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7530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

《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docx

沿海软土地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

温州市瓯江口新区起步区市政工程第六合同段BT(投资建设-移交)

 

沉井顶管施工专项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

沈阳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目  录

四、顶管施工方案4

七、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18

十、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35

十一、附表37

十二、施工总平面图39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述

1.1、本项工程属于瓯江口新区起步区市政工程第6施工合同段排水工程,属污水排水分项工程,主要分布为纬九路1#/2#号桥、纬十一路1#桥倒虹顶管。

1.2、设计倒虹D1000污水管道总长约33m、DN800污水管道总长约75m,采用顶管法施工,合流管管材采用F型钢承口式钢筋砼管(Ⅲ级,国标甲型承插口)。

①纬九路1#桥污水倒虹由W22井W23井,排水坡度0%,W23工作井,W22接受井。

②纬九路2#桥倒虹由W35井W36井,排水坡度0%,W36工作井,W35接受井。

③纬十一路1#桥倒虹由W22井W23井,排水坡度0%,W22工作井,W23接受井。

1.4、本工程顶管及检查井数据。

纬九路各井段顶管长度及设计高程

序号

井段

管长

高程

管内底至现状路面深度

1

W22—W23

33m(DN1000)

W22:

-3.00m

7.12m

W23:

-3.00m

7.22m

2

W35—W36

33m(DN800)

W35:

-3.00m

7.13m

W36:

-3.00m

7.16m

纬十一路各井段顶管长度及设计高程

序号

井段

管长

高程

管内底至现状路面深度

1

W22—W23

42m(DN800)

W22:

-3.00m

7.21m

W23:

-3.00m

7.23m

纬九路各工作井、接受井详细尺寸及规格

序号

井号

尺寸(内空)

井深

1

W22圆形接收井

D=4.0m

9.16m

2

W23矩形工作井

4m×7m

9.66m

3

W35圆形接收井

D=4.0m

9.17m

4

W36矩形工作井

4m×7m

9.60m

纬十一路各工作井、接受井详细尺寸及规格

序号

井号

尺寸(内空)

井深

1

W22矩形工作井

4m×7m

9.54m

2

W23圆形接收井

D=4m

9.25m

二、地质勘查情况

2.1、温州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山川,平原,又有海岛、湖泊,其中山地面积达78.2%,平原、江河、岛屿面积仅占21.8%。

2.2、工程所在区域属瓯江口新区起步区地貌单元,该起步区采用近海海底粘性土为吹填料,吹填后地块采用了地基处理措施。

2.3、现状地表为吹填土,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在+1.5~+5.0m左右。

图2-13地形地貌

2.4水文气象

2.4.1、温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总特点是:

温度适中,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多样。

2.4.2、温州常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根据温州气象台历年各月逐日逐时气温记录,全年>0℃活动积温约6500℃,无霜期275天。

温州各地平均年雨量约1800毫米,比我国同纬(500-1500毫米)多得多,是我国多雨地带。

2.4.3、温州盛行偏北冬季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或偏东风),随着风向的季节交替,气温、降水、温度等主要气候要素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年变化。

冬季风干燥,寒冷,夏季风湿润多雨,秋季各地多吹稳定的偏北风,天气晴朗,春夏之间季风交替频繁,阴雨多,气候变化复杂。

2.4.4、经查施工区域地下水属潜水类型,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与地表径流,水位动态为气象型。

2.5工程地质

拟建场地内地表为吹填土,吹填后地面标高约3.60m~+4.00m(黄海高程),自上而下土层依次为①1细砂素填土、①2吹填土、②1淤泥质粘土(2.7m~-3.43m左右)、②1,淤泥质粘土夹粉砂(-3.43m~-9.39m左右)③1含粉砂淤泥(-6.25m左右)、③2淤泥(-24.45m左右)、④淤泥质粘土(-31.75m左右)、⑤粘土(-40.85m左右)。

