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5525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9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

《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docx

药学专业知识二包合物

∙2010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回顾_药学专业知识

(二)_包合物

 

  一、概述

  包合物:

指一种药物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入另一种物质的分子腔中形成的独特形式的络合物。

这种包合物由主分子与客分子组成,主分子一般具有较大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微囊。

包合物根据主体分子空穴几何形状分为管型、笼型、和层状包合物。

  包合物能否形成与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主客体分子的立体结构和二者的极性。

包合过程是物理过程,包和物的形成与稳定取决与二者间的范得华力,为非化学键力。

包合技术在药剂学中研究和应用很广泛,有以下几点:

  特点:

药物作为客分子被包合后,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起效时间,防止挥发性药物成分的散失,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使液态药物粉末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等。

  【经典真题】

  下列关于β﹣CD包合物优点的不正确表述是

  A.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D.使药物具靶向性

  E.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答案:

D

  关于包合物的错误表述是

  A.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客分子加合而成的分子囊

  B.包合过程是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过程

  C.药物被包合后,可提高稳定性

  D.包合物具有靶向作用

  E.包合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答案:

D

  环糊精包合物在药剂学中常用于

  A.提高药物溶解度

  B.液体药物粉末化

  C.提高药物稳定性

  D.制备靶向制剂

  E.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

  答案:

ABC

  二、包合材料

  

(一)环糊精(CD)

  1.结构与性能:

由淀粉衍化而成的一种环状低聚糖,常见的有α、β、γ环糊精,分别由6、7、8个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

其中β-CD分子的空穴与一般药物分子大小相匹配,穴内具有疏水性,空穴外侧及洞口具有亲水性。

  2.环糊精包合药物,对药物的一般要求是:

  

(1)无机药物不宜用环糊精包合;

  

(2)有机药物分子的原子数大于5,稠环数应小于5,分子量在100-400之间,于水中溶解度小于10g/L,熔点低于250℃;

  (3)非极性脂溶性药物易被包合,非解离型药物比解离型药物更易包合。

  (4)一般环糊精与药物包合比为1:

1。

(二)环糊精衍生物

  1.水溶性β-CD衍生物:

  

(1)甲基衍生物、羟丙基衍生物、葡萄糖基衍生物

  

(2)G-β-CD溶解度增大,可注射用。

  2.疏水性β-CD衍生物:

乙基-β-CD可制缓释制剂。

  【经典真题】

  A.α﹣环糊精

  B.β﹣环糊精

  C.γ﹣环糊精

  D.甲基﹣β﹣环糊精

  E.乙基﹣β﹣环糊精

  1.由6个葡萄糖分子构成的是A

  2.被收载入《中国药典》的是B

  3.亲水性环糊精是D

  4.疏水性环糊精是E

  三、常用包合方法

  1.饱和溶液法;

  2.研磨法;

  3.喷雾干燥法;

  4.冷冻干燥法。

  四、包合物的验证

  

(一)相溶解度法

(二)X-射线衍射法(三)热分析法

  (四)红外光谱法(五)核磁共振谱法(六)荧光光谱法

∙2010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回顾_药学专业知识

(二)_固体分散物

  一、概述

  

(一)固体分散物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1.固体分散物:

也称固体分散体,是固体药物分散在固体载体中制成的高度分散体系。

通常是一种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材料或难溶性、肠溶性载体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物。

固体分散物再制成各种剂型,换可直接制成滴丸。

  2.特点:

大大加速药物的溶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之成为一种速效、高效的制剂;采用难溶性载体,可以达到缓释作用;采用肠溶性载体,可以控制药物仅在肠中释放。

  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与氧化,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刺激性,也可使液态药物固体化;固体分散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够稳定。

  

(二)固体分散物的速释与缓释原理

  1.速释原理

  

(1)药物的分散状态:

载体中药物以分子态、胶体状态、亚稳定态、微晶态与无定形存在于载体材料中,载体材料还可以防止已分散的药物再聚集而粗化。

药物溶解溶出速度快,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不同状态存在的药物溶出速度比较为:

分子态>无定形>微晶态

  

