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4849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

《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13.docx

江苏省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历史事件类练习13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1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

操皆厚赏之,曰:

“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

“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

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

“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悉宥之。

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

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

“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基守便宜,上疏言:

“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

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

“谁任其咎?

”司马王仪曰:

“责在元帅。

”昭曰:

“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引出斩之。

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

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

“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

”竟杀之。

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马:

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三征:

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③傅嘏(gǔ):

字兰石。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全军之长策也全:

整个,全部

B.是以相赏相:

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

率领

D.谢之不暇谢:

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败于官渡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纵一苇之所如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悉宥之

D.弟昭时为监军卒为所笑

3.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2.下列各项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籍何以至此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

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

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军为虏所围。

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阵,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

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

上闻之,以问充国。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充国对曰:

“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曰:

“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

”充国曰:

“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方渡河,恐为虏所遮。

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

及明,以次尽渡。

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旁。

充国意此骁骑难制,且恐为诱,戒军勿击,曰:

“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也。

遣骑候四望、陿中,亡虏。

夜引兵至洛都,谓诸校司马曰:

“吾知羌无能为矣。

使发数千人守杜四望、陿中,吾岂得入哉!

”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

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天子敕充国进兵。

充国上书谢罪,因陈利害曰:

“臣闻兵法: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即罕羌欲为寇,宜简练以俟其至,以逸代劳,必胜之道也。

于臣之计,不先破罕开,则先零未可图;先诛先零,则罕开不烦兵而服;如其不服,须正月击之未晚。

上从充国议,充国引兵至先零,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阨狭,充国徐行驱之。

或曰:

“逐利宜亟。

”充国曰:

“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豪靡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谕种人,时羌降者万余人。

充国度羌必坏,请罢骑兵,留万人屯田,以待其敝。

后充国乞骸骨,朝庭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

甘露二年薨,年八十六,谥曰壮侯。

《汉书赵充国传》有删节

(注:

①先零、罕开都是西羌种族②种、豪是种族的意思。

1.以下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老:

认为……老

B.将军度羌虏何如度:

估计

C.宜简练以俟其至俟:

等待

D.则罕开不烦兵而服烦:

烦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亡逾于老臣者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击之未见利/之二虫,又何知

C.如其不服,须正月击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问筹策焉/心不在焉

3.以下选项中都能表现赵充国稳妥持重的一项是()

①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②欲渡湟水,道阨狭,充国徐行驱之。

③不先破罕开,则先零未可图。

④宜简练以俟其至,以逸代劳,必胜之道也。

⑤吾知羌无能为矣

⑥留万人屯田,以待其敝

A.①②⑥B.②③⑤

C.①④⑤D.③④⑥

4.下列选项中对文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赵充国青年时当骑兵,后调入长安为羽林骑,做皇帝的警卫。

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被围。

汉军绝粮数日,伤亡很大。

赵充国率百余人杀出重围,李广利率大队紧随其后,终于脱险。

B.为防止羌叛军袭击,赵充国派主力部队夜渡黄河,连夜在对岸修筑阵地。

对于叛军游骑在阵前挑战,他不予理会,而首先派人侦察前方地形、敌情。

C.赵充国行军是以远出侦察为主,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

宿营时加强营垒防御,稳扎稳打,计划不周全不作战。

爱护士卒,战则必胜。

D.赵充国老病辞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③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4.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

“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曰:

“不过用二十万。

”王以问王翦,王翦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王曰: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

”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

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

“已矣,勿复言!

”王翦曰:

“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王曰:

“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

王曰:

“将军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曰: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用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王大笑。

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

“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

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楚人数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

“军中戏乎?

”对曰:

“方投石、超距④。

”王翦曰:

“可用矣!

”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

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

[注] ①荆:

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

②顿舍:

停驻,休息。

③怚(cū)中:

粗心。

④超距:

跳远。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贷:

封赏

B.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空:

用尽

C.王翦坚壁不与战壁:

营垒、军营

D.王翦使人问:

“军中戏乎?

”戏:

开玩笑

2.下面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③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④王翦请美田宅甚众

⑤王翦坚壁不与战

⑥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意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节节败退,最终七名都尉被杀,自己逃归。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做法,其实是消除秦王的疑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

“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

”楚王说而许之。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王怒曰:

“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

”对曰:

“不然。

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秦合则患必至矣!

”王曰:

“有说乎?

”对曰: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张仪至秦,必负王。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

两国之兵必俱至。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

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闻之,曰:

“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

”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

“子何不受地?

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使者怒,还报楚王。

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

陈轸曰:

“轸可发口言乎?

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

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1.对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

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

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

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

使……到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5.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孟子曰:

“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退 让

贾谊

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

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

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

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

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皆有死焦者矣。

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

尉以请,宋就曰:

“恶!

是何言也!

是构怨召祸之道也。

恶!

何称之甚也!

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

”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

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

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

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

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告吏曰:

“微搔瓜,得无他罪乎?

”说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

“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

”老子曰:

“报怨以德。

”此之谓乎!

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

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

楚王曰:

“翟国亦有此台乎?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翟国恶见此台也!

”楚王愧。

[注]①劬(qú):

勤劳,劳苦。

②窳(yǔ):

懒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莫令人往   莫:

不要

B.楚边亭旦而行瓜行:

巡察

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丑:

以为羞耻

D.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飨:

宴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怒其亭瓜之恶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梁亭觉之,因请其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边亭也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

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

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

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

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

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边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边亭之瓜。

(2)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3)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

”邳郑子豹曰:

“伐之。

”穆公曰: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

晋君谋之,庆郑曰:

“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而谋之!

”虢射曰:

“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

遂伐之。

”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

晋惠公谓庆郑曰:

“秦师深矣,奈何?

”郑曰:

“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

其深不亦宜乎!

”晋卜御右,庆郑皆吉。

公曰:

“郑不孙②。

”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

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

郑曰:

“不用卜,败不亦当乎!

”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

都是地名。

②孙:

通“逊”,谦逊、恭顺。

③騺:

马难起步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乏困:

缺少的(东西)

B.秦伯说,与郑人盟盟:

结盟

C.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籴:

粮食

D.已而倍其地约倍:

通“背”,违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C.夜缒而出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D.吾其还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翻译:

⑶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翻译: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②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①重瞳子:

传说舜的双眼各有二个瞳子。

②背关:

指项羽背弃关中有利地形。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兴之暴也!

暴:

暴虐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

悬赏

C.然羽非有尺寸尺寸:

一点点凭借或资本

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引:

援引,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①欲以力征经营天下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3.对文章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垄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

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段文字对项羽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地公正态度。

D.这段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适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4.文言文句子翻译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4题。

六国论(节选)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克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