施工地质层为②层间,为含砂淤泥层,但由于业主原施工便道占用了顶管沉井部位,可能存在矿渣沉入顶管标高部位,在施工时我单位将及时与业主、设计沟通,以便调整。

2.6现场条件

1、工程施工区域内分布有大量塘河,小流水沟渠、渔塘河沟。

2、业主已修通自开发区多条的便道(便道宽6m),另外业主已主线拉通经六路便道,经六路现场为临时便道沥青砼路面已完成。

3、施工用电线路业主已接入,只需根据用电需求确定箱变容量及位置,我项目部负责箱变安装到位。

4、本工程位于填海围垦区域内,无无动拆迁等因素干扰。

5、本工程我公司已自建砼拌和站、沥青砼站、水稳站,施工均可采用,就近运抵现场。

6、本工程项目部建于标段内纬九路北侧、经三路东侧业主指定位置,便于施工现场管理。

三、编制依据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0-2002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

四、顶管施工方案

4.1、顶管方案的选择及施工工艺

4.1.1、根据本工程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无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我们准备采用非开挖式挤压顶管的施工工法进行。

4.1.2、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图

4.1.3、顶管施工示意图

顶管施工示意图

4.2、顶管设备及布置

4.2.1、顶力由千斤顶通过U型顶铁、环型顶柱传至管端。

千斤顶选用2只320T千斤顶及配套油泵,最大行程80cm。

起重能力2t,为保证管节按预定方向前进,千斤顶顶力的合力位置和顶进抗力的位置在同一轴线上,根据施工经验,管着力点在靠近管底30-40cm处。

顶铁用20mm厚钢板焊接而成,顶铁制作100cm、50cm、30cm、各制作2组。

为保证施工安全,顶铁设锁定“U”型卡。

千斤顶安装时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在管道中的中心的垂线上。

4.2.2、导轨:

选用钢质材料制作,在地板浇筑时埋好导轨预埋铁。

两导轨焊接在预埋铁上并要求牢固、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

在使用中经常检查校核导轨,防止产生位移。

4.2.3、顶铁:

分块拼装式顶铁应有足够的刚度,并且顶铁的相邻面相互垂直。

安装后的顶铁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等、对称,顶铁与导轨之间的接触面不得有泥土、油污。

更换顶铁时,先使用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现象。

顶铁与管口之间采用缓冲材料衬垫,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抗压强度时,管口应增加U型或环形顶铁。

4.2.4、起重设备:

正式作业前应试吊,检查重物捆扎情况和制动性能;严禁超负荷吊装。

4.3、顶管顶力计算

4.3.1、顶管总顶力取顶矩最长段纬十一路W22~W23段,计算方式优选以下两种:

①计算采用《给水排水顶管施工规程》12.4.1公式:

F0=

(12.4.2表选公式喇叭口挤压式)

=3.14×1.0×42×3.86+

=877.0KN

式中:

F0-计算总顶力(KN);

D1-管道外径取值1.0m;

L-管道设计顶进长度,取W22~W23段为42m;

-管道外壁与土的平均摩阻力,查《路桥施工计算手册》表20-7为3.86KN/m2;

-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

②计算采用《挤压式顶管施工技术在温州软土地区的应用》(温州城建设计院工程师杨克军、陈豪)所提符合温州地区特点地方经验公式:

P=

=

P=

=0.7×6.0(-

+7.0×42×3.14×1.0

=924.4KN

顶进过程中,土粘聚力下降值,本工程取1~0.45范围内0.7值;

土的粘聚力(kpa),查2013年元月温州工程勘察院《温州市瓯江新区起步区纬八路、纬九路道路桥梁工程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工程取纬九路一号桥侧原地面以下7~8m孔样AK242-2,取值为6.0kpa

进土开口率按排土率95~100%取20%~30%范围值,本工程取30%;