(2)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1)水溶性载体材料提高了药物的可润湿性

  2)载体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PEG)

  3)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性(PVP)

  固体分散物的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包括

  A.脂质类载体材料形成网状骨架结构

  B.疏水性载体材料的黏度

  C.水溶性载体材料提高了药物的可润湿性

  D.载体材料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

  E.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性

  答案:

CDE

  2.缓释原理

  采用难溶性材料、脂质类制成的固体分散物具有缓释作用。

∙二、固体分散物的载体材料

  

(一)水溶性载体

  1.高分子聚合物:

PEG4000~6000PVPk15、PVPk30、PVPk90

  2.表面活性剂:

泊洛沙姆

  3.有机酸类:

枸橼酸、酒石酸等

  4.糖(醇)类:

右旋糖酐、半乳糖和蔗糖等

  

(二)难溶性载体

  1.纤维素:

EC

  2.含有季铵基的聚丙烯酸树脂(E、RL、RS等)

  3.其他类胆固醇、脂肪酸酯类

  (三)肠溶性载体

  1.纤维素类CAP、HPMCP等

  2.聚丙烯酸树脂(S、L型)

 【经典真题】

 

  A.明胶

  B.聚酰胺

  C.脂质类

  D.聚维酮

  E.β-CD

  1.适用于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物的载体材料是C

  2.适用于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物的载体材料是D

  3.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包合材料是E

  典型例题:

  PEG6000可用作

  A.固体分散体载体

  B.微囊材料

  c.胶囊中增塑剂

  D.片剂润滑剂

  E.栓剂基质

  答案ADE

∙ 三、常用的固体分散物制备方法

  1.熔融法(药物对热稳定,可直接制成滴丸)

  2.溶剂法,也称共沉淀法(药物对热不稳定或易挥发)

  3.溶剂—熔融法

  4.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

  5.研磨法

  四、固体分散物的验证

  

(一)热分析法

  

(二)X-射线衍射法

  (三)红外光谱法

  (四)溶解度与溶出速度法

  (五)核磁共振法

  【经典真题】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的方法有

  A.采用细颗粒压片

  B.制成固体分散体

  C.将药物微粉化

  D.制备研磨混合物

  E.吸附于载体后压片

  答案:

BCDE

  固体分散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A.溶剂法

  B.熔融法

  C.研磨法

  D.相分离一凝聚法

  E.重结晶法

  答案:

ABC

∙2010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回顾_药学专业知识

(二)_缓(控)释制剂概述

  一、基本概念

  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

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次数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

提供平稳持久的血药浓度,缓释制剂药物的释放符合一级释药规律。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一般在规定的介质中,按要求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次数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

  广义地讲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的速度、方向和时间。

狭义的控释制剂是指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近零级恒速释药的制剂。

  本章主要介绍口服缓释与控释制剂

  3.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1)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3)减少用药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因素

  

(1)剂量大小:

口服单剂量在0.5~1.0g对缓释制剂仍适用,治疗指数窄的药物设计成缓释制剂应注意剂量与毒副作用。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非解离型、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应注意消化道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溶解度<0.01mg/ml,本身具有缓释作用。

设计缓释制剂时药物溶解度<0.1mg/ml不适宜。

  (3)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的,在机体内滞留时间长。

油、水分配系数小时,不易透过脂质膜,故油、水分配系数应适中。

  (4)稳定性:

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制剂较好

  2.生物因素

  

(1)生物半衰期:

24h24h的药物本身就具有缓释作用。

  

(2)吸收:

吸收的半衰期应控制3~4h的药物,否则不利于吸收。

  (3)代谢:

吸收前有代谢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如要制成缓释制剂,需加入代谢的抑制剂。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药物选择

  

(1)t1/2=2~8h适宜;12h

  

(2)剂量很大、药效很激烈、溶解吸收很差、剂量需精密调节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2.设计要求

  

(1)生物利用度:

缓控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120%

  

(2)峰谷浓度比:

稳定时,峰、谷浓度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

  (3)缓释、控释制剂的剂量计算

  一般可根据经验,参考该药物普通制剂的剂量换算。

如:

某普通制剂每日三次,每次100,若制成每日一次的缓控释制剂,一次剂量可为300。

也可采用药物动力学的方法计算。

  (4)缓(控)释制剂的辅料

  1)阻滞剂

  ①疏水物质:

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等可延滞水溶性药物的溶解,释放,主要作溶蚀性骨架材料。

也可作缓释包衣材料,肠衣材料也有阻滞作用。

  ②肠衣材料:

CAP、EudragitL、S型、HPMCP、HPMCAS

  2)骨架材料:

  ①亲水性骨架材料:

MC、CMC-Na、HPMC、PVP卡波普、海藻酸盐、壳多糖等。

  ②不溶性骨架材料:

EC、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聚乙烯、EVA、硅橡胶等。

  ③溶蚀性骨架材料:

同阻滞剂。

  3)增黏剂:

CMC-Na、HPMC、PVP

  关于缓、控释制剂,叙述错误的为

  A.缓、控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120%

  B.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高于普通制剂

  C.缓、控释制剂的峰谷浓度比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

  D.半衰期短、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可制成12h口服服用一次的缓、控释制剂

  E.缓、控释制剂中起缓释作用的辅料包括阻滞剂、骨架材料和增黏剂

  答案B

  哪些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A.生物半衰期很短的药物

  B.生物半衰期很长的药物

  c.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的药物

  D.一次剂量很大的药物

  E.药效强烈的药物

  答案ABCDE

  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药物理化因素是

  A.稳定性

  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c.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D.分配系数

  E.晶型

  答案ACD

∙2010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回顾_药学专业知识

(二)_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方法

  一、溶出原理

  药物释放受溶出限制,通过减少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可以使药物缓慢释药,达到长效目的,据此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药物微粒粒径大,溶出慢,反之则快;

  4.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如以脂肪,虫蜡类等为基质的缓释片;

  【经典真题】

  减少溶出速度为主要原理的缓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

  A.制成溶解度小的酯和盐

  B.控制粒子大小

  C.溶剂化

  D.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E.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胶体物质中

  答案:

ABDE

  二、扩散原理

  药物释放以扩散作用为主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水不溶性膜材包衣的制剂,如EC包制的微囊或小丸、释药速率与微囊或小丸的包衣厚度、药物在囊芯与衣材中的分配等因素有关,可为零级(控释)与非零级(缓释)释药。

  2.包衣膜中含有水溶性成分(致孔剂),如:

EC与MC混合膜材,这类可使药物零级释药。

  3.水不溶性骨架片,药物通过孔道扩散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包括增加粘度,减少扩散、包衣制成微囊,不溶性骨架片,植入剂、乳剂等。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

  ⑴制成包衣小丸或片剂包衣材料有阻滞剂和肠溶材料

  ⑵制成微囊

  ⑶制成不溶性骨架片骨架材料为不溶性塑料,水溶性药物较易制备这种类型

  ⑷增加粘度以减小扩散速度

  ⑸增加黏度以减小扩散速度主要用于注射剂、滴眼剂或其他液体制剂

  ⑹制成乳剂

∙ 【经典真题】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是

  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C.包衣

  D.控制粒子大小

  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答案:

C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

  生物溶蚀型给药系统的释药特点是,药物不仅从骨架中释放(溶出)出来,而且由于骨架的溶解,药物需经过扩散才能进入体液。

  四、渗透泵原理

  利用渗透泵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释放药物,口服渗透泵型片剂的原理与构造:

  1.片芯为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或含有其他辅料;

  2.外包有不溶性聚合物(醋酸纤维素、EC或EVA)衣层为半渗透膜壳,水可渗透进入,药物不能渗透出;

  3.片剂的一侧壳顶用适当方法(如激光)开一小孔,当水通过半透膜进入片芯后,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渗透压约为4053~5066kPa,而体液为760kPa,由于渗透压的差别,药物由小孔释放药物,直至膜内外渗透压平衡。

  4.半透膜的厚度,孔径和孔率,片芯处方及释药小孔的直径是制备渗透泵型片剂的关键,释药小孔直径小,释药慢,反之则快。

  五、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由水不溶性交联聚合物组成的树脂,其聚合物重复单元上含有成盐基团,药物可结合于树脂上形成药树脂。

