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4473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docx

一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doc

第一单元生命奥秘

1.我和我的布娃娃

设计意图

生命教育的开端,从了解“什么是生命”开始。

本课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区别无生命的物体(布娃娃)和自身的差异,让学生感知生命的特征,初步形成生命的概念。

教学目标

(1)感知并了解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归纳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

鉴于刚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思维和认知特点,本课以比喻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对比布娃娃和真娃娃的活动能力和方式,感知生命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带来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

(2)乐曲(《泥娃娃》。

(3)一个听诊器供教师使用。

课时建议

l~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说说你心爱的玩具会做什么

小车会跑,洋女丰蚌会眨眼睛,小狗会叫……

二、主题活动

◆生命小问号

启发学生总结布娃娃和真实的小娃娃之间的区别,体验这种差异的根本在于“我”是有生命的。

活动一:

看图,在教师的帮助下诵读诗歌,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所传达的信息:

“我喜欢布娃娃,她和我一样眼睛圆圆,鼻子翘翘”,这段是从外貌特征来概括布娃娃和“我”的相同之处,展开比较,为归纳区别做好铺垫;“可它不喝水,不睡觉,更不知饭菜的味道”,这句点明了生命体的特征之一——生命体需要从外界摄入滋养生命物质;“它不会喊痛,更不会被谁吓一跳”,这句表述的生命体的特征之二——生命体对周围环境有刺激反应;“它永远都那么小,不会像我天天长高”,这句表达了生命体的特征之三——生命体会生长。

活动二:

说说有生命的事物与没有生命的事物有什么差别,讨论一下这首诗歌的插图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

活动三:

学唱歌曲《泥娃娃》。

◆生命小秘密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活动,感受“活着”的生命状态,体会生命现象的奇妙。

活动一:

感知自身的存在。

让学生触摸感受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在手腕上找到脉搏跳动。

通过讨论或讲解,让学生了解脉搏跳动的原因是心脏将血液从动脉血管中泵出,携带养料,输送到全身。

当动脉血管处于比较浅表的位置时,就可以触摸到脉搏。

活动二:

让学生尝试使用听诊器,听听同学的心跳。

在两个纸杯的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线的两端分别从下向上穿进纸杯底部的两个小孔,线的两头打结,就做好一个简易听诊器。

将一个纸杯紧贴自己的耳朵,另一个纸杯紧贴同伴心脏的部位,可以听到心跳的声音。

活动三:

看图说话。

看教材第3页下面的图,说说小猫和小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这是一个答案开放的问题,其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学生对这两种事物的观察和描述,异同的比较,梳理出生命的共同特征。

即小猫小草会生长(图片上有大猫和小猫,不同大小的草,都暗示出这两种生物的生长过程);小猫小草都会繁殖(大猫繁育小猫,小草开花结籽);小猫小草都需要其他物质的滋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小猫进食、排便,小草需要泥土)。

从总结其不同到归纳其相同,把小猫和小草两种相去甚远的动、植物,从生命特点的角度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概念。

◆生命小智慧

通过辨识自然界的有生命与无生命的事物,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宽视野,感知生命世界,并通过培植、饲养、观察等活动形式,近距离观察身边的生物,感受生命的玄妙与生机。

活动一:

涂色游戏。

看图,让学生给有生命的事物涂上颜色,包括大树、蘑菇、花草、两只小兔和一只绵羊。

活动二:

和我一起成长的伙伴。

让学生2~4人一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些彩色笔,让同学讨论,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大家发现的身边有生命的事物。

这些都是与我们共生共存的,也许有些是我们的好朋友,有些是我们不喜欢的(例如,苍蝇、蚊子,有难闻气味的花草等)。

我们与这些共同生存的生命体共同分享着这个世界。

活动三:

看看图片中的豆芽和蜗牛,说一说自己生活经历中种植过什么,或者养殖过什么,与小伙伴一起分享有趣的生命感受。

三、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辅助资源

生命体区别于非生命体的特征

(1)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生命主要的化学组成是相同或类似的,一般有六大类——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核酸、无机物。

(2)生命体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3)生命体会新陈代谢,会生长发育。

(4)生命体有应激性与运动能力。

(5)生命体具有稳态,相对于外界,生命体的内在的环境呈现出稳定性。

(6)生命体具有适应性,体现在结构适应功能,结构和功能适应生存的环境。

(7)生命体具有繁殖和遗传、变异以及进化的能力。

发豆芽

(1)选豆:

清水洗净,洗时注意将全部漂浮的豆子(绿豆、黄豆、豌豆)全部去除,这些是未成熟或者已经变坏的豆子,它们的发芽率均极低。

(2)在大塑料盒或其他容器(材料无所谓,干净即可,底部可排水),铺一层约5厘米厚的干净沙子,将洗净并已泡至膨胀开裂的豆子均匀铺一层在沙子上,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坏。