管周摩阻力,本工程取3.5~7.0KN/m2范围内7.0KN/m2;

-管道设计顶进长度,取W22~W23段为57m;

管道外径取值1.0m

经对比优选②计算值为本工程顶管总顶力值,即总顶力P=924.4KN(92.44t)

总顶力P=92.44t<150t(设计最大后座沉井壁反力),符合设计要求。

拟用钢筋混凝土Ⅲ级“F”型管材尺寸如下表

4.4、后背安装

4.4.1、后背采用长3M、断面15㎝×15㎝方木码放,高度为2.5M,并尽量贴紧墙壁,后背平面要求垂直于管道中心线,如有空隙用砂石填充严密,方木前埋设立铁3根,间距1.0M。

立铁前码放横铁,横铁要求码放平整,顶镐后座与横铁结合处严密,以便均匀地将顶力传到后背上。

4.4.2、顶力设备为320T油压千斤顶,行程L=800㎜。

根据顶力计算,安装2台千斤顶,与管道中心线对称布置。

4.5、导轨安装

导轨使用钢轨,安装道轨用木枕,导轨高程用顶管坑内的水准点测设。

钢制道轨与木枕用道钉固定,两侧用方木与槽壁撑紧固定。

4.6、管道顶进

  4.6.1、安放第一节顶管时应认真复核管道轴线、高程,准确无误后方可开始进行管道顶进。

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核对的地方,并加以保护。

4.6.2、第1~3节管道顶进前应对管身进行润滑处理,以确保管道顶进滑顺。

必要时应采用钻孔注泥浆护壁保持润滑。

  4.6.3、管道顶进至收井段时,应特别提醒操作人员缓慢顶进,控制顶进距离及顶进冲程,保证检查井的正常施工。

 4.6.4、管道在顶进过程中,应连续作业,,防止因中途停置而导致摩擦力增加,造成顶进困难,不到检查井位置不得停止。

4.6.5、本次顶管采用F型顶管,管径Φ1000(或Φ800)。

对于F型顶管,管与管间采用钢套环橡胶圈防水,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细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痕等缺陷。

如发现位移,扭转或露出管外,必须拨出重插。

4.7、测量放线与纠偏

4.7.1、测量与放线:

根据监理单位审核批准的桩点施测污水管线的中心线和高程桩。

根据中线控制桩用全站仪将顶管中线桩分别测设在顶管工作坑的前后,使前后两桩互相通视,并与管线在同一条线上。

顶管工作坑内的水准点由坑上一次引测,经过校核,误差不得大于±5㎜。

每座顶管坑内设2个水准点。

4.7.2、顶管测量与纠偏:

在顶第一接管时,以及在校正偏差过程中,测量间距不应超过30㎝,以保证管道入土的位置正确;管道进入土层后的正常顶进,测量间隔不宜超过100㎝。

4.7.3、中心测量:

本工程最大顶进长度为57m,拟采用垂球拉线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求两垂球的间距尽可能的拉大,用水平尺测量头一节管前端的中心偏差,并且每顶进12m用经纬仪检测一次。

4.7.4、高程测量:

用水准仪及高程尺,根据工作坑内设置的水准点,测头一节管前端与后端的管内底高程,以掌握头一节管子的走向,测量后应与工作坑内另一个水准点闭合。

每班工作要做好顶管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中心位置与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其错口的高差,顶管误差校正逐步进行。

形成误差后不可立即将已顶好的管子校正到位,应缓慢进行,使管子逐渐复位,切忌猛纠硬调,以防产生相反的结果。

纠偏过程中应加强测量密度,每10~20㎝测量一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纠偏方式。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纠偏法:

偏差为1~2㎝时,可采取此法。

即在管子偏向的反侧适当调整,而在偏向侧不调整甚至留坎,形成阻力,使管子在顶进中向阻力小的调整侧偏向,逐步回到设计位置。

2)、顶木纠偏:

偏差大于2㎝时,在纠偏不起作用时采用。

用圆木或方木的一端顶在管子偏向的另一侧内壁上,另一端斜撑在钢板或木板的管前土壤上,支顶牢固后,在顶进过程中配合纠偏法,边顶边支。

利用顶进时的斜支撑分力产生的阻力,使顶管向阻力小的一侧校正。

3)、千斤顶纠偏法:

方法基本同顶木纠偏法,只是在顶木上用小千斤顶强行将管慢慢移位纠正。

4.7.5地面沉降及位移监测

因本工程位于新建市政道路跨河段,相邻区域不存在其他构筑物、地下埋设管线,故施工中不需进行地面沉降及位移监测。

5、沉井施工方案

5.1、沉井施工工艺流程

5.1.1、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与施工方法,沉井主要工序的工艺流程安排见下图所示:

 

5.1、施工测量

 

5.2、沉井施工的原材料

5.2.1、各种材料均需要做试验并由监理工程师现场抽样试验,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1)、砼:

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40,抗渗等级S6;

A、砼最大自然下料高度不得超过2m,大于2m的应该使用串桶,进行分段分层均匀连续浇灌,分层厚度为50—80cm。

B、采用插入式振捣,振捣间距不超过30cm,梅花型振捣到平面泛浆无气泡为止。

C、每节必须留施工缝做法按设计图纸要求采用钢板止水带。

表面必须凿毛,扫净,用水泥浆表面湿润,然后才可继续浇灌砼。

D、砼浇灌完成后,按夏季施工要求覆盖麻袋,浇水养护。

E、砼强度达到100%时方第一节下沉,达到70%时方可第二节下沉。

2)、钢筋:

ф为HPB300一级钢筋;Φ为HRB400二级钢筋。

A、钢筋:

I级钢筋锚固长度为24d,Ⅱ级钢筋锚固长度为30d。

B、搭接长度为35d(d为钢筋直径)。

C、钢筋保护层:

井壁35mm,梁40mm,底板40,顶板35mm。

D、墙:

墙的垂直钢筋长度不宜超过8米。

E、井筒:

M10水泥砂浆砌MU10砖(非粘土实体砖)。

5.3、地基开挖

5.3.1、用全站仪测放工作井位置及沉井井壁的位置后。

用挖机开挖破除基坑表层砼,人工配合挖探管线。

基坑四周设排水沟、集水井。

集水井井深应低于基坑底面0.5米,以有利于降水排水。

测量放样确定工作井井位后开挖,基坑深度为原地面以下2.5米,基坑底宽比井壁宽3米左右。

5.4、沉井制作

5.4.1、沉井制作与下沉前,应充分落实相应的作业条件,全面完成以下几方面的施工准备工作:

1)、编制实施性的施工方案,用于指导沉井施工。

编制方案必须根据沉井

工程的特点、地质水文情况及已有的施工设备、设施等条件,并经过详细的计

术、经济比较,以此保证方案的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可行性。

在方案中要重点考

虑沉井制作与下沉的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到

心中有数。

2)、布置测量控制网。

在现场要事先设置沉井中心线和标高的测量控制点,作为沉井定位放线和下沉观测的依据。

5.4.2、刃脚支设形式

1)、沉井下部为刃脚,其支设方法取决于沉井的重量、施工荷载和地基承载力。

常用的刃脚支设形式有垫架法、砖砌垫座和土模。

2)、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分析,沉井的刃脚支设形式宜采用垫架法。

垫架的作用是将上部沉井重量均匀传递给地基,使沉井制作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防止刃脚和井身产生破坏性裂缝,并可使井身保持垂直。

3)、采用垫架法时,先在刃脚处铺设砂垫层,再在其上铺设垫木和垫架。

垫木常用150×150mm断面的方木。

垫架的数量应根据第一节沉井的重量和砂垫层的容许承载力计算确定,间距一般为0.5~1.0m。

垫架应沿刃脚铺设。

5.5、模板施工

5.5.1、在底模上先弹出中心线,选择内侧先安装模板,模板制作采用组合式模板;

