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1-09-2011:
41
河北省唐山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
《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
“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
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
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
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
《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
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
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
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
《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
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
“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
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
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
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
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
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
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
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
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
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
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
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
“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
”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关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
①封禅:
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⑦梁父:
又称“梁甫”。
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壬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封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过。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
“读书何为?
”师日:
“取科第耳!
”曰:
“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日:
“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
“世乱,此无主。
”日: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
“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申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
十八年,衡病革。
已而卒,年七十三。
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
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
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浯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
高处
B.家贫躬耕 躬:
亲自
C.人有所遗 遗:
馈赠
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除:
授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分) ( )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
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
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泣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
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淮村兵后 南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8.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2)言必信, 。
(《论语·子路》)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4) ,草色入帘青。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青衣花旦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
她们看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
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
村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
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
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的山上。
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
村主任看到了她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
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一场戏,清唱就行了。
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收钱的。
村主任说收就收吧。
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少?
她们就说了多少。
沉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
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么吃得消走?
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
如果你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
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
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
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山村的地方。
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蒺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
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没见底,云雾一片。
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千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
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
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玉哭灵》到(《黛玉葬花》。
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人。
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村主任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村主任中气很足地说:
乡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
台下一片寂静,一会儿,呼声如潮:
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
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
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的眼里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她们接着唱,唱到月上中天,就结束了。
村里人渐渐散去。
村主任安排青衣和花旦住他对象家。
村主任的对象长得裉俊,一双大眼睛,两根大辫子。
在对象家门口,村主任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了账,然后派轿子送你们下山。
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青衣和花旦与村主任的对象很聊得来,对象送给她们自己剪的剪纸,说可以贴窗花。
青衣和花旦家里的铝合金窗不需要贴窗花,但是她们还是收下了。
第二天早上村主任来对象家送青衣和花旦下山,却四处没找到人。
村主任的对象也急了,说,怎么会找不到?
村主任说,你们昨天什么时候睡的?
对象说不知道反正睡得很迟。
村主任说你们说什么了吧。
对象说她们问我桂子是谁,我就说桂予是我们村的小伙子,去外面当了兵,在洪水里救一个女人时被淹死了。
骨灰送回来,明天就要下葬。
桂子爹妈爱看戏,我们全村人凑钱请了你们来唱戏,算是代桂子孝敬他们二老的。
村主任说,她们两个嫩女娃子,这么高的山,她们能走到哪儿去?
后来村主任的对象在八仙桌上看到了一小沓钱,旁边还留了字:
桂子和我们一样,也是20岁。
桂子爹妈也是我们的爹妈。
演出的钱我们不能收,这点钱就算是桂子孝敬爹妈的。
不用再找我们了,我们自己能下山。
落款是:
青衣花旦。
村主任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蹿了出去。
不一会儿,两乘小轿出现在弯弯的山道上,快得像风一样。
(选自((中国小小说300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青衣花旦”为题,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既点明了主要人物的职业、角色,又非常简明、醒目。
B.青衣花旦一开始不愿答应去球山村演出,主要是对村主任这位不速之客不信任,存有戒心,其实她们内心还是很想挣这笔演出费的。
C.村民们对青衣花旦的到来“表情很漠然”,是因为她们穿着打扮过于光鲜时尚,致使纯朴的村民们本能地反感她们这种做派。
D.小说构思巧妙,在对青衣花旦的形象塑造上欲扬先抑,设置伏笔不露痕迹,后面揭开谜底方让读者深受感动。
E.小说主题健康,格调高昂向上,所看力翅造的人物如青衣花旦、村主任、桂子父母,个个形象糊栩如生,构成了鲜活丰满的艺术群像。
(2)小说开篇用主要笔墨写村主任与青衣花旦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诸简要说明。
(6分)
(3)“青衣花旦”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你认为是否可以?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晋裒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丈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
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
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乘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
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
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营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
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
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
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
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
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
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固此油然而生。
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
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
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
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
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外忠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
但外忠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2)文中说: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
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
(6分)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
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王心刚昨晚代表影协表演了配乐诗朗诵,虽然年岁已大,但他器宇轩昂,吐字铿锵有力,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往昔岁月。
B.利比亚驻华大使馆门前的国旗已经改弦易辙,换成了反对派的国旗。
穆萨迪把国旗降了下来,面对记者采访他激动地喊:
“游戏结束了!
”
C.除了每周精选的三场英超赛事直播外,我们还为您准备了精彩的比赛点播,浓缩精华的比赛集锦、令人拍案叫绝的进球、让你捧腹不已的搞笑花絮。
D.在中国人的眼里,君子和小人是泾渭分明、判若云泥的两类人。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话语,经常出现在各类道德文章之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源,查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
B.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能力的提高,才能够使一个国家有能力建造航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C.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抓紧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尽快落实就业岗位;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
D.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道路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