在胃肠道中,带有电荷的离子与药物树脂接触时,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将药物游离释放出来。

  树脂+-药物-+X-→树脂+-X-+药物-

  树脂--药物++Y+→树脂--Y++药物+

  以减少扩散速度为主要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

  A.控制粒子的大小

  B.与高分子化合物制成难溶性盐

  C.制成包衣小丸或片剂

  D.增加黏度以减少扩散速度

  E.制成乳剂

  答案CDE

∙2010执业药师考试真题_药学专业知识

(二)_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一)骨架片的分类、特点与骨架材料

  1.不溶性骨架片,如:

聚乙烯、聚氯乙烯、EC等。

制备方法:

同普通片

  2.生物溶蚀性骨架片,如:

硬脂酸、硬脂醇等为骨架(减少溶出)。

制备方法:

①溶剂蒸发技术;②熔融技术;③药物与十六醇在60℃混合,所得团块用玉米醇溶液制粒。

  3.亲水凝胶骨架片,如:

HPMCK4M等制备方法:

同普通片

  

(二)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方法1:

几种释药速度不同的颗粒混合压片

  方法2:

微囊压片

  方法3:

药物制成小丸,再压片

  (三)胃内滞留片

  指能滞留胃液内,延长药物在消化道的时间,改善药物的吸收。

  (四)生物黏附片

  (五)骨架小丸

  【经典真题】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包括

  A.骨架片

  B.压制片

  C.泡腾片

  D.生物黏附片

  E.骨架型小丸

  答案:

ADE

  二、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一)微孔膜包衣片的衣膜材料和致孔剂

  衣膜材料:

EC、EVA、丙烯酸树脂等不溶性材料

  致孔剂:

PEG、PVP、PVA、SDS、糖、盐等可溶性材料

  

(二)膜控释小片、肠溶控释小片、膜控释小丸的特点

  体内外均获得恒定的释药速率,血药浓度平稳,缓释且生物利用度高

  三、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渗透泵片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

  常用半透膜材料:

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

  常用渗透压活性物质:

氯化钠、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的不同混合物

  常用推动剂:

相对分子量为3000~500万的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对分子量为1~36万的PVP、相对分子量为20~500万的聚氧乙烯等

  渗透泵片有单室与双室渗透泵片。

∙【经典真题】

  渗透泵型片剂控释的基本原理是

  A.减小溶出

  B.减慢扩散

  C.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D.片剂膜内渗压大于片剂膜外,将药物从细孔压出

  E.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出

  答案:

D

  A.醋酸纤维素

  B.氯化钠

  C.聚氧乙烯(相对分子质量20万到500万)

  D.硝苯地乎

  E.聚乙二醇

  1.渗透泵片处方中的渗透压活性物质是B

  2.双层渗透泵片处方中的推动剂是C

  口服缓释制剂可采用的制备方法有

  A.增大水溶性药物的粒径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C.包衣

  D.微囊化

  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答案:

CDE

  A.醋酸纤维素

  B.乙醇

  C.聚氧化乙烯(PEO)

  D.氯化钠

  E.1.5%CMC-Na溶液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常用的半透膜材料【A】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促渗聚合物【C】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具有高渗透压的渗透促进剂【D】

  A.不溶性骨架片

  B.亲水凝胶骨架片

  C.溶蚀性骨架片

  D.渗透泵片

  E.膜控释小丸

  用脂肪或蜡类物质为基质制成的片剂C

  用无毒聚氯乙烯或硅橡胶为骨架A

  用海藻酸钠为骨架制成的片剂B

  缓、控释制剂不包括下列哪种

  A.分散片

  B.胃内漂浮片

  C.渗透泵片

  D.骨架片

  E.植入剂

  答案:

A

∙2010执业药师考试真题_药学专业知识

(二)_经皮给药制剂概述

  一、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将药物应用于皮肤上,穿过角质层,进入真皮与皮下脂肪以达到局部治疗作用,或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经皮给药。