5.5.2、用18mm厚胶合板做内外侧模,用钢管做支撑。

5.5.3、内外模之间除了加撑木外,还必须用Φ12止水螺杆,间距为50—60cm,材料Φ12圆钢,双头螺纹连接。

5.5.4、在砼浇捣中,注意模板变形,及时加固。

5.5.5、拆模后用气割割掉露出的螺栓部分,挖除木板垫块,后用纯水泥浆满批,防止渗漏水。

5.5.6、保证结构的尺寸形状,以及相互的位置的准确性。

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模板的接缝采用胶密封,保证严密,不漏浆。

5.6、钢筋施工

5.6.1、钢筋应有出厂质量证明和检验报告单,并按有关规定分批抽取试样

作机械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6.2、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钢筋工长预先编制钢筋翻样单。

所有钢筋均

须按翻样单进行下料加工成型。

5.6.3、钢筋绑扎必须严格按图施工,钢筋的规格、尺寸、数量及间距必须

核对准确。

5.6.4、井壁内的竖向钢筋应上下垂直,绑扎牢固,其位置应按轴线尺寸校

核。

底部的钢筋应采用与砼保护层同厚度的水泥砂浆垫块垫塞,以保证其位置

准确。

5.6.5、井壁钢筋绑扎的顺序为:

先立2-4根竖筋与插筋绑扎牢固,并在竖

筋上划出水平筋分档标志,然后在下部和齐胸处绑扎两根横筋定位,并在横筋

上划出竖筋的分档标志,接着绑扎其它竖筋,最后再绑扎其它横筋。

5.6.6、井壁钢筋应逐点绑扎,双排钢筋之间应绑扎拉筋或支撑筋,其纵横

间距不大于600mm。

5.6.7、合模后对伸出的竖向钢筋应进行修整,宜在搭接处绑扎一道横筋定

位。

浇灌混凝土后,应对竖向伸出钢筋进行校正,以保证其位置准确。

5.7、预留孔洞和预埋件

严格按照设计位置和要求预留孔洞、预留管、预埋件。

预留孔洞模板的制作、安装和预留管、预埋件的位置和几何尺寸。

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5.8、砼浇筑施工

5.8.1、混凝土浇筑采用汽车泵直接布料入模的方法。

每节沉井浇砼必须连

续进行,一次完成,不得留置施工缝。

5.8.2、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主要有:

钢筋已经验收合格符合质量

验收规范与设计要求;模板已安装并经过检查验收合格,模板内的垃圾及杂物

已清理干净,模板已涂刷脱模隔离剂;沉井的位置、尺寸、标高和井壁的预埋

件、预留洞等已经过复核无误;由专业试验室或混凝土制品厂提供的混凝土配

合比设计报告已经审核批准实施;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

进场混凝土应进行配合比泵送工作性能鉴定,其工作性能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

要求。

5.8.3、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00~500mm左右。

5.8.4、混凝土捣固应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

混凝土

必须分层振捣密实,在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振动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中5cm

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

上层混凝土的振捣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

行。

5.8.5、为了防止模板变形或地基不均匀下沉,沉井的混凝土浇筑应对称、

均衡下料。

5.8.6、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小时内应采取养护措施,可对混凝土表面覆盖

和浇水养护,井壁侧模拆除后应悬挂草包并浇水养护,每天浇水次数应满足能

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的要求。

浇水养护时间的规定为: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

泥时不得少于7天,当混凝土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时不得少于14天。

5.9、沉井下沉

5.9.1、当沉井砼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00%以上时,即可开始第一节下沉,沉井下沉过程中,要及时、认真、如实地做好沉井下沉施工记录。

