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4853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

《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docx

顾宏义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往

义天入宋求法:

北宋神哲朝宋丽海上交通与文化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顾宏义

 

【内容摘要】宋神宗末、哲宗初高丽僧统义天入宋求法活动,是为宋、丽间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

本文主要依据义天《大觉国师文集》所载,以探讨北宋神、哲两朝宋、高丽之间的海上交通情况,海商在宋、丽交往间的作用,以及围绕义天入宋求法而开展的佛教、文化交流等,并对义天与宋朝僧人、官员交游其情况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宋朝高丽义天文化交流

 

北宋时期,宋与高丽的政治、文化交往密切,至宋神宗初年,出于抗衡北方辽朝的考虑,着力招徕位于辽国侧后的高丽人,于是此前中断朝贡达四十馀年的高丽使人恢复来宋,而此时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宋、丽间海上往来频繁,故而带动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迅速发展。

其中高丽僧统义天于宋神宗末、哲宗初入宋求法活动,即成为宋、丽间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

义天有诗文集传世,名《大觉国师文集》(包括《外集》),其中有诗文百馀篇,乃属义天与宋朝天子、官员和僧人的往来诗文,成为研究宋、丽间海上交通及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故本文拟主要依据《高丽大觉国师文集》,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对北宋神、哲两朝宋、高丽之间的海上交通情况,海商在宋、丽交往间的作用,以及围绕义天入宋求法而开展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等作一探索,以求正于方家。

一高丽僧统义天入宋求法

义天(1055-1101)为高丽国文宗第四子,高丽宣宗之弟,俗姓王,名煦,字义天,后因“避宋哲宗讳,以字行”。

因高丽风俗“崇尚释教”,家家有人出家以祈福,“虽王子弟亦常一人为僧”。

故义天少年出家为僧,居灵通寺修行。

义天“性聪慧嗜学,始业《华严》,便通五教;旁涉儒术,莫不精识,号祐世僧统”。

因其“才行俱优,名重辽、宋”,故卒后追赠“大觉国师”之号。

宋神宗时宋、高丽恢复外交交往后,两国间人员往返增多,互通消息较前便捷。

故当时宋浙江高僧“晋水净源法师,以慧行为学者师”,义天闻知,便“托舶商致书以修礼”。

净源知义天“非常人,即复书相招”,使本“有志如宋问道”的义天“欲往滋甚”,但数请于国王而不获准。

为此,义天于宋元丰八年(1085)四月庚午夜,“率弟子寿介,微服至贞州,寓商客船发”。

高丽宣宗闻讯,即“遣官僚与弟子乐真、慧宣、道邻从之”。

五月甲午至宋密州上岸。

宋知密州“迎劳,即附表具陈所以来朝之意”。

一般皆以为义天“潜行”、不请而入宋求法,但从宋方史料来看,宋廷其实是事先即知义天将欲西来入宋的。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三记载:

(元丰七年二月)丙戌,诏:

“高丽王子僧统从其徒三十人来游学,非入贡也。

其令礼部别定傧劳之仪。

”吏部乞于四选补算学博士阙,从之。

(原注:

《御集》二事今附此。

明州奏:

“高丽国发礼部侍郎崔思贤前去告哀,及有国王子僧统大师领僧约三十来人,欲同告哀使来本朝作功德。

本州未有高丽告哀使及王子僧统到州迎送馆设等仪式,安泊差人引伴、沿路驿程供给并未有定式。

”御批:

“宜令本州通判引伴赴阙,其待遇礼数,专下马珫依仿王子赴阙已定式,令从僧俗权宜裁定,一面施行讫奏。

即不得稍有削薄,亏损朝廷待遇恩意。

……仍从急递中指挥,更不送门下省。

其僧统左右得亲近者三两人,比附上节例施行。

”元丰七年二月十七日下。

奉国军奏:

“入高丽国温式船回到定海县,称新国王亦是身亡,见今国主是前国王第三子,及称欲遣僧来作功德,呼为‘僧统’。

”御批:

“除迎候王子僧统自从别降朝旨外,余并依常使例,惟不用花乐。

仍仰转牒缘路州军准此。

”元丰七年二月十七日下。

同年五月己酉,宋帝又诏:

“高丽人赍王子僧统书及金银遗秀州僧净源,源有答书,即明州移牒报之。

”而义天亦于《请入大宋求法表》中言:

其“于去年八月,得大宋两浙华严阇梨净源法师书一道,其书云:

‘因风而来,口授心传。

’……今与双溪寺大师昙真等缁素共一十一人同约,欲随商客船发行,不敢专擅”。

但结果因高丽宣宗反对而未能成行,直至元丰八年四月方不告“潜行”,故《高丽史节要》卷六径称“释煦逃入宋”。

又据义天抵宋之初所上宋帝《谢差引伴表》“承密谕而潜投商舶,越大洋而始践雄疆”云云,推知宋廷不但预知高丽僧统义天将入宋,且于暗中促成义天成行。

也正因为如此,且预定有接待礼仪,故得知义天已抵密州,宋廷即遣主客员外郎苏注为引伴使,去密州接义天入京。

入京以后,又命中书舍人范百禄为馆伴,负责在京接待。

数日后,宋帝于垂拱殿召见义天,“待以客礼,宠数渥缛”。

义天自启程之宋,“始自密至京,以及吴越”,参问佛法,至次年中归国,“往来凡十有四月,所至名山胜境,诸有圣迹,无不瞻礼。

所遇高僧五十馀人,亦皆咨问法要”。

其在宋境内行踪,据《文集》、《外集》以及《长编》等文献记载,大体如下:

义天一行于元丰八年五月十二日(甲午)至宋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州),宋知密州范锷“迎劳”。

宋廷遣主客员外郎苏注为“引伴使”,于五月二十一日令“赴阙”。

义天《谢赐海州御斋表》言“今月七日,中使”至云云。

是其当乘船自板桥镇南下,于六月七日前后抵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然后登陆西行,约月底抵南京(今河南商丘),义天《谢赐南京御斋表》有“今月初一日,中使至南京”云云可证。

七月六日,义天抵达宋京开封(今属河南),住启圣院,以中书舍人范百禄“馆伴”。

二十一日(癸丑),宋哲宗见义天等于垂拱殿,义天“进佛像经文”,宋哲宗“赐物有差”,并赐宴于启圣院,差中书舍人钱勰“押伴”。

此后,义天在京城“遍参名德”,“闻有一法持式行者,无不遍致咨问”,“阅月,上章请往杭州(今属浙江)华严座主净源讲下受业”,宋廷允之,并命主客员外郎杨杰为送伴使,陪同义天“出京师,沿汴达淮泗”,南下杭州。

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访问佛印了元禅师参法。

抵杭州后,从净源法师求学数月。

元祐元年(1086年)初,因高丽宣宗上表宋廷,请遣义天归国,故义天自浙北返,于闰二月十三日入汴京,住同文馆,试中书舍人满中行“馆伴”。

二十一日(己酉),义天“已下十人朝见”。

五日后“朝辞”,宋哲宗“赐衣著一千匹,银器一千两”。

三月二日,义天离京南下,杨杰仍为送伴使。

途径秀州(今浙江嘉兴),出金修葺真如寺楞严疏主塔亭。

四月,义天再至杭州,辞别净源法师,前往天台山巡礼智者大师,“誓传教于东土”。

至明州(今浙江宁波),访育王广利寺。

然后于此登船下海东行,于六月间回至高丽国。

对于义天在宋境之行程,南宋时人多已不详。

如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一五《送杨杰并序》注云:

“元祐二年,高丽僧统义天航海问道,至明州。

……上疏乞遍历丛林,问法受道,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馆伴,所至吴中诸刹,皆迎饯如王臣礼。

”所记恰与义天的实际行程相反。

其后《嘉定镇江志》卷二二《杂录》、《宝庆四明志》卷六《市舶》所记义天之事,大抵取自王十朋所云。

而宋、元间佛教史籍如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九《云居佛印元禅师》、释志盘《佛祖统纪》卷一四,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云居佛印了元禅师》、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四等亦皆云义天航海至明州登岸,同误。