广义的经皮给药制剂是指皮肤贴片、通常起全身治疗作用,也称经皮给药系统(TDDS)。

  TDDS的优点:

  1.避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与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提高疗效;

  2.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等。

  3.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4.使用方便,随时给药与终止给药。

  不足之处:

1)皮肤的屏障作用,限于剂量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2)对皮肤产生刺激性与过敏性;3)皮肤的代谢与贮库作用

  【经典真题】

  1.对透皮吸收制剂的错误表述是

  A.皮肤有水合作用

  B.透过皮肤吸收起局部治疗作用

  C.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缓

  D.透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

  E.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终止给药

  答案:

B

  2.关于TTS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

  C.无皮肤代谢和贮库作用

  D.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E.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

  答案:

C

∙、TDDS的基本组成

  可分为5层:

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附层和保护层。

  1.背衬层:

一般为复合铝箔,防止药物流失与潮解。

  2.药物贮库:

提供释放药物与释放药物的能量。

组成有:

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

  3.控释膜:

多为由EVA和致孔剂组成微孔膜,控制药物的释放。

  4.粘附层:

由无刺激和无过敏性的粘和剂组成,如:

天然与合成胶。

  5.保护膜:

为附加的塑料保护薄膜。

  三、TDDS类型

  TDDS基本分为两大类,即膜控释型与骨架型

  1.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经皮给药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2.骨架型:

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的组成成分控制药物的释放。

  目前生产与临床普遍应用的有:

填充封闭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型、微储库型、聚合物骨架型

  

(一)填充封闭型TDDS

  1.组成与结构:

背衬(苯乙烯等)+药物储库层(液体或半固体)+控释膜(EVA等)+黏胶层(丙烯酸树脂等)

  2.影响释药速率因素:

(1)药物储库中的材料;

(2)控释膜结构、膜孔大小、组成、药物的渗透系数、膜厚度等;(3)黏胶层的组成与厚度。

  

(二)复合膜型TDDS

  

∙1.组成与结构:

背衬层(铝塑膜)+药物储库层(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液体石蜡为增粘剂)+控释膜(聚丙烯微孔膜)+黏胶层(含药聚异丁烯等压敏胶)。

  2.影响释药速率因素:

聚丙烯微孔膜厚度、微孔大小、孔率及填充微孔介质影响药物释放速率。

  (三)黏胶分散型TDDS

  1.组成与结构:

涂于背衬层的药物储库层(药物直接分散在压敏胶中))+控释黏胶层

  2.为了保证恒定的释药速率,黏胶分散型药物储库,按着适宜的浓度梯度,制成多层含不同药量及致孔剂的压敏胶层。

  (四)聚合物骨架型TDDS

  组成与结构:

药物储库(药物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或亲水的聚合物中,并制成具有一定形状与面积的膜)贴在被衬上,外周涂上压敏胶,加上保护膜制成,另有一吸水垫。

  聚合物骨架型TDDS的释药速率受聚合物骨架组成与药物浓度的影响。

  (五)微储库型TDDS(兼有膜控释型和骨架型的特点)

  组成与结构:

将药物均匀分散于疏水的聚合物中,形成微小的球状储库,再把微型药库的骨架制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药膜,把药膜贴在被衬层上,加保护膜。

  微储库型经皮给药制剂的释药速率受药物在亲水与疏水两相中的分配过程和药物在骨架中的扩散过程控制。

  【经典真题】

  经皮吸收制剂中黏胶分散型的组成部分有

  A.药物贮库

  B.控释膜层

  C.黏胶层

  D.防护层

  E.背衬层

  答案:

ACDE

∙2010执业药师考试真题_药学专业知识

(二)_药物的吸收

  一、皮肤的构造

  1.表皮:

具有类脂膜特性,是限制化学物质内外移动的主要障碍;

  2.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药物进入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后易为血管和淋巴吸收,产生全身作用

  3.皮肤附属器:

大分子药物及离子型药物可能从这些途径转运

  二、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

  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

释放、穿透、与吸收。

  2.药物的经皮吸收途径:

表皮途径(主要途径)与皮肤附属器途径

  【经典真题】

  1.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