5.9.2、下沉时首先需将沉井井壁上全部预留孔加以封堵,对于较大的孔用M10水泥砂浆砌机砖封堵,并在内外面用1:

2水泥砂浆抹面厚20mm。

在下沉前,先在内外井壁上各对称弹出4条垂线,在刃脚底部设标盘。

在沉井外壁沿4条垂线绘制水平测量标尺,并在基坑的相对位置设置水平指标标尺,以便随时测定沉井的下沉量,下沉偏差及沉井的偏斜,以便及时纠偏。

5.9.3、沉井下沉时,先凿除垫层砼,凿除垫层砼应对称进行。

挖土采用小型挖机,挖土须分层、对称、均匀地进行,由沉井中间开始逐渐挖向四周,每层高0.4~0.5m。

5.9.4、沉井下沉过程中,应经常观测沉井的倾斜度,观测在井筒内壁预先设定的4个垂球的锥尖是否分别在相对应位置的标盘中心,一般在沉井每次下沉前后各观测一次,如发现井筒倾斜或位移时,应立即进行纠偏,可以采取以下纠偏措施:

挖土纠偏:

沉井发生倾斜时,可在下沉较慢的一侧多挖土,逐步挖掉刃脚四周长度宜为沉井直径的1/2,促使该侧下沉。

同时,在下沉较快一侧减缓或停止挖土。

5.9.5、沉井下沉示意图

5.10、井内降水

5.10.1、根据地勘报告上显示,该地段地下水不丰,又正逢枯水季,所以井内排水暂考虑井内明沟排水,在沉井内部开挖明沟、集水井,采用潜水泵进行明排水,以此保证降水效果。

井内明排水的主要技术措施为:

5.10.2、在离刃脚2~3m处挖一圈排水明沟,并设3~4个集水井,其深度应比地下水位深1~1.5m。

明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随沉井的挖土而不断加深。

集水井内的积水由高扬程的潜水泵排至沉井外。

5.10.3、井内明排水也可将抽水泵设在井壁上,一般需要在井壁上预埋铁件,焊钢操作平台安置水泵,或在井壁上吊木架安置水泵。

如采用上述方法,水泵的抽水高度应控制在7m以内。

5.11、沉井封底及钢筋砼底板

5.11.1、当沉井下沉到接近设计高程时,停止取土,先采用井内明沟降水,待地下水位降至沉井底板以下时,再进行刃脚部位的取土,取土时一边观测,一边缓慢下沉,一般在设计高程以上10cm时停止取土,经观察8小时下沉量,累计不大于10mm时,可进行沉井封底工作。

5.11.2、封底前应先清除底板部位的余土,平整土基,后再浇筑封底砼底板。

砼中钢筋上端应伸入底板并与底板上层钢筋焊牢。

封底砼和底板均采用商品砼,沉井封底砼浇筑时可分层按扇形进行,振捣要密实,底板砼浇筑时,可利用钢筋控制底板平整度,砼浇筑后,要及时进行浇水养护,并按规范要求制作试块。

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6.1、质量目标

6.1.1、让业主满意,单位工程达到合格等级。

6.1.2、杜绝各类重大质量事故及隐患。

6.2、质量管理组织保证措施

6.2.1、项目部质量领导小组组长由技术负责人担任,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为组员,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使整个工程全部按照设计文件、工程规范、技术条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完成。

6.2.2、熟悉和掌握图纸的内容和要求,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以便科学的组织施工,并按合理的工序、工艺进行科学施工。

6.2.3、负责施工现场质量检测工作,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严格执行工序三检制,即项目施工部自检、项目质检部及单位质检科复检、监理工程师抽检的三制度,没到工序必须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6.3、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6.3.1、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的质量技术控制措施主要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1)、事前控制

整体施工活动开始前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编制质量保证计划,制定现场的各种管理制度,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检验计划。

2)、事中控制

施工阶段中完善工程质量控制,把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范围,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

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签到工序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3)、事后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