豆子上再均匀覆盖一层干净沙子,厚度约为1厘米即可。

(3)每天浇水数次,保持湿度,但又不能让水分滞留。

(4)数天后豆芽就会拱出来。

在清水中将沙子洗去即可。

 

2.砖头与房子

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我们从生命体的一些现象和特征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

这一课,将从生命的构成说起。

对生命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胞的认识,是进一步认识生命体和生命现象的基础。

因此,尽管细胞是个复杂的,甚至包含着许多未解之谜的话题,但编者还是选择以此作为生命教育的开端,这也为回答“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鉴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基础,本课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由细胞构成,细胞里包含着生命的重要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证,意识到细胞的存在,激起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

(2)通过砖头的比喻,接受“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这一命题。

(3)知道细胞基本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部分组成,知道生命体的不同是因为细胞里藏着的秘密不同。

教学重、难点

(1)细胞个体是肉眼不可分辨的,需要教师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事实,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取合和表达尤其需要恰如其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显微镜、动植物细胞切片供学生课堂观察。

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准备细胞图片或投影片、相关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绘画用的纸张、墨水或印泥、彩色笔。

课时建议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生物总动员

请同学们简要讲述几个自己知道的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或者由教师讲述诸如女娲造人的故事等。

鼓励学生一起来创造自己的生命世界。

规则是说出你所知道的生物的名称,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可以把学生分成2~4组,在黑板上分割出相应的板块。

已经出现过的名称就不能再次出现了,几个组轮流,看谁的板块里物种最丰富。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复习辨别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感知生物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索:

生命体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它们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学生积蓄已久的疑虑。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大多数生物差异的背后其惊人的一致性说起,这就是:

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主题活动

◆生命小问号

用砖头和房子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用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认知细胞。

活动一:

教师提问:

有谁看见过细胞?

活动二:

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面细胞的切片。

教材第5页提供了青蛙和枫叶两种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图片,可以看到细胞紧密排列。

在第6页青蛙细胞切片上,用红线勾画了单个细胞的外形轮廓,帮助学生认识单个细胞的样子,但要告诉学生,红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生命小秘密

活动一:

绘画,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让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描画细胞的结构:

首先把圆圈内部涂成红色,再按照数字顺序连线,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告诉学生这个圆圈代表细胞剖面的细胞膜;然后把圆圈以内,红色圆形以外的部分涂成黄色,这是细胞质,剩下的中间部分是细胞核。

这是细胞的剖面图,好像一枚煮熟的鸡蛋被切成两半后切面的样子。

细胞和鸡蛋一样,细胞核被细胞质包裹着,犹如蛋黄被蛋白包裹着;这一切又被细胞膜包裹住,犹如蛋白被蛋壳包裹着。

要告诉学生,红色、黄色并不是细胞本来的颜色。

活动二:

比指纹。

让学生把拇指涂上墨水或印泥,在纸上留下自己的指纹,并签上名字。

鼓励学生在这张纸上搜集更多人的指纹,试一试并讨论:

能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指纹吗?

告诉学生: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唯一的,人体身上还有很多唯一的特征。

引导学生体味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活动三:

画树叶。

采集不同的树叶,用彩色笔在纸上描出树叶的轮廓。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能找到两片完全重合的叶子吗?

师帮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内容,告诉学生:

生命个体(每一个人、每一棵树)的不同,秘密在细胞核里。

这个秘密就是细胞核里藏着的东西不同。

◆生活小智慧

活动一:

拼图游戏。

让学生观察六个拼板上的六种不同的海洋生物,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在下面的大图中找到它们。

大图是显微镜下一滴海水被放大25倍的图片。

这六种动物依次是:

硅藻、海洋蠕虫螃蟹蓝藻桡足动物鱼卵

活动二:

了解地球上的物种。

鼓励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物种的分类和数量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讨论或制作简单的墙报来分享信息。

三、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辅助资源

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年英国人胡克(R。

bertHooke)~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

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

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这一学说即tc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核的秘密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其中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上深色的物质,其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是细胞分裂问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在细胞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称作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关于个体识别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个人身份识别和鉴定的技术。

常用的生物特征包括:

指纹、掌纹、虹膜、脸相、声音、笔迹等。

近年来,随着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和信息传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识别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人类的基因组在个体上显示出极大的多样性,因此,对每个个体的DNA进行鉴定可以达到对个体的直接确认。

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从生命构成的原理来理解生命个体的唯一性和标记方式。

关于地球物种的知识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生命之树“项目的统计,目前可能有500万~1亿种生物生存在地球上,但科学家们能够确定的却只有200万种左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院的昆虫

学家布莱恩.费希尔认为,仅仅精确地计算地球生物的数量并非是最艰难的任务,难的是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

我们对动物生命的了解还十分肤浅,仅仅只发现了地球上现存10%

的生物种类。

无法准确进行物种计算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发现并描述的大量生物属于很小的几个领域:

昆虫、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另外,在人类眼中看似一样的物种其实拥有不同的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