二宋、丽海上交通与海商在宋、丽文化交往中的作用

北宋时期,因契丹(辽)立国北方,使往来宋、丽之间必须依靠海船交通。

宋去高丽的港口主要为山东登州、密州与浙江明州。

北宋前期多在山东登州,宋神宗以后,因高丽来使欲远避辽人,且高丽使臣便于运河通行之利,所以多往还于明州。

由于海道“弥漫汪洋,洲屿险阻,遇黑风,舟触礁辄败”;而“舟南北行,遇顺风则历险如夷,至不数日”。

因此,往来于宋、丽间的使船多有倾覆者,据《宋史·高丽传》载,北宋前期如:

建隆四年(963)九月,“遣使时赞等来贡,涉海,值大风,船破,溺死者七十余人,赞仅免”;淳化四年(993),宋使臣自高丽回国,高丽国王“遣使元证衍送之,证衍至安香浦口,值风损船,溺所赍物”;天禧三年(1019)九月,“高丽进奉使礼宾卿崔元信至秦王水口,遭风覆舟,漂失贡物”。

至宋神宗以后,因当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宋、丽间人员往来更为安全,故少见往来海上使臣覆舟之记载。

此对宋、丽间的文化交流开展甚有影响。

史载,去高丽舟船一般于夏季中自明州入海,以利用西南季风,而自高丽还者则多选于十一月,以利用东北季风。

如宋徽宗宣和年间奉使高丽的徐兢一行,其“去日以南风,归日以北风。

初发明州,以其年五月二十八日放洋,得顺风,至六月六日即达(高丽)群山岛。

及回程,以七月十三日发顺天馆”,然因遇风暴停泊,直至八月二十七日始抵达明州定海县(今浙江镇海),“凡海道四十二日云”。

《宋史·高丽传》亦云“自明州定海遇便风,三日入洋,又五日抵墨山,入其境”,再行“七日至礼成江”,“又三日抵岸”。

当然此为宋朝使臣所乘、称之为“神舟”的大海船渡海所需时日,而船体小于“神舟”的商船,其航海往来所费时日应稍多。

如上所述,义天入宋,于宋元丰八年四月庚午(七日)夜自高丽贞州“寓商客船发”,五月甲午(十二日)至宋密州板桥镇上岸。

自山东至高丽之航路要短于自浙江明州至高丽者,而义天却历时三十五日,此固然与季风不顺有关,同时亦与商船航速较慢相关。

但相对此前,其航海需时已减少颇多,从而使宋、丽间的人员和物资运送更为便捷,海上贸易活动亦更趋活跃。

同时,从文献记载上看,这些海商还往往充当宋、丽政府交往的信使。

如《宋史·罗拯传》称罗拯任福建转运使时,“泉商黄谨(亦写作“黄慎”、“黄真”)往高丽,馆之礼宾省”。

而《高丽传》云“熙宁二年(1069),其国(高丽)礼宾省移牒福建转运使罗拯云:

‘本朝商人黄真、洪万来称,运使奉密旨,令招接通好。

奉国王旨意,形于部述。

……今以公状附真、万西还,俟得报音,即备礼朝贡。

’”又如《长编》卷二六一熙宁八年三月,“江淮发运司罗拯言:

泉州商人傅旋持高丽礼宾省帖,乞借乐艺等人”。

因此,在宋、丽间文化交流中,频繁往来于两岸的海商发挥着甚为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

此亦可从义天《文集》及《外集》之相关记载得以充分揭示。

首先,高丽入宋求法僧与宋僧去高丽游历者,皆乘坐宋商贾海船往来,即义天入宋及回高丽亦如此。

其次,义天在入宋以前,以及还国之后,其与宋地高僧的书信往来及其佛籍等物品传送,基本通过海商帮忙。

所谓宋、丽两地“天池杳隔,书问难通,空负翘诚,但相望于道义耳。

忽海商至,承书翰。

玩味之际,得若面会”是也。

又《文集》卷一○《上净源法师书第四》有“泉商继至,再奉手教”之语,卷一一《答大宋元炤律师书》云“近有海客将到《禅宗解谤书》一卷”可证。

据义天《文集》及《外集》所载当时为义天与宋僧等传送信函、物品的宋海商之能知姓名者有:

李元积,宋都纲(亦称纲首,船长兼货主)。

《文集》卷一○《上净源法师书第一》:

“洎去年八月十五日,都纲李元积至,得捧二月书教一通,并手撰花(华)严、普贤《行愿忏仪》……等八本,共盛一箧者”。

《外集》卷二《大宋沙门净源书第二》:

“正月十有九日,都纲李元积至,得去年九月书。

……所惠《华严孔目内章》暨《贞元新译经疏》等凡四十六册。

”同上卷五《大宋沙门辩真书第二》:

“李纲首回,承惠及”诸佛经注疏多册,又“今附去《天台教图》二本、《白伞盖咒图子》一本、诗一册、小茶一百片,请检至。

此中《集解法华文字》二十册,已重写未办,待后信附去。

……今因李纲首二十郎去次,谨奉启布闻”。

此李纲首当即李元积。

徐都纲,宋泉州商人。

《文集》卷一一《上大宋净源法师书第一》:

“今秋徐都纲等船来,再辱手教。

……所有新注《正(贞)元华严经》,某伫望多年,此者幸叨赐及。

”《外集》卷三《大宋沙门净源书第四》:

“向者徐都纲回,领书并银合盛茶、水精珠三颗。

”案《高丽史》卷一○《宣宗世家》载高丽宣宗四年(宋元祐二年,1087)三月,“宋商徐戬等来献《新注华严经》板”。

又据苏轼《论高丽进奉状》云:

元祐四年十一月,泉州百姓徐戬“擅于海舶内载到高丽僧统义天手下侍者僧寿介、继常、颖流、院子金保、裴善等五人”,称“赍义天祭文,来祭奠杭州僧源阇黎”。

苏轼又称徐戬为“福建狡商,专擅交通高丽,引惹牟利”。

且“访闻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汗,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舶载去交纳,却受本国厚赏”。

此徐戬当即《文集》、《外集》中所言之徐都纲。

洪保,宋纲首。

《外集》卷二《大宋沙门净源书第一》:

“纲首洪保至,辱惠书勤勤,并以先大王遗赐见及。

”其《大宋沙门净源书第四》:

“今春二月内,都纲洪保来,得书三通。

”卷三《大宋沙门净源书第三》:

“去年杨主客自四明回,并大将洪保至,领吾子书二通。

”卷八《大宋沙门希仲状第二》:

“初二日,晋仁回,跪领书一通。

窃审高丽国王暨法门僧统令礼宾省发牒至明州,请差人与纲首洪保,送金、银、信等至,仍进呈朝廷”。

又《文集》卷一一《与大宋净因法师书第二》:

“来书所须疏钞等,今先以《起信古疏》、《摩诃释论》封裹,附与洪大将去。

”此洪大或指洪保。

陈寿,宋都纲。

《外集》卷七《大宋沙门行端书第一》:

“去载,陈寿都纲舟还,伏蒙宠赐锡铜盘四枚、人参二斤、铜盂二筒。

郭都纲,宋商。

《外集》卷七《大宋沙门法邻书》:

“陈二郎到山,捧出手书,备详尊旨。

续于明州城下,见郭都纲,又究叙贤国风化,宛在心目。

”其名不详。

林宁,宋商。

义天入宋,即“潜与弟子二人,随宋商林宁船而去”。

据《高丽史》卷八《文宗世家二》,高丽文宗十七年(宋治平二年,1065)十月,“宋商林宁、黄文景来献方物”。

又林宁于文宗十八年八月、二十二年七月和二十九年六月三度抵达高丽。

据上可知,宋海商为宋、丽高僧所传输的物品,除佛教法物和宋、丽两地土仪外,主要为佛教典籍,且种类、卷帙繁多。

此外,据苏轼元祐五年八月《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云:

“为徐戩不合专擅为高丽国雕造经板二千九百馀片,公然载往彼国,却受酬答银三千两,公私并不知觉。

”又前引苏轼《论高丽进奉状》云:

徐戬乃是“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至“印板既成”,便“海舶载去交纳,却受本国厚赏”。

