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毛邓三终结版.docx
《暨南大学毛邓三终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暨南大学毛邓三终结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暨南大学毛邓三终结版
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有:
辨析题12道,每题5分,共60分;
材料分析题2题,每题5分,共10分;
简述题1道10分,论述题1道2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近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
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P13-2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P24-26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2)一、基本内容: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具体内容见书P27、28):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1)理论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P36-44
(1)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人为本;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运用“五个统筹”来推进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
(1)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民的需要;
(2)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4)以人为本,就是使人民幸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互相促进、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3、科学发展的意义:
科学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执行理念,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问题作出的系统回应,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党和国家对当代社会发展观规律的新知识,集中了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毛思,邓论,和三代,是一脉相承的,是马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思、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科克斯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特点
2、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112
背景:
(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呼唤1955年农业社会主义高潮的突发,使原来估计为三个5年计划或者更长一些时间才完成的“三大改造”任务,于1956年提前实现了。
(二)思想解放的先导作用。
苏共20大的召开,为这次思想解放提供了契机。
简洁:
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改造和建设相结合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完整表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3.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四个现代化
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把工业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
4.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5.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关系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其中5条论及经济问题
6.不平衡发展战略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明确提出又平衡又不平衡的战略思想
7.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8.关于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考
一.毛泽东同志的探索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比较为成功的阶段(从56年到57年反右以前,即《在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主要成果有《论十大关系》,《党的八大》和《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伴随思想解放的大潮,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过的弯路,审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更感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1955年10月到1956年4月,毛泽东花了半年的时间对我国的农业,工业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他和其他中央领导人连续听取了三十四个部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问题,这就是他于1956年4月25日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在此文中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历史课题.所以,《论十大关系》成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开篇之作,奠基之作.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期(1958年--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前)
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由前一阶段的"宏观思考"转向"微观探索"-----即寻觅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途经和具体形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57年的反右斗争有扩大化错误,毛泽东对八大做出的关于我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也有修正,但是从总体上说,反右斗争还没有改变八大前后毛泽东及党中央做出的把中国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向自然界开战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尽管有偏离,但在实践上还没有远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第三个阶段:
战略方向迷失.
(从1962年9月《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到1956年5月的《五,七指示》)在这个时期,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反帝反修"成为影响中国内政外交的一个带决定性因素.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在两种社会制度体系"和平共处"的过程中要防止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在国内,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一线"领导,根据"七千人大会"精神,以经济领域为重点对我国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局部改革,对"大跃进","公社化"以来的"左"的政策作了纠正和调整,恢复了"大跃进"以前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明确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设的"包产到户"责任制.对1959年"反右倾"以来下来的冤假错案进行了甄别平反,邓小平甚至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显然,这些努力代表了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建设之路的正确方向.
第四阶段滑人歧途(从66年----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
《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做了全盘否定.在此无需累赘.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在探索的过程中,两种趋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时候都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不但共存于全党的共同探索过程中,而且往往共存于同一个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在全党有时这种趋向比较占上风,有时那种趋向比较占上风,但"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到后来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毛泽东的探索也最终画上了句号. (PS“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系统化并被提高到指导思想的地位;⑵直接原因:
对形势的错误估计;⑶集权体制和个人崇拜的恶性循环;⑷苏联领导人挑起的中苏论战所产生的恶劣影响;⑸林彪、江青一伙利用了党的错误)
二.重要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在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中,毛主席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由阶级斗争转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转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转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系统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学说;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强调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行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强调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三.成功探索:
总说: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
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在中国实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作出了艰辛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
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作出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
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他创造性地提出“农、轻、重”的顺序,已为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没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这决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
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但这不意味着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四.严重失误(在余敏捷师姐那份里P1)
3、社会主义本质论P117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什么?
总说:
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对一切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劳动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充分肯定劳动谋取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及合法性,鼓励社会成员通过劳动发家致富,维护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
动态观察,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步消灭剥削现象、逐步缩小贫富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按劳分配又在量上肯定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合理性,为劳动者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是现阶段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劳动人民的意志,劳动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按劳分配、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本质。
我们经历了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对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归咎于经典理论家没给我们提供现成的正确答案,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经典理论家的崇拜已经发展成为迷信,由于这种宗教式的虔诚限制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并没有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对待他们的理论,甚至把他们的理论当成了不变的教条。
经典理论只是因为具有科学性才成为经典。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突破已经形成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就不能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恰当的说明。
2.社会主义是逐步消灭剥削现象的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消灭暗地里利用特殊的垄断权力非法牟取暴利的剥削现象,清除这些毁坏社会主义根基的蛀虫,这种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的斗争,同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夺取政权的武装革命相比,斗争更复杂、更艰巨,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努力。
3.社会主义是逐步缩小贫富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别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在社会财富的增长达到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在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现象的时候,才需要缩小贫富差别,否则,就不是缩小贫富差别,而是缩小贫穷程度的差别。
缩小什么样的贫富差别,怎样缩小贫富差别,什么时候缩小贫富差别,必须采取科学的十分审慎的态度。
4.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需要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行为都是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人民意志的体现。
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行为都是从资本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家意志的体现。
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制度解决了竞争起点上的公平,劳动成果的积累最终也会造成财产所有权介入分配,因此,为了保持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就要调节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公共福利,缩小贫富差别,最后走向共同富裕。
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追求无酬劳动占有规模最大化,必须以工人扩大消费为条件,为了维护资本家的利益,也要提高社会福利,调节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弥补制度初始安排上的不平等。
二.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基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条件: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目的:
达到全社会共同富裕。
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个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3.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此段重点,老师课堂笔记!
!
!
)
1.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
纠正拘泥于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倾向,从目标层次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层面。
2.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1)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作用的做法,明确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2)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属于人民;
3)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
(1)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
(3)涵盖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和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体系:
五句话,构成三个理论层次:
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
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高效率;
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的成果属于人民。
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
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这一层次揭示了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
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
邓小平说:
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
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
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
“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
因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简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邓小平强调:
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总说: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
分说: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