时,必须由一名信号工统一指挥;管段各支承点的高程应一致,各个作业点应协调作业,保持管段水平下落。
5、起重机具下管应将管子下放至距管沟基面或沟槽底50cm后,作业人员方可在管道两侧辅助作业,管子落稳后方可摘钩。
6、对口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口后,应及时将管身挡掩,并点焊固定。
(2)对口时,严禁将手脚放在管口或法兰连接处。
(3)采用机具配合对口时,机具操作工必须听从管工指令。
(4)人工调整管子位置时必须由专人指挥,作业人员应精神集中,配合协调。
(5)点焊时,施焊人员应按规定佩戴面具等劳动保护用品,非施焊人员必须避开电弧光和火花。
(四)、管道焊接安全措施
1、焊接作业场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1)、焊接设备、焊机、切割机具、气瓶、电缆和其他器具等必须放置稳妥有序,并不得对附近的作业与人员构成妨碍。
(2)、作业场地应平整、清洁、干燥,无障碍物,通风良好。
(3)、施焊区周围l0m范围内,不得放置气瓶、木材等易燃易爆物;不能满足时,应采用阻燃物或耐火屏板(或屏罩)隔离防护,并设安全标志。
2、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齐全的防护用品,并符合下列要求:
(1)、焊工作业必须佩戴耐火、干燥的防护手套。
(2)、作业人员应根据具体的焊接(切割)操作特点选择穿戴防护服。
(3)、需要对腿做附加保护时,必须使用耐火的护腿或其他等效的用具。
(4)、作业人员身体前部需要对火花和辐射做附加保护时,必须使用经久耐火的皮制或其他材质的围裙。
(5)、在仰焊、切割等操作中,必要时必须佩戴皮制或其他耐火材质的套袖或披肩罩,也可在头罩下佩戴耐火质的防灼伤的斗篷。
(6)、防护用品必须干燥、完好,严禁使用潮湿和破损的防护用品;在潮湿地带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站在铺有绝缘的垫物上,并穿绝缘胶鞋。
(7)、作业人员观察电弧时必须使用带有滤光镜的头罩或手持面罩,或佩戴安全镜、护目镜,或其他合适的眼镜;辅助人员应佩戴类似的眼保护装置。
3、焊接(切割)作业中涉及的电气安装引接、拆卸、检查必须由电工操作,严禁非电工作业。
4、焊接(切割)作业后必须整理缆线、锁闭闸箱、清理现场、熄灭火种,待焊件余热消除后,方可离开现场。
五、事故隐患控制
1、项目部对存在隐患的安全设施、工程部位、过程和行为进行控制。
确保不合格设施不使用,不合格物资不放行,不合格过程不通过,工序完毕后及时进行检查验收。
2、确定对事故隐患进行处理的人员,规定其职责和权限。
3、事故隐患的处理方式:
(1)停止使用、封存。
(2)指定专人进行整改以达到规定要求。
(3)进行返工以达到规定要求。
(4)对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员进行教育或处罚。
(5)对不安全过程重新组织。
4、项目部安全员必要时对存在隐患的安全设施、安全防护品、工序和部位质量整改交过进行验证。
对监理、业主、上级部门提出的重大事故隐患由项目部组织实施整改。
六、纠正和预防措施
1、纠正预防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因缺乏基本的施工理论知识而造成事故,对不同岗位不但要求有上岗证,而且在开工前进行针对本工程的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纠正和预防管理问题:
包括管理人员素质、责任且保持管理人员稳定。
安全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坚持原则,对不遵守施工工艺、违反操作规程等忽视质量安全的行为应立即纠正,必要时勒令其停工整改并进行处罚。
3、通过建立有效的程序和报告制度,调查事故、事件及不符合性;预防事故、事件及不符合性进一步发生;分析和消除不符合的潜在根源,确认所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