即作为宋海商,徐戬因为杭州为北宋境内刻书技术最善之地,故受高丽人委托,于杭州雕刻佛经经板近三千片,运往高丽。

可见那些海商不仅在宋、丽间传送信函、物品,且时常主动活动以沟通宋、丽间的交往,如徐戬所为虽是为谋得高丽“厚赏”,但在实际上却颇有利于宋、丽佛教、文化的交流。

另外从《文集》、《外集》相关记载分析,当时义天委托宋人在宋境内雕造的佛教经典,并不仅限于此夹注《华严经》一书。

此颇可为研究佛经版本以及高丽印刷史者之注意。

三义天与宋僧交游考

高丽僧统义天在入宋之前,即已与宋僧有书信往来,而航海入宋求法期间,“所遇高僧五十馀人,亦皆咨问法要”,至其回高丽以后,仍然与宋僧保持频繁的书信联系。

今主要据《文集》及《外集》所载,对义天所交游的宋僧作一考辨。

1、华严宗僧人。

华严宗,因其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亦称贤首宗。

义天因宗华严,故在宋期间,所交游者以华严宗僧人为多。

有诚:

华严宗高僧。

义天觐见宋哲宗后,即上表请“承师受业”,而此前宋廷“闻僧统之来,诏两街预选高才硕学堪为师范者”,两街推荐华严有诚法师。

至此义天遂见有诚参问佛法。

据《佛祖历代通载》卷九,有诚“住东京觉严寺,讲《华严经》,历席既久,学者依以扬声。

其为人,纯至少缘饰,高行远识,近世讲人,莫有居其右者”。

义天拜见有诚,“以弟子之礼致谒”,“是日往返问答,贤首、天台判教同异,及两宗幽眇之义,曲尽其说”。

于是为人“纯至少缘饰”的有诚上表举净源“自代”,得宋帝允准。

今《外集》卷一载有诚《答辞》三首,即义天拜谒诚时,有诚之答辞,于赞扬义天求法之诚之馀,交流佛学尤其是华严精义;卷三载有诚《书》二首,言及义天赠送有诚佛经及刊印经书事;卷一○载有诚《诗》一首。

净源(1011-1088):

华严宗高僧,俗姓杨,字伯长。

先世泉州晋水(今福建晋江)人,故世称“晋水净源”。

其初从五台承迁学《华严经》,继从横海明覃,后归江南,师事长水子璇学《楞严经》、《圆觉经》及《大乘起信论》,“尽得华严奥旨”。

华严宗经唐“会昌法难”,经论散佚,而趋衰微。

宋初,长水子璇起而兴复,以贤首宗旨作《楞严经疏》十卷行于世。

净源继其后,四方宿学推誉为“义龙”,“声誉籍甚”。

先后住持苏州报恩寺、杭州祥符寺及秀州青镇密印寺、华亭(今上海松江)普照寺等,盛弘华严宗。

元祐三年十一月示寂。

《佛祖历代通载》卷九、《补续高僧传》有传。

义天于入宋前,即与净源有书信往来。

据《灵通寺大觉国师碑》,当时净源在秀州,“以慧行为学者师”,声名闻于高丽,义天心常慕之,故“托舶贾致书以修礼”,而净源亦“复书相招”。

义天《请入宋求法表》中即节录有“大宋两浙华严阇黎净源法师书一道”。

待觐见宋哲宗后,义天即上章称其“向者于故国偶得两浙净源讲主,开释贤首祖教文字,披而有感,阅以忘疲”,故请往从之“以偿素志,诏从之”。

元祐元年初,义天至杭州祥符寺拜谒净源。

“于是诚投道应,如芥就针,有问有答,尽其春容。

源公(净源)因知州蒲公宗孟之请,入南山慧因院开讲周译经。

僧统施钱营斋,以延学徒甚众”。

时净源欲于慧因院置贤首教藏,义天“亦舍银,置教藏七千五百馀卷”。

时宋廷诏义天“赴京”,义天便请净源“同舟,讲学不辍”。

四月,义天出京南来,再至慧因院,净源“传道迄,正坐焚香曰:

愿僧统归,广作佛事,传一灯,使百千灯相续而无穷。

遂授手炉、授拂以为信”。

对此,宋馆伴使杨杰作《大宋慧因院净源法师真赞》曰:

“了此一尘,圆融十身;不举一步,遍周诸土。

王子僧来印上乘,炉拂亲传海东去”。

称誉义天已尽得佛法精髓,东归高丽后,定能弘传佛法大事。

《佛祖历代通载》卷九载,北宋时“华严一宗疏钞久矣散坠”,至此“因义天持至咨决,逸而复得”,从此得以复传中土。

有汉地己佚的智严《搜玄记》、《孔目章》,法藏《起信论义记》、《探玄记》,澄观《华严经疏》等。

义天回国后,又遣使者送来金书《华严经》三种译本(晋译本六十卷、唐实叉难陀译本八十卷、唐澄观法师译本四十卷)计一百八十卷,净源特建华严阁安置。

于是宋廷改慧因禅寺为教寺,作为弘布“华严”道场,而世称慧因寺为高丽寺。

今《文集》有义天与净源书、状等十二篇,诗一首。

其中卷一○《上净源法师书第一》中有“乍寝西游之计,但增中辍之咨”之语,当撰于义天入宋之前,而卷一○状(残),卷一一《见大宋净源法师致语》、《上大宋净源法师状》第一和第二两状,卷一七《和大宋源法师》诗,当撰于其在宋期间,其馀皆其回国后所撰。

又《外集》载净源与义天书信等十二篇、诗二首,亦多撰于义天还国以后。

两人书信往复不绝,大多讨论佛籍,推究佛旨。

而卷三净源《书第五》乃净源七十八岁临终前与义天“决别”书,嘱托义天校刊自己所注《华严经》十二卷,使“流之无穷”,并祈望义天“光阐吾宗,佛日光辉”。

据《长编》卷四三五载,元祐四年,义天获知净源示寂,令门人寿介等“附舶来祭”。

希仲:

《外集》卷四录希仲《书》五篇(第一书至第三书缺失),卷八录希仲《状》二首。

其《书第四》言及前次所送义天图三轴,云“往日所游之地,俨在目前”,又云“都经阁缔构宏丽”,是其图当为杭州慧因寺图;其《书第五》言及“谨令僧驰去”,送经书于义天,望得义天“笔削修治”。

又《状第一》有“伏审本讲大法师,远承高丽祐世僧统,特伸师事者”云云,《状第二》言及晋仁自高丽带回义天书信,又高丽国王与义天差人与商人洪保持高丽礼宾省牒至明州,欲向宋廷进呈金银等事。

由上推知其皆当撰于元祐四年前后,希仲当为杭州慧因院僧,净源弟子,时主持修造藏经阁者。

晋仁亦当是宋僧,或即慧因院僧,来往于宋、丽间传递信息与物品。

道璘:

《外集》卷四载道璘《书》一篇(残),言及在慧因寺立义天生祠事,并有“以先师之缘,常希存顾”之语,又有“今每日两讲”,以“奉祝”宋帝、太后和高丽大王、僧统等,故推知其亦为净源弟子,杭州慧因院僧,或续净源住持慧因院。

馀不详。

智生:

事迹不详。

《外集》卷七有传贤首教沙门智生《书》二篇,言及“智生顷者钱塘幸际风仪,获预嘉会,……续蒙朝辞,后于慧因教院违别,迨今有年”,并将自己新解《圆觉经》“附投左右”。

是知智生乃慧因院僧人,净源之徒,与义天相会于慧因院净源座下。

希俊:

事迹不详。

《外集》卷八有希俊《书》一篇,言及将自己著述赠送义天事,并称义天“抠衣”本讲法师座下,又言及“秀州知郡大夫”云云。

是知希俊为秀州一寺院住持,亦为净源门下。

本书信撰于义天在杭州时。

颜显:

事迹不详。

《文集》卷一一著录《与大宋行者颜显书》一篇(书佚,存目)。

据苏轼《论高丽进奉第二状》云:

当元祐三年净源圆寂,“本院行者姓颜人,赍持净源真影舍利,随舶船过海,是致义天复差人祭奠”。

是颜显乃慧因院之行者。

善聪:

华严宗高僧。

今《文集》卷一一载《与大宋善聪法师状》三篇;《外集》卷六载善聪《书》七篇,卷一○载善聪《诗》二首。

据善聪与义天《书第二》言,善聪“八岁出家,十九试经落发,才受具品,便择师从学,几二十年。

末后传大经,观道于姑苏法王门下,讳元智也,始觉有归也”。

其《书第五》云“善聪向者传道中吴”,“何幸忽遇吾知,涉万里之沧溟,求百城之善友,证明圆顿,庆赞流通,匪唯光乎佛乘,亦乃荣于陋室”。

义天与善聪《状第一》亦云其“向者远游京辇,旋届姑苏,岂图边壤之孱姿,忽际圆宗之大士。

参承有幸,获飡教观之风”。

由此知义天乃于途经苏州时拜会善聪,并向其学法。

义天回国后,仍与善聪法师保持联系,并互赠著作,告知两地佛教发展情况等。

慧清:

华严宗僧人,事迹不详。

《外集》卷六善聪《书第六》云“向者学徒慧清华严,忽因寺中逼他知管常住,因而逃于庐山参禅,更不看读教乘。

近因和尚迁化而归,愚遂写长诗,勉伊重新传教,自此回心。

今日州官请住承天寺宝幢教院,亦恐僧统知而生喜,乃华严一宗流布,又于一枝枯而再荣”。

是慧清乃善聪之徒,曾中途去庐山参禅,至元祐三年净源圆寂以后归来,再传华严之教,后住苏州承天寺宝幢教院。

又《文集》卷一七有《寄大宋慧清华严》诗一首;《外集》卷五录慧清《书》二篇,卷一一录慧清《诗》二首。

其中义天赠慧清诗有“欲图法眼长无缺,慎勿轻言教外传”之句,即针对慧清曾参禅而言。

又慧清《书第一》云其“自攀违舟御,契阔音尘,风霜虽涉于两年,魂梦常驰于万里”,可知慧清曾与义天晤面,或即在义天拜访善聪时。

道亨:

事迹不详。

《外集》卷六录道亨《书》三篇,其《书第二》言及“海商至”,捎来义天所赠“诸部教乘,观其文类序引,遂知祖教未残,哲人间出”。

《书第三》又言及“承惠科序,开拓宗要,教义日新,……知吾宗之有补也”,并请义天为自己所著《维摩道微》撰序。

是道亨当属华严宗僧人。

行端:

事迹不详。

《外集》卷七有行端《书》二篇,其《书第一》言及行端“早岁获附舣舟,久寄上国,遂得遭际慈范,瞻礼下风,不唯恩赐稠浓,抑亦教诲严厉”。

是知行端曾入高丽久居,并获教于义天。

此时陈寿都纲带回义天所赠锡铜盘、人参等礼物,故为此信致谢。

又《外集》卷五辩真《书第二》言及“去载端上座附注忏一本去,尘渎座右,辞疏理谬,仍蒙一览”。

此端上座,当即指行端。

可久:

《外集》卷八有可久《书》一篇,言及义天入宋求法情形,并致问候。

当撰于义天离开杭州时。

《补续高僧传》、《释门正统》有传,云其字逸老,俗姓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天圣初得度,习教于净觉。

无出世志,喜为古律诗。

所居西湖祥符院,萧然一室,清介守贫,未尝有忧色。

苏东坡守杭州,曾作诗酬答,呼之“诗老”。

晚年杜门,观练熏修十馀年。

享年八十。

2、禅宗僧人。

宗本(1020-1099):

禅宗高僧。

字无喆,俗姓管,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

参池阳天衣义怀禅师,言下契悟。

后居杭州净慈寺。

元丰五年辟汴京“相国寺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六”,驿召宗本住持慧林寺,“召对称旨”,赐号圆照禅师。

老居苏州灵岩寺,元符二年十二月入灭,年八十。

《佛祖历代通载》有传,云义天“闻师道誉,请以弟子礼见师。

问其所得,以《华严经》对,师曰:

《华严经》三身佛,报身说耶?

化身说耶?

法身说耶?

义天曰:

法身说。

本曰:

法身遍周沙界,当时听众何处蹲立?

义天茫然自失,钦服益加”。

《仙凤寺大觉国师碑》亦云义天于谒见华严有诚后,“诣相国寺,参圆照禅师宗本。

圆照升堂说法,继而说偈云:

谁人万里洪波上,为法忘躯效善财。

想得阎浮应罕有,优昙花向火中开。

”《外集》卷一一载宗本《诗》一首,即宗本为义天升堂说法之偈颂。

佛印(1032-1098):

禅宗云门宗高僧,俗姓林,讳了元,字觉老,号佛印,江西浮梁人。

历住江州承天,庐山开先、归宗,润州金山、焦山,江西大仰、云居诸寺,“凡四十年间,德化缁素,缙绅之贤者,多与之游”。

